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明递秋波戴小毛围巾的小背头,上海人称小懂经、小透锐,或者小克勒。意为有 class、有档子的意思。
9月9日主席去世时那天中午停播,直到918追悼会后才继续播送。
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1979年,一直在鞍山电台说革命故事的刘兰芳接到任务:说一个传统书。刘兰芳第一时间想到了《岳飞传》。“我学过这个,也喜欢这部书。”但难题也是现成的。《岳飞传》没有书道子,即“故事梗概”,而刘兰芳一天要说两万多字,还得连续说上三四个月,怎么办?
有人在图书馆的废墟里找到一本钱彩原著的《说岳全传》送给了刘兰芳。这本书的故事虽从岳飞出生开始,但文字局限性很大,“比如一个很重要的情节,说书可能要说两个小时,需要两万字左右,但书上却只有很短的一段文字。”没办法,刘兰芳只能对原著进行删改增补,重新编书。
亲身经历过的在农村女知青抽调到城镇当老师略施粉黛,我却被追打了几天。
即使是维基百度那么说也是错的。
在下乡插队前,我们每天中午都听刘兰芳的说岳全传。而且我质疑过多处“错误之处”,其实刘兰芳对原著改动了一些。
在她播送说岳全传之前,我读过不同版本的岳飞传,说岳全传等5遍,基本“倒背如流”。
50-60年代,你是高知家庭,收入很高(7级工程师),下乡时去国营农场当工人,采买(供销员)。上大学也是很运气的,就不说了。
你和你家是比较幸运的。
四人帮给上海特殊照顾,物资优先供应。大连是四人帮的很大受害者,东北有小麦和大豆,大连有水产,但是供应极差。
1978年我就在大学里了,根本没有时间听刘兰芳的评书。
回家,到一中学同班同学(发小)家串门,只见他已有一新生儿了。他太太是比我们低一届的中学学妹,和我也认识多年。当时我刚过满20岁,他和我同年,学妹可能比我们小一岁或同岁。我很惊讶,因为都不知道他俩何时恋上的。我们中学毕业后下放去不同的地方当知青,那几年几乎没见面。我对他说,你违反了婚姻法呀(当时的法定最低结婚年龄为男子20岁,女子18岁),他俩都笑了。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办到结婚证的。
这是历史,也是常识
却非常典型的那种高级干部子女有所收敛的落落大方。脸蛋由柔和的曲线与直线相交而和谐构成,那种气质和脸型,所谓标准古典的瓜子脸,那是不能比的。简单地说,有点英国秀丽文气女子的那种脸型和秀美。上海的那些资本家或高级知识分子家的女子,在气质上与之相比,根本就是两种类型的人物。比如陈冲,说话没大没小却自以为前卫的,就完全属于另类女子了。
同样的这类女性,在我最初到达美国认识的朋友家里,也见到过一位,和丈夫大雪天从德州开车过来,带着刚出生的婴儿,还跟我介绍德州的大学。后来我在美国辗转与失去联系,估计他们现在都早已回国发财了吧。。。。。。
毛主席对岳飞的故事也非常熟悉,对他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也非常推崇,曾经多次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1939年5月20日,毛主席参加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大家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思想,后来还列出了一个书单,其中小说类书目中,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精忠岳飞传》。
同时,毛主席还给远在苏联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寄去了21种60本书,其中也包括《精忠岳飞传》,足见他对岳飞的推崇。
实际上,毛主席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岳飞情有独钟。据毛主席在韶山冲南岸私塾的启蒙老师邹春培回忆说:“毛主席小时候喜欢读明清小说,特别爱读清人钱彩写的《说岳全传》,这部小说中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倡导孩子们读这些书,还应该多读一些传统的经书。”
邹春培的这些话,毛主席在自述中也有提及,说:“我熟读经书,但我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不顾教师的告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们害人。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的,当教师走过面前时,就用一本经书来掩盖着。”
作者朱可夫元帅,还有丘吉尔的《第二次大战回忆录》,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越南战争回忆录,国内的《星火燎原》喜欢看回忆录传记一类书,尤其反映二战,包括欧洲、苏联、美国、日本的二战电影。
文|刘兰芳
刘兰芳,1944年1月生,辽宁辽阳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刘兰芳出身说书世家,从小喜欢东北大鼓和评书艺术,多次拜师,勤奋敬业,一部《岳飞传》蜚声艺坛,享誉四方,成为一位深受广大听众喜欢的评书艺术家。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拥军先进个人、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新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等称号。
