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不懂逻辑。突出老蒋包围堵截的长征损失那么大,老毛都说自己胜利了;陆战一师基本全身而退同时给9兵团巨大杀伤 - 老柏树 - (60 bytes) (9 reads) 05/07/2023 06:59:59
• 你要么故意混淆概念,要么逻辑极为混乱!第5次围剿失败,湘江战役失败了,但遵义会议之后的长征当然是胜利了! - 白云蓝天 - (0 bytes) (1 reads) 05/07/2023 13:09:55
• 你把第5次围剿、湘江战役、遵义会议之后的长征综合起来说红军失败了,不是自扇耳刮子吗,这失败不是正与长津湖的美军一样吗?! - 白云蓝天 - (0 bytes) (1 reads) 05/07/2023 13:14:14
• 中共承认第5次围剿失败而长征成功,美军承认长津湖战役失败而撤退成功,而你们非要说美军长津湖战役也赢了,你们的良心在哪里? - 白云蓝天 - (0 bytes) (0 reads) 05/07/2023 13:17:33
美军向鸭绿江进军本身的前提就是中国不出兵。中国一出兵,联合国军的这一行动即已失败,而后面美军的所有作战行动都是为了能撤回南韩。战史已经证明,此战役中,美军完全达到了自己的作战目的,是货真价实的战场胜利者。
你要证明志愿军打败了美军,你必须举出志愿军参战后一个美军全力向北进攻多次,志愿军多次将其击退的战例来。你可以从中国官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中去找找看,你能找出这样的战例么?我是一个也没看到。志愿军清长战役中所有的战例,都是志愿军拼命阻击联合国军南撤的战例,无论是万岁军之松骨峰还是杨根思在小高岭。
白云你再想想,志愿军以如此巨大的代价英勇奋战的结果是拦住了联合国军南撤了么?
战场上到底谁打败了谁,相信会思考的人已经很明白了。
根本不存在白云想象的联合国军在清长地区坚守不住被迫撤退的画面。联合国军在清长战役中根本没有打算坚守清长地区或者击退志愿军,而是转头就往南而去了。志愿军的所有战斗都是试图要么歼灭敌人要么阻止敌人南撤。而战史已经证明,志愿军的这些作战企图,一个也没有达到。作战结果未能达到作战目的,这不是失败是什么?
而且打到12月10日以后,9兵团已经精疲力竭,冻饿交加,其两个主力军基本已经失去了战斗力。而第十军三个美军师中至少有一半尚未经历战斗,另外还有一个完整的韩国军,兵力火力实际上都对9兵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个你可以看中共官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看看里面有9兵团歼灭美军第三师,和第7师除了那个31团之外的其他部队,以及消灭韩军第一军任何部队的记录么?
我一向主张,仅凭中共官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记载的战史就可以证明,1950年11月到12月间,在战场上,是联合国军打败了志愿军。志愿军的歼敌计划严重受挫。只需要读者在研读战史时注意前后记载,找出战史记载背后的战场局势走向,不难得到与我一致的结论,因为,这就是历史事实。
无论是第十军往北反击还是往南撤退,志愿军都无力阻止联合国军达到其作战目的。这就是联合国军打败志愿军的结果。
相比之下,西线第2师在攻击面前的惨烈可谓空前绝后,极度的混乱和无能指挥让勇敢无畏变得毫无意义。总之,当中国人对西线美国陆军,特别是第10军一部发动进攻的那几天里,美国付出了惨重代价。用艾奇逊(他并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旁观者,因为他当时对麦克阿瑟恨之入骨)的话说,这也是自“比尔鲁恩战役”[8]以来美国军事史上最惨烈的失败。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大多数老兵认为,经历过那天突围行动的第2师的军人确实不同于其他的大多数老兵,就像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官兵回到美国后,会明显区别于其他老兵。同样,在遭到中国人袭击并穿越“长手套”的那一周里,每个活着回来的老兵,注定不同于其他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他们很少抱怨,很少暴跳如雷,很少提及自己的经历,甚至是面对同在朝鲜服役的其他人,他们也喜欢沉默不语。