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转贴,关于电影《南征北战》的拍摄记。

铁甲连环马
楼主 (文学城)
《南征北战》拍摄记
 
王强 
  【字号   】【论坛】【打印】【关闭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1951年春,由江青负责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影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了《钢铁战士》而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电影厂原先准备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厂要拍摄的这部战争片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的准拍片,这使厂领导和导演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寻常的考验。为了写好适合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导演成荫对剧本很是满意,本以为上级审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不曾想,剧本交到电影局,江青看了稿子后很不满意,认为剧本里高营长和区长的爱情描写,损坏了人物形象,必须要删去。尽管剧中爱情描写的分量并不多,但它却涉及全剧结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荫和沈西蒙改来改去,却总是难以圆满,一时间急得团团转。《南征北战》开拍之时,正值毛泽东亲自发动批判《武训传》,剧组因此也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没有保险的剧本,谁也不敢贸然开机。如此折腾来折腾去,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上影厂领导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他们找到曾拍摄过军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导演汤晓丹来“救火”。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这两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师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南征北战》描写了敌我双方一批高级将领,人物多达十几个,而且戏份也都相当。由于当时全国影片拍摄都停顿下来,这倒反而为南征北战“遣将调兵”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演员阵营很快就排定了,陈戈饰我军师长,冯?饰演高营长,刘沛然演我军连长,张瑞芳饰演女游击队长。项?演敌军张军长,白穆演敌参谋长,杨华演敌李军长,穆宏演敌军总司令。《南征北战》真可谓“大腕云集”。尽管剧组来了这么多名演员,但电影指导委员会及电影局对演员把起关来还是很严格的,就连演员试镜头的戏也必须送审。

  《南征北战》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成荫为此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队,这支烟火队对于创造艺术气氛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摄制组和军队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大概是刚解放不久,看到这些和从前没什么两样的军队,大家感到非常亲切,都鼓掌欢迎起来。然而,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从大家面前走过时,许多人禁不住失声惊叫:“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踮着小脚气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小鬼”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兔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军事组一位参谋见状忙叫道:“这不是真的,这是拍电影!”大家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发出阵阵笑声。

  看热闹的人兴奋不已,但导演们却急得直冒火。当时参加拍片的一个团是刚从朝鲜战场拉回来的,他们负责演“国军”。可个个哭丧着脸、垂着头,任凭当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齐。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战士们都不愿演“国军”,正闹情绪呢。一位姓王的营长见状立即将全营一百多位战士集合起来,大声说:“(演国军)这是政治任务,有咱们的份,咱们不干谁干?就算是让国民党又抓了一次壮丁。咱们今天来拍电影揭露控诉他。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举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么样就怎么演。导演在这儿,你给我们掌着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职!演得好了说不定还当电影明星呢!”演“国军”的解放军战士们听了这位营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导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看过《南征北战》的人对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场面一定会记忆犹新。当初在拍这些戏时,导演还真是捏着一把汗呢。因为剧中的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他们能准时到达现场么?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便长龙似的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还有扛着门板的,青年人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背着病号……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个个脸上凝重而严肃……摄制组被老区人民那动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动了。用不着说戏,摄制组便立即投入了拍摄,几台机器整天转个不停,到头也没有一个老乡“开小差”。

  青州戏刚收镜,另一个外景地的地方干部又急冲冲地赶来找到成荫说:“俺们那儿好几年没见队伍啦!大伙儿都想啊,您们就快去吧!”地方干部着急,摄制组又何尝不着急呢。由于场面大,拍起来也较费力,夏天快到了,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眼瞅着绿油油的田野、花团锦簇的果树,导演急得直跳脚。想到山区夏天可能到来得晚一些,成荫于是连忙召集大队人马向大山奔去。可到现场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区的夏天虽不及平原来得早,但此时也是桑树吐绿,杨树枝头上也吊起了一片毛毛虫似的毛絮,哪里还有一点冬天的影子呢?现在大部队都开来了,再换外景地不仅费力费时,拍摄进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响。“这该如何是好?”成荫和汤晓丹两位大导演真是急火攻心,一筹莫展。一位姓董的团长见状对成荫说:“成导演,你能不能用那家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带出多少树,能带上的就把树叶全捋了!”成荫听了犹豫不决:“这样行么,这些树可是老乡的经济林,他们靠这生活呢。”话音还没落,一位拎着水罐的老大爷便过来说:“这些树都是俺们家的。为了拍电影我们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您们不用犯难!”

