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park.com
感谢这些前辈 6park.com
清末中国在学习西方军事的同时,把近代军衔制度也引入中国,只是在称谓上有所差异。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一度采用日式军衔。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才最终确立标准的西方式军衔。 6park.com
解放军的许多将领在人民军队创立前就曾经在军阀部队和国民革命军获得过军衔。最典型的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6park.com
云南讲武堂毕业的朱老总在1911年就参加了蔡锷将军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后来在护国战争中的棉花坡战斗中一战成名。之后几年,他一直在滇军中并被授予中将军衔。大革命时期,留学归国的朱德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兼代理政治部主任,1926年10月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6park.com
▲朱总司令任滇军团长时拍摄的照片 6park.com
与他军衔相同的还有后来的开国元帅刘伯承、贺龙。除此以外,还有二十多名共产党员被授予中将、少将军衔。 6park.com
1927年南昌起义后,他们毅然放弃了国民党的军衔和高官厚禄,顶着巨大风险,投身革命。而之后的二十余年中,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但军衔制度始终未能普遍建立起来。 6park.com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解放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有了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坚实基础。建立人民军队的军衔制成为大势所趋。在朝鲜前线指挥志愿军作战的彭德怀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 6park.com
1951年,他向国内发电,提出国内应考虑的一些战备建议,其中提到:「人民解放军来自各根据地,许多具体制度不一致,目前统一教育、编制、纪律、内务规则、礼节已非常必要。长期无官阶制度,一是评定官阶是困难的,目前宜采取过渡办法,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 6park.com
▲彭总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时的照片, 6park.com
右边戴眼镜的, 6park.com
就是唯一一位没有带过兵的开国上将李克农 6park.com
此后评定军衔的速度加快,1952年,全军干部评级工作完成,正式建立起我军干部的等级制度。1953年,评定军衔准备的工作开始。 6park.com
在评定军衔的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除了后来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外,被评定为元帅的还有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被评定为大将的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 6park.com
因为军衔制度模仿苏联,授予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大元帅军衔合情合理,当时的工作组甚至已经定制好了大元帅的军服。毛主席在听完相关工作报告后表示不接受这个大元帅的军衔。受他影响,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也表示不参加军衔评定,已经到地方工作的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之后也表示不再参加军衔评定。 6park.com
1955年9月,全军军衔评定工作正式完成,全军共有64.4万余名干部荣获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将官和元帅共1052名。这其中包括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一人),中将175人,少将800人(之后补授、晋升了一大批,到1965年取消军衔,累计1360人)。 6park.com
首次授衔时,十大元帅的平均年龄为57.1岁,年龄最长者是朱总司令,69岁;最年轻的是林彪,49岁。他们正好相差一代人。朱老总的资历自然不用说,其他的元帅也是功勋赫赫。其中还有我军政工干部的代表罗荣桓元帅;参谋军官的代表,多次在危急关头发挥重要作用的叶剑英元帅。 6park.com
▲十大元帅 6park.com
十大将,平均年龄51.7岁;最大的是险些成为「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的张云逸将军,最小的则是时任装甲兵总司令的许光达。 6park.com
上将平均年龄47.7岁:最大的是陶峙岳将军,他曾经是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为解放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小的是萧华,39岁,曾经的少共国际师政委。 6park.com
