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访问学者说,他们学校内部数据是他们的工科学生才20%的签约率。他们学校都这样,那大量的普通院校以及文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肯定更差了。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孩子上大学,本指望孩子将来能比自己过的好,结果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着。过去几十年,就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私人企业的发展。以老习对私人企业的控制力度,未来不但不会迎来私人企业的大发展,很可能私企进一步萎缩。没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就业会越来越成问题。现在老三届知青的孙子辈有些已经到上大学,或大学毕业的年龄了。未来十年的大学生,正好是知青一代的孙子辈。知青一代当年被赶到乡下,回城后又赶上下岗,好容易乘着世纪初经济大发展的时候,日子有了改观,现在孙子辈又赶上又一个倒霉的时代,他们的孙子辈还要下乡吗?对于仍然喊着青春无悔,怀念老毛时代的那部分知青来说,可能真是求仁得仁,自找的。当然跟当年还是有所不同,当年他们中很多人文化水平也就是小学,是没有知识的知青,如今他们的孙子辈都读了大学,倒是真的当得起知青这顶帽子了。希望国内能尽快有变化,不要让倒霉的知青一代的孙子辈又赶上倒霉时代。
1 大学生数量多了以后,如果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这些人是社会的隐患。
2 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大学训练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3/20/12214992.html
工科毕业生不该这样
确实难就业。
不会那么差。
俺内外甥女去年从美国一回去就找到了外企的工作。
但大的趋势很难改变。
大学同学老三届最大的46年出生,当时儿子七,八岁。
40年过去了,现在儿子要有48岁。再有20岁左右的孙辈上大学很正常。
老三届通常指66,67和68年高中及初中毕业生。
习53年出生,60年上小学。66年5月文革开始,如果上六年制小学,还在小学最后一年。66年入初中,69年才能毕业。除非他上五年制小学,才能68年初中毕业,老三届中年龄最小。
我在的城市,当时大多数小学都是六年制。
但《南京知青之歌》还是在知青里私下传唱,官方严厉追查滴。
罪名?靡靡之音,干扰伟大领袖的战略部署。
一旦被查到是“传播源头”,足以蹲班房滴。
半个世纪前的罪名廖,今天听起来还是相当熟悉。
101中和八一学校都去过,找住在那里的朋友一起玩。
条件不错,到处搭着铺位,住满了人。
大城市知青返城后即使是女知青在那个年代,已经到了不嫁就“剩”的时候,也很难结婚滴。
为啥?一则没钱,二则没处安身。
以上海为例,家家户户的“50后”都是多子女,少居住面积的困境。
返城知青遇到的第一大“敌人”,就是占住自己一块地盘不准返城哥哥姐姐们入侵的兄弟姐妹们。
就连上海外滩林荫地带的长凳,都是谈恋爱的宝地,天不黑就有人占据半条板凳,出卖给急吼吼坐下来“谈”的男男女女。
风景线就是,每一对恋爱男女,都随身带把遮阳伞,一条板凳上两对,伞撑开遮住,伞下面的事情,大家闭眼。
换句话说,家里绝对无法提供谈恋爱的私人场地,父母睡觉,很多都是拿个布帘,和成年子女君子协定滴隔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已。
但愿半个世纪后,大天朝不要又回归本来面目,百姓们倒悬之苦,还要再吃二遍么?
为什么说“耍”呢? 看好, 所有吹捧他的文章, 有小学有中学有下乡, 有谁见过他清华岁月的文章吗? 好像没有。
第二件事, 如果他和第一个妻子结婚后,八十年代初就该生孩子, 孩子按部就班读书结婚,2004-2006年结婚生子, 习的孙辈是不是差不多该上大学了啊?