  看着老大爷那诚恳的目光,成荫和在场的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董团长随后便将各连干部招来下达捋树叶的命令:“一个班一棵树,电影带着的就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叶也不准动,这是群众纪律!”董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便捋起袖子纷纷摘起了树叶。

  “冬景”问题解决了,战士们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拍摄之中。时间过得飞快,拍着拍着,真正的夏天便来到了。夏天拍冬天戏,其艰苦可想而知。原本不愿演“国军”的战士此时倒显得比“解放军”轻松许多。因为在影片中敌军服装是夹衣,或是套着棉袄的单衣,而我军却仍旧穿着大棉裤、大棉袄,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的。直到现在,当年在片中承担一个小角色的演员仲星火每每想起当时拍摄情景还是感慨不已:“我们每天天一亮就挂几个水壶,找着道具,穿着棉军装,戴着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树都没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烟又是火,机枪爆炸,一天就吃这么几壶水,拍一个镜头就把衣服脱下来,里面已湿透。一天都没有小便,所有的水都变成汗跑光了。”

  《南征北战》不仅拍得艰苦,而且险情丛生。因为当时拍片用的炸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药重达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个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铜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拍摄时为防意外,相关人员都要在埋炸药的地方画上保险圈。尽管如此,董团长还是作了最坏的打算,他对大家说:“往死里干!!死一两个没关系,真干!”结果拍摄时,战士们毫发无损,倒是当过多年兵,并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挂了彩,腿上被弹出的雷管并列地崩了两个小窟窿。虽然受了伤,但成荫还是轻伤不下火线,越拍越有劲。只是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两次事故使他和摄制组心痛不已。那是在拍摄过程中当一辆坦克开过时,路边围观人群中有个十四岁小孩突然窜上前去想看个仔细,不幸被坦克履带卷了进去!另外一次运输道具的大卡车在途中爆胎,车辆失去重心,翻到沟里,几个年轻押运员受伤,好在这次没有人员死亡。

  《南征北战》人物演得到位,战争场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将军庙争夺战这两场戏,不仅战争气氛营造得真实与浓烈,而且战争规模之大,在当时战争片中也是空前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在拍摄中,导演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的紧张场面,而且在解放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采用了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将镜头不断地移到将冲上来的国民党军队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在表现将军庙车站争夺战的大场面战斗时,除了采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运用了移动镜头,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战斗的激烈情景。此外,在电影音乐方面,《南征北战》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画面背景,使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经过全摄制组近一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八一前夕,电影《南征北战》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一经放映即好评如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来源:人民政协报
铁甲连环马
还转贴《六十八年前拍摄电影《南征北战》幕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六十八年前拍摄电影《南征北战》幕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9-10-18  lixj1028   阅 1981  转 7  
 

一部战争题材的老电影《南征北战》,上映几十年仍被观众津津乐道,喜爱之至。张军长、李军长、高营长和小胖子战士等,都成了影迷们忘不了的经典形象。

 

影片《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战争片史诗,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至今让人张口就来。

诸如:“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我也遭到了共军阻击!”、“我倒要看看,共军的两条腿能不能跑得过我的汽车轮子”、“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等等。都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口中的流行笑料语句。

有人从历史背景比照认为,片中的国民党军李军长,影射原型是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李仙洲;张军长则影射的是国民党王牌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片中的凤凰山、摩天岭战斗与孟良崮有点相似;而影片末尾的大反攻则有些淮海战役的场景;敌张军长坐坦克逃跑被俘,则是取材于国名党军12兵团司令黄维被俘虏的情节。

影片开始是我军部队行军的画面,并且交代: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后,为彻底歼灭敌人大踏步后退···。