刘兰芳的表演独具一格,热情奔放,神采飞扬,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形神兼备,潇洒大方。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华鼎奖、乡土文化人物奖和中国金唱片奖等奖项。
近日,刘兰芳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评书传承人,目前致力于说新书,说好书,培养青年演员。
本期“星·美文”栏目,特邀刘兰芳讲讲她和评书《岳飞传》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我说的评书《岳飞传》通过电台播放,可以说家喻户晓。从此,我与《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岳飞传》大家都喜欢听,所以就记住了我。后来又说了《杨家将》、《陈毅》、《红楼梦》等几十部评书,效果也都很好。我说观众听,有的见过面,有的没见过面,通过空中舞台,我们以评书会友,天长日久,一晃30多年过去了。
在这30多年里,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当年怎么就想起说《岳飞传》的呢?”这话还要从头说起。
我出生在关东的文化古城辽阳,因为母亲是曲艺演员,唱东北大鼓,受家里的影响,我自小也喜欢上了曲艺。1959年,16岁的我经常到茶馆听书,说书的先生是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队长杨呈田,说的就是评书《岳飞传》,他那评书说得好,观众也爱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令人着迷。他当时就发现,我一个小姑娘躲在角落里听书听得入神,就走过来问我,家里父母是谁呀,我就说了家里的情况。当时的鞍山曲艺团正在招学员,杨队长就跟我说,能不能到曲艺团去学习说书,当时年龄小自己不敢做主,于是,杨队长就找到我家,劝说我的母亲。那时,家里生活还是很困难,在杨队长的劝说下,母亲就同意了。你想呀,如果我去鞍山学艺,家里就少一张嘴吃饭,减轻不少负担了呢。
我到了鞍山,杨队长就给我们上课,教的也是《岳飞传》。之后又跟其他老师学习,三年满徒后,我登台演出,在茶馆演说《岳飞传》,这是我的“底活”,也是给我开蒙的评书。就这样,开启了我的说书生涯。
《岳飞传》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呢?我曾深思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好书,首先,作品本身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奸臣的陷害,屈死在风波亭上,这是古代一大冤案。对岳飞的同情,对奸臣的痛恨,借说书人之口,来宣泄胸中的积郁,缅怀忠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很自然的。其次,岳飞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民族英雄。他的“精忠报国”与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崇拜岳飞,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总书记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参观时,当看到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4个大字,颇有感慨地说:“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后来,总书记又讲:“我从小就想当兵,学岳飞。”总书记的话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抚今追昔,历朝历代对岳飞都有褒奖,称岳飞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光,当年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倡“岳飞魂”,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民族英雄岳飞,在全国各地建设有数百个祠堂庙宇,台湾也有十几处,这些纪念性的建筑,昭示着精忠报国、忠文武穆的岳飞精神。
刘兰芳为百姓说书
1986年,我到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看到在部队卫生营的门口,用松枝搭成的彩门上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写:志在岳飞背,下联对:技在华佗手。“岳飞背”,含义就是精忠报国,用岳飞精神鼓励战士英勇尽忠保卫祖国。“技在华佗手”,就是激励卫生营的战士们学会高超的医术报效国家。我还碰到一个小战士,从家里带出一整套《岳飞传》录音带,他爸爸告诉他,要用岳飞精神来激励自己,要不怕牺牲,英勇战斗。
