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水攻沙

移花接木
楼主 (文学城)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著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与契和后稷一起亲自率领老百姓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还留下了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归来后夫人给她生了个大胖儿子的佳话。

吾有一问,大禹治水确实成功了吗?这千百年来,黄河不还是照样泛滥?有人归罪汉武帝砍伐了曾经植被茂密的黄土高原,也有说黄土高原的地理条件自古以来就不会有植被,如果黄河自古就被叫做黄河,那肯定是自身的原因。

我觉得啊,大禹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是获得了一定成功,或者正好躲过了连年不停暴雨的洪涝地质年代什么的。大禹的疏导让涝积的大水得到了疏导。 接下来几千年黄河依旧该泛滥就泛滥,因为各种疏导,下游河床加宽,造成水流速变缓使得泥沙更容易沉积,河床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流量不够枯水期,泥沙的沉积更加严重,故千年后仍在不停泛滥。

束水攻沙“治河之策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者,是中国明朝潘季驯。潘季驯是明末著名的治河专家,也是明代治河对后世影响的人物之一 。束水冲沙法,就是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一般适用于流量不足,而泥沙含量较大的河流,如黄河。这个方法非常注重加强筑高堤坝。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效果,貌似与大禹的疏导方法相反。

清代康熙年间的治水专家陈潢,在治理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论,并采用了建筑减水坝和开挖引河的方法。所谓减水坝又名“分洪坝”。即在河道一侧建造的溢流设施。当洪水上涨时,用减水坝以分洪使江河之水溢流他处,保护下游堤防,防止或减轻险情。清代减水坝启放有定制,平时闭塞,有洪水时按规度启放分洪。陈潢死后,其同乡張靄生將其治河论述,编写成《河防述要》一书。按照束水攻砂的方法,河道变窄,流速加快,河床降低,黄河可以有更强的抗洪能力

吾最后还有一问:大禹错了吗?

紫竹箫
在那个没有挖掘机没有南翔毕业生的时代,除非有wand, 做不出史记所说的成就。传说而已
偶尔掉链子
十三年 孩子打酱油了吧?
a
a7a8
史记里胡说八道的事太多了。
a
a7a8
古代的时候都已经可以生娃当爹了。
t
toyota1
"有读懂的吗? - 阿尤 " 让阿尤贴子里一排排男孩排队去冲刷也许更有效
移花接木
史记之前没有禹的文字记载
移花接木
肯定达不到明清时的治水规模,人口在那儿
5
500miles
大禹是在山西治理黄河,从那以后黄河在山西段很少泛滥。。。。我猜的啊

实事好像也是

黄河泛滥主要是在郑州以后的下游

 

 

泥沙是从兰州开始的,那之前黄河是清水。。。跟汉武帝应该没关系

 

 

最后,“禹传启,家天下”。。。为啥?

 

移花接木
三个治水的人,禹封夏,契封商,后稷封周地。夏商周部落应是同时存才,夏朝,商朝叫法不合适
5
500miles
南梁的时候,曾发动20万人在淮河建造了一座大坝,长九里,厚400米,横断淮水

崩的时候,“其声如雷,闻三百里”

 

维基和百度上都能查到: 浮山堰

 

5
500miles
这个话题可以写100篇学术论文,或者,请老八写篇民研文
移花接木
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很多土地低于海平面,防洪也是筑水坝,不能挖淤泥,海水倒灌会引起更大灾难
油腻三脚猫
大禹治水,纯属传说。夏朝连金属工具都没有,怎么施工的?用木铲挖河床吗?挖河床若是可行,现在都有挖机了,为啥不挖黄河河床?
5
500miles
用石器工具呗

建都江堰的时候,中国也基本上在青铜时期,没有铁器。

t
toyota1
那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怎么建的?
移花接木
哪里到了夏朝?是尧帝时期禹去治水的,夏朝--一说是启建立的
油腻三脚猫
火山灰水泥浇筑
油腻三脚猫
都江堰规模不太大,利用枯水期施工。大禹治水要是就这,也太没意思了。
5
500miles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较真,传说嘛,有个三脚猫的意思就可以了。你以为用石头挖木头造的诺亚方舟

能装几只动物?

 

阿尤
小浪底工程参考一下
5
500miles
咦,图像怎么被切糕了?
移花接木
大禹是挖宽或挖新沟,不是挖深河床
久经沙场的枪
这个

小二哥李白
西腊有荷马史诗,中辣有司马史记,扯平了。。
5
500miles
未必都是胡说八道,很多都是经过仔细斟酌、推敲后,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