这时,行军中有些战士想不通,发牢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部转移到沂蒙山区桃村待命,老乡们对后撤也有意见。为安定战士与老乡情绪,高营长与女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作战意图作以解释···,故事由此展开。

从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效果看,《南征北战》这部老电影,真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影片至今仍以叙事清晰,充满艺术张力。人物形象鲜明,演员表演真实感人,而被好评不止。

史料记载,《南征北战》的剧本创作,曾得到在山东战场指挥作战的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将领的关怀和支持。陈毅元帅还亲自修改了剧本中几段人物对白。

1951年初,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的话剧《战线》登上舞台。这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英雄事迹的话剧,引起军区文化部创作员沈默君、顾宝璋的共鸣,于是,两人分头开始了电影剧本的创作。

不久,遵照上级指示,华东军区政治部决定把话剧《战线》改编成电影,由时任华东军区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长的吴强负责,具体改编任务就交给了沈默君、顾宝璋。他们两人很快拿出了初稿。

但这初稿剧本比较长,囊括了华东战场三年来的全部重大战役,还有重庆谈判等历史事件,设置为主力部队、敌后武装、地下工作三条主线。

根据大家集体会审意见修改后,剧本的二稿送交总政治部初审。总政反馈的意见是主题需再集中。经过商量,作者又将剧本主题集中于人民战争方面,着重表现解放军不畏艰苦、英勇战斗的剧情。

由于剧本涉及华东战场的许多实际历史,被报送陈毅元帅审阅。陈毅看后认为,剧本应当正面、大胆地表现战略思想问题,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故事,表现毛主席运动战的战略思想。

对于故事结构,陈毅提出从鲁南撤退写起,到莱芜战役为止。同时,他对表现方法和人物塑造也做出了具体指示。

根据这些意见,剧本要动大手术。吴强副部长决定把话剧《战线》的作者沈西蒙也请来,共同来创作这一电影剧本。很快,剧本完成第四稿,正式定名为《南征北战》。

在剧本还在修改时,电影的拍摄准备工作便于1951年春被提上日程。影片被指定由上影厂拍摄,导演则由北影厂的成荫担任。演员方面,既有来自解放区的汤化达、铁牛、仲星火,也有来自大城市的冯喆、项堃、张瑞芳、阳华等。

为了确保如期出片,在安徽参加基层土改的导演汤晓丹,奉命赶回上影厂内,组成第二套拍摄班子。于是影片变为成荫、汤晓丹共同执导。他们共同打磨已完成的分镜头台本。因日程紧张,两个摄制组分头拍摄,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军方面的戏。

为了真实还原当年的情景,在生活中找到创作依据,剧组参加了华东解放军英模大会,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演员们分成三个组进一步体验生活:演老区人物的去山东农村,与老乡们同吃同住;演解放军的下连队;演国民党将领的去俘虏营观察了解国民党军官。

在上级领导和华东军区大力支持下,该片演员和解放军协助拍摄部队组成了一个有四五千人的大型摄制组。

由于电影是两个组同时拍摄,人员多,为了让每个人理解导演意图,汤晓丹发明了“开黑板会议”的方法,由导演每天把对每场戏的设想和拍摄要求画在黑板上,让演职人员一目了然,各司其职。

《南征北战》的外景拍摄,选在山东革命老区临朐嵩山风景区和青州等地。

当时,距离解放战争结束才三年左右,当年山东战场上很多战争的痕迹依然可见,枪声和炮声似乎还在人们耳边萦绕。更重要的是外景拍摄地的老百姓,对刚刚经历过战争记忆犹新。

当摄制组进入驻地拍摄战争场景时,老百姓们听到有打仗的声音很吃惊。走进一看,隐隐约约还有众多国民党军,他们戴着钢盔、穿着美式皮靴,耀武扬威走来···。

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大骂“这些王八羔子又回来了?”一些人不仅朝这些“国军”扔起石头块,甚至抄起家伙成群结伙冲进片场,要对这些“国军”动武。

