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历史档案证明,1977年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推动的。华国锋是被推动,而不是他决定恢复而让邓小平去办的。
当时1977年高招会议已经开过,决定还是延续文革中的推荐制。在1977年7月举行的科教座谈会上,教授们认为推荐制招上来的学生质量不高,而且如果延续一年,还会继续招一届质量不高的学生。下面一段是回忆参加者北大教授沈克琦的记录:
在查先生发言过程中,小平同志插话,问刘西尧同志:“现在的招生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刘回答说,不久前在太原召开的招生会议上决定,按过去的办法办。报告已报到国务院,还没有批。小平同志又问,“是否还来得及改?”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既然还没有批,就来得及改。刘说,如果要改,今年就不能如期招生了。这时大家又争先恐后地说,即使招生推迟几个月,也要改。小平同志最后拍板说:“今年还有机会,要坚决改。要给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个机会,这涉及到几百万人。但要有些措施,不能(使社会)发生波动,重要的是要招到能学的人。特别是全国重点学校统一招生,每人可填3个志愿。把你(指温元凯插话中说的16个字自愿报名、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改一改,第二句话有问题,“单位同意”这句话要去掉。脾气坏一点,得罪了领导,他就不同意。要下决心,完全符合不可能,要尽可能好一些”。他在总结讲话时又说“今年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邓小平是主管科教的副总理,他拍这个板是职权范围内的。后来文件正式发出,当然要中央常委批准,因此华有份参与。
这段历史很清楚。华不是发起者,是支持者。如果他阻拦,这件事办不成。
华国锋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十个鞍钢十个大庆的宏伟计划,重点转向国民经济上了来,也提出开放。
这一切都被淡化了,可是华主席粉碎四人帮可是举国欢腾的。2-3年后,邓小平掌权,华的功绩完全被人们忽略了。
邓小平复出以后,推翻了华已经同意的77年第一次招生会议延用文革招生办法,改用高考办法,重新召开第二次招生会议。77级因此推迟入学。
华也从善如流,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邓提出的恢复高考招生。
邓小平给华国锋的效忠信在本坛有人贴了几次了。
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邓也比较技巧,先让教育部请示召回原来的招生文件,然后再重新提出恢复高考的办法,再次报政治局批准。部长刘西尧大概有点怕,报告由副部长雍文涛起草签发。报告原件都贴出过。
没有直接与华冲突。
华是一个比较弱的人物,但是能从善如流。当然最后还是被挤了下来。
他也知道搞经济,但是对毛的一套又不敢突破。高校招生是毛生前定的,他是不敢全面翻过来的。邓则是用这个点突破了毛生前对教育的一些主张。当时顺便推翻的还有两个估计。那也是毛生前定的。
在他还没上台的时候,就在批评两个凡是了。
文件是邓小平批送所有正副主席和部分政治局委员,还加了句说明。所有正副主席全部画了圈。
这就是启动恢复高考的第一个文件。
就是在那几个文件上画圈。
替邓作嫁。如果1976年邓也在政治局,他也不敢粉碎四人帮。
主席的既定方针是左派四人帮加汪东兴,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还有外围的吴德,吴忠,李德生等和右派力量平衡,这样比较弱的中立的华国锋才能立足。
你77级高考落榜过了几个月后来又是怎样补充上了石油部内部的学校?
毕业后工作在部机关单位,听到很多关于77级走后门上学的事,BXL就是分数不够,他老爹出面或派人给北大打招呼进去的。
两个话题,逻辑上很像啊。
哈
华国锋提出开放,无非就是进口些先进技术,这些在毛时代早已有,不过是哪里进口而已。
邓的开放首先是从人的思想上的开放, 到技术,管理,体系全方位的开放
有走后门上的,当然分数接近落榜,通过关系运作录取了,本坛应该有2个。
我班就有,有的分数不够,有的某项条件不满足,通过招人运作进了大学,别人够条件的就被挤下来了。
印度同样在进步,就是慢点。
1977年8月13日,根据邓小平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即刻在北京再次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既第二次招生会议
9月30日,教育部将1977年招生工作意见呈报给国务院和邓小平,并写上:“遵照邓副主席的指示,我部于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教育部很快报送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原计划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八月开始招生,十一月中旬新生开学。现根据邓副主席最近的指示,我们将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较大的改进,招生时间拟推迟到第四季度,一九七七年新生于明年二月底前入学。”
恐怕哪些人有不少还在放羊,成了老农民吧
没说过违心的话与事的人都死了,当然除了一心一意拥护文革的人
1977年原有的高校招生方案被华批准通过。
这个方案较以往有一些突破:
明确规定普通高校招生一般要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
决定试招4000人至1万名高中应届毕业生,约占全国招生总数的2%至5%;
强调重视文化程度,对考生要进行文化考查。
但是,招生的方式依然沿袭“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的“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老办法。招生制度的总体框架并没有受到触动。
与之后邓搞的高校招生方案有很大不同。思想是邓的,图章是华盖的。华是老实忠厚人,俺是给赞的
会恢复考试。不过没想到完全突破文革期间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还有对很多人特别重要的是不看出身,这比文革前还要宽松许多。我的想法和温元凯提出的十六字比较接近,还是在教育革命的框架里没出来。
BXL 分数就不够,副总理的老爹让北大录取他。
走后门盛行的文革末期怎么会一下子嘎然而止?