生活中常有人问我,打仗的时候学习岳飞精神,那么在和平时期我们怎么样学习岳飞的精神呢?
在我看来,当代人要学习岳飞的人格、思想、行为与业绩,归纳出来,我觉得是“忠、孝、严、廉、强”5个字。
首先就是“忠”,对岳飞来说,精忠报国是母训,也是自己的誓言,是人生的信条,要说到做到。岳飞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就连新加坡领导人李显龙,前些年也呼吁,要用岳飞精神教育年轻一代,培养他们的爱国心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而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爱国精神,这是相一致的,精忠报国是我们民族之魂。
第二,还我河山,保家卫国。岳飞从小受家庭教育就懂得爱国,20岁就当兵入伍,因为给皇上上奏文,被贬回乡,后来因为金兵入侵,又二次从军,临走时,岳母给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为了抗金兵,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心,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调回,害死在风波亭上,岳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感天震地。再说近代,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宜兰人民为了表达爱国之志,修建了碧霞宫即是岳飞庙,世代纪念岳飞,缅怀英烈,教育后代,弘扬了祖国统一的思想。
第三,岳飞是个大孝子,忠孝两全。忠是基础,孝是延伸,忠是对国家的孝,孝是对父母的忠。试问,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热爱和忠于自己的祖国呢?岳飞侍母至孝、教子甚严,培育了优良的家风,成为忠孝两全的典范。
第四,清正廉明,堂堂做人。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怕苦不怕死,并告诫士兵,要爱护百姓,不要扰民,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先公后私,爱憎分明。杨再兴杀了他的弟弟岳翻,后来杨再兴被俘,牛皋等人都要杀了杨再兴报仇雪恨,岳飞不这么做,他对杨再兴说,只要投降,共同杀敌,就不计前嫌。杨再兴深受感动,归降岳飞,在小商河一战,奋勇杀敌,大退金兵,后来马陷淤泥,被金兵用弓箭射死,壮烈牺牲,火化杨再兴遗体时,光箭簇就拣出来一升。立了大功,岳飞深受感动,给他修了坟墓,亲手用枪尖,点刻了碑文“杨再兴之墓”。我到小商河采访时,亲眼见到,深受教育。还有一次攻城战役中,岳云率先登上城头,打开了通道,夺下了城池。战后,表功时,岳飞不给岳云记功,大伙儿不干,说岳飞不公平,不一视同仁。岳飞说,岳云年纪小,以后打仗立功的机会多着呢,这回就不记了。岳飞这样的人格,处世行为给古今之人都树立了榜样。今天,对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启迪和诫勉的作用。
第五,发奋图强,勤奋好学。岳飞出身农民,自幼好学,沙盘做纸,柳枝当笔,跟母亲学习文化,11岁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刀枪棍棒,长拳短打,样样精通,后来又靠勤学苦练,刻苦自修,习读兵书战策,不断进取,文武双修,上马能征战,下马会诗文,最后成为了至忠至孝,乃文乃武,近乎完人的伟大英雄。他的感人经历和诗词《满江红》,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当今更能激励和鼓舞当代青少年克服追求享受、读书无用的不良思想。鼓励青少年立志成才,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才,为建设文明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刘兰芳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评书传承人
岳飞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他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动员令和进军号,也是和平年代居安思危的警世钟。我曾写过一副对联——“岳飞精神传万代,浩然正气贯千秋”,表达了我对岳飞、对岳飞精神的敬佩和推崇,我们应该向岳飞学习。我想,《岳飞传》会永远讲下去的。
老生兄记忆没错,听得是这个时间的《岳飞传》,但是时间早於1979年,只是播讲范围在辽宁省内。
刘兰芳1944年出生,20岁已经在茶馆播讲《岳飞传》,然后录播在辽宁省内或者市电台播放。直到1979年才在全国播放。
只有你一个人在臆想刘在76年在电台说岳飞传,指鹿为马,拿不出任何资料来证明。
毛推荐的书籍太多了。他还推荐过金瓶梅,省级领导人手一册,能在电台播金瓶梅评传吗?
笑话。
连四大名著这种书都要周这层才有胆出,说岳之类地方上有人有这个胆吗?
白底黑字--容不得臆想成癖的人胡说八道---就像他说自己七十年代在公社跑“马拉松”----吃完酱油拌高粱之后----笑死人不偿命。。。
