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决裂前的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与中共代表团举行了正式会谈。
会谈中,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其中,关于朝鲜战争的问题也被赫鲁晓夫翻了出来,用以指责中国。
中方代表团团长彭真对此完全否认,且寸步不让。
根据后来苏联方面解密的档案,当时的对话大致如下——
赫鲁晓夫:我们在这个小范围里可以讲,朝鲜战争是金日成发动的,是苏中两国都同意了的。
彭真:不对,我们没有同意。我参加了政治局的讨论,这个问题我是知道的。
赫鲁晓夫:我们也看到了文件,毛泽东是同意了的。
彭真:有两点必须说明:一、发动战争,我们事先不知道;二、战争打起之后,你们派大使找我们,说苏联出兵不妥,斯大林想要我们来出兵。
赫鲁晓夫:那个时候如果是我们这些人担任领导,而不是斯大林的话,这场仗就打不起来了。但是,如果毛泽东不同意,斯大林也是不会那样做的。战争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决定后才发动的。
彭真:你说得不对,毛泽东同志是反对打的。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就同斯大林说过,如果战争打起来,那就不是南朝鲜的问题,而是美帝国主义的问题了。即不是南朝鲜能否拿到手的问题,而是北朝鲜能否保住的问题。
赫鲁晓夫:你说的是战争打起来以后的事,问题是发动战争斯大林和毛泽东是批准了的。
彭真:你说的不是事实,是造谣。
赫鲁晓夫:你比我小吧,今年多大岁数?
彭真:五十八岁。
赫鲁晓夫:你比我年轻,但是记忆力却不如我。
彭真:我的记忆力很好,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政治局的讨论我是参加了的,我们把意见告诉了斯大林。
赫鲁晓夫:事后诸葛亮,中国人就喜欢这样。
(争吵)
赫鲁晓夫:我们不要谈死人了。我说(这场战争),是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过错。
彭真:根本不对。你们有人也参与了这件事,应该可以作证。我再一次声明,你说的根本不对。
(对话结束)
注:此段对话摘自杨奎松《开卷有疑》一书。
上面这段对话非常的精彩。
最“精彩”之处在于,在距离战争爆发仅仅十年后的1960年,这样一场决定多方命运的战争竟然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从对话中不难推断,中苏两党领导人在内部都不回避战争是北朝鲜首先越过三八线这一行动的事实。
争论的关键仅仅在于,到底是谁批准或者说决定发动这一进攻的。
赫鲁晓夫坚持说是中苏共同批准或决定的;而彭真则强调中方对战争的发动事先并不知情。
时间回到1945年。
二战结束前,美苏在朝鲜半岛以三八线划界,各自培养傀儡政权。
说来也讽刺,美苏双方虽然意识形态对立,但都在清扫各自地盘上反托管的“朝鲜民族主义者”。
在北方,苏联充分发挥自身“不要脸”的优势,干脆利落的办掉了朝鲜民族主义领袖曹晚植,扶持金日成上台。
在南方,美国相对苏联稍微“含蓄”一点,将韩国“国父”、独立领袖金九排除在新政权外(后被暗杀),支持李承晚竞选总统。
南北双方都拒绝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互相以小分队袭击对方边境。
与今天韩国方面的克制不同,当时南方的李承晚和金日成一样,也是一门“嘴炮”。
李承晚天天声称要“北伐统一朝鲜半岛”,惹得美国方面很恼火。
因为对这个代理人不太满意,美国方面严格限制了对韩军的装备援助种类。
美帝的“不作为”给了北方金日成幻想的空间。
尤其是在1948年底东北平定之后,苏联和中国积极援助并装备朝鲜人民军,中国出人,苏联出武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由朝鲜族人组成的146师改称朝鲜人民军第5师,166师改称为第6师,156师改称为第7师。
除了直接白送了金日成三个“整师”外,像人民军第2师师长崔贤、参谋长许波、第4师师长李权武、第6师师长方虎山、第7师师长崔仁、第3师参谋长张平山、第3师16团团长崔仁德等人,都是原解放军干部。
兵强马壮的金日成跃跃欲试。
在认真学习了“希特勒闪击波兰”的战术后,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凌晨,朝鲜人民军大举南下。
仅短短四小时,人民军的坦克和步兵即突破韩军防线,直趋汉城。
像当初德军闪击波兰一样,金日成也在当天发布广播“贼喊捉贼”,声称韩国侵略了朝鲜,朝军是在反击“强盗卖国贼李承晚”的挑衅。
金日成显然是低估了美国的决心。
1950年7月7日,美国主导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一直到今天,关于当时苏联大使“离奇”回国,导致美帝出兵的决议在安理会轻松通过的往事,还被很多人挖出来研究。
其实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这件事无伤大雅。
美国既然拍板要打,无论是挂个“联合国军”的旗,或者挂别的旗都无所谓。
当时美国国内盛行“多米诺骨牌”理论:
我们不在三八线挡住共产党,就要在日本挡住共产党;
不在日本挡住共产党,就得在夏威夷挡住共产党;
不在夏威夷挡住共产党,就得在洛杉矶挡住共产党。
……
至1950年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已将南军驱赶至洛东江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
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南下的人民军后路被断,一败涂地。