他们似乎在刻意回避那些会称赞自己或是把他们称作英雄的人。他们只把自己当作幸存者,因为他们的部队已经被摧毁了,自己和很多战友也遭受了不同形式的伤害,他们失去了很多东西。此前他们是勇敢的战士,有很多亲密的战友,是一支常胜部队的一分子,之后亲历了一场让他们大多数人都憎恨的战争,相信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马上就将过去,并给这段路加上一个胜利的注脚。就在那一周里他们眼看着很多战友因不可描述的命运而离去。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要承受幸存者的负担,还要不安地想为什么他们活下来了,而很多更优秀、更出色的战士却失去了生命。这是一种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向别人倾诉的情感——在那六七天的时间里,很多人战死沙场或是被俘也许就是因为一念之差,哪怕他们稍微再勇敢一点点,就不会遭受如此命运。成功突围给他们带来一种既现实又具体的解脱,那就是能多活一天。而当他们反思当时的情形,反思自己当时的所见所为时,就会产生无尽的自我怀疑。
自然也是达到了目标,并且损失相对红军小得多,且杀伤9兵团相对红军杀伤蒋军要大得多。如果说长征是胜利,没有理由说长津湖的陆战一师是失败。(美军用长津湖命名现有军舰说明美军绝对是认可长津湖是大胜,跟过去用中途岛命名美军军舰是一回事。)
至于过程中的细节,湘江战役损失的多,其他可能损失的少,无关这最后的结论。同样,9兵团后勤不行,没有空军等等,只是其中的细节,无关最后的结论,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胜负主要看战役目标,然后是伤亡。
从这一点讲,二次战役西线的志愿军打的比东线9兵团要好得多,这也是“38军万岁”和电影《奇袭》流传的理由。有空我写写我对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
西东线伤亡用官方数字的话是3:5,如果按徐焰将军说的东线还有3万轻度冻伤没算进去的话,差不多是3:8。如果考虑到人数的话,西东两线平均伤亡比例应该是小于1:3。
当然,东线的气候确实恶劣得多,西线主要是丘陵,所以《奇袭》里拍的敌我双方最多是薄棉衣,山区夜里温度可能低点,但跟长津湖的高原气候是完全不同的,绝无可能出现冰雕连的事 --- 东线可以考证的是有3个冰雕连,分别发生在新兴里(攻打31团特遣队时),死鹰岭(陆战一师5,7团从柳潭里撤回下竭隅里的途中),水门桥附近的高地(陆战一师从下竭隅里南撤的途中)。
不光是美军有,老共也有,比如解放战争中的“济南第一团”,“临汾旅”,“塔山英雄团”,这些肯定是说明这个部队在济南,临汾和塔山打了大胜仗的。
有需要进攻时,如杨根思守的小高岭,陆战5团7团从柳潭里撤回下竭隅里后,全军南撤前需要扫清,派出些小部队很快就打下来了。
唯一值得吹的新兴里,31团特遣队即使战力差点也打了3个晚上,打残27军2个师(80,81师),使其无力增援下竭隅里,最后仍有385人无伤病的撤回下竭隅里,变成一个分队,全程参加了陆战一师从下竭隅里开始的南撤。
所以,有不少人说27军是谎报军情,根本不是“全歼了美军一个团,一个没跑”(彭德怀回忆录)。
这些应该是东线无法用地名命名(营团以上)大部队的原因。连一级的应该有杨根思连,显然是鼓士气用的。
--- 不讲立场的话。按美军的记载,进攻杨根思守的小高岭时(杨牺牲前),最大的障碍是坡上有冰,不少人滑下来摔伤,根本没有大的战斗,叫来飞机轰炸一番基本就只有零星的枪声了,最后当天没打下来就是因为没啥枪声了(不会对山下的陆战一师有啥威胁),更加上有冰路滑。
按美军记载,对方根本没有人拿着炸药包同自己同归于尽 --- 美军手里有自动武器的,你一个人那么跑过来,我啥都不干?至少会喊Freeze,不听的话一扣扳机10发子弹就把你打成蜂窝了。
中方的记载实际上也只是杨根思命令剩下的两个兵扛着打光子弹的机枪后撤,不久听到爆炸声。没人看见杨抱着炸药包同美军同归于尽 --- 那可是在山头上,要看清必须在空中了,山下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二战的结局! 联合国 (五大战胜国为常任理事国) 建立了二战后的新秩序。