汉奸不怕被抓了?你这个老死头子又发贱欠抽了 。
你看我上面发的刘兰芳写的文章,她从15岁就和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了。她早就播讲岳飞传了。
你说的是她出名后在全国2各广播电台播放的。
我有3大时间参考点:
1。主席逝世
2。我插队下乡
3。上大学。
我上学是极其繁忙,不可能有时间听刘兰芳评书,即使吃饭时也没时间听。
下乡时没有收音机,大队广播晚间时念一下报纸新闻。
俺们知青听完敌台后,还要“广播”-广为传播的意思。
领导们都爱听这些敌台转播。
所以,大厦将倾,76年老毛死后,四人帮倒台,“全面内战,腥风血雨”就成了笑话。
但是,“党心民心军心不在我们这一边”,是真心话。
现在呢,又原地转回去,开始新一轮转圈游戏,还是在同一个水平,同一个平台,这么多聪明的中国人,居然做了这么笨的事。
然后岁月像一把杀猪刀,没有几年的功夫,体力不如以前,明显的变化是视力下降,眼花了还不算,感觉眼睛经常干涩,视野里总有几个黑线团在挪动,一会儿是一个圈,一会儿是一条小虫儿,一会儿又成了带爪的蜘蛛,上下左右转圈地爬,开始是一只眼睛里有,过了一年另外一只眼里也爬起了蜘蛛。最令人吃惊的一次是在去年入冬时一个晚上,去昏暗的洗衣房干活,突然在右眼角处闪过一条一条金色光线,本以为是错觉,赶紧闭目休息一下,过后还是一条条金光闪烁而过,于是打开一下谷歌搜索,才知道如果这种类似情况加上视力模糊应该马上看眼科急诊,严重后果会导致视网膜病变脱落而失明。第二天早上八点赶紧去看家庭医生,紧接着被推荐到医院眼科,巧的是正好有空位可以10点半看急诊,去了医院后被滴了括瞳孔的药水,经过检查后眼科医生说没有什么严重眼病,这是身体以及眼睛正常的老化过程。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放松一下后又感到一种无奈的悲哀,没有想到从年轻到中年再过来,身体变化是这样子莫测,如果母亲在身边或者还在人世,起码可以从她的经历了解一些人生变老的细节。
我们这一代人出国早, 江河湖海,披荆斩棘,闯荡天涯,也学了,也做了,身心疲惫,真不想再经历风雨了,只想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听着喜欢的音乐,伺弄几盆花卉,戴上老花眼读些年轻时就久慕的书。
一想到听音乐,还得说起70年代的收音机。记忆中第一个收音机是木头盒子,褐色的,前面的喇叭被发黄的布料遮着,小时候纳闷那东西里面怎么出声音呢?然后转一个按钮即调那条细棍,就可听到不同内容的声音。后来父亲买了一个很大的带2套短波的半导体收音机,非常有名的上海的牌子,好像用了父亲半个月的工资。记不得是七几年,辽宁广播电台开始有评书播放,中央电台则经常播放相声,广播剧场,在固定时间段还播放十五到二十分钟的音乐节目。
现在想起来,是收音机的节目给予了我很多文化启蒙。那时每天放学回家吃中午饭,父亲会按时打开收音机,我们一起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后来还有王刚,他好像是个演员,但是他讲故事非常吸引人,喜欢他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牛邙等故事,那几年几乎天天不断地听,每到且说下回分解,就感觉不过瘾,从评书里了解到了一点中国历史名著,这在四人帮打到前是不可能的事,除四旧把古典文学打入冷宫,人人无书可看。
那时候也热衷听相声,就喜欢候宝林,马三立的老相声,讲的是老北京老天津的事儿,还记得一段相声说他骑个破自行车,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我笑到肚子疼。经历过十年样板戏的单调歌功题材,白衣蓝裤黑鞋的素装时代,定量分配米面油盐酱醋肉蛋鱼豆糖的贫瘠,这样的自行车是稀奇货,谁会笑得起来呢?因为那十年根本不存在笑料,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买起自行车,人人都在为能吃上一口白米饭,一个月半斤肉而活着,什么事值得做成节目播放让吃不饱的人一笑呢?
中央广播电台的周末广播剧场节目最让我刻骨铭心,莎翁的王子复仇记,艾米莉?脖朗特的呼啸山庄, 夏洛特?脖朗特的简爱,大仲马的悲惨世界,还有电影叶赛尼亚,永不消失的电波,蝴蝶梦,红与黑... 算是补偿了一部分十年里无法接触的世界文学作品。当时被那些译制片的播音员说话的声音迷住了,他们在发音那些角色的名字时丝毫不会用中文一个字一个字的说,而是用外文的拼法直接道来所有电影里角色的名字,我觉得那些名字发出的声音特别美伦美俏,悄悄地跟着重复,后来学英语节目开始播放了,才明白了译制片里播音员读的名字就是外语的直接发音,于是我就跟着广播节目学外语。
那台收音机有两个短波段,放学后写完作业就设法找喜欢的广播台,就发现有莫斯科人民广播电台中文节目,朝鲜人民广播电台中文节目,日本NHK中文节目,台北广播电台时有时无,最好玩儿的是有美国之音竟然教英语八百句,可是信号不稳定,有时杂音干扰,必须调节一下按钮,所以那个时候的我放学后一个人在家里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是放寒假和暑假,就更是靠着收音机度过寒冷和酷暑的假期,短波节目驱使我少年时代的好奇心,增加了不少文化知识和经历。
中央广播电台曾经在每天的11点多钟定点播放古典音乐节目,由于天天上学,不能总听到这个节目,但是一旦放假,这是必不可少,不能错过的重要的一刻优美动听的音乐,莫扎特,贝多芬,柴科福斯基,门德尔松,巴赫,威尔第,普契尼,比赛特,德沃夏克,肖邦,约翰斯特劳斯...