眼看兵败如山倒,金日成跑到莫斯科跪求斯大林支持。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斯大林把金日成的命运交给了北京——
“北京要是不帮你,就卷铺盖去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吧。”
难题摆在了中国领导人面前。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七月,中央军委即决定调中南军区(原四野)主力到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
待到美军大举登陆后,中方通过诸多“公开”和“秘密”渠道向美国传递消息,警告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
公开渠道就不必多说了,中国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
为了表明严正立场,时任总参谋长的聂荣臻还和总理周恩来联合发出讯号—— 6park.com
“若联合国军越过38度线侵入北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中立政策可能改变。”
美方并未理会中国的警告。
10月1日,韩军越过三八线。
同日,金日成和斯大林一起致信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
金正日在信中说:
“目前战况极端严重,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斯大林则在电报中表示:
“你们如欲支援朝鲜,至少应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师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指挥员统率。”
金日成和朴宪永(朝鲜早期领导人,时任副总理兼外长,后被金日成处决)联名写求援信
10月2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
尽管出兵的事宜尚未确定,但“选帅”的问题已摆上桌面。
考虑到东北边防军原本就是四野班底,林彪作为志愿军主帅出征在会前大家都已有心理准备。
不过到了会上,林彪本人却极力反对出兵。
林彪给出了几点判断和建议:
1、朝鲜战争是斯大林纵容北朝鲜袭击南朝鲜。
2、美军不会越过鸭绿江。美国若想介入中国,早在解放战争后期就该有所动作。
3、即使一定要出兵,也要采取“出而不战”的方式;屯兵于朝鲜北部,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
4、最后,他委婉的表示自己身体抱恙。
关于林彪这个方案如何,读者朋友可以自行判断,此处我们不做评论。
由于10月2日的会既没能决定是否出兵、也没有选出“主帅”,故会后决定于两天后召开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
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
鉴于韩军已越过三八线,周恩来请印度政府转告美国,若英美军队越过三八线,则“我们要管”。
同时,中央急调人在西安的彭德怀(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入京。
10月4日开始的政治局会议一直讨论到8日才有最终结果。
经过一番犹豫后,会议最终决定出兵朝鲜,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参战。
期间,帮助中国下定决心的是10月7日的“联大决议”。
这份决议重申“统一朝鲜半岛的目标尚未达成”,当天,美军正式越过三八线。
在10月8日决定出兵后,周恩来和林彪立即飞往莫斯科,同斯大林商谈苏联军事援助的问题。
10月11日二人联名致电毛泽东,称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装备,但是苏联空军要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直接参战。
斯大林再次把难题抛给了中国。
苏联空军无法立即出动的消息让中方对于出兵一事倍感犹豫。
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美军便可以肆意轰炸包括鸭绿江渡口在内的关键军事目标,到时候我大军想撤退都困难。
所以在出兵前,中国实际上准备了两套方案:
如果苏联提供武器援助、派遣空军入朝作战,中国就出兵;否则中国按兵不动、见机行事。 6park.com
经过几天艰苦的谈判,斯大林毫不让步。
他不但表示两个月至两个半月内不能出动飞机支援志愿军,而且说即便支援,苏联空军也只能到鸭绿江边,不会飞入朝鲜境内。
10月1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对没有苏联空军支援下的出兵朝鲜一事进行讨论。
尽管会上大家意见仍不一致,但毛泽东最终拍板——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立即出兵援助朝鲜。
关于13日最终出兵决策的做出,后来有诸多分析文章和相关猜测。
比如:
有一种猜测认为毛泽东当时判断斯大林“空军没有准备好”只是一个托词,斯大林“不见兔子不撒鹰”,是在考验中国的决心。
作为另一方面的美国,自始至终,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都判断“中国断无出兵朝鲜之可能”。
在10月15日的“威克岛会面”中,麦克阿瑟再次向杜鲁门保证:
“中国和苏联出兵干预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国在东北有三十万军队,只有五六万人可以渡江作战。如果中国人试图推进到平壤,他们一定会遭到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伤亡”。