• 他们不懂逻辑。突出老蒋包围堵截的长征损失那么大,老毛都说自己胜利了;陆战一师基本全身而退同时给9兵团巨大杀伤 - 老柏树 -
(60 bytes) (9 reads) 05/07/2023 06:59:59
• 你要么故意混淆概念,要么逻辑极为混乱!第5次围剿失败,湘江战役失败了,但遵义会议之后的长征当然是胜利了! - 白云蓝天 -
(0 bytes) (1 reads) 05/07/2023 13:09:55
• 你把第5次围剿、湘江战役、遵义会议之后的长征综合起来说红军失败了,不是自扇耳刮子吗,这失败不是正与长津湖的美军一样吗?! - 白云蓝天 -
(0 bytes) (1 reads) 05/07/2023 13:14:14
• 中共承认第5次围剿失败而长征成功,美军承认长津湖战役失败而撤退成功,而你们非要说美军长津湖战役也赢了,你们的良心在哪里? - 白云蓝天 -
(0 bytes) (0 reads) 05/07/2023 13:17:33
美军向鸭绿江进军本身的前提就是中国不出兵。中国一出兵,联合国军的这一行动即已失败,而后面美军的所有作战行动都是为了能撤回南韩。战史已经证明,此战役中,美军完全达到了自己的作战目的,是货真价实的战场胜利者。
你要证明志愿军打败了美军,你必须举出志愿军参战后一个美军全力向北进攻多次,志愿军多次将其击退的战例来。你可以从中国官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中去找找看,你能找出这样的战例么?我是一个也没看到。志愿军清长战役中所有的战例,都是志愿军拼命阻击联合国军南撤的战例,无论是万岁军之松骨峰还是杨根思在小高岭。
白云你再想想,志愿军以如此巨大的代价英勇奋战的结果是拦住了联合国军南撤了么?
战场上到底谁打败了谁,相信会思考的人已经很明白了。
根本不存在白云想象的联合国军在清长地区坚守不住被迫撤退的画面。联合国军在清长战役中根本没有打算坚守清长地区或者击退志愿军,而是转头就往南而去了。志愿军的所有战斗都是试图要么歼灭敌人要么阻止敌人南撤。而战史已经证明,志愿军的这些作战企图,一个也没有达到。作战结果未能达到作战目的,这不是失败是什么?
而且打到12月10日以后,9兵团已经精疲力竭,冻饿交加,其两个主力军基本已经失去了战斗力。而第十军三个美军师中至少有一半尚未经历战斗,另外还有一个完整的韩国军,兵力火力实际上都对9兵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个你可以看中共官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看看里面有9兵团歼灭美军第三师,和第7师除了那个31团之外的其他部队,以及消灭韩军第一军任何部队的记录么?
我一向主张,仅凭中共官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记载的战史就可以证明,1950年11月到12月间,在战场上,是联合国军打败了志愿军。志愿军的歼敌计划严重受挫。只需要读者在研读战史时注意前后记载,找出战史记载背后的战场局势走向,不难得到与我一致的结论,因为,这就是历史事实。
无论是第十军往北反击还是往南撤退,志愿军都无力阻止联合国军达到其作战目的。这就是联合国军打败志愿军的结果。
相比之下,西线第2师在攻击面前的惨烈可谓空前绝后,极度的混乱和无能指挥让勇敢无畏变得毫无意义。总之,当中国人对西线美国陆军,特别是第10军一部发动进攻的那几天里,美国付出了惨重代价。用艾奇逊(他并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旁观者,因为他当时对麦克阿瑟恨之入骨)的话说,这也是自“比尔鲁恩战役”[8]以来美国军事史上最惨烈的失败。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大多数老兵认为,经历过那天突围行动的第2师的军人确实不同于其他的大多数老兵,就像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官兵回到美国后,会明显区别于其他老兵。同样,在遭到中国人袭击并穿越“长手套”的那一周里,每个活着回来的老兵,注定不同于其他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他们很少抱怨,很少暴跳如雷,很少提及自己的经历,甚至是面对同在朝鲜服役的其他人,他们也喜欢沉默不语。