人生下来,不是只为依靠或享用现成的或别人提供的。人是要去开拓并创造新天地和新事物的。
而毛的诠释,注入了新时代更具人文普世意义的精神原则 —— 人,要对社会有贡献。去农村,是贡献社会的最好做法。这就比梁在旧社会的个人实践或做法,更有高度而具抽象和广泛的意义。梁的诠释,只是在有限的地方和有限的人口分布之下的讲法和做法。俩者在如何做这个方面,方法和范围不同但根本原则是一致的。
尽管基层对于毛泽东这段有关人生意义的哲学诠释,具体做的却是要求全部中学生都去乡下,这是为这种极端做法拉大旗作虎皮了。但无论如何,中学生小知识分子都去乡下了,国家在工业及科技工作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谁去做呢,毛泽东有这么傻吗?也许毛泽东只是认为知识分子要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社会才能有所作为。这应该是当年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的需要。。
这种事情应该也是当年党内路线斗争的外部反映了。。。。。。
的访问学者说,他们学校内部数据是他们的工科学生才20%的签约率。他们学校都这样,那大量的普通院校以及文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肯定更差了。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孩子上大学,本指望孩子将来能比自己过的好,结果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着。过去几十年,就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私人企业的发展。以老习对私人企业的控制力度,未来不但不会迎来私人企业的大发展,很可能私企进一步萎缩。没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就业会越来越成问题。现在老三届知青的孙子辈有些已经到上大学,或大学毕业的年龄了。未来十年的大学生,正好是知青一代的孙子辈。知青一代当年被赶到乡下,回城后又赶上下岗,好容易乘着世纪初经济大发展的时候,日子有了改观,现在孙子辈又赶上又一个倒霉的时代,他们的孙子辈还要下乡吗?对于仍然喊着青春无悔,怀念老毛时代的那部分知青来说,可能真是求仁得仁,自找的。当然跟当年还是有所不同,当年他们中很多人文化水平也就是小学,是没有知识的知青,如今他们的孙子辈都读了大学,倒是真的当得起知青这顶帽子了。希望国内能尽快有变化,不要让倒霉的知青一代的孙子辈又赶上倒霉时代。
1 大学生数量多了以后,如果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这些人是社会的隐患。
2 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大学训练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3/20/12214992.html
工科毕业生不该这样
确实难就业。
不会那么差。
俺内外甥女去年从美国一回去就找到了外企的工作。
但大的趋势很难改变。
大学同学老三届最大的46年出生,当时儿子七,八岁。
40年过去了,现在儿子要有48岁。再有20岁左右的孙辈上大学很正常。
老三届通常指66,67和68年高中及初中毕业生。
习53年出生,60年上小学。66年5月文革开始,如果上六年制小学,还在小学最后一年。66年入初中,69年才能毕业。除非他上五年制小学,才能68年初中毕业,老三届中年龄最小。
我在的城市,当时大多数小学都是六年制。
但《南京知青之歌》还是在知青里私下传唱,官方严厉追查滴。
罪名?靡靡之音,干扰伟大领袖的战略部署。
一旦被查到是“传播源头”,足以蹲班房滴。
半个世纪前的罪名廖,今天听起来还是相当熟悉。
101中和八一学校都去过,找住在那里的朋友一起玩。
条件不错,到处搭着铺位,住满了人。
大城市知青返城后即使是女知青在那个年代,已经到了不嫁就“剩”的时候,也很难结婚滴。
为啥?一则没钱,二则没处安身。
以上海为例,家家户户的“50后”都是多子女,少居住面积的困境。
返城知青遇到的第一大“敌人”,就是占住自己一块地盘不准返城哥哥姐姐们入侵的兄弟姐妹们。
就连上海外滩林荫地带的长凳,都是谈恋爱的宝地,天不黑就有人占据半条板凳,出卖给急吼吼坐下来“谈”的男男女女。
风景线就是,每一对恋爱男女,都随身带把遮阳伞,一条板凳上两对,伞撑开遮住,伞下面的事情,大家闭眼。
换句话说,家里绝对无法提供谈恋爱的私人场地,父母睡觉,很多都是拿个布帘,和成年子女君子协定滴隔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已。
但愿半个世纪后,大天朝不要又回归本来面目,百姓们倒悬之苦,还要再吃二遍么?
为什么说“耍”呢? 看好, 所有吹捧他的文章, 有小学有中学有下乡, 有谁见过他清华岁月的文章吗? 好像没有。
第二件事, 如果他和第一个妻子结婚后,八十年代初就该生孩子, 孩子按部就班读书结婚,2004-2006年结婚生子, 习的孙辈是不是差不多该上大学了啊?
人生下来,不是只为依靠或享用现成的或别人提供的。人是要去开拓并创造新天地和新事物的。
而毛的诠释,注入了新时代更具人文普世意义的精神原则 —— 人,要对社会有贡献。去农村,是贡献社会的最好做法。这就比梁在旧社会的个人实践或做法,更有高度而具抽象和广泛的意义。梁的诠释,只是在有限的地方和有限的人口分布之下的讲法和做法。俩者在如何做这个方面,方法和范围不同但根本原则是一致的。
尽管基层对于毛泽东这段有关人生意义的哲学诠释,具体做的却是要求全部中学生都去乡下,这是为这种极端做法拉大旗作虎皮了。但无论如何,中学生小知识分子都去乡下了,国家在工业及科技工作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谁去做呢,毛泽东有这么傻吗?也许毛泽东只是认为知识分子要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社会才能有所作为。这应该是当年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的需要。。
这种事情应该也是当年党内路线斗争的外部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