小夜曲,小步舞曲,圆舞曲,弦乐,管弦乐,交响乐,歌剧,轻歌剧,芭蕾舞剧...我像一块海绵,汲取着,吸收着,慢慢长大读完初中。
后来考入省重点高中,每天和时间赛跑,读书作业一大堆,可到了周末还是情仲于广播节目。后来班上来了一些插班生,现在才明白,人家考不上,可以走后门开学后照样进入重点学校,其中两个女生家在音乐学院。陶任秀是个清秀的女孩,坐我旁边,我们就成为了好朋友。放假的时候去她家玩,知道了她父母都是部队转业干部,和音乐专业无关,她妈妈是声乐系主任,非常慈祥的一位阿姨,陶任秀是领养的孩子,生母是她的姨,来自农村。陶任秀说话很轻,基本没有东北口音,这可能与在音乐学院这类高等院校环境长大有关,她的眼睛睫毛又黑又长,经常看起来含情脉脉,班上一些男生总朝着她看,我与她同桌,个头差不多高,都带近视眼镜,也顺便招来一些男生的秋波,我很害羞,不敢看男生,下课间有时悄悄猫一眼,看看是谁看我,是谁看陶任秀,结果是给我送秋波的男生学习成绩不好,整天油头滑脑,因为他头发梳理出小背头,肯定抹了发油,看起来像电影里的汉奸,穿着打扮也是笔直的裤线,戴着小毛围巾,根本不是中学生的样子,像个社会上的小流氓打扮。我越气,他越频频看我,一直到毕业后才逐渐缓过来这种讨厌一个人的心情。而钟情于陶任秀的男生却是一个响当当的男子汉大丈夫模样的人,吴琳很高很壮,五官端正一张娃娃脸,就是腿有一点里弯,但是很不明显。他有着大大咧咧的性格,做广播体操时十分卖力气,好像拳头使劲向上会举过天,感觉他腿使劲地踢出会把绿胶鞋一同踢掉似的。他所有科目成绩都属于中上,但是最棒的是英语,无论是听说写,我和吴琳都是老师的最好学生,英语课上提问时,老师基本点名让我和吴琳阅读或者回答问题,我座位后面的学习委员有时会冒出一句,这英语,发音怎么这么好呢?我一直只喜欢学英语,其它科目越学越不感兴趣。后来高中毕业后吴琳进了四川军医大学,我去学制药,陶任秀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第一个暑假去看陶任秀,她没有考理工文科,而是进了音乐学院的师范学院学习,那种科目就是给学院的子弟们开办的学科,两三年读完后去幼稚师范学校当音乐老师,其实她的性格就决定了她适合做这种工作,我相信她是个很耐心很善良的老师。
令我不解的是她悄悄告诉我她那时已经有了男朋友,是个声乐系的男高音学生,陶任秀让我见到了她的男朋友,一个浓眉大眼的男生,和他说一些话后感觉我还是很腼腆,不好意思说什么,突然间他扯起嗓子唱了一句大海航行靠舵手,那个洪亮的声音,震耳欲聋,吓我一跳,也感觉心要跳出来了,同时也特别佩服他有这么好的嗓子。他们俩在一起时,亲亲热热,我在旁边有些多余的不舒服感,但是那个阳光男孩就是和我见过的其他男孩子不一样,他的眼神和举止言谈永远是包含着友情和关怀,像个大哥哥,然而和陶任秀,则是一片柔情,难怪只有20岁的陶任秀爱上了大3,4岁的他。可惜我记不得他的姓名了。
其实我记忆犹新的是寒假又去做客,我借了他们的一盘磁带,因为近水楼台,陶任秀家里藏有一些音乐磁带,上大学时为了学英语,我已经拥有了一个磁带式录音放音机,在他俩新婚的房间里,写字台上有一盘歌剧茶花女全剧磁带。我犹豫不决的样子被好朋友看出来了,于是在那个寒假里我第一次从头到尾听了人生第一个歌剧。茶花女最有名的是男女高音混唱的祝酒歌,我还没接触过其它的唱段,糊里糊涂地听了一遍后,还是最喜欢祝酒歌,但是舍不得马上就还回磁带,想着继续听广播电台节目的古典音乐节目,总会有一天介绍茶花女其它的唱段,也确实等到了这一天,广播剧场即播放了茶花女,后来还播放了波希米亚人的著名唱段:冰凉的小手.再见到陶任秀两口子时,还没等问他是否能给我唱一段冰凉的小手,陶任秀已经让我大吃一惊,22岁的她要做妈妈了! 我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说什么,在他们俩面前我肯定又无趣又童真,毫无人生经验,但是他们还是热情邀我经常去做客,后来的假期里又去看望陶任秀,抱她可爱的小女儿,小妞妞一双眼睛像爸爸,睫毛像妈妈,又黑又长,小人儿就像个布娃娃娇嫩如水,没有纸尿布的年月,生个孩子总归不易,房间里面挂满了联合国旗般的尿布,我不想打扰他们忙碌的生活,那一次好像是最后一次在他家做客。也是第二次还回茶花女的磁带。
现在回忆起来,出国后一次都没回去看他们,其实很想念他们,疫情前回国曾经在网上搜索到陶任秀的工作地址电话,但种种顾虑使我不敢轻易联系她,将近40年没有联系了,她怎么样了,还在吗?她一定做了奶奶或者外婆了。
80年代末出国后来到不是说英语的国家,很为难,怀念家乡,怀念母语,于是又买个带短波收音机,希望能听到中央广播电台,但是天涯海角的距离,信号不好,还是断断续续,于是每次回国探亲返程的行李箱里少不了带回的是音乐,儿歌,故事,电影录像和磁带; 后来自己买个照相机,摄像机拍孩子们, 每次回国给父母亲看孙孙的国外生活,再后来买CD盘,DVD盘,设想人生如果没有这些文化娱乐活动,无法想象做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纵然天涯海角,人们都可以在手机屏幕上视频聊天,有数不清的频道接受各种文化的熏陶,享受人类历史文明的作品,走近世界各大博物馆,在家里的屏幕上看各大剧院的实况演出,在地铁上看体育比赛,用手机听世界名著, 和我们当年出国时孤独难熬的岁月比起来, 何止天壤之别,接受世界文化和文明的洗礼不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七,八十年代从收音机节目中接受文化洗礼 我的舅舅们 没谱的朋友 三十几年前友谊商店买的真丝绣花衣 有钱难买花裙子的岁月 -过去的两年和曾经的十年
给你明递秋波戴小毛围巾的小背头,上海人称小懂经、小透锐,或者小克勒。意为有 class、有档子的意思。
