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老头(一)桥梁专家张富贵

乐维
楼主 (文学城)

2007年冬,我们搬到新泽西Gulf Rd, East Brunswick,这里是一片1956年建的老房子,是split式,就是一边两层楼,一边是平房的结构。房子前后草坪比较大,因为年代久远,路边的大树都很大,遮天蔽日,树根像隆起的青筋将一些人行道的水泥板顶的翘起老高。
搬来以后,我慢慢与邻居们熟悉起来。只有右边同侧的邻居很少出门,也极少有人来访。搬来三个多月我也只偶尔远距离模模糊糊地见过一个老人的身影,看上去是一个亚裔老头。
春天来了,草发绿了,蒲公英也开始开花了。我是自己割草,对面也是自己割草,这时候比较容易见面打招呼。但他家的地是割草公司割,所以仍然很难见到邻居亚裔老头出门。
有一天我正在割草,割到他相邻的草地,他刚好出门来,准备开车出去。我停下割草机,与他打招呼。他慢慢小步走过来,脸上堆满笑意。他中等个头,白净的脸,动作很慢,说话也很慢。我问他说不说中文,他说Yes。于是我们用中文开始聊。
他说他姓张,叫张富贵,祖籍山西,已经89岁了。1956年第一批搬到这个刚刚开发还没有完全建好的小区,是这条街的第一个住户。我问他什么时候来的美国?他说1946年。他当时是唐山交通学院(又叫唐山铁道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学桥梁设计的学生,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学生。当年他考上国民党政府公派赴美留学生,来到美国读书。第一年由国民党政府资助他,第二年以后就没有再自助了,他自己靠打工加上申请学校的奖学金坚持下来了。没有毕业,国民党政府已经失去大陆,退到了台湾,他也与国民党政府失去联系。本科毕业后,他又读了研究生。没有问是博士还是硕士,估计是博士,因为学工程硕士没有什么意思。
他原来在大陆国民政府的单位已不复存在,他也不愿意去台湾,于是他就选择留在美国。
因为学习优秀,他很快找到了工作。他说他一直从事桥梁设计工作,曾经参加过纽约市的多座桥梁设计工作,他和其他桥梁设计者的名字被刻在几座纽约的桥墩上。他说我可以去看,他的英文名字是Chang Fu-Kuei。我没有去看过,但相信他讲的是事实。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回中国去过多次,探望过原来的老师茅以升先生,还在恩师的生日飞去与其他同学一起给先生祝寿。
我对他的经历感到很好奇,看来他是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最后派出的留美学生。他能在艰难的情况下,靠自己完成了学业,并做出了杰出的工作。
以后我们又有过几次简短的谈话。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上大学的外孙女在附近上学,周末会来住两晚。但外孙女从来不出门,三年时间里,我竟然从来没有见过。他有时候会自己开车出去买点东西,去图书馆看报。
见过两三次一个白人中年男子,带着一个白人十一二岁的男孩来,应该是他的亲戚。但至今也不知道那是他儿子和孙子,还是他女婿和外孙。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孙子辈是混血儿。张先生当年来美留学的中国人极少,估计最后找了美国女人做妻子,所以后辈都是混血。
他和他外孙女都是足不出户,也不散步。外孙女读大学的年龄天天不出门还点奇怪。
2010年秋,我们搬走时,有很多要丢弃的东西。听说丢的东西太多,垃圾公司会拒收。问了一下其他邻居,都不肯我放些东西在他们门口。只有张先生一口答应,说只要不妨碍交通,你放多少都可以。其实我与他打交道是邻居中最少的,这让我很感动。
不过我就放了一次,后来没有再放。因为,我打电话给市政府,说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政府说,垃圾公司每次最多只装10件,如果更多,垃圾公司会在下周收垃圾时再装。所以我也就没有再麻烦张先生了。
2015年8月,我请原芷江县文化馆馆长舒绍平来美为日本芷江投降做讲座。我带他去看了我原来住的房子(只是外面),刚好见到了张先生从外面回家。我与他打招呼,他很高兴再见到我。他还能走,只是更慢了,有点步履蹒跚。但他头脑还很清楚,说话虽然慢,但口齿清楚。他请我们进屋聊,我们怕麻烦他,没有进去,就在门口和他聊半个小时。
作为作家的舒老师对张先生的人生经历很感兴趣,通过张先生,知道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美国华人的状况,华人在美国的奋斗史。他觉得非常有意义,远比在大楼面前照几张照片要有意思的多。
我已经搬到别的州,很久没有去张先生那边去了。他现在应该过了一百岁了,网上查了一下。那房子仍然在他名下,他仍然还活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邻居老头(一)桥梁专家张富贵 象形解字:昔 书法:云与雲 经委许主任(三)推荐信 象形书法:万马奔腾
多哥
Split 的房屋,应该不是你所讲的一边两层楼,一边是平房结构的意思。Split 讲的是内里的多层分割,只有几阶台阶相连。
多哥
如此一来,多层面的内屋就似乎共享一个层面来上上下下。如果照你的意思,米国很多带分离车库的“别野”,都叫 split 屋子了,呵呵
聂耳
搬家,修房垃圾多可去租个 dumpster。
多哥
这是个特例。一般的概念原则,就是我说的。你可以用英文股沟一下。
聂耳
你讲的没错,但他说的也没错!他那种叫 sidesplit。是早期的split,一般有2层的那边下面是车库。你说的那种split大
多哥
你这个也是 Split-level house 种概念的一个分支,属概念;不代表 Split 屋子的种概念。
聂耳
你說的那種split大概在70末/80年代初很流行。我想是因为越南战争结束了,政府须要造很多造价不贵但面积充足的单家庭房子让他们
聂耳
Split是最实惠的设计,80年代有工厂的专门造Split。你买块地再按要求把地基打好后工厂会派人来在地基的4周按上镙丝。然后他

