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护士读毛泽东诗词,碰到2个词不懂,写信问毛主席:这是啥意思

r
reno2389
楼主 (文学城)

原创2022-08-15 19:28·罗敷媚

1959年下半年的一天,北京,中南海。

毛主席收到一封信。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经常收到各种来信,有老乡的,有同学的,也有基层干部的。

但这一封信有些特殊,它来自江西庐山。

寄信人是一名女护士,名字叫钟学坤。

信中,钟学坤关切地问候了毛主席的身体状况,祝愿毛主席健康,同时又问:

“主席,您诗中的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钟学坤是谁?

她和毛主席有什么渊源?

为什么贸然给毛主席写信?

她问到的“两个词”究竟是指哪两个词?

毛主席是如何答复她的?

钟学坤后来怎么样了?

本篇文章,作者带您回顾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感受一代伟人与普通群众的鱼水深情,至于上述一系列疑问,都将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1959年6月底,庐山疗养院。

这天,院领导召集全院会议,传达了一个重要消息——上级领导将于近日入住庐山召开会议,全院工作人员务必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会后,领导单独留下了钟学坤。

钟学坤,女,江西人,1954年护士学校毕业,次年分配到庐山疗养院,时年21岁。

“钟学坤同志,组织上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院领导严肃地说。

钟学坤有些好奇,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领导。

领导接着说:“由你负责一号首长的医疗保障服务。你有没有问题?”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钟学坤略一犹豫,利落地回答道。

从会议室出来,钟学坤一边走一边想:一号首长……会是谁呢?

很快,答案就有了:一号首长,竟然是毛主席!

1959年6月底,毛主席一行来到庐山。

毛主席这次来庐山,是为了准备在庐山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也就是著名的“庐山会议”。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齐集庐山,医疗保障是个大问题。庐山疗养院抽调了一批医务工作者,既有医生,也有护士,钟学坤荣幸地担任了毛主席的专职护士。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钟学坤很紧张,开口叫了一声“毛主席”,就不知道怎么说了。

 

毛主席见状,微笑着和钟学坤握手,问她的名字、年龄和家庭情况。毛主席温暖的大手、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气,让钟学坤倍感幸福,很快就不紧张了。

为毛主席服务,钟学坤感到十分光荣而幸运。

更幸运的是,庐山会议期间,钟学坤亲眼见证了一篇毛主席诗词的诞生。

庐山会议持续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钟学坤每天都能见到毛主席,她勤奋工作,时刻关注着毛主席的身体健康,也不时聆听着毛主席的教诲。

毛主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工作之余会率领年轻的工作人员登庐山,还抽空跟他们交流讨论,给了大家极大鼓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毛主席诗词名篇《七律·登庐山》就诞生在这期间。

毛主席爱山,也喜欢登山。

6月29日晨,毛主席起了一个大早,他兴致勃勃,叫上警卫员、护士等同志,一起登上了庐山顶峰。

站在庐山之巅,登高远眺,神驰目极,只见庐山襟江带湖,千里风光,尽收眼底。

此情此景,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下子跃入毛主席的脑海: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庐山风景

毛主席极为欣赏李白,眼前庐山美景,分外动人,让毛主席恍然间产生超越时空,与李白“心灵感应”的错觉,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七律·登庐山》一首: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飞雨洒南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钟学坤虽然不懂诗词,却对毛主席这首诗分外喜爱,抄录下来,用心品味,熟读成诵。

庐山会议期间,是钟学坤距离毛主席最近的时刻,也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幸福的是时光总是短暂的,庐山会议很快结束了,毛主席也要离开。

钟学坤多么希望继续为毛主席服务,但这不是她一个人说了算。

思来想去,钟学坤向毛主席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毛主席亲笔手书《七律·登庐山》一诗,送给自己留做纪念。

毛主席很喜欢钟学坤,对她庐山会议期间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非常满意,当即答应下来,挥毫泼墨,提笔写下了《七律·登庐山》,送给了钟学坤。

