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女少将李贞评衔资料
谈论55年授衔,很多人对李贞少将是55年授衔的唯一女将军一定会提及,但可能很少人知道李贞开始评的是大校,如没有下面王、孔的报告,55年可能就没有女将军了。图一是报告的资料图片,目今尚未看到网上有文提及,现贴上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谭副主任并转彭副主席: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李贞1927年3月入党,1926年1月参加革命,1927年10月参加秋收暴动,1934年4月任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53年5月任现职,现为准军级,根据其德才资前面情况评大校低了,评少将亦有照顾的成份在内,建议评为少将军衔,请审阅转请军委审查决定。
王宗槐、孔石泉
图1
另外,54年军委本来决定军队的女干部全部转业,不评级评衔,为此,李克农对情报部门的女干部的转业问题写了报告和提了变通办法,留住了一部分女干部,不然也可能55年没女将军了:
图2.
粟总长、彭副主席并报中央书记处:
军委决定女干部因不适合在军队工作,应即转业,不予评级评衔,这个决定对全军是适当的、正确的,不过情报部门执行此决定时万分困难,因情报部门一方面现有一批工作了多年的女干部(军委部门三百人,技术部门将近一千三百人,军情部门亦有五十余名),同时在派遣和调研工作技术工作上也需要使用和培养一批条件适合的女干部,故将女干部全部转业,势必对目前及今后工作有很大削弱。为此,设想了以下变通办法:
......
李克农
1955年1月与2月防空部队党委上报本系统初评上将与中将名单(人): 防空部队拟评上将(2人):周士第,成钧 防空部队拟评中将(4人):谭家述,谷景生,陈华堂,周彪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被退役后不给安排工作,成了无业人员。 1955年1月总政《关于处理和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的决定》中严令规定:“非军委批准,任何部队、机关、学校不得再吸收妇女同志到军队服务。” 奇怪的是,从58年后,这个规定又无疾而终,从那之后,部队中女军人又多起来
评军衔之前,大批女军官离开军队。文革前,全军只有几百名女军人授大尉军衔。校官更少。
没见过彭的说法。按照55年授衔标准,李贞授少将应该正常,不知为何说是照顾。李贞准军级和军级职务(一级解放勋章)加上资历,标准的少将:
男军官有63.94万人获授准尉以上军衔,
女军官有4665人获授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少将1人(李贞)、大校1人、上校1人、中校7人、少校34人、大尉143人、上尉283人、中尉797人、少尉2651人、准尉748人
谢谢补充信息。
后来又增加了一些。
一位姑姑50年在上海医学院最后一年,提前毕业赴朝,55年授衔上尉,后来是大尉。同学的母亲42年入伍,做通信工作,55年没有授衔。后来授大尉。
这些都是55年授衔之后的女大尉。
李贞担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52年军队评级定其为准军级。当时,女军人大批转业,这也同样波及李贞。为此,18岁就投身革命的李贞特地给军委写信表示仍想继续留在军队工作。彭德怀在一次军委例会上说:像李贞这样的女同志,再有10个、20个,我看也可以留在军队工作。
这个规定自然作废了。从此军队大肆招募女战士。满足毛主席西和老军头们下半身的强烈需求。
55年女少将李贞评衔资料
谈论55年授衔,很多人对李贞少将是55年授衔的唯一女将军一定会提及,但可能很少人知道李贞开始评的是大校,如没有下面王、孔的报告,55年可能就没有女将军了。图一是报告的资料图片,目今尚未看到网上有文提及,现贴上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谭副主任并转
彭副主席:
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李贞1927年3月入党,1926年1月参加革命,1927年10月参加秋收暴动,1934年4月任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53年5月任现职,现为准军级,根据其德才资前面情况评大校低了,评少将亦有照顾的成份在内,建议评为少将军衔,请审阅转请军委审查决定。
王宗槐、孔石泉
图1
另外,54年军委本来决定军队的女干部全部转业,不评级评衔,为此,李克农对情报部门的女干部的转业问题写了报告和提了变通办法,留住了一部分女干部,不然也可能55年没女将军了:
图2.
粟总长、彭副主席并报中央书记处:
军委决定女干部因不适合在军队工作,应即转业,不予评级评衔,这个决定对全军是适当的、正确的,不过情报部门执行此决定时万分困难,因情报部门一方面现有一批工作了多年的女干部(军委部门三百人,技术部门将近一千三百人,军情部门亦有五十余名),同时在派遣和调研工作技术工作上也需要使用和培养一批条件适合的女干部,故将女干部全部转业,势必对目前及今后工作有很大削弱。为此,设想了以下变通办法:
......
李克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55年女少将李贞评衔资料 老照片:能认出照片中几人? 乒坛一代“魔王”曹燕华 羽坛三剑客之一:赵剑华 "巨人”穆铁柱(转贴文)
1955年1月与2月防空部队党委上报本系统初评上将与中将名单(人):
防空部队拟评上将(2人):周士第,成钧
防空部队拟评中将(4人):谭家述,谷景生,陈华堂,周彪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被退役后不给安排工作,成了无业人员。
1955年1月总政《关于处理和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的决定》中严令规定:“非军委批准,任何部队、机关、学校不得再吸收妇女同志到军队服务。”
奇怪的是,从58年后,这个规定又无疾而终,从那之后,部队中女军人又多起来
评军衔之前,大批女军官离开军队。文革前,全军只有几百名女军人授大尉军衔。校官更少。
没见过彭的说法。按照55年授衔标准,李贞授少将应该正常,不知为何说是照顾。李贞准军级和军级职务(一级解放勋章)加上资历,标准的少将:
男军官有63.94万人获授准尉以上军衔,
女军官有4665人获授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少将1人(李贞)、大校1人、上校1人、中校7人、少校34人、大尉143人、上尉283人、中尉797人、少尉2651人、准尉748人
谢谢补充信息。
后来又增加了一些。
一位姑姑50年在上海医学院最后一年,提前毕业赴朝,55年授衔上尉,后来是大尉。同学的母亲42年入伍,做通信工作,55年没有授衔。后来授大尉。
这些都是55年授衔之后的女大尉。
李贞担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52年军队评级定其为准军级。当时,女军人大批转业,这也同样波及李贞。为此,18岁就投身革命的李贞特地给军委写信表示仍想继续留在军队工作。彭德怀在一次军委例会上说:像李贞这样的女同志,再有10个、20个,我看也可以留在军队工作。
这个规定自然作废了。从此军队大肆招募女战士。满足毛主席西和老军头们下半身的强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