海城地震预报是科学成果还是好运气(ZT)

十具
楼主 (文学城)

1975年2月4日发生的海城地震因科学家所谓“成功预报”和政府发出临震提醒,一直被地震预报爱好者和民间科学家提起。在此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海城经验”几乎成真理和衡量标尺。在总结海城成功预报地震的一书《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称海城地震预报符合地震预报的“长、中、短、临”四阶段预报模式,都不是完全建立在科学推理的结果上,而充斥着偶然性和牵强附会的成分。

所谓“中期预报”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的地震形势会商会上,定出有六个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区域、渤海北部区域、邯郸安阳(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处)、山东临沂、黄海中部、内蒙古包头五原,在未来一两年内有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其中“渤海北部”就被视作是成功预测海城地震的中期预报。不到20天之后,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下达了这份国发(1974年)69号文件。

实际情况一:预报区域不包括海城

根据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研究院王克林、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棋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和辽宁省地震局王安东2006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报》的论文指出,根据当时会议摘要显示,“在这些区域中,渤海北部的金县-大连是显著区域”。这一区域距离海城震中实际上还有200公里的距离。但在海城地震后的预报总结中,这个区域被扩大化,将海城也包括进来。

实际情况二:预报区域范围广,成功概率低

中期预报的六个区域中也只有这一地区发生了破坏性地震,其余五个区域均没有地震发生,预报成功概率是16.7%。这一概率对之后的地震预报也没有借鉴意义。

 

“中期预报”的证据

1、小震活动增加;2、渤海北部海平面上升;3、大连地磁异常;4、金县水准变化异常。

实际情况:证据都是误差或无关

1、小震活动增加:区域属内蒙古自治区,距海城震中十分遥远; 2、渤海北部海平面上升:潮汐台记录的海平面明显变化的数据后被证明有误;3、 大连地磁异常:在1974年6月便停止,与1975年海城地震无关;4、 金县水准变化异常:没有考虑到附近抽取地下水带来的误差。

 

 

所谓“短期预报”

被后来宣传认定为海城地震短期预报是,顾浩鼎在1975年1月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的发言。他的发言指出,根据金县的水平异常和大连的地磁异常,他预测在该区域“半年甚至一两个月内,会有6级地震”。

实际情况一:顾浩鼎发言当时未被采纳

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顾浩鼎的发言并未被采纳。大会结论改为“一年内会有5至6级地震”。既然大会当时并未采纳顾浩鼎的预测,何来后来的“顾浩鼎的发言是短期预报”的结论?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官方并没有正式发布短期预报。

实际情况二:“短期预报”区域也不包括海城

同上文所提到的中期预报一样,所谓的短期预报是基于中期预报的证据所做的预报,预报范围仅限于“渤海北部的金县-大连”区域,并没有包括海城在内。

 

所谓“临震预报”

辽宁省地震办主任朱凤鸣在2月4日零时30分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报》第14期中,明言“震级尚在不断加大”和“很可能后面有较大地震”,这些被宣布为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官方的说法是,省政府于1975年2月4日“得到该日将于海城附近发生强震的预报”。

实际情况一:未预测地震“马上”发生

根据2004年,四位地震专家王克林、陈棋福、孙士鋐和辽宁省地震局王安东的调查显示,1975年2月4日,辽宁地震办没有一个工作人员认为,他们预测在那一天内会发生地震。朱凤鸣提交的报告中,“较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尺度是一两个星期之内,而非“马上”。

实际情况二:省领导行政命令成巧合“预报”

当朱凤鸣上报至革委会副主任华文时,华文立即要求“你们最好确定个地点,由我们通知有关县市到那里集合,立即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华文的行政决定,阴差阳错地实现了海城地震的省级预报。

实际情况三:未预报前人员已撤离

由于2月3日傍晚至2月4日晨的频繁地震,一些山墙和烟囱已经倒塌。所以,一些公社和个人在没有收到上级要求的时候,已经自行疏散了。

 

“临震预报”的证据

前震频繁:从2月3日18时38分到2月4日17时39分,海城共发生地震33次;其中2级到2.9级地震9次,3级到3.9级地震8次,4级到4.9级地震2次。

实际情况一:小地震后出现大地震概率低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一次地震之后,3天内在其附近发生一次大地震的概率只有大约6%。这一概率在地震预测中是毫无借鉴意义的。每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4-5级地震的平均次数多达万次。如果把这些小震都当作是大地震的前震去预报,将会导致难以计算的误报和恐慌。

实际情况二:大地震前有前震概率低

大部分大地震发生前都没有前震,只有大约10~20%的大地震有前震。依靠前震来做地震预报是不可能实现的。

 

衡量一次地震预报是否成功的标准,在官方看来是死亡数字的多少。海城地震直接和间接死于此次地震的总人数只有2041人。在7.3级地震中,这个数字确实是一个成功。但这一成功也并不是完全因为地震预报结果。