10月18日,中央在听取周恩来和彭德怀汇报后,最后敲定志愿军入朝作战时间。
当晚九点,中央军委电令志愿军副司令邓华等人:
“38、39、40、42四个军及三个炮师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十九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熟悉解放军历史的朋友都清楚,38、39、40军,也就是原东北野战军的一、二、三纵队。
这是解放军精锐中的精锐。
18日的汇报结束后,彭德怀立即赶往丹东前线。
10月19日这天,鸭绿江边阴云密布,细雨霏霏。
下午五时,大军正式开拔。
彭德怀乘一部吉普车、带一部电台,率先驶过丹东鸭绿江大桥。
与此同时,志愿军分多路从丹东、长甸河口和集安趁夜色渡过鸭绿江,然后隐蔽消失在朝鲜半岛北部的茫茫山野中。
抗美援朝战争就这样正式拉开大幕。
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的第一战打响。
消息传至莫斯科,斯大林立即电令驻远东的苏联空军歼击航空兵独立第64军投入战斗。
苏军米格-15战斗机于11月1日直接进入朝鲜境内,与美军展开空战。
原来之前的“没准备好”只是幌子,不过是在等中国的“投名状”而已。
此后,中国方面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斯大林照单全收。
苏联通过朝鲜战争看到了中国与美国死磕到底的决心,彻底打消了中国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
再后来,朝鲜一边打着仗,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一边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像冶金、石油、采矿、煤炭、发电、电力、机械、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兵器制造等行业领域,苏联几乎是手把手帮助中国从零建立了起来。
此为后话了。
中苏决裂前的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与中共代表团举行了正式会谈。
会谈中,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其中,关于朝鲜战争的问题也被赫鲁晓夫翻了出来,用以指责中国。
中方代表团团长彭真对此完全否认,且寸步不让。
根据后来苏联方面解密的档案,当时的对话大致如下——
赫鲁晓夫:我们在这个小范围里可以讲,朝鲜战争是金日成发动的,是苏中两国都同意了的。
彭真:不对,我们没有同意。我参加了政治局的讨论,这个问题我是知道的。
赫鲁晓夫:我们也看到了文件,毛泽东是同意了的。
彭真:有两点必须说明:一、发动战争,我们事先不知道;二、战争打起之后,你们派大使找我们,说苏联出兵不妥,斯大林想要我们来出兵。
赫鲁晓夫:那个时候如果是我们这些人担任领导,而不是斯大林的话,这场仗就打不起来了。但是,如果毛泽东不同意,斯大林也是不会那样做的。战争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决定后才发动的。
彭真:你说得不对,毛泽东同志是反对打的。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就同斯大林说过,如果战争打起来,那就不是南朝鲜的问题,而是美帝国主义的问题了。即不是南朝鲜能否拿到手的问题,而是北朝鲜能否保住的问题。
赫鲁晓夫:你说的是战争打起来以后的事,问题是发动战争斯大林和毛泽东是批准了的。
彭真:你说的不是事实,是造谣。
赫鲁晓夫:你比我小吧,今年多大岁数?
彭真:五十八岁。
赫鲁晓夫:你比我年轻,但是记忆力却不如我。
彭真:我的记忆力很好,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政治局的讨论我是参加了的,我们把意见告诉了斯大林。
赫鲁晓夫:事后诸葛亮,中国人就喜欢这样。
(争吵)
赫鲁晓夫:我们不要谈死人了。我说(这场战争),是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过错。
彭真:根本不对。你们有人也参与了这件事,应该可以作证。我再一次声明,你说的根本不对。
(对话结束)
注:此段对话摘自杨奎松《开卷有疑》一书。
上面这段对话非常的精彩。
最“精彩”之处在于,在距离战争爆发仅仅十年后的1960年,这样一场决定多方命运的战争竟然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从对话中不难推断,中苏两党领导人在内部都不回避战争是北朝鲜首先越过三八线这一行动的事实。
争论的关键仅仅在于,到底是谁批准或者说决定发动这一进攻的。
赫鲁晓夫坚持说是中苏共同批准或决定的;而彭真则强调中方对战争的发动事先并不知情。
时间回到1945年。
二战结束前,美苏在朝鲜半岛以三八线划界,各自培养傀儡政权。
说来也讽刺,美苏双方虽然意识形态对立,但都在清扫各自地盘上反托管的“朝鲜民族主义者”。
在北方,苏联充分发挥自身“不要脸”的优势,干脆利落的办掉了朝鲜民族主义领袖曹晚植,扶持金日成上台。
在南方,美国相对苏联稍微“含蓄”一点,将韩国“国父”、独立领袖金九排除在新政权外(后被暗杀),支持李承晚竞选总统。
南北双方都拒绝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互相以小分队袭击对方边境。
与今天韩国方面的克制不同,当时南方的李承晚和金日成一样,也是一门“嘴炮”。
李承晚天天声称要“北伐统一朝鲜半岛”,惹得美国方面很恼火。
因为对这个代理人不太满意,美国方面严格限制了对韩军的装备援助种类。
美帝的“不作为”给了北方金日成幻想的空间。