9月9日主席去世时那天中午停播,直到918追悼会后才继续播送。
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1979年,一直在鞍山电台说革命故事的刘兰芳接到任务:说一个传统书。刘兰芳第一时间想到了《岳飞传》。“我学过这个,也喜欢这部书。”但难题也是现成的。《岳飞传》没有书道子,即“故事梗概”,而刘兰芳一天要说两万多字,还得连续说上三四个月,怎么办?
有人在图书馆的废墟里找到一本钱彩原著的《说岳全传》送给了刘兰芳。这本书的故事虽从岳飞出生开始,但文字局限性很大,“比如一个很重要的情节,说书可能要说两个小时,需要两万字左右,但书上却只有很短的一段文字。”没办法,刘兰芳只能对原著进行删改增补,重新编书。
亲身经历过的在农村女知青抽调到城镇当老师略施粉黛,我却被追打了几天。
即使是维基百度那么说也是错的。
在下乡插队前,我们每天中午都听刘兰芳的说岳全传。而且我质疑过多处“错误之处”,其实刘兰芳对原著改动了一些。
在她播送说岳全传之前,我读过不同版本的岳飞传,说岳全传等5遍,基本“倒背如流”。
50-60年代,你是高知家庭,收入很高(7级工程师),下乡时去国营农场当工人,采买(供销员)。上大学也是很运气的,就不说了。
你和你家是比较幸运的。
四人帮给上海特殊照顾,物资优先供应。大连是四人帮的很大受害者,东北有小麦和大豆,大连有水产,但是供应极差。
1978年我就在大学里了,根本没有时间听刘兰芳的评书。
回家,到一中学同班同学(发小)家串门,只见他已有一新生儿了。他太太是比我们低一届的中学学妹,和我也认识多年。当时我刚过满20岁,他和我同年,学妹可能比我们小一岁或同岁。我很惊讶,因为都不知道他俩何时恋上的。我们中学毕业后下放去不同的地方当知青,那几年几乎没见面。我对他说,你违反了婚姻法呀(当时的法定最低结婚年龄为男子20岁,女子18岁),他俩都笑了。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办到结婚证的。
这是历史,也是常识
却非常典型的那种高级干部子女有所收敛的落落大方。脸蛋由柔和的曲线与直线相交而和谐构成,那种气质和脸型,所谓标准古典的瓜子脸,那是不能比的。简单地说,有点英国秀丽文气女子的那种脸型和秀美。上海的那些资本家或高级知识分子家的女子,在气质上与之相比,根本就是两种类型的人物。比如陈冲,说话没大没小却自以为前卫的,就完全属于另类女子了。
同样的这类女性,在我最初到达美国认识的朋友家里,也见到过一位,和丈夫大雪天从德州开车过来,带着刚出生的婴儿,还跟我介绍德州的大学。后来我在美国辗转与失去联系,估计他们现在都早已回国发财了吧。。。。。。
毛主席对岳飞的故事也非常熟悉,对他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也非常推崇,曾经多次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1939年5月20日,毛主席参加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大家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思想,后来还列出了一个书单,其中小说类书目中,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精忠岳飞传》。
同时,毛主席还给远在苏联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寄去了21种60本书,其中也包括《精忠岳飞传》,足见他对岳飞的推崇。
实际上,毛主席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岳飞情有独钟。据毛主席在韶山冲南岸私塾的启蒙老师邹春培回忆说:“毛主席小时候喜欢读明清小说,特别爱读清人钱彩写的《说岳全传》,这部小说中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倡导孩子们读这些书,还应该多读一些传统的经书。”
邹春培的这些话,毛主席在自述中也有提及,说:“我熟读经书,但我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不顾教师的告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们害人。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的,当教师走过面前时,就用一本经书来掩盖着。”
作者朱可夫元帅,还有丘吉尔的《第二次大战回忆录》,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越南战争回忆录,国内的《星火燎原》喜欢看回忆录传记一类书,尤其反映二战,包括欧洲、苏联、美国、日本的二战电影。
我讲评书《岳飞传》 作者:刘兰芳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0 15:11:11
文|刘兰芳
刘兰芳,1944年1月生,辽宁辽阳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刘兰芳出身说书世家,从小喜欢东北大鼓和评书艺术,多次拜师,勤奋敬业,一部《岳飞传》蜚声艺坛,享誉四方,成为一位深受广大听众喜欢的评书艺术家。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拥军先进个人、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新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等称号。