剧组的军事参谋眼看形势不好,赶忙上前拦住,大声提醒:“乡亲们,这是在拍电影!”这才取消了误会。

(影片工作照)

而在片中演“国军”的解放军官兵,是刚从朝鲜战场回国休整的志愿军部队。朴素的战士们根本不愿意扮演“国军”,许多人都在闹情绪。部队的领导反复教育大家,说这是上级交给的重要政治任务,拍电影是为了揭露控诉国民党军队的罪行。战士们听了这些话,才逐渐放下思想包袱,主动配合演出。

为真实展现战争场面并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当时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交战场景。

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剧组能自己制作的尽量自己做。为了从高处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特意土法制作了一个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

拍摄解放军抢渡大沙河一场戏时,正逢春寒气温很低,大沙河水面上已经结了薄冰。前来协助拍摄的战士们到了河边,正在琢磨怎样下脚时,只见导演成荫蹭蹭两下卷起裤腿,第一个赤脚跳进冰河,坦然涉水而过。在他的行动鼓舞下,战士们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踏着冰冷的河水奔向对岸,一幕拍摄任务顺利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使用的枪械、装甲车、军装都不是道具,而是完全真实武器和军装,与几年前战场上的几乎一模一样。

而且当时拍片还没有什么烟火爆破特技手段,所有的爆破场面都是使用真炸药。据说整部电影使用的炸药足有上百吨之多,由于军火物资需求量过大,还是经陈毅元帅批准调拨的。

一次在拍外景期间,装道具的车突然爆胎,翻进路旁水沟,几名押运人员都受了伤。除了一名道具员因伤重送院治疗外,其他几位包扎好伤口,又都主动赶到拍摄现场继续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

影片在春天拍冬天的戏不难,难的是夏天拍冬天的戏。因为在此片中,我军指战员都穿着棉裤、棉袄,而拍片却要顶着骄阳,急行军攻山头,一场戏下来,人人都汗流浃背。

当年在片中饰演机枪手的演员仲星火回忆:“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树都没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烟又是火,机枪扫射、炮弹爆炸,一天就喝这么几壶水。拍一个镜头把衣服脱下来,里面已经湿透。几乎一天都不用解手小便,所有的水都变成汗跑光了。”

影片中民工支前的场面很大,启用的群众演员都是剧组工作人员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开始时,导演还担心他们能否准时到达现场。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老乡们就都赶到,而且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完全真实可信。

《南征北战》片中的战争场面大,拍摄周期比预计的时间拉长,夏天快到了,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完。眼瞅着田野变绿、树木发芽,导演急得直跳脚。想到山区天凉可能春意到来会晚一些,导演成荫召集大队人马向大山里奔去。没想到,山里此时也是桑树吐绿,没有一点冬天的影子。可是协拍部队都开来了,再换外景地不仅费力费时,拍摄进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响。

怎么办?剧组导演也犯了难。

正当导演一筹莫展时,部队一位姓董的团长提出,可以把摄影机取景框能拍到的树上的树叶全撸掉。这个建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支持。于是,战士们便捋起袖子摘树叶。“冬景”问题解决了,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拍摄。

1951年,新中国刚成立两年多,哪里花钱都不宽松。粟裕将军要求《南征北战》剧组节约每一分钱,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农业生产和部队训练。他还建议将剧本中的炸大沙河桥,改成炸大沙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马上按照粟裕将军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

片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大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拍摄得相当成功,画面上的战争气势足够壮观。

我军指战员与敌军部队从大山两侧同时抢占摩天岭主峰的战斗场面,拍的扣人心弦,紧张的令人喘不出气来;还有我军步兵、骑兵的势不可挡的追击,大批被俘的敌人被押着逆向而行,缴获的敌军枪械、物资堆积如山,民兵和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一辆敌军坦克树起了白旗,敌张军长从中沮丧地钻出来···,把这一战争场面表现得丰富而层次分明,真实、壮观、震撼,达到了中国影片过去没有达到过的高水平。