尤其是在1948年底东北平定之后,苏联和中国积极援助并装备朝鲜人民军,中国出人,苏联出武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由朝鲜族人组成的146师改称朝鲜人民军第5师,166师改称为第6师,156师改称为第7师。
除了直接白送了金日成三个“整师”外,像人民军第2师师长崔贤、参谋长许波、第4师师长李权武、第6师师长方虎山、第7师师长崔仁、第3师参谋长张平山、第3师16团团长崔仁德等人,都是原解放军干部。
兵强马壮的金日成跃跃欲试。
在认真学习了“希特勒闪击波兰”的战术后,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凌晨,朝鲜人民军大举南下。
仅短短四小时,人民军的坦克和步兵即突破韩军防线,直趋汉城。
像当初德军闪击波兰一样,金日成也在当天发布广播“贼喊捉贼”,声称韩国侵略了朝鲜,朝军是在反击“强盗卖国贼李承晚”的挑衅。
金日成显然是低估了美国的决心。
1950年7月7日,美国主导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一直到今天,关于当时苏联大使“离奇”回国,导致美帝出兵的决议在安理会轻松通过的往事,还被很多人挖出来研究。
其实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这件事无伤大雅。
美国既然拍板要打,无论是挂个“联合国军”的旗,或者挂别的旗都无所谓。
当时美国国内盛行“多米诺骨牌”理论:
我们不在三八线挡住共产党,就要在日本挡住共产党;
不在日本挡住共产党,就得在夏威夷挡住共产党;
不在夏威夷挡住共产党,就得在洛杉矶挡住共产党。
……
至1950年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已将南军驱赶至洛东江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
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南下的人民军后路被断,一败涂地。
眼看兵败如山倒,金日成跑到莫斯科跪求斯大林支持。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斯大林把金日成的命运交给了北京——
“北京要是不帮你,就卷铺盖去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吧。”
难题摆在了中国领导人面前。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七月,中央军委即决定调中南军区(原四野)主力到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
待到美军大举登陆后,中方通过诸多“公开”和“秘密”渠道向美国传递消息,警告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
公开渠道就不必多说了,中国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
为了表明严正立场,时任总参谋长的聂荣臻还和总理周恩来联合发出讯号—— 6park.com
“若联合国军越过38度线侵入北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中立政策可能改变。”
美方并未理会中国的警告。
10月1日,韩军越过三八线。
同日,金日成和斯大林一起致信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
金正日在信中说:
“目前战况极端严重,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斯大林则在电报中表示:
“你们如欲支援朝鲜,至少应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师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指挥员统率。”
金日成和朴宪永(朝鲜早期领导人,时任副总理兼外长,后被金日成处决)联名写求援信
10月2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
尽管出兵的事宜尚未确定,但“选帅”的问题已摆上桌面。
考虑到东北边防军原本就是四野班底,林彪作为志愿军主帅出征在会前大家都已有心理准备。
不过到了会上,林彪本人却极力反对出兵。
林彪给出了几点判断和建议:
1、朝鲜战争是斯大林纵容北朝鲜袭击南朝鲜。
2、美军不会越过鸭绿江。美国若想介入中国,早在解放战争后期就该有所动作。
3、即使一定要出兵,也要采取“出而不战”的方式;屯兵于朝鲜北部,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
4、最后,他委婉的表示自己身体抱恙。
关于林彪这个方案如何,读者朋友可以自行判断,此处我们不做评论。
由于10月2日的会既没能决定是否出兵、也没有选出“主帅”,故会后决定于两天后召开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
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
鉴于韩军已越过三八线,周恩来请印度政府转告美国,若英美军队越过三八线,则“我们要管”。
同时,中央急调人在西安的彭德怀(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入京。
10月4日开始的政治局会议一直讨论到8日才有最终结果。
经过一番犹豫后,会议最终决定出兵朝鲜,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参战。
期间,帮助中国下定决心的是10月7日的“联大决议”。
这份决议重申“统一朝鲜半岛的目标尚未达成”,当天,美军正式越过三八线。