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钟学坤别提多高兴了,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毛主席一向平易近人,很多普通工作人员向他求字或者签名,他都是来者不拒,但一般只是签名或者送上一句勉励的话,像这样书写完整的一首诗词,极为少见。

钟学坤特别珍视毛主席送给自己的这份纪念,毛主席离开庐山后,钟学坤经常拿出这首诗诵读,十分怀念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

毛主席亲笔手书《七律·登庐山》

读着读着,钟学坤觉得毛主席这首诗写得真好,但自己对其中两个词感到有些不解,这两个词是“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一句中的“九派”、“三吴”。

钟学坤拿着诗请教别人,可没人能解释清楚,于是便在1959年6月底壮着胆子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问候毛主席身体健康,同时请教“九派”、“三吴”两个词的含义。

信写出去以后,钟学坤日夜盼着毛主席的回信。

1个月、2个月、3个月……时间一天天过去,却始终不见回信。

钟学坤失望了,她开始安慰自己:毛主席日理万机,哪有空理会自己这个小护士呀!说不定他老人家根本就没看到我寄去的信呢!

时间到了1960年初,就在钟学坤几乎放弃的时候,毛主席居然回信了!

钟学坤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期盼已久的来信。

学坤同志:

信收到了,谢谢你。我甚好,谢谢你的关心。你的工作和学习如何?尽心工作,业余学习,真正钻进去,学一点真才实学,为人民服务,是为至盼!

……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九日

如果大家注意到回信时间,就可以发现毛主席是1959年12月29日回信的,比钟学坤给他写信晚了足足半年。

这并非毛主席忘记给钟学坤回信,而是他实在太忙了,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来信。因为来信太多,毛主席不可能每封信都看,工作人员会先对这些来信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分类整理后呈给毛主席。

毛主席在读书

对于有必要回复的信,毛主席会亲笔回信,不让他人代回。这样一来,毛主席回信的速度就不可能那么快,几个月算是正常的节奏了。

回信再寄到钟学坤手中,自然就到了1960年初。

至于钟学坤关心的“九派”、“三吴”两个词的含义,毛主席也做出了答复:

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毛主席讲得很明白,九派是指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境内的九条大河,至于是哪九条,说法不一,没有权威资料印证,也不必深究。

至于三吴,是苏州、常州、湖州的合称。

那么,“九派”、“三吴”到底是什么意思?毛主席的解释有没有道理?

首先说九派。

派,是指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鲍照《登黄鹤矶》诗有云:“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这里的“九派”,指的就是长江的九条支流。

明代李攀龙《怀明卿》一诗云:“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这里的“九派”,也是指长江的九条支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最常见的数字,作为单数中的最大数,一般都是虚指,用来表示最大、最多、很多之意。

因为长江中游的支流很多,不可胜数,古人便用“九派”来统称这些支流。

至于这九条支流,名字是什么,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权威记载。

 

其实,这并不是毛主席第一次用“九派”。

1927年春,毛主席登上黄鹤楼,写下《菩萨蛮·黄鹤楼》一词,开篇第一句便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九派”是指长江的诸多支流,用来指代长江。

可见,毛主席用“九派”一词,是沿用古人的说法,他本人并未深究,也觉得没必要深究。毕竟,诗词是文学,不是数学,所以才告知钟学坤“不必深究”。

再说说三吴。

毛主席解释,三吴是对苏州(东吴),常州(中吴),湖州(西吴)的合称。

其实,“三吴”的说法也是争论颇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吴郡、吴兴郡、会稽郡”为“三吴”;唐代《通典》之《元和郡县志》中称“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

到了宋代,地图学家税安礼的《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称“苏州(东吴),常州(中吴),湖州(西吴)”为“三吴”,为后人所沿用。

