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郑一善教授(续)

毛囡
楼主 (文学城)

教育资料:郑一善教授(续)

1945年回上海受聘上海大学专任讲师,薪水300元:

1946年兼任上海医学院教授:

1947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物理系副教授,月薪320元:

1947年11月留资停薪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一年,于1948年获理学硕士:

1949年受聘为同济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0年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2年院校调整迁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在1956年评为二级教授。郑教授在49年前基本每一、两年就换个学校任职,直到52年迁往华东师大,到退休40年间没再换过学校。郑教授以48年的硕士在56年评为二级教授在当时还是很少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教育资料:郑一善教授(续) 教育资料:郑一善教授 教育资料:五十年代外国来华留学生的费用负担 五十、六十年代的一些高教资料 83年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邀请李方桂教授访问的过程
b
borisg
这个工资太少了吧。四五年以后国统区物价飞涨,这个数已经吃不饱饭了。

这个工资太少了吧。四五年以后国统区物价飞涨,这个数已经吃不饱饭了。   新法币阶段,自一九四五年九月至一九四八年八月止。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实施新法币,新法币一元兑换中储券二百元。   一九四六年上海地区市场物价,黄金每两由七万三千一百三十七元四角,涨至三十一万六千四百六十八元,上涨四点三倍;米价每石从七千六百二十五元涨至五万八千六百元,上涨七倍半。本县米价每石从七千元涨至五万三千元,上涨七点五七倍。上海地区的物价指数从八百八十五倍,上升至六千八百十六倍,上涨七点七倍。
毛囡
物价飞涨时,工资是以这个基数乘上涨价倍数发的,例子见内:

下面是美术学院1948年4月的工资单,薪金是192元,实发(补物价上涨4000倍)是960000元:

毛囡
事实上到48年4月时物价指数已达23万倍,教授发的工资已达2000多万元了。上面那张是补发工资单。

信笔由墨
还是赶不上啊。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说,那时学校一拿到钱立刻分发,不管是否在上课。老师们一拿到钱立马停课,赶去买东西,余下的换成大洋

据说是共产党利用掌握的农业资源搞经济战,对占领城市的国民党搞封锁封锁造成的。

技术员
那地方离沦陷区多远?远离沦陷区的地区是否物价飞涨?
通州河
还能买到东西和换成大洋,说明那时还有人看好金圆券的,至少认可它的价值
问老天
相当于每月发工资时所有存款都清零,然后收到工资马上买成实物,不然新发工资也被清零。
问老天
48年日本早投降了,哪有沦陷区?
问老天
哦,你说的“沦陷区”是解放区。解放区经济情况比国统区好多了。但你说的封锁大城市,那是扯淡。

解放战争国统区在南方,包括全部的农村。所以不存在解放区封锁国统区城市这样的问题。

国统区经济崩溃,主要是三个原因:
1. 军费开支庞大。
2. 国民党各级官员忙着中饱私囊,根本不管经济建设。抗日胜利3年后,国统区的经济不但没有恢复反而每况愈下。
3. 跟美国签订了一些列门户开放式的条约,美国商品涌入国统区,致使对美贸易巨额逆差。

 

信笔由墨
不知你的沦陷区是什么。我的班主任老师在国民政府时期是首善之区的中学教师,与蒋、宋住在同一个城市。
信笔由墨
兄弟真会说笑话。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班主任老师讲述那段时期时的音容。

如果真的看好,也不会上着课,把薪水送到教室,更不会那到钱,放学生鸽子,自己跑去买东西。

通州河
就事论事,教师能用金元卷换到大洋,卖出大洋得到金圆券的人是为了什么呢?倒卖金圆券挣差价牟利?
通州河
和金融市场差不多,在市场崩溃时,总有人相信市场会马上好转,现在是买入良机
华府采菊人
不是买进金圆券留着等涨价, 而是靠买进卖出赚差价,黄牛有黄牛的渠道消化收进的金圆券
技术员
这里只是顺应直接上层贴的语境,用了不加引号的沦陷区一词,以不预设立场的角度询问两党经济对抗的情况。
技术员
看来沦陷区基本控制不了中学老师所在地的经济。老师是听从了当地政府对大众的解释。
信笔由墨
懂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