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衰退-续貂

技术员
楼主 (文学城)

东北的衰退

上星期坛里连续数天楼接楼底讨论了东北的衰退。尽管各抒己见,但似乎都没有记起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有可能是我看漏了)。为此把改开史中的一段再述一下。

十多年前,有个文人易中天比较了四个地方的人,大意是:广东人看的是中央闭着的那只眼睛,福建人看的是睁开的那只,上海人在猜测下一步会睁开哪只,北京人在讨论应该睁开哪只、闭上哪只。结论是怎样看中央的眼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果然如此吗?错!说此话时,易中天完全忽略了二十五年前改开初期中央与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的关系。在他的话里没有东北人,东北人在改开中的特殊经历被他忽略了。

改开之前,以致于改开初期,国家的经济靠什么支撑?靠大家,但最粗的两根支柱是上海和东北,东三省中又数辽宁最粗。上海和辽宁加起来几乎支撑了全国的一半。上海有除矿产以外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东北有全国所有工业的基础:钢煤油和重型机械。它们是国家生存的基石。

老邓的改开是摸石头。脚底下站着的石头不用去摸,把石头没到水里才算石头,才要摸。脚底下的几块基石能不能改成没到水里的石头,用来探路?这是傻瓜问题。中央把每个省都当作石头来用,石头大小轻重不同,抛向前方的距离也不同。

老邓对着南方(最南方)几次呼喊“胆子放大点,步子迈大点”,可不会对所有的省市这样喊。各省市改开的步子全都由中央掌握,这叫“给政策”。给多少政策,你就走多快。最南方的画的几个圈,不光给足政策,还把规矩都撤了,随你怎么跑。对于上海和东北,中央给的政策最少,为的是让它们继续稳定地为全国提供经济和财政基础。这两处是不能有任何闪失,更不用说拿去办“特区”了。当时广东的经济力量在全国排不上重要,与海外的联系倒是首屈一指,正好用作试验,哪怕搞坏了也容易收拾。福建也类似。中央对全国改开的计划和步调,用不着用鸡蛋和篮子的理论解释了。对于上海和东北,用当时的话说是“鞭打快牛”,而在全国是实行“双规制”。

在全国各地各种易中天的眼中,上海和辽宁,这两个“四人帮”的重灾区,思想最保守,最不思进取,改革的步子最小,最不见成效。上海和东北是知道中央的意图的,但还多少希望中央稍微多给点政策。八十年代初上海党政双首陈国栋和汪道涵曾向中央提议让上海用财政包干的方式向中央负责,取代利润全部上缴再由中央专款下拨。并向中央保证,以当年产生的全部利润为基数,保证在包干后每年至少递增一个固定的比例,中央绝不会少得。依据是若实行包干,上海留存的资金可以由上海就近更合适地配置,形成更多的利润。然而,这个提议数次被否定。1984年,两首乘赴京开会,准备再提一次。临行时留话:两人任期将满,此次是最后一次,为上海的发展再拼一把。两手空空地回沪后数日,举行了国庆三十五年大庆。当时电视台转播全国各地的烟火庆祝晚会。在改开初步成就的推动下,各省会都放长达二个小时的烟火,空前盛大。上海的烟火施放了多长?猜不着吧?一共施放了十五分钟。没错,十五分钟。后有流传说二首要为上海省点钱。除了那十五分钟外,其他不必全信。

接下来上海和东北又撑了几年,全国改开的路子大致理出了头绪。政策逐步放开,中央和地方相应的管理也大致有眉目了,百姓中遇到困难的一群也有所习惯于自己承担了,中央对全国各省市的政策也就大致相同了。可是有的地方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由于全国范围的企业转型,注意力都集中到轻工产品和低端产品。由于国际安全形势好转,军工产品需求大大降低。由此引来的对于重工业,重型机械需求减少,使得几年来一直苦苦保持原有规模以防一旦出现情况就必须恢复原有产能的东北国有大型企业和大三线、小三线工厂都面临原料断供复加产品无销路的困境,同时国家逐渐停止向无经济效益的国企继续贷款发工资。大型国企大量职工下岗,中小国企在转型困难面前或分拆各找门路,或以白菜价转包、出售给私人,更造成大量职工买断解雇。东北的下岗工人人数庞大,不得不自找出路。在资金缺乏,市场萎的形势下,大量东北男工和女工各自加入适合的“新行业”,惨不忍睹。之后十来年,东北的煤铁资源渐渐枯萎,由此拖累,整个工业的恢复发展更是乏力。仅有几个国家的宝贝大企业,及时恢复到与形势适应的程度。

上海的命运要比东北好得多。这得益于一个新的特区,浦东金融特区的建立。这算是对上海的一个补偿。它不光容纳了大量的人力,对金融特区的内外投资还为上海的市场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因此上海的小型商业翻倍增长,继而高档消费业萌发。因人力和资金恢复的引领,上海在总体经济上弥补了改开前期跟其他先行省市的差距。但是于此相比最早几个特区,借中央的政策,借双轨制的差价,一手进一手出就早已盆满钵满。难怪在深圳庆祝特区成立十周年,轰轰烈烈地大张旗鼓地宣扬改开在深圳的巨大成就时,就有人说,深圳有十年的高速发展,但十年间没有向中央上交过一分钱。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s
stonebench
易中天是一个了不起的演讲家。至于真知灼见,全国排十万也论不到他。