房子运来,把镙丝宁上,其它的活你都可以自己慢慢干了。

恭喜你房子造成了

聂耳
這種 工廠造的 Split 一般尺寸是 26 x 13 (大约)
法眼
这位老先生是比较有成就的,在大跨度桥梁设计和桥梁振动方面有贡献。
聂耳
这种方块形房子,虽然难看但每一寸的面积都用上了,没有浪费。如房子要造的好看,必须有凹进突出,但实用面积就会损失,而且造价高
法眼
在土木桥梁界影响最大的华人大概是林同炎先生,也是唐山交大毕业的,年纪更大些。
三河匹夫
卡内基梅隆大学校园里有个茅以升的塑像,温家宝题字。他是前身卡内基技术学院第一个博士,本科是康奈尔。茅被称为中国工程教育开创人。
即将入段
便宜的好像300停4-5天
聂耳
差不多,要看公司和尺寸。我租过一次很方便所有的垃圾都往里扔,完了他们会派车来拉走
P
PrimeryColor
从文章看, 无证据显示作者有说错。 split层, 看某一层是否可以向上半层去楼上, 向下半层去楼下。大陆公寓楼也有这样设计

当然是单元与单元差半层。

c
carox
这老人家刚今年过世,活了101岁

http://crabiel.tributes.com/obituary/show/Fu-Kuei-Chang-108514840
 

Fu-Kuei Chang, of East Brunswick, passed away Thursday, April 8, 2021 at home. He was 101.

Born in Shansi Province, China, 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5 to get his PHD from Lehigh University in Bethlehem PA. He lived in Queens before moving to East Brunswick several years ago.

Mr. Chang was a civil engineer. He worked for the Pennsylvania Railroad after receiving his PHD. He retired from Amman & Whitney in NYC in 1995.

He enjoyed watching the news and really loved being with his grandchildren.

He's predeceased by his wife Chang Chwan Chan (d. 1970). Surviving is his son and daughter-in-law Stewart and Victoria Chang of Capitola, CA; his daughter and son-in-law Annette and Martin Similuk of Frederick, MD; his beloved grandchildren Elise, Matthew, Joshua and Lois; and his great grandchildren Henry, Ailey, George, June and Ha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