显然,毛主席采取的是宋代税安礼的说法为准,因为这是最通常的说法。

我不知道毛主席在解释“九派”、“三吴”的含义时,是否专门查过资料,但对于一名普通护士的询问,毛主席如此郑重其事地回信答复,放在其他国家领导人身上,是不可想象的。这充分说明了他对诗词创作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群众的尊重。

 

读完毛主席的来信,钟学坤激动极了,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毛主席不仅耐心解释了钟学坤的疑惑,还勉励她“尽心工作,业余学习,真正钻进去,学一点真才实学,为人民服务”,这让钟学坤备受鼓舞。

此后的时间里,钟学坤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进步很快。

1960年秋,钟学坤被组织保送到江西医学院学习进修。

1962年寒假,钟学坤听说毛主席到视察上海,很想再见毛主席一面,便辗转找到毛主席的护士长吴旭君,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在吴旭君的帮助下,钟学坤在上海锦江饭店见到了毛主席。

尽管这次会面很短暂,但钟学坤还是很有收获的,她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这几年的学习体会,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这一次,钟学坤又向毛主席提出一个请求:再写一首诗词送给自己。

毛主席欣然答应,亲笔手书一份《清平乐·蒋桂战争》,送给了钟学坤。

拿着毛主席送给自己的礼物,钟学坤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毛主席亲笔手书《清平乐·蒋桂战争》

1965年8月,钟学坤从江西医学院毕业后,专程赶到北京,想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同时向毛主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到了北京,钟学坤再次找到护士长吴旭君,把自己的心愿告诉她,请她转告毛主席。

钟学坤是幸运的,几天后,毛主席就派人把她接到钓鱼台,亲自接见了她。

一个年轻护士,能在短短6年内,1次为毛主席服务1个月,2次得到毛主席的接见,这是何等的荣耀?这是多少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得知钟学坤修满学业后,毛主席十分高兴,勉励她说:

“你大学毕业了,以后要好好工作,还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不要骄傲,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

钟学坤清楚记得,上一次毛主席回信,就是勉励她“为人民服务”;这次毛主席接见自己,还是勉励她“为人民服务”。可见,毛主席时刻把“为人民服务”铭记在心中。

临别时,钟学坤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请毛主席给自己写几句鼓励的话。

毛主席微笑着答应了,他略一思忖,提笔在本子上写了几行字。

钟学坤接过笔记本,看到几行苍劲有力,无比熟悉的字:

“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

毛主席为钟学坤的的题词

题词虽短,内涵却很丰富。

这个题词中,毛主席寥寥数语,把“学习雷锋”、“学习白求恩”、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这三个杰出楷模和先进精神放在一起,可见对钟学坤的殷切期望。

拿着这个珍贵的笔记本,钟学坤离开了北京。

不过,到了第二年,钟学坤就被调到北京某医院工作。在很多人看来,与毛主席关系如此密切,钟学坤一定前途光明,发展看好。

令人不解的是,从此之后,钟学坤却像消失了一样,再也没有出现在史料中,更没像很多人之前预料的那样,担任毛主席的保健护士,从此飞黄腾达。

直到2013年11月,“神秘失踪”的钟学坤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原解放军总后勤部编研室主任李深清,长期致力于研究白求恩精神。

1998年,李深清在搜寻一份资料时,看到了1965年8月30日毛主席为钟学坤题写“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记载,便开始对此事进行考证。

考证此事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找到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一鉴定便知真伪。

由于网络资料记载内容不一,可信度不大,李深清致力于搜索权威资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央办公厅下属单位西苑出版社曾于2003年出版过一套《毛泽东题词题字手书真迹》,里面或许收录了这次题词。

遗憾的是,李深清跑遍了北京城的大小书店,都没找到这本书,后来才知道就连西苑出版社都已经因改革撤销了。

幸运的是,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还在,通过他们的帮助,李深清在一座已封存多年的仓库中找到了一批布满灰尘的书,其中就有一本1995年6月出版的《毛泽东题词手迹选》。

毛主席在庐山

翻开此书,第38页清清楚楚印刷着毛主席给钟学坤的题词。

李深清喜出望外,但他知道正式出版物虽然不会虚构毛主席的题词,却并非最权威的资料,于是又跑到中央档案馆,寻找最高权威的证实。

在管理人员的严格监护下,李深清终于看到了一份题词的复制件,上面赫然就是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

这下子,可以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

可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一份复印件,原件究竟在哪里?而且,毛主席的这份题词没有抬头,没写送给谁,毛主席真是写给钟学坤的吗?

