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送别】版本,1935年原声

移花接木
楼主 (文学城)

最早的【送别】版本演唱者叫龙珣。那时他是童声,分辨不出男童还是女童。

龙珣就读于北师大附小,1935年应百代公司邀请,演唱这首歌。这也是该歌曲最早的演唱版本。

这一版是现存所有演绎版中歌词最全的,与丰子恺先生的版本同样,也是“一瓢浊酒尽余欢”,而不是后来的“一斛浊酒尽余欢”,印证了这句歌词的正确性;唯独将“别离多”演唱成了“别离浓”。同时,该版歌词中“问君此去几时来”一句,也与另一个记录版:《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在著作中记录歌词的相同,与其他手抄版中的“问君此去几时还”不同。从韵律角度,现代汉语读音“来”和下文的“徊”同属ai韵脚,比较押韵。林海音在北京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的厂甸小学,与龙珣巧合的都属于北师大系统,不知是否同一间小学。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几句,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勾勒出李叔同先生的心境。在国家危亡的时代,真正意义的“送别”要比当今无病呻吟的别离更令人感动。

不过,龙珣当年还是垂髫稚子,所有也有人说,听出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也听出了时代的孤寂。

唱片灌于1935年,两年后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龙珣也参战,此后音信全无。自此以后,中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磨难,不知他是否成功熬过? 以上关于龙珣的生平是我从搜狐中转帖来的。也有说龙珣建国后为内蒙古的厅局级干部,2004年去世。 无论如何,感谢有唱片的存在,让我们听到了这首歌曲的完整版本。

龙珣那时虽然是小孩子但他的歌声有深深的时代感,对比现在,可以感受到唱歌技巧的变化,如今的歌唱多了很多修饰与发声的进步,如今现代人再用龙珣的唱法会让人觉得“没心没肺”,但那种纯真再也回不来了。

龙珣版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浓)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林海音版歌词 出自《城南旧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阿尤
童声,也许就是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M
Maxim88
这首歌最早是正二八經的老美的歌曲, 可…..最后墙內开花牆外红….火遍中国 至少在华人社區会流传千古….
M
Maxim88
老美们反而对此曲 一点儿都不感冒:(
久经沙场的枪
记着先传到日本,日本人重新填词,李叔同在日本的时候听到了这个曲子,再用中文填词,最后出来送别这个味道
移花接木
这个背景地球人都直到,我稀罕的是这没见过的歌词部分与这个音频
移花接木
没准弘一法师喝高了即兴填词,酒醒后具体用词他自己都不确切,也没发表,故有那么多版本
j
jianchi9090
会唱歌的来说说瓢容易唱,还是觚或者斛容易发音?
移花接木
发音来说当然是斛容易,但瓢更正确,民国了还有用觞觥觚斛尊喝酒的吗?
5
500miles
这歌里会不会有一些祭祀的意思,斛是礼器
偶尔掉链子
音色跟录音技术有关 咬字稚嫩可爱
移花接木
第二个长亭外,我以为要变节奏了
偶尔掉链子
应该是掉帧了
5
500miles
哈哈哈哈哈
久经沙场的枪
以前真以为作词作曲都是他
移花接木
笑啥?真的是,录唱片不可能唱错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