文学城里排一百个,估计也轮不到他

老兄好贴子,赞了。

古道阳关
谢谢。 当大哥的就得有大哥的担当,小弟小妹们回头说啥大哥又傻又笨, 那就太不厚道了。。。
海云之南
78年后,中央一直对上海和东北实行限制性的发展。如对上海和东北稍微多给点政策,上海和东北就是中国工业龙头老大。

当时为了保护广州等南方工业发展,上海和东北的一些工业产品不允许销售到那些地方,眼看着上海和东北的企业关闭。

二胡一刀
有点道理但是不全面。上海的发展不是靠一个金融区搞起来的。上海人传统的海派文化让上海与国际接轨程度最高。东北衰落有地理原因,也

和东北人的文化观念跟不上时代有很大关系。

亮油
老毛一生愧对湘鄂陕,东北父老,不及二流土匪。

老毛是土匪出身,但土匪亦有不同。三流土匪只知报仇,二流土匪兼图包恩,一流土匪得志勇退。老毛一生愧对湘鄂陕,东北父老,不及二流土匪。

聂耳
“上海的命運要比東北好得多這得益於一個浦东金融特区”,那么如果当时把这特区选在东北,那么今天的东北会是上海, 而今天的上海会是东
p
puyh
这种假设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聂耳
这种帖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s
stonebench
要理解这个假设需要再假设一个大前提:朝鲜与俄国是世界经济中心。

心里默认欧美主导的经济格局,再来嘲笑这种假设,矛盾的是发笑者。

既然是假设相反的情况,就是整个格局都相反;而不是整个格局没变,只有一个点变了。

比如俺假设你长翅膀能飞,那就是假设你身体的全部构造机能改变了,都都适合飞(比如骨骼肌肉构造也跟鸟一样),而不是啥都不变,就插上一双翅膀。

 

 

壁上观
易中天说:“已之所欲,亦不施于人”,才是更高的品格.他有历史角度的灼见。
聂耳
无需大前提,我的假設的前提是出自文中最後部份的一句总结:”

上海的命運要比東北好得多。這得益於一個新的特區,浦東金融特區的建立。“

树屋
上海的地理位置在那呢
米兰之夜
直接说了,不就得了

还不如石凳

东北衰落,首先负责任的应当是东北人自己。没有地域歧视,我自己就是东北人。

如果没有一点反思的精神,过一百年还是落后。

s
stonebench
这是正解。如果俄国是世界经济中心,向俄国开放,可能上海真跟东北差不多了。
j
johniewalker
您快得了吧!老毛心狠手辣厚颜无耻,对谁都不可能有“愧”。他的字典里如果有个“愧”字,哪至于那样行事?
v
valore
除了各种原因,东北文化,人的思维绝对拖后腿。江浙沪为什么发达?那也是中国最有契约精神的区域。东北国企老总可以通过政策

从银行贷款然后几个领导们就分账吞掉,工人下岗。做事完全黑道手法,基本各行各业,能发展起来才怪。东北人有才的挺多,胆子大,就是根基歪了。

s
stonebench
反思是需要的。但主要原因不在东北人。

易中天这一代文人,他们受的苦是和平环境下受的,因为没有战乱,不晓得比起老一辈他们已经是享福了,不也晓得三代人的牺牲是为了中国长远的未来,所以总以为他们值得更好的物质条件,对那个时代百般嫌弃。

这种小心思就决定了他们的眼光,不可能有真正的见识。

s
stonebench
搜了一下。易这个小聪明耍得着实不聪明。

“己所不欲”,严格地说,是自己不希望别人强加自己。这是指强加于人的行为,而不是强加于人的东西。

勿施于人,是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东西,而是同样的强加行为。

这种理解有经典佐证,比如所恶于前,毋以交于后;所恶于上,毋以交于下。。。。翻译成白话,就是你不希望你前边的人怎么对你,你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你后边的人。。。。

这指的不是什么东西,而是人家怎么对待你,你怎么对待别人。

易中天把对人的方式偷换成了东西,功名利禄,说什么父母所甚欲,也不要施于孩子。真让人怀疑他读懂了论语没有。

其实对孩子的态度,孔子的原话原义完全正确:你不希望父母强迫你,你就不要强迫孩子。

易非多走一步,显示聪明,蛇足了。

 

华府采菊人
那只是“外因”啊, 广东的发展则是“香港那个外因”通过“老广的揾钱(通过干活)决心这个内因“才成功的
I
ID的D主
同意 Stonebeach 所论。我喜欢吃猪肉,推荐给穆斯林试试?
华府采菊人
只好怪党中央了
公鲨
色厉而内荏 好斗而胆怯 轻诺而食言 声高而心窄——几十年前的东北这是很有普遍性的特征 ,现在估计已经蔓延全国了
萧岚
惟妙惟肖

此风不可涨。

 

 

 

 

 

公鲨
此风不会不涨 这种习气就像新冠病毒,蔓延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