▲陶峙岳上将 6park.com
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大的是傅连暲,61岁;最小的是刘西元、张池明、谢有法,其中刘西元最为知名,他是抗美援朝时期「万岁军」三十八军的政委。 6park.com
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最大是史可全,一直在军队后勤战线默默奋斗的英雄;最小的是吴忠、徐斌,34岁,吴忠是当时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机械部队的指挥官,而徐斌是铁道兵参谋长。 6park.com
不过当年授衔的军官中,年龄最大的不是朱德元帅,也不是张云逸、陶峙岳这几位将军,而是我军卫生事业的杰出代表蒋维平中校,授衔时已经77岁高龄。 6park.com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民党军,抗战时期带着自己药店的全部药品参加八路军。由于经历特殊,他被特批准许留胡子,这个待遇之前只有贺龙元帅、王震上将等少数几位才享有。 6park.com
▲蒋维平中校 6park.com
除了这位传奇的中校以外,开国将帅中还有几位极为特别的存在。 6park.com
李贞,开国将领中唯一的女将军。按照当时的规定女兵一般不授衔,连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也不能例外,李贞能成为全军四千多名女军官中唯一的将官,可以看出她的不凡。有意思的是,她丈夫甘泗淇是开国上将,两口子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夫妻档。 6park.com
▲毛主席为李贞少将授衔 6park.com
除了根红苗正的解放军军官,解放战争中的原国民党军官也有很多人参加授衔。其中上将3人: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 6park.com
陈明仁,黄埔一期,曾在东北给四野的指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董其武则是傅作义的心腹爱将。中将3人:毛主席的亲家孔从洲;我党潜伏在敌人内部、曾救过蒋介石的韩练成;还有在朝鲜战场打出威名的50军军长曾泽生。少将4人:邓兆祥、张世珍、林遵、魏镇。 6park.com
▲国军时期的陈明仁 6park.com
少数民族将军34人,来自壮族(11人)、蒙古族(5人)、藏族(5人)、维吾尔族(5人,主要来自民族军)、满族(4人)、回族(2人)、土家族(2人)。其中上将2人:乌兰夫(蒙古族)、韦国清(壮族);中将8人,少将24人。 6park.com
归国华侨虽然人数不多,也有8人。其中军衔最高的是叶剑英元帅,马来西亚归侨;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中将庄田、卢胜,来自新加坡;少将唐铎、陈青山、叶松盛、曾生来自苏联、马来西亚、印尼和澳大利亚。 6park.com
▲上将叶飞 6park.com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外国人,洪水少将,越南人,1956年归国。不过他并不孤单,朝鲜人民军统帅金日成,将领崔庸健、姜健、金策、方虎山等都曾在人民军队任职。20世纪80年代恢复后的赵南起上将也是出生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人(现归属韩国)。 6park.com
用现在的眼光,这批将军是实打实靠战功和贡献成长起来的,不存在什么后门。因为战争没有后门,才华和运气才是硬通货。靠着这些前辈的奋斗,中国被从深渊里拉了出来。
毛泽东最反对军衔等级制度,而当时苏联有军衔制,中国革命刚胜利,以彭德怀为首的旧军人渴望封衔加爵,毛泽东只好任之。1965年毛泽东取消了军衔等级制度。
而不是相反。
1951年国庆节的晚上,彭德怀在朝鲜给毛泽东主席发电报提出国内应考虑的七项战备工作建议,其中提到:“我人民解放军来自各根据地,许多具体制度不一致,目前统一教育、编制、纪律、内务规则、礼节已非常必要。长期无官阶制度,一是评定官阶是困难的,目前宜采取过渡办法,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 彭德怀所说的“官阶制度”就是军衔制度,“采取过渡办法”,就是先评定级别。
后来就先评定级别如总司令,正兵团级、副兵团级等等。评定级别后,再评军衔。
当时对妇女干部的处理反响最大。苏联顾问提出:“妇女干部不宜大量留在军队工作,留军队工作者应与男子同样要求,并能随时奉令调动,否则不授予军衔。”并说苏军少尉以上的女军官只有20几名。我军当时副排级以上的妇女干部有4万余人,根据苏联顾问的意见,安排大批转业、复员,或改职员干部,授衔的只有4665人,约占11%。
1964年11月,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认为:
“我军的军衔制度,是照搬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过去没有这种制度,也一样打胜仗。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军的优良传统,它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等级表面化,助长了个人名位思想和等级观念。不利于我军的革命化建设,不利于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军民之间的团结。同时增加了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不少繁琐事务。”
,官兵非常不适应,非常不满,实行一年后被废除。
6park.com
感谢这些前辈 6park.com
