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
每次谈及这个话题,我总感到一丝愧疚。因为我从未为父母举办过生日庆典。当我终于意识到应为他们庆祝时,父亲已然离世。去年母亲八十大寿(农历三月),正值疫情刚刚平息,我打算回家为她庆祝。没想到,三兄弟已在春节时提前为母亲庆祝了生日。今年年初,我告诉母亲,打算回家为她庆生。母亲却温和地说,那时家里无人,还是春节回来吧,生日不过也无妨。这时我才明白,去年为何要提前庆祝。我顺从了母亲的意愿,回家过年。今年,我确实是在家中过的年。
或许有人会说,你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同住,这样就能为他们庆祝生日了。提及此事,我心中充满了酸楚。当年,我曾邀请父母来美国,结果他们被拒签了三次。之后,母亲不愿再尝试,父亲决定独自一人再次申请签证,然而尝试了两次,依旧未果。不久后,父亲因病去世,这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虽然看似有些离题,实则不然。这次回到故乡,我惊喜地发现了我们的家谱(见图一、二)。这本家谱于2022年出版,厚重如一本几百页的书卷。由于没有索引,我费了好大劲才在第188页找到自己,原来我是廿六世。虽然我的信息并不完全准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以了解家族的悠久历史。
图一
图二
我们的族谱按长子、次子、三子、四子的顺序排列。长子的条目包括出生年、出生地、享年、配偶、子女数量及女婿等详细信息。从廿三世开始,一直到最年轻一代的廿九世,接着是次子、三子的记录。女性成员仅在这些长子、次子的条目中提及,并未单独列出。我们家族的辈分是“开仁世字之朝”,年长的家庭成员大多遵循这一辈分排列,但如今遵循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唏嘘。
就我所知的几代人而言,我出生时,家中最年长的是奶奶(在当地称为婆婆),而最年轻的则是“朝”字辈,出生地是杨家湾。杨家湾居住着大约十五户程姓人家,只有一家外姓。我姑姑出嫁后也在杨家湾建造了房子,就住在那里。由于我们家族是大姓,历史上并未遭受欺压。这次回家,我特意询问了母亲,为什么我们不叫程家湾,而叫杨家湾。母亲告诉我,当年杨家湾的居民搬走后,程家人搬入,院子逐渐扩大,但名字仍沿用了杨家湾。后来,杨家湾被征作工业用地,这个名字也随之消失了。图三近景处展示了杨家湾被征用后人去楼空的情景。
图三
提及杨家湾,还有一个小趣闻。有一次,在北京工作的小姨子的同事好奇她姐夫是哪里人。小姨子回答说是杨家湾的人。事后,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件事,让我忍俊不禁。小姨子解释说,她只是告诉他们杨家湾。当我把图三展示给她看时,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杨家湾大院有两个半天井(半个指的是一个半封闭的天井)。天井里的水潺潺流过,小时候我常蹲在那里钓黄鳝,其乐无穷!附近有两个水井,几乎从未干枯。后院的竹林,我们常常爬上爬下,有时还会掏鸟窝, 但从不破坏竹笋。左隔壁堂哥家里,燕子飞来衔泥筑巢;右隔壁堂哥是小学老师,我常缠着他要报纸看。有时候他烦我,就开玩笑说:“报纸,豹子,豹子咬你。”我不管,照常向他要报纸。当然少不了堂嫂们的故事。我记得那时,我人小胆大,常常与嫂子们开玩笑。但有件事我真不记得发生过,那是一个堂嫂多年后讲给我听的:一次放学回家,路过堂嫂们做针线活,她们见我回来,就拿我开玩笑。我急了,说了句:“你们看啥看,看个JB。”结果,几个堂嫂停下手上的活,合力把我的裤子脱下,一边脱一边说“我们就要看你的JB”,然后把我的裤子扔到高高的房顶上,剩下半裸的我在风中……
小时候,每逢春节,总有外地亲戚回到杨家湾省亲。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常常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世界,并对他们与杨家湾家人的亲戚关系感兴趣。有位年长的亲戚选择回到老家当知青。我曾见他脱衣洗澡,只剩下一圈领子,忍不住捧腹大笑。他也不好意思地跟着笑了。原来,那个年代贫困,买不起高档衬衣,只能买类似女性胸罩的领子,穿上后只显露领子,别具风趣。还有一位堂哥在外做汽修工,有时他会说服司机去煤场拉一车煤,然后大家一起分,省下了不少劳作。这种亲情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这次读家谱,我才大致理顺了这些关系。如今,母亲是辈分最高的,每到春节,外地的一些亲戚还会给她送红包,亲情弥足珍贵!
今年在行业年会上,我遇到了两位同姓族人(其中一位来自国内),我们立刻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这样的相聚实在难得!