能证实这一点的,只有当事人钟学坤。

于是,李深清又登上了寻找钟学坤的道路。

关于钟学坤,李深清掌握的可靠信息不多,知道她曾在庐山疗养院工作,曾在江西医学院学习,后来调到北京,其他几乎是一无所知,只能到处打听。

打听了大半年,李深清一无所获。

2013年11月底,就在李深清觉得没有希望时,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钟学坤找到了。

和钟学坤取得联系后,钟学坤被李深清和白求恩研究会的执着精神感动,应研究会的盛情邀请,于2013年12月中旬来到北京,同时带来了两件最珍贵文物。

第一件,就是毛主席1959年12月写给钟学坤的亲笔信,内容如同前文所述。

第二件是一个32开的横纹笔记本,本子的后半部是毛主席遒劲有力的题词:“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

李深清激动坏了,这个笔记本中题词的字迹和他在中央档案馆见到的复制件完全一样,任谁都不可能模仿到如此以假乱真,这就是毛主席的亲笔真迹!

至此,我们可以完全确认,毛主席与钟学坤之间的交往是真实的,给钟学坤的回信、题词更是真实的,任谁都不能否认。

毛主席在读书

通过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毛主席穿越时空的人格魅力,他与一名普通护士的交往,关注年轻人成长的故事,生动体现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毕生理念,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b
bashfulx
小时候背过毛诗。不记得有这首
欲千北
记得这首。不是 “热风飞雨洒南天” , 应该是 “热风飞雨洒江天” 。
五湖大人
这个女护士,1966年初离开了江医。据说,1959年庐山会议时,水静把她介绍给了毛警卫员!
c
chufang
文革开始后她去了哪里?
五湖大人
肯定去了北京!我们医院全是首都医院下放的,估计去了301医院这种部队单位?
清溢
有意思。记得小时候背的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跟主席手书“望洋”和“挥汗”有别。可能正式发表的是修改后的。
U
Uusequery
好像是"吹雨"
信笔由墨
热肤挥汗洒江天——原词原来如是。记得是“热风吹雨撒江天”。
龙剑
我记得当时流传是“热风洒雨满江天”
z
znr0505
中央有文件 - 毛主席的一切手稿,包括文章、文件、电报、批示、书信、诗词、题词的原件,、、、尽快送交中央办公厅

"毛主席著作的所有原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收集,保存。中央责成各级党委,将本地区、本单位保存的毛主席的一切手稿,包括文章、文件、电报、批示、书信、诗词、题词的原件,以及讲话的原始记录稿,尽快送交中央办公厅。中央办公厅应做出复制件,交提供原件的单位和个人保存。"

T
TheHawk
俺当年背的是“吹雨”。
c
chufang
她大概是个老实人,没乘着文革把自己拉上了天。
多哥
我不知道毛主席还写过这个但信老讲的又是什么?看来看去,故事里头讲的只有这句和信老所言有关:热风飞雨洒南天
多哥
热风飞雨洒南天,个人觉得那是毛主席对于当时党内斗争的风风雨雨而触景生情之笔。。。呵呵。
弯刀月
写书法好怪
五湖大人
哦,8341部队一个兵老婆就要上天?那孟娟非可是毛堂侄媳,老公也在301?我却在她家进进出出?

还常常抱她的儿子,那可是毛孙啊!

当然,孟家也受益不少。孟的弟弟就从兰州医学院调往广州的。

那可是1973年,都往下下放,他却往上走!还是沿海!

R
Redcheet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