清末中国在学习西方军事的同时,把近代军衔制度也引入中国,只是在称谓上有所差异。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一度采用日式军衔。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才最终确立标准的西方式军衔。 6park.com
解放军的许多将领在人民军队创立前就曾经在军阀部队和国民革命军获得过军衔。最典型的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6park.com
云南讲武堂毕业的朱老总在1911年就参加了蔡锷将军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后来在护国战争中的棉花坡战斗中一战成名。之后几年,他一直在滇军中并被授予中将军衔。大革命时期,留学归国的朱德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兼代理政治部主任,1926年10月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6park.com
6park.com
▲朱总司令任滇军团长时拍摄的照片 6park.com
与他军衔相同的还有后来的开国元帅刘伯承、贺龙。除此以外,还有二十多名共产党员被授予中将、少将军衔。 6park.com
1927年南昌起义后,他们毅然放弃了国民党的军衔和高官厚禄,顶着巨大风险,投身革命。而之后的二十余年中,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但军衔制度始终未能普遍建立起来。 6park.com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解放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有了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坚实基础。建立人民军队的军衔制成为大势所趋。在朝鲜前线指挥志愿军作战的彭德怀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 6park.com
1951年,他向国内发电,提出国内应考虑的一些战备建议,其中提到:「人民解放军来自各根据地,许多具体制度不一致,目前统一教育、编制、纪律、内务规则、礼节已非常必要。长期无官阶制度,一是评定官阶是困难的,目前宜采取过渡办法,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 6park.com
6park.com
▲彭总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时的照片, 6park.com
右边戴眼镜的, 6park.com
就是唯一一位没有带过兵的开国上将李克农 6park.com
此后评定军衔的速度加快,1952年,全军干部评级工作完成,正式建立起我军干部的等级制度。1953年,评定军衔准备的工作开始。 6park.com
在评定军衔的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除了后来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外,被评定为元帅的还有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被评定为大将的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 6park.com
因为军衔制度模仿苏联,授予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大元帅军衔合情合理,当时的工作组甚至已经定制好了大元帅的军服。毛主席在听完相关工作报告后表示不接受这个大元帅的军衔。受他影响,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也表示不参加军衔评定,已经到地方工作的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之后也表示不再参加军衔评定。 6park.com
6park.com
1955年9月,全军军衔评定工作正式完成,全军共有64.4万余名干部荣获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将官和元帅共1052名。这其中包括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一人),中将175人,少将800人(之后补授、晋升了一大批,到1965年取消军衔,累计1360人)。 6park.com
首次授衔时,十大元帅的平均年龄为57.1岁,年龄最长者是朱总司令,69岁;最年轻的是林彪,49岁。他们正好相差一代人。朱老总的资历自然不用说,其他的元帅也是功勋赫赫。其中还有我军政工干部的代表罗荣桓元帅;参谋军官的代表,多次在危急关头发挥重要作用的叶剑英元帅。 6park.com
6park.com
▲十大元帅 6park.com
十大将,平均年龄51.7岁;最大的是险些成为「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的张云逸将军,最小的则是时任装甲兵总司令的许光达。 6park.com
上将平均年龄47.7岁:最大的是陶峙岳将军,他曾经是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为解放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小的是萧华,39岁,曾经的少共国际师政委。 6park.com
6park.com
▲陶峙岳上将 6park.com