邓重掌权柄后对华很不厚道, 不感恩, 人格不咋地。
如果是陈云,或华的儿子提出新的招生方案,华是不会批准的。
毛对老同事感过恩吗?
许靖华 曾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国际海洋地质学委员会主席、欧洲地球物理协会(EGS,2002年EGS和EUG合并为欧洲地球科学联盟)首任会长。
十个鞍钢 没有问题,早已超过了吧?
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陈永贵等都不站在邓的立场,叶剑英也不见得。
中央外沈阳军区李德生,吴德,吴忠,甚至苏振华,耿飚都不是邓的人。
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国锋 (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韦国清(壮族)、乌兰夫(蒙古族)、方毅、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许世友、纪登奎(1977年8月—1980年2月)、 苏振华(1977年8月—1979年2月)、李先念、李德生、吴德(1977年8月—1980年2月)、余秋里、 汪东兴(1977年8月—1980年2月)、张廷发、陈永贵(1977年8月—)、陈锡联(1977年8月—1980年2月)、 耿飚、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冲
那个落后的县升学率异常高,举报作弊的信也特别多,因此省招办派出了“主考”去监考!
我们胸前挂着“主考”牌,可以任意出入各考场。
站在作弊考生跟前,好多作弊的考生吓得都哆嗦!就这样抓了不少……
英语考试时,别的教室都退场沒人了(那年是参考分,30分钟后可退场)只有一个教室大家都在考,我进去后就不走了,监考老师和我套近乎:blsbla,原来他是英语老师!(明白了吧?)
我更不走了,直到结束!估计仅此一招,该县上外语专业、学院的就直接降低xx%
对了,发现一个替考的,看他准考证的时候,他哆嗦了,我转身去核实时他跑了………后来警车去把他追回来了!
没有凝聚力,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定计划和执行力远远不如中国。
叶剑英后悔了让他出来。发动对越战争是他抢夺叶剑英军权的一个考虑。
能是绝对公平, 能做到相对公平或基本公平, 老百姓也没太多抱怨的。西方国家大学录取也不见得就绝对公平, 否则小布什也上不了耶鲁大学。
现有的历史档案证明,1977年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推动的。华国锋是被推动,而不是他决定恢复而让邓小平去办的。
当时1977年高招会议已经开过,决定还是延续文革中的推荐制。在1977年7月举行的科教座谈会上,教授们认为推荐制招上来的学生质量不高,而且如果延续一年,还会继续招一届质量不高的学生。下面一段是回忆参加者北大教授沈克琦的记录:
在查先生发言过程中,小平同志插话,问刘西尧同志:“现在的招生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刘回答说,不久前在太原召开的招生会议上决定,按过去的办法办。报告已报到国务院,还没有批。小平同志又问,“是否还来得及改?”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既然还没有批,就来得及改。刘说,如果要改,今年就不能如期招生了。这时大家又争先恐后地说,即使招生推迟几个月,也要改。小平同志最后拍板说:“今年还有机会,要坚决改。要给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个机会,这涉及到几百万人。但要有些措施,不能(使社会)发生波动,重要的是要招到能学的人。特别是全国重点学校统一招生,每人可填3个志愿。把你(指温元凯插话中说的16个字自愿报名、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改一改,第二句话有问题,“单位同意”这句话要去掉。脾气坏一点,得罪了领导,他就不同意。要下决心,完全符合不可能,要尽可能好一些”。他在总结讲话时又说“今年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邓小平是主管科教的副总理,他拍这个板是职权范围内的。后来文件正式发出,当然要中央常委批准,因此华有份参与。
这段历史很清楚。华不是发起者,是支持者。如果他阻拦,这件事办不成。
华国锋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十个鞍钢十个大庆的宏伟计划,重点转向国民经济上了来,也提出开放。
这一切都被淡化了,可是华主席粉碎四人帮可是举国欢腾的。2-3年后,邓小平掌权,华的功绩完全被人们忽略了。
邓小平复出以后,推翻了华已经同意的77年第一次招生会议延用文革招生办法,改用高考办法,重新召开第二次招生会议。77级因此推迟入学。
华也从善如流,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邓提出的恢复高考招生。
邓小平给华国锋的效忠信在本坛有人贴了几次了。
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邓也比较技巧,先让教育部请示召回原来的招生文件,然后再重新提出恢复高考的办法,再次报政治局批准。部长刘西尧大概有点怕,报告由副部长雍文涛起草签发。报告原件都贴出过。
没有直接与华冲突。
华是一个比较弱的人物,但是能从善如流。当然最后还是被挤了下来。
他也知道搞经济,但是对毛的一套又不敢突破。高校招生是毛生前定的,他是不敢全面翻过来的。邓则是用这个点突破了毛生前对教育的一些主张。当时顺便推翻的还有两个估计。那也是毛生前定的。
在他还没上台的时候,就在批评两个凡是了。
文件是邓小平批送所有正副主席和部分政治局委员,还加了句说明。所有正副主席全部画了圈。
这就是启动恢复高考的第一个文件。
就是在那几个文件上画圈。
替邓作嫁。如果1976年邓也在政治局,他也不敢粉碎四人帮。
主席的既定方针是左派四人帮加汪东兴,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还有外围的吴德,吴忠,李德生等和右派力量平衡,这样比较弱的中立的华国锋才能立足。
你77级高考落榜过了几个月后来又是怎样补充上了石油部内部的学校?
