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外国人镜头下的四川

蝴蝶恋上了花
楼主 (文学城)


来源 | 汉周读书

1898年,四川,重庆府的城墙。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外国传教士、探险家、学者等带着各自目的先后来的中国西部四川传教、旅游、科考。
其中有些人员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沿途拍摄四川人文地理、风光古迹等照片。
一、1898年,英国女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来到了中国,他拍摄的四川人文地理照片成为最早记录有关四川人文地理组照之一。
二、20世纪初期,一组德国人到蜀地游历拍下了这组照片。
这组照片保存了重庆、成都等地的历史人文画面,为我们展现当时纤夫、行船人家等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还有一些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的古迹古建筑,比如五福宫、万州古桥、长江栈道等极具史料价值。

1898年,四川,一座祠堂。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满清官员。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在保宁府传教的卡塞尔斯主教。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纺丝老妇。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穿着算命服游方的海伍德。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绵竹,一座廊桥。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背夫的油篓与木架。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成都平原的交通工具鸡公车。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藏民屋顶燃香祭坛。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肿瘤病腿。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岷江上的帆船。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重庆府海关的警卫士兵。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1898年,四川,妇女头饰。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英)/摄。

重庆城。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江上航行的船工。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长江上的帆船。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船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纤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纤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船民家的孩子。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万县万州古桥。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万州街上的行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重庆,江边挑水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20世纪初的重庆城没有自来水,吃水、用水全靠挑夫、担水工供应。重庆挑水夫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成群的挑水夫爬坡上坎,以此卖水养家糊口。

四川、万州街道上的行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两位绅士与躺在篮子里的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被摄影师吸引注意力的人群。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1912年3月,成都,街头抬轿人。

四川、与外国友人对饮的中国绅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鸡公车拉猪。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在成都工作与生活的外国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道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手扶水车车轮拍照的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牵牛的农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背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成都,被摄影师吸引注意力的人群。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正在划船的船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撑竹篙的船家妇女。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 两位农夫摇动风车去除谷物里的谷壳等灰尘杂物。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彝族犯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两位护卫与一位外国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外国人与中国绅士。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矿井口。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彝族妇女。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一家四口。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四川、索桥。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立竿见影-1
纤夫真的很苦的,所以尹相杰那歌一出来,就有人写“哪朝哪代纤夫的爱”
信笔由墨
是“滑竿”。不是轿子。两张照片中的纤夫还算可以的。最苦的是赤身裸体拉纤。
老商
相比之下矿工还要辛苦且危险。
华府采菊人
四川不但纤夫有光腚拉纤,盐场踩水车的也光腚,下酒窖出糟也不穿裤子, 盐场酒池子处不能有女性进去的, 只有纤夫没办法避开女人
老商
最危险是当丘八的,
老商
洋人也拉纤,听过伏尔加河纤夫曲,
华府采菊人
美国以前有马拉纤的, 估计马儿身体不好时, 人来拉也是有过的,
多哥
过去旧社会当兵就是用命换饭吃。新社会叫不怕牺牲保卫祖国。总而言之当了兵自己就已经死了,上了战场才是个好战士。
多哥
类似老商这种说法想法,说得好听些就是兵油子一个,一旦开打是最靠不住的。。。说得难听些,就是。。。
聂耳
在没有机帆船以前,农村的帆船如果遇上大风倒向时都要拉纤。我在江南农村劳动时也拉过纤,好像没那么苦(除了雨天)。

不过我们的距离最远就是1-2天的行程,当然也不靠这养家。

聂耳
我想,纤夫的苦是苦在收入上,不是苦在工作量上。而且如果河道/船转向,可以借到点风的话就可以不拉了。很少有从早拉到晚的时候
立竿见影-1
见过沅水沅江吗?
老商
用水牛拉纤更合适。或驯练河马,,,,
老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光腚避女人。
走资派还在走
对,有一幅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儿上的人一个个儿形状各异
白云蓝天
矿工最苦,接下来应该是码头工人。
老商
其中有一个就是你,

立竿见影-1
不靠谱
老商
特别河马难驯服,
老商
还有在崎岖的山路修铁路。伤亡很大,
立竿见影-1
牛颈背后长了个天生用来拉犁的,河马没有,怎么拉?
老商
把纤绳绑在后腿上方,用狼牙棒戳它的屁股。因为皮厚,
信笔由墨
哦,走兄真长寿,至少要有150多岁了。哇塞!厉害呀!

信笔由墨
伐木放排也是苦、累、险的活。
老商
其中一个日语说得很溜的就是走老弟,
走资派还在走
小时候看这幅画,还当那年轻的在偷懒儿,后来才知道,那叫不屈服。
老商
要有伏尔加河纤夫不屈服的精神,把船拉到共产主义。(习近平语录)
老商
因为走老弟是日本通,后来出任俄国驻日大使,目前已退休,在家研究三文魚,
立竿见影-1
放排佬,放排佬,脚踩木排手板棹,一逛太阳一逛雨,晒得你脑壳臭尿臊。
信笔由墨
创造日俄风味兼具的三文刺身鱼子酱
信笔由墨
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创作于1870~1873年。

大阿牛
记得我父亲不止一次回忆抗战胜利后从四川沿江返内地,亲眼看到贫苦的纤夫一丝不挂,沿着陡峭的悬崖峭壁拉纤。
走资派还在走
原先我家有这幅画(影印版),文革中被红卫兵抄家给烧了
走资派还在走
列宾的弟弟是列宁,列字辈,那辈都是宝盖儿
老商
你直到上学前也是一丝不挂的,你老爸总是喊:阿牛!把裤子穿上,难为情伐?
信笔由墨
走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