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大的是傅连暲,61岁;最小的是刘西元、张池明、谢有法,其中刘西元最为知名,他是抗美援朝时期「万岁军」三十八军的政委。 6park.com
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最大是史可全,一直在军队后勤战线默默奋斗的英雄;最小的是吴忠、徐斌,34岁,吴忠是当时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机械部队的指挥官,而徐斌是铁道兵参谋长。 6park.com
不过当年授衔的军官中,年龄最大的不是朱德元帅,也不是张云逸、陶峙岳这几位将军,而是我军卫生事业的杰出代表蒋维平中校,授衔时已经77岁高龄。 6park.com
他是一位传奇人物,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民党军,抗战时期带着自己药店的全部药品参加八路军。由于经历特殊,他被特批准许留胡子,这个待遇之前只有贺龙元帅、王震上将等少数几位才享有。 6park.com
6park.com
▲蒋维平中校 6park.com
除了这位传奇的中校以外,开国将帅中还有几位极为特别的存在。 6park.com
李贞,开国将领中唯一的女将军。按照当时的规定女兵一般不授衔,连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也不能例外,李贞能成为全军四千多名女军官中唯一的将官,可以看出她的不凡。有意思的是,她丈夫甘泗淇是开国上将,两口子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夫妻档。 6park.com
6park.com
▲毛主席为李贞少将授衔 6park.com
除了根红苗正的解放军军官,解放战争中的原国民党军官也有很多人参加授衔。其中上将3人: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 6park.com
陈明仁,黄埔一期,曾在东北给四野的指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董其武则是傅作义的心腹爱将。中将3人:毛主席的亲家孔从洲;我党潜伏在敌人内部、曾救过蒋介石的韩练成;还有在朝鲜战场打出威名的50军军长曾泽生。少将4人:邓兆祥、张世珍、林遵、魏镇。 6park.com
6park.com
▲国军时期的陈明仁 6park.com
少数民族将军34人,来自壮族(11人)、蒙古族(5人)、藏族(5人)、维吾尔族(5人,主要来自民族军)、满族(4人)、回族(2人)、土家族(2人)。其中上将2人:乌兰夫(蒙古族)、韦国清(壮族);中将8人,少将24人。 6park.com
归国华侨虽然人数不多,也有8人。其中军衔最高的是叶剑英元帅,马来西亚归侨;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中将庄田、卢胜,来自新加坡;少将唐铎、陈青山、叶松盛、曾生来自苏联、马来西亚、印尼和澳大利亚。 6park.com
6park.com
▲上将叶飞 6park.com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外国人,洪水少将,越南人,1956年归国。不过他并不孤单,朝鲜人民军统帅金日成,将领崔庸健、姜健、金策、方虎山等都曾在人民军队任职。20世纪80年代恢复后的赵南起上将也是出生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人(现归属韩国)。 6park.com
用现在的眼光,这批将军是实打实靠战功和贡献成长起来的,不存在什么后门。因为战争没有后门,才华和运气才是硬通货。靠着这些前辈的奋斗,中国被从深渊里拉了出来。
毛泽东最反对军衔等级制度,而当时苏联有军衔制,中国革命刚胜利,以彭德怀为首的旧军人渴望封衔加爵,毛泽东只好任之。1965年毛泽东取消了军衔等级制度。
而不是相反。
1951年国庆节的晚上,彭德怀在朝鲜给毛泽东主席发电报提出国内应考虑的七项战备工作建议,其中提到:“我人民解放军来自各根据地,许多具体制度不一致,目前统一教育、编制、纪律、内务规则、礼节已非常必要。长期无官阶制度,一是评定官阶是困难的,目前宜采取过渡办法,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 彭德怀所说的“官阶制度”就是军衔制度,“采取过渡办法”,就是先评定级别。
后来就先评定级别如总司令,正兵团级、副兵团级等等。评定级别后,再评军衔。
当时对妇女干部的处理反响最大。苏联顾问提出:“妇女干部不宜大量留在军队工作,留军队工作者应与男子同样要求,并能随时奉令调动,否则不授予军衔。”并说苏军少尉以上的女军官只有20几名。我军当时副排级以上的妇女干部有4万余人,根据苏联顾问的意见,安排大批转业、复员,或改职员干部,授衔的只有4665人,约占11%。
1964年11月,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认为:
“我军的军衔制度,是照搬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过去没有这种制度,也一样打胜仗。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军的优良传统,它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等级表面化,助长了个人名位思想和等级观念。不利于我军的革命化建设,不利于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军民之间的团结。同时增加了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不少繁琐事务。”
,官兵非常不适应,非常不满,实行一年后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