首先,在1974年12月,辽宁本溪发生了5.2级地震。(据考察结论来看,这次地震是由水库引起的,属于人为地震/工程地震,与后来的海城地震无关。)次日,辽宁省发布通报,提出了三个短期预报,但随后证实这三次预报都是误报。尽管这次预报后来被证实为误报,当时辽宁省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以及沈阳军区政委的毛远新,下令组织震前演习,这客观上对一个多月之后的海城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由于地震发生时间是在傍晚,海城布房屋多是木制结构,这些也都极大地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

 

 

 
    海城经验的唯一成功,就是结果。海城地震的预报和防范虽然大大减少了人员损失,但是其经验却被错误总结了。可以说,海城经验对其他的地震预报没有科学借鉴意义。《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 (本文参考《Predicting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发表在2006年6月份出版的《美国地震学报》。)

 

 

4
401.king
不管怎么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海城避震,近乎普度众生。哈

btw,小毛当时是省革委会主任大军区政委?啥时候转的正?

 

风铃99
毛远新谈海城地震成功预报预防应归功于李伯秋 zt

“我再次纠正一个说法,即把海城之功归于我是不对的,贪天之功为己功令我十分不安。海城之事第一位的功劳是李伯秋。曾绍山和我把全省防震抗震工作委托李伯秋负责,近一年的防震准备都是李亲手做的,当天上午提出开会布置抗震准备是李提出的,当晚震后不顾病体立即奔赴海城组织救灾的还是李。只是当天上午做决定前他从医院打电话和我商量了一下并由我请示报告了曾绍山,请驻营口的39军予以配合准备。我是表示同意发预报,但功劳应完全归于李。”

http://womenjia.org/z/201808/743.html

苏铁山08年也写了有关海城地震的文章

https://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69036

 

 

十具
那些“先兆”后有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就几个点。你让美州西岸、日本、台湾、地中海诸国,四川盆地,渤海湾3天2头躲地震?误警的

误警的成本远比提高建筑抗震标准的高。

A
Amita
不管是科学也好运气也好,把几十万老百姓动员出家门没有威信和魄力是做不到的
b
borisg
同意这个基本是蒙上的。五十年过去,全世界地震预报毫无实用的进展。
b
borisg
文革时何止几十万,几亿人一声号令半夜上街敲锣打鼓庆祝最新指示发表,岂不更有魄力。
十具
是,目前认知水平下,钱花在高标建筑上更值。3个月前土耳其地震,亡6万伤12万,开发商、施工方高管纷纷跑路。
A
Amita
在应对突发灾害时,这何尝不是好事。凡事都有两面。
十具
猜中了就不是突发了。但是正确的概率太低,采信误报的损失太大,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去年号令式窒息式应对新冠,得失几何。
大阿牛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古树羽音
地震前,活动所产生的电磁场,会给自然界很多的影响和信息,海城证明了。不论如何,普及防震知识和日常训练很重要。减少伤亡
T
Tiger666
初中时参加过业余地震测报小组活动。主要任务就是每隔几个小时就记录一下地下电流的数据。
B
BeagleDog
还是保证建筑标准更靠谱。
A
Amita
我个人认为新冠中国避开了最高峰,少死了几百万人。当然后期应该与时俱进调整政策,就更好了。但是这世界本来就很少十全十美的事

总的来说我给中国整个防疫打75分。

A
Amita
我自己在医院ICU工作,在00年三月到六月,我们医院ICU没有一个病人survive,来一个死一个,医院边上时刻停着一辆

冷藏集装箱车。我不想多说什么,如果中国和美国一样放开,几百万肯定是会有的。

至于利弊,这就是个人看法了,我说符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人命为上,你有不同看法我也不想说服你。

A
Amita
至于海城说什么都可以,但是事实就是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一次大地震没有照成人口死亡,也算一个人间奇迹。感不感恩就是个人的事

如果我是海城人,我会感谢那天命令我离开家的领导。

古树羽音
数据的积累,得出自然现象的大概率。太阳的活跃周期就是从黑点的数据而得之,11年的周期的公认结论,规律性还是有的。
o
obama_北美101
地震局现在每天都收到成千上万的预测,有些还附有详细的论证。从概率上说,

每一次地震, 都存在最少一次准确的预测。

原上草2017
完全同意。直到今天,这种预测准确度还是接近零。
十具
这是常见的认知误区。有一篇顶刊的文章说发现人工神经网络的某些神经元有动物神经元的功能。但大模型有亿级的神经元,总有巧合的

这种结论没有任何意义。

古树羽音
无数的巧合统计出来,就是规律。地震研究在宇宙宏观才刚刚开始,发现规律需要枯燥的长远的数据统计才能得出结论。不应否认巧合。
十具
这是基本概念错误。根据定义,巧合的现象出现的概率就不可能高于瞎猜,否则就非巧合。巧合是再长远的观察也改变不了的性质。
古树羽音
与社会的人为性相比,自然界的巧合一词,应该称为现象或偶然。现象和偶然反映着自然界的某些信息和导致的必然性,因此起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