毕业后工作在部机关单位,听到很多关于77级走后门上学的事,BXL就是分数不够,他老爹出面或派人给北大打招呼进去的。
两个话题,逻辑上很像啊。
哈
华国锋提出开放,无非就是进口些先进技术,这些在毛时代早已有,不过是哪里进口而已。
邓的开放首先是从人的思想上的开放, 到技术,管理,体系全方位的开放
有走后门上的,当然分数接近落榜,通过关系运作录取了,本坛应该有2个。
我班就有,有的分数不够,有的某项条件不满足,通过招人运作进了大学,别人够条件的就被挤下来了。
印度同样在进步,就是慢点。
1977年8月13日,根据邓小平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即刻在北京再次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既第二次招生会议
9月30日,教育部将1977年招生工作意见呈报给国务院和邓小平,并写上:“遵照邓副主席的指示,我部于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教育部很快报送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原计划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八月开始招生,十一月中旬新生开学。现根据邓副主席最近的指示,我们将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较大的改进,招生时间拟推迟到第四季度,一九七七年新生于明年二月底前入学。”
恐怕哪些人有不少还在放羊,成了老农民吧
没说过违心的话与事的人都死了,当然除了一心一意拥护文革的人
1977年原有的高校招生方案被华批准通过。
这个方案较以往有一些突破:
明确规定普通高校招生一般要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
决定试招4000人至1万名高中应届毕业生,约占全国招生总数的2%至5%;
强调重视文化程度,对考生要进行文化考查。
但是,招生的方式依然沿袭“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的“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老办法。招生制度的总体框架并没有受到触动。
与之后邓搞的高校招生方案有很大不同。思想是邓的,图章是华盖的。华是老实忠厚人,俺是给赞的
会恢复考试。不过没想到完全突破文革期间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还有对很多人特别重要的是不看出身,这比文革前还要宽松许多。我的想法和温元凯提出的十六字比较接近,还是在教育革命的框架里没出来。
BXL 分数就不够,副总理的老爹让北大录取他。
走后门盛行的文革末期怎么会一下子嘎然而止?
邓重掌权柄后对华很不厚道, 不感恩, 人格不咋地。
如果是陈云,或华的儿子提出新的招生方案,华是不会批准的。
毛对老同事感过恩吗?
许靖华 曾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国际海洋地质学委员会主席、欧洲地球物理协会(EGS,2002年EGS和EUG合并为欧洲地球科学联盟)首任会长。
十个鞍钢 没有问题,早已超过了吧?
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陈永贵等都不站在邓的立场,叶剑英也不见得。
中央外沈阳军区李德生,吴德,吴忠,甚至苏振华,耿飚都不是邓的人。
主席:华国锋 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国锋
(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韦国清(壮族)、乌兰夫(蒙古族)、方毅、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许世友、纪登奎(1977年8月—1980年2月)、
苏振华(1977年8月—1979年2月)、李先念、李德生、吴德(1977年8月—1980年2月)、余秋里、
汪东兴(1977年8月—1980年2月)、张廷发、陈永贵(1977年8月—)、陈锡联(1977年8月—1980年2月)、
耿飚、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冲
那个落后的县升学率异常高,举报作弊的信也特别多,因此省招办派出了“主考”去监考!
我们胸前挂着“主考”牌,可以任意出入各考场。
站在作弊考生跟前,好多作弊的考生吓得都哆嗦!就这样抓了不少……
英语考试时,别的教室都退场沒人了(那年是参考分,30分钟后可退场)只有一个教室大家都在考,我进去后就不走了,监考老师和我套近乎:blsbla,原来他是英语老师!(明白了吧?)
我更不走了,直到结束!
估计仅此一招,该县上外语专业、学院的就直接降低xx%
对了,发现一个替考的,看他准考证的时候,他哆嗦了,我转身去核实时他跑了………后来警车去把他追回来了!
没有凝聚力,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定计划和执行力远远不如中国。
叶剑英后悔了让他出来。发动对越战争是他抢夺叶剑英军权的一个考虑。
能是绝对公平, 能做到相对公平或基本公平, 老百姓也没太多抱怨的。西方国家大学录取也不见得就绝对公平, 否则小布什也上不了耶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