他们似乎在刻意回避那些会称赞自己或是把他们称作英雄的人。他们只把自己当作幸存者,因为他们的部队已经被摧毁了,自己和很多战友也遭受了不同形式的伤害,他们失去了很多东西。此前他们是勇敢的战士,有很多亲密的战友,是一支常胜部队的一分子,之后亲历了一场让他们大多数人都憎恨的战争,相信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马上就将过去,并给这段路加上一个胜利的注脚。就在那一周里他们眼看着很多战友因不可描述的命运而离去。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要承受幸存者的负担,还要不安地想为什么他们活下来了,而很多更优秀、更出色的战士却失去了生命。这是一种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向别人倾诉的情感——在那六七天的时间里,很多人战死沙场或是被俘也许就是因为一念之差,哪怕他们稍微再勇敢一点点,就不会遭受如此命运。成功突围给他们带来一种既现实又具体的解脱,那就是能多活一天。而当他们反思当时的情形,反思自己当时的所见所为时,就会产生无尽的自我怀疑。
自然也是达到了目标,并且损失相对红军小得多,且杀伤9兵团相对红军杀伤蒋军要大得多。如果说长征是胜利,没有理由说长津湖的陆战一师是失败。(美军用长津湖命名现有军舰说明美军绝对是认可长津湖是大胜,跟过去用中途岛命名美军军舰是一回事。)
至于过程中的细节,湘江战役损失的多,其他可能损失的少,无关这最后的结论。同样,9兵团后勤不行,没有空军等等,只是其中的细节,无关最后的结论,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胜负主要看战役目标,然后是伤亡。
从这一点讲,二次战役西线的志愿军打的比东线9兵团要好得多,这也是“38军万岁”和电影《奇袭》流传的理由。有空我写写我对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
西东线伤亡用官方数字的话是3:5,如果按徐焰将军说的东线还有3万轻度冻伤没算进去的话,差不多是3:8。如果考虑到人数的话,西东两线平均伤亡比例应该是小于1:3。
当然,东线的气候确实恶劣得多,西线主要是丘陵,所以《奇袭》里拍的敌我双方最多是薄棉衣,山区夜里温度可能低点,但跟长津湖的高原气候是完全不同的,绝无可能出现冰雕连的事 --- 东线可以考证的是有3个冰雕连,分别发生在新兴里(攻打31团特遣队时),死鹰岭(陆战一师5,7团从柳潭里撤回下竭隅里的途中),水门桥附近的高地(陆战一师从下竭隅里南撤的途中)。
不光是美军有,老共也有,比如解放战争中的“济南第一团”,“临汾旅”,“塔山英雄团”,这些肯定是说明这个部队在济南,临汾和塔山打了大胜仗的。
有需要进攻时,如杨根思守的小高岭,陆战5团7团从柳潭里撤回下竭隅里后,全军南撤前需要扫清,派出些小部队很快就打下来了。
唯一值得吹的新兴里,31团特遣队即使战力差点也打了3个晚上,打残27军2个师(80,81师),使其无力增援下竭隅里,最后仍有385人无伤病的撤回下竭隅里,变成一个分队,全程参加了陆战一师从下竭隅里开始的南撤。
所以,有不少人说27军是谎报军情,根本不是“全歼了美军一个团,一个没跑”(彭德怀回忆录)。
这些应该是东线无法用地名命名(营团以上)大部队的原因。连一级的应该有杨根思连,显然是鼓士气用的。
--- 不讲立场的话。按美军的记载,进攻杨根思守的小高岭时(杨牺牲前),最大的障碍是坡上有冰,不少人滑下来摔伤,根本没有大的战斗,叫来飞机轰炸一番基本就只有零星的枪声了,最后当天没打下来就是因为没啥枪声了(不会对山下的陆战一师有啥威胁),更加上有冰路滑。
按美军记载,对方根本没有人拿着炸药包同自己同归于尽 --- 美军手里有自动武器的,你一个人那么跑过来,我啥都不干?至少会喊Freeze,不听的话一扣扳机10发子弹就把你打成蜂窝了。
中方的记载实际上也只是杨根思命令剩下的两个兵扛着打光子弹的机枪后撤,不久听到爆炸声。没人看见杨抱着炸药包同美军同归于尽 --- 那可是在山头上,要看清必须在空中了,山下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二战的结局! 联合国 (五大战胜国为常任理事国) 建立了二战后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