刘兰芳的表演独具一格,热情奔放,神采飞扬,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形神兼备,潇洒大方。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华鼎奖、乡土文化人物奖和中国金唱片奖等奖项。
近日,刘兰芳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评书传承人,目前致力于说新书,说好书,培养青年演员。
本期“星·美文”栏目,特邀刘兰芳讲讲她和评书《岳飞传》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我说的评书《岳飞传》通过电台播放,可以说家喻户晓。从此,我与《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岳飞传》大家都喜欢听,所以就记住了我。后来又说了《杨家将》、《陈毅》、《红楼梦》等几十部评书,效果也都很好。我说观众听,有的见过面,有的没见过面,通过空中舞台,我们以评书会友,天长日久,一晃30多年过去了。
在这30多年里,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当年怎么就想起说《岳飞传》的呢?”这话还要从头说起。
我出生在关东的文化古城辽阳,因为母亲是曲艺演员,唱东北大鼓,受家里的影响,我自小也喜欢上了曲艺。1959年,16岁的我经常到茶馆听书,说书的先生是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队长杨呈田,说的就是评书《岳飞传》,他那评书说得好,观众也爱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令人着迷。他当时就发现,我一个小姑娘躲在角落里听书听得入神,就走过来问我,家里父母是谁呀,我就说了家里的情况。当时的鞍山曲艺团正在招学员,杨队长就跟我说,能不能到曲艺团去学习说书,当时年龄小自己不敢做主,于是,杨队长就找到我家,劝说我的母亲。那时,家里生活还是很困难,在杨队长的劝说下,母亲就同意了。你想呀,如果我去鞍山学艺,家里就少一张嘴吃饭,减轻不少负担了呢。
我到了鞍山,杨队长就给我们上课,教的也是《岳飞传》。之后又跟其他老师学习,三年满徒后,我登台演出,在茶馆演说《岳飞传》,这是我的“底活”,也是给我开蒙的评书。就这样,开启了我的说书生涯。
《岳飞传》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呢?我曾深思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好书,首先,作品本身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奸臣的陷害,屈死在风波亭上,这是古代一大冤案。对岳飞的同情,对奸臣的痛恨,借说书人之口,来宣泄胸中的积郁,缅怀忠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很自然的。其次,岳飞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民族英雄。他的“精忠报国”与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崇拜岳飞,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总书记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参观时,当看到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4个大字,颇有感慨地说:“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后来,总书记又讲:“我从小就想当兵,学岳飞。”总书记的话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抚今追昔,历朝历代对岳飞都有褒奖,称岳飞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光,当年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倡“岳飞魂”,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民族英雄岳飞,在全国各地建设有数百个祠堂庙宇,台湾也有十几处,这些纪念性的建筑,昭示着精忠报国、忠文武穆的岳飞精神。
刘兰芳为百姓说书
1986年,我到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看到在部队卫生营的门口,用松枝搭成的彩门上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写:志在岳飞背,下联对:技在华佗手。“岳飞背”,含义就是精忠报国,用岳飞精神鼓励战士英勇尽忠保卫祖国。“技在华佗手”,就是激励卫生营的战士们学会高超的医术报效国家。我还碰到一个小战士,从家里带出一整套《岳飞传》录音带,他爸爸告诉他,要用岳飞精神来激励自己,要不怕牺牲,英勇战斗。
生活中常有人问我,打仗的时候学习岳飞精神,那么在和平时期我们怎么样学习岳飞的精神呢?