在10月8日决定出兵后,周恩来和林彪立即飞往莫斯科,同斯大林商谈苏联军事援助的问题。
10月11日二人联名致电毛泽东,称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装备,但是苏联空军要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直接参战。
斯大林再次把难题抛给了中国。
苏联空军无法立即出动的消息让中方对于出兵一事倍感犹豫。
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美军便可以肆意轰炸包括鸭绿江渡口在内的关键军事目标,到时候我大军想撤退都困难。
所以在出兵前,中国实际上准备了两套方案:
如果苏联提供武器援助、派遣空军入朝作战,中国就出兵;否则中国按兵不动、见机行事。 6park.com
经过几天艰苦的谈判,斯大林毫不让步。
他不但表示两个月至两个半月内不能出动飞机支援志愿军,而且说即便支援,苏联空军也只能到鸭绿江边,不会飞入朝鲜境内。
10月1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对没有苏联空军支援下的出兵朝鲜一事进行讨论。
尽管会上大家意见仍不一致,但毛泽东最终拍板——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立即出兵援助朝鲜。
关于13日最终出兵决策的做出,后来有诸多分析文章和相关猜测。
比如:
有一种猜测认为毛泽东当时判断斯大林“空军没有准备好”只是一个托词,斯大林“不见兔子不撒鹰”,是在考验中国的决心。
作为另一方面的美国,自始至终,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都判断“中国断无出兵朝鲜之可能”。
在10月15日的“威克岛会面”中,麦克阿瑟再次向杜鲁门保证:
“中国和苏联出兵干预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国在东北有三十万军队,只有五六万人可以渡江作战。如果中国人试图推进到平壤,他们一定会遭到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伤亡”。
10月18日,中央在听取周恩来和彭德怀汇报后,最后敲定志愿军入朝作战时间。
当晚九点,中央军委电令志愿军副司令邓华等人:
“38、39、40、42四个军及三个炮师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十九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熟悉解放军历史的朋友都清楚,38、39、40军,也就是原东北野战军的一、二、三纵队。
这是解放军精锐中的精锐。
18日的汇报结束后,彭德怀立即赶往丹东前线。
10月19日这天,鸭绿江边阴云密布,细雨霏霏。
下午五时,大军正式开拔。
彭德怀乘一部吉普车、带一部电台,率先驶过丹东鸭绿江大桥。
与此同时,志愿军分多路从丹东、长甸河口和集安趁夜色渡过鸭绿江,然后隐蔽消失在朝鲜半岛北部的茫茫山野中。
抗美援朝战争就这样正式拉开大幕。
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的第一战打响。
消息传至莫斯科,斯大林立即电令驻远东的苏联空军歼击航空兵独立第64军投入战斗。
苏军米格-15战斗机于11月1日直接进入朝鲜境内,与美军展开空战。
原来之前的“没准备好”只是幌子,不过是在等中国的“投名状”而已。
此后,中国方面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斯大林照单全收。
苏联通过朝鲜战争看到了中国与美国死磕到底的决心,彻底打消了中国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
再后来,朝鲜一边打着仗,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一边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像冶金、石油、采矿、煤炭、发电、电力、机械、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兵器制造等行业领域,苏联几乎是手把手帮助中国从零建立了起来。
此为后话了。
但长城由此也保护了城内中国人(直到清朝)几千年,几千年的国家免受蛮族侵犯,百姓免于战火战乱与屠杀,熟大熟小,岂是燕雀之眼光的酸腐文人能搞明白的?正如前几天有帖子关于毛与粱的大仁政小仁政的见地一样,胸怀与抱负狭小的一介文人岂能理解大政治家的宏大抱负与治国战略? 抗美援朝就是毛泽东决策给中国人建造的又一座长城,防犯一切敢于来犯的外敌的精神长城,中国人敢于进行抗美援朝,并用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能征善战的胜绩,在中国人和敌人心中竖起了一座长城,即对中国人来说,我们从此有了信心和勇气,经验,我们能战胜一切敌人,对外敌来说,自此他们知道中国人民勇敢善战,不可侵犯,这难道不是立于内外人心中的可防犯侵略的精神长城?事实也证明,自此长城建立之后,7O年来,美帝国主义及西方,东方旧强盗们再不敢对中国开战。直到今天,它仍然在发挥着巨大威慑力。当然,毛泽东决策建这座长城,即进行抗美援朝,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连毛的长子都为此献出了生命,但正象秦始皇建长城一样,关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战略,大工程,岂能因为要付出代价就不做?岂能因为它付出了代价就该骂?熟大熟小,拎不清吗?应该赞颂的是,我们幸有秦始皇与毛泽东这样的大战略家,有魄力做出这样的决策,并且有足够的威望号召人民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