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1956年, 那个你没见过的老广州

看得见的历史
楼主 (文学城)


1956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嬉戏的小学生。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于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这组老照片由新西兰记者Tom Hutchins汤姆·哈金斯拍摄。

广州中山纪念堂里,挑着担子的小孩。

那时候,广州的骑楼还不少。

好大的斗笠,上面写着“园林管理处”几个字。

打着赤脚,身披雨具的三轮车夫。地处岭南的广州,时不时来个暴雨。这三轮车夫的雨具,是不是蓑衣?

暴雨来袭,躲雨的老百姓。

背着娃娃的广州大妈。

广州的剃头师傅。

小人书摊前,打着赤脚的小孩。

中山纪念堂里玩耍的孩子。

公共汽车上的解放军叔叔,那时候的解放军还是大盖帽。

医院的护士,美丽的白衣天使。

广州近郊收割稻谷的农民伯伯,穿的衣服不忍直视。他们要是活到现在,那都是土豪了。

华府采菊人
感觉蹬三轮的那位, 穿的不像事蓑衣, 蓑衣似乎比这件细些
过来人2
第一次去广州还是1973年,因为年纪很小,只记得两件事:1)治安非常好,记得在老南站下火车后,母亲把包随便就放在一边,然后拖着我

去办什么事,回来包还好好地放在那;2)去一个亲戚家,他们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面(应该离石室教堂不远),房子很小很破旧,但是大杂院和房里的水泥地面明显刚用水冲洗过,非常干净,而且晚上大家都要冲凉,感觉比我们在湖北要爱干净很多。

b
borisg
最后一张的农民兄弟是下放干部吧,都四个兜的。。
龙剑
蓑衣是棕编的,厚厚的,我穿过,湿的蓑衣相当重。“青蓑衣、绿斗笠,斜风细雨不须归”其实相当辛苦。
空城之主
蓑衣是蓑草编的,比这细一些。棕编的是棕衣,更细,更经久耐用。图上的雨具有芦苇叶那么宽。不知道叫法。
c
chufang
我还带了一件到美国,应该还在家里。
竞选
70年代我在农村时,农民还在用
小百脸
这是我们广东特有的竹叶编的雨衣。
c
chufang
那东西透气。
信笔由墨
蓑衣是一个总称。根据制作材料分为:草蓑,棕蓑,茅蓑等。这儿有两张图,一是草蓑,一是棕蓑。

这是草蓑

这是棕蓑

华府采菊人
原来如此, 因为别的地方是“棕”, 比竹叶细, 不过这种蓑衣结实吗?
老生常谈12
吸水太沉了
信笔由墨
此处之草是指蓑草,蓑衣即由此得名,不是随便什么草都可以的。我的贴中上图即是草制的。只是不知是何草。
信笔由墨
棕蓑不吸水。北方可能没有。
空城之主
我下放的农村有一种蓑草,植株比小麦高,叶子比小麦稍宽,表面有蜡质,不吸水。此草编成雨衣叫蓑衣。谷歌没有图。
小百脸
“棕”字怎解,棕榈还是粽子?以我们潮州,包粽子用的就是竹叶。小时候端午节,买“粽叶”(就是竹叶)包粽。
老生常谈12
北方下雨少。也没有棕蓑草蓑。60年代用塑料布,油布。

sh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