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教练帖的热度,也发一张我爷爷1930年的文凭

公鲨
楼主 (文学城)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银元兑美元汇率瞬间升值,使得原本需要打工维持生活的留学生纷纷过上了阔绰的生活,洗衣用洗衣工,在当地富裕人家搭伙。回国后-抗战的6-7年里,一家人自然是生活无虑,每年暑期旅游度假和现在人相差无几。抗战军兴,随学校9月底过刚刚通车的钱塘江大桥一路撤退南昌、庐山、武汉、广州;然后将家眷安顿在澳门,孤身一人由香港乘船-安南海防,经由河内、蒙自、昆明、贵阳追赶学校。

抗战开始2年,高校的学生大都还能从家里接到汇款。进入1939年后,内地与沦陷区之间的邮件通讯(听说)就变得困难了。1940年(?)开始对学生开始有政府资助/贷款,1942年开始大批在校生纷纷任职盟军翻译或者参加青年军。

八一五复员后,,1946-47年高等学校日常上课尚属正常,48年之后物价陡升、恶性通胀严重,国共二党开始在高校争夺学生,党争激烈。由于学生天生左倾,那时执政党真有势力的就是复旦大学了(复旦能在重庆期间由私立变为国立听说就是和政府亲近有关),后来有名的丁八爷就是国民党的忠实拥趸,而且在开大会时还腰挎手枪,维持秩序。不过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学生生活还是尽量维持的,发放战后剩余物质时也向学生倾斜,故有北平”国军“负伤少校大骂学生”忘恩负义的场面。

1948年底共军包围北平,清华园里已经能听到炮声了。一天突然有国军在清华操场上架炮企图“负隅顽抗”。由校友会联系一说孙立人一说李弥,使其撤离;各校学生开始选择或留或走。北平燕京里的上海学生,不少48年暑假之后就没有返校,留在沪江借读(二校相互承认学分)。上海、南京的学生一般都是随着家庭的去留决定自己的去留的。但凡留下的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一般都命运多舛而走了30年之后再回来的就往往是当局的座上宾了,比较著名的就是聂华翎。她是她们班里少数的几位离开大陆的学生之一,而留在大陆的,能躲过全部运动的据信应该寥寥无几。

同意下面的那位网友的话:年纪大了,不抽象也难。请各位多多包涵

又:不知为何1952年(?)之后就认定学分制是资产阶级的。一直到78年匡亚明还因为呼吁取消辅导员恢复学分制被批。大陆真正恢复学分制好像是刘道玉任职武汉大学期间

有哪位网友能帮我厘清学分制与资产阶级教育之间的关联,先致谢意

c
coach1960
公鲨兄一家生活呼和浩特是啥故事?
m
man008
什么!没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你爷爷也能出国受教育!不可能。
X
XYZ94538
没有李大师肚子里能有轮吗?
w
wanttosaysomething
苏联及东欧的教育不采用"学分制",而是"学年学时制"。那时的中国当然随之。
公鲨
那是文革开始了,暂住了一年多一点,学会了自称“爷”,知道了打到乌兰夫 德王死了
m
man008
练了*****功,爹亲娘亲不如毛驴亲,河深海深不如毛驴恩情深。
衡山老道
那时能留学的,都不是一般人。
公鲨
全国范围内应该是top1%的,但在江浙沪经济发达地区,并不一定需要大富大贵,殷实人家子弟也不少

另外拜大萧条所赐,那几年里留欧美的增加了许多

华府采菊人
以前有些地方家族祠堂会为读书读得好的本家子弟付学费的
老生常谈12
过去了这么多年了还没变

我的文凭和你爷爷完全一样的字体,一样的排版。

公鲨
钱伟长
X
XYZ94538
问一下,现在网传,喊三声“法轮大法好”就不能传染COVID-19,是真的吗?
华府采菊人
有, 确实非常少非常少
-
-hutu-
抗战时后方学生(包括高中生?)可申请政府学贷,称为贷金,

包括学费和最低生活费,生活可以维持,但还是艰难。没听说有谁还过这笔钱的

-
-hutu-
也不是很少。各地大宗族都有,不过我听说的都在南方,不知北方有无此类
西
西北东南
90余年了,保存完好。元亨利的博客里有每年(人数较多群体)留美学生的入境记录档案,或可查知你祖父的入境日期等。
唐爽粉丝团
是真的
公鲨
怎么可能躲过文革。这份是1984年写信给学校,交钱补发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