此外,我常看一些年代剧,其中不少涉及家族和祠堂的故事。剧中为了进入家谱祠堂,保护家族、抵御外敌,充满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令人深感慨叹。
我们村一程姓长辈,多年前,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查到:这里的程姓是程咬金的后代。据说还上了重庆日报。
这儿
脑门真大
家谱
每次谈及这个话题,我总感到一丝愧疚。因为我从未为父母举办过生日庆典。当我终于意识到应为他们庆祝时,父亲已然离世。去年母亲八十大寿(农历三月),正值疫情刚刚平息,我打算回家为她庆祝。没想到,三兄弟已在春节时提前为母亲庆祝了生日。今年年初,我告诉母亲,打算回家为她庆生。母亲却温和地说,那时家里无人,还是春节回来吧,生日不过也无妨。这时我才明白,去年为何要提前庆祝。我顺从了母亲的意愿,回家过年。今年,我确实是在家中过的年。
或许有人会说,你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同住,这样就能为他们庆祝生日了。提及此事,我心中充满了酸楚。当年,我曾邀请父母来美国,结果他们被拒签了三次。之后,母亲不愿再尝试,父亲决定独自一人再次申请签证,然而尝试了两次,依旧未果。不久后,父亲因病去世,这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虽然看似有些离题,实则不然。这次回到故乡,我惊喜地发现了我们的家谱(见图一、二)。这本家谱于2022年出版,厚重如一本几百页的书卷。由于没有索引,我费了好大劲才在第188页找到自己,原来我是廿六世。虽然我的信息并不完全准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以了解家族的悠久历史。
图一
图二
我们的族谱按长子、次子、三子、四子的顺序排列。长子的条目包括出生年、出生地、享年、配偶、子女数量及女婿等详细信息。从廿三世开始,一直到最年轻一代的廿九世,接着是次子、三子的记录。女性成员仅在这些长子、次子的条目中提及,并未单独列出。我们家族的辈分是“开仁世字之朝”,年长的家庭成员大多遵循这一辈分排列,但如今遵循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唏嘘。
就我所知的几代人而言,我出生时,家中最年长的是奶奶(在当地称为婆婆),而最年轻的则是“朝”字辈,出生地是杨家湾。杨家湾居住着大约十五户程姓人家,只有一家外姓。我姑姑出嫁后也在杨家湾建造了房子,就住在那里。由于我们家族是大姓,历史上并未遭受欺压。这次回家,我特意询问了母亲,为什么我们不叫程家湾,而叫杨家湾。母亲告诉我,当年杨家湾的居民搬走后,程家人搬入,院子逐渐扩大,但名字仍沿用了杨家湾。后来,杨家湾被征作工业用地,这个名字也随之消失了。图三近景处展示了杨家湾被征用后人去楼空的情景。
图三
提及杨家湾,还有一个小趣闻。有一次,在北京工作的小姨子的同事好奇她姐夫是哪里人。小姨子回答说是杨家湾的人。事后,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件事,让我忍俊不禁。小姨子解释说,她只是告诉他们杨家湾。当我把图三展示给她看时,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杨家湾大院有两个半天井(半个指的是一个半封闭的天井)。天井里的水潺潺流过,小时候我常蹲在那里钓黄鳝,其乐无穷!附近有两个水井,几乎从未干枯。后院的竹林,我们常常爬上爬下,有时还会掏鸟窝, 但从不破坏竹笋。左隔壁堂哥家里,燕子飞来衔泥筑巢;右隔壁堂哥是小学老师,我常缠着他要报纸看。有时候他烦我,就开玩笑说:“报纸,豹子,豹子咬你。”我不管,照常向他要报纸。当然少不了堂嫂们的故事。我记得那时,我人小胆大,常常与嫂子们开玩笑。但有件事我真不记得发生过,那是一个堂嫂多年后讲给我听的:一次放学回家,路过堂嫂们做针线活,她们见我回来,就拿我开玩笑。我急了,说了句:“你们看啥看,看个JB。”结果,几个堂嫂停下手上的活,合力把我的裤子脱下,一边脱一边说“我们就要看你的JB”,然后把我的裤子扔到高高的房顶上,剩下半裸的我在风中……
小时候,每逢春节,总有外地亲戚回到杨家湾省亲。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常常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世界,并对他们与杨家湾家人的亲戚关系感兴趣。有位年长的亲戚选择回到老家当知青。我曾见他脱衣洗澡,只剩下一圈领子,忍不住捧腹大笑。他也不好意思地跟着笑了。原来,那个年代贫困,买不起高档衬衣,只能买类似女性胸罩的领子,穿上后只显露领子,别具风趣。还有一位堂哥在外做汽修工,有时他会说服司机去煤场拉一车煤,然后大家一起分,省下了不少劳作。这种亲情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这次读家谱,我才大致理顺了这些关系。如今,母亲是辈分最高的,每到春节,外地的一些亲戚还会给她送红包,亲情弥足珍贵!
今年在行业年会上,我遇到了两位同姓族人(其中一位来自国内),我们立刻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这样的相聚实在难得!
此外,我常看一些年代剧,其中不少涉及家族和祠堂的故事。剧中为了进入家谱祠堂,保护家族、抵御外敌,充满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令人深感慨叹。
我们村一程姓长辈,多年前,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查到:这里的程姓是程咬金的后代。据说还上了重庆日报。
这儿
脑门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