在我看来,当代人要学习岳飞的人格、思想、行为与业绩,归纳出来,我觉得是“忠、孝、严、廉、强”5个字。
首先就是“忠”,对岳飞来说,精忠报国是母训,也是自己的誓言,是人生的信条,要说到做到。岳飞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就连新加坡领导人李显龙,前些年也呼吁,要用岳飞精神教育年轻一代,培养他们的爱国心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而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爱国精神,这是相一致的,精忠报国是我们民族之魂。
第二,还我河山,保家卫国。岳飞从小受家庭教育就懂得爱国,20岁就当兵入伍,因为给皇上上奏文,被贬回乡,后来因为金兵入侵,又二次从军,临走时,岳母给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为了抗金兵,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心,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调回,害死在风波亭上,岳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感天震地。再说近代,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宜兰人民为了表达爱国之志,修建了碧霞宫即是岳飞庙,世代纪念岳飞,缅怀英烈,教育后代,弘扬了祖国统一的思想。
第三,岳飞是个大孝子,忠孝两全。忠是基础,孝是延伸,忠是对国家的孝,孝是对父母的忠。试问,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热爱和忠于自己的祖国呢?岳飞侍母至孝、教子甚严,培育了优良的家风,成为忠孝两全的典范。
第四,清正廉明,堂堂做人。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怕苦不怕死,并告诫士兵,要爱护百姓,不要扰民,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先公后私,爱憎分明。杨再兴杀了他的弟弟岳翻,后来杨再兴被俘,牛皋等人都要杀了杨再兴报仇雪恨,岳飞不这么做,他对杨再兴说,只要投降,共同杀敌,就不计前嫌。杨再兴深受感动,归降岳飞,在小商河一战,奋勇杀敌,大退金兵,后来马陷淤泥,被金兵用弓箭射死,壮烈牺牲,火化杨再兴遗体时,光箭簇就拣出来一升。立了大功,岳飞深受感动,给他修了坟墓,亲手用枪尖,点刻了碑文“杨再兴之墓”。我到小商河采访时,亲眼见到,深受教育。还有一次攻城战役中,岳云率先登上城头,打开了通道,夺下了城池。战后,表功时,岳飞不给岳云记功,大伙儿不干,说岳飞不公平,不一视同仁。岳飞说,岳云年纪小,以后打仗立功的机会多着呢,这回就不记了。岳飞这样的人格,处世行为给古今之人都树立了榜样。今天,对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启迪和诫勉的作用。
第五,发奋图强,勤奋好学。岳飞出身农民,自幼好学,沙盘做纸,柳枝当笔,跟母亲学习文化,11岁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刀枪棍棒,长拳短打,样样精通,后来又靠勤学苦练,刻苦自修,习读兵书战策,不断进取,文武双修,上马能征战,下马会诗文,最后成为了至忠至孝,乃文乃武,近乎完人的伟大英雄。他的感人经历和诗词《满江红》,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当今更能激励和鼓舞当代青少年克服追求享受、读书无用的不良思想。鼓励青少年立志成才,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才,为建设文明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刘兰芳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评书传承人
岳飞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他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动员令和进军号,也是和平年代居安思危的警世钟。我曾写过一副对联——“岳飞精神传万代,浩然正气贯千秋”,表达了我对岳飞、对岳飞精神的敬佩和推崇,我们应该向岳飞学习。我想,《岳飞传》会永远讲下去的。
老生兄记忆没错,听得是这个时间的《岳飞传》,但是时间早於1979年,只是播讲范围在辽宁省内。
刘兰芳1944年出生,20岁已经在茶馆播讲《岳飞传》,然后录播在辽宁省内或者市电台播放。直到1979年才在全国播放。
只有你一个人在臆想刘在76年在电台说岳飞传,指鹿为马,拿不出任何资料来证明。
毛推荐的书籍太多了。他还推荐过金瓶梅,省级领导人手一册,能在电台播金瓶梅评传吗?
笑话。
连四大名著这种书都要周这层才有胆出,说岳之类地方上有人有这个胆吗?
白底黑字--容不得臆想成癖的人胡说八道---就像他说自己七十年代在公社跑“马拉松”----吃完酱油拌高粱之后----笑死人不偿命。。。
汉奸不怕被抓了?你这个老死头子又发贱欠抽了 。
你看我上面发的刘兰芳写的文章,她从15岁就和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了。她早就播讲岳飞传了。
你说的是她出名后在全国2各广播电台播放的。
我有3大时间参考点:
1。主席逝世
2。我插队下乡
3。上大学。
我上学是极其繁忙,不可能有时间听刘兰芳评书,即使吃饭时也没时间听。
下乡时没有收音机,大队广播晚间时念一下报纸新闻。
俺们知青听完敌台后,还要“广播”-广为传播的意思。
领导们都爱听这些敌台转播。
所以,大厦将倾,76年老毛死后,四人帮倒台,“全面内战,腥风血雨”就成了笑话。
但是,“党心民心军心不在我们这一边”,是真心话。
现在呢,又原地转回去,开始新一轮转圈游戏,还是在同一个水平,同一个平台,这么多聪明的中国人,居然做了这么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