《南征北战》影片中的众多人物塑造都比较成功。正面人物的最高领导是解放军师长和师政委。师长由陈戈出演,他在片中说话带有四川口音,是不是有意模仿陈毅元帅不得而知,戏虽不多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在师部召集的军事会议上,他那句“蒋介石的算盘从来都是靠我们来拨动的”台词,后来成了一句名言。

片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解放军高营长,由著名演员冯喆饰演。当时他刚从香港归来,为缩短与角色的距离,他专门来到一个准备渡海作战的解放军连体验生活。虽然在片中他武戏不多,但为了更好地呈现角色特点,他在连队每天除了参加操场练刺杀,还在大冷天下水游泳改变体型。导演关切地问他行不行啊?冯喆说:“不行我就不用演这个营长了”。

功夫的确不负有心人。冯喆成功塑造了一个新中国电影的经典军人形象。导演成荫根据角色配置和演员实际情况,把高营长定位为部队里的知识分子干部,确定了既儒雅又英武的基调。《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充满勇敢智慧和果断,却毫不矫揉造作,让人觉亲切自然肃然起敬。

冯喆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潇洒气质,让一般人难以模仿。他在片中那句:“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的台词,令人过耳入心。

作为风格硬朗的战争影片,《南征北战》里出现的女村长赵玉敏,成了片中的一个亮点。影片中的赵玉敏,既要为战士缝衣纳鞋,磨面送粮,又要带领群众上山下水,打游击阻击敌人,并且还要配合部队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著名演员张瑞芳在片中扮演了赵玉敏这一角色,她的真情演绎,让人觉得她就是真的农村干部,而不是演员。

但刚开始拍片时,导演成荫认为张瑞芳的眼神与角色不对应,走路也放不开。便提示她注意观察老区妇女怎么看人、说话和行动,并为她选了一支小马枪做随身道具。让她整天背着并练习军事动作,嘱咐特别要练好戏中需要的匍伏前进和扔手榴弹的动作。

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张瑞芳来到山东老区农村,穿上老布衫与当地乡民同吃同劳动八个多月。她与村妇联主任结成对子,天天到各家串门,听讲解放战争时家家衲鞋送粮食支援前线的生动故事,又背着马枪与民兵、村干部一起学射击,晚上围着油灯开会学习。地委干部还为其召集当年参加临沂战役的乡民座谈会,现身说法,为演员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创作素材,使得张瑞芳表演起来游刃有余,顺利完成了角色塑造。

看过影片的观众,谁都不会忘记片中那个张狂不可一世的国军张军长。

演员项堃开始塑造张军长一角时,按照以往的经验突出了角色的狂妄本性。但样片出来后,导演指出他表演中形式的东西太多,看不出人物的思想内涵。

项堃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马上寻找关于原型张灵甫及其他类似的国民党将领的相关材料,反复分析研究,琢磨人物的灵魂思想、性格特点,最终把片中这个一号反派人物演得十分精彩到位。

张军长刚愎自用骄傲的形象,不仅具有张灵甫的影子,在影片最后,导演安排他用小石块砸脑袋自杀不成,狼狈做了解放军俘虏,明显再现了战犯杜聿明被俘虏时的情景。

项堃原名王象坤,原籍山东德州,1915年生于河北吴桥,1937年开始担任话剧演员。1940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作品除了《南征北战》,还有《大地重光》《烈火中永生》《停战以后》《佩剑将军》《火烧圆明园》等。项堃演技出众,他扮演国民党高级将领各具特色,每个都被他诠释得栩栩如生,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项堃曾说,他演电影不搞即兴表演,而是事先认真揣摩领会角色内心,然后设计表情动作予以刻画。他在电影里表示对对手不屑一顾时鼻翼微微张开,说话带点鼻音,表情似笑非笑,着实令人叫绝。2009年2月,这位“金牌配角”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

《南征北战》片中,还有其他几个正面人物,戏份不多但都很生动。比如说话带山东口音的张连长,自己对于部队撤退思想不通,却又必须服从命令还要作战士的思想工作。还有那个同样山东口音由铁牛扮演的小胖子解放军战士,笑嘻嘻充满乐观主义,他的那句“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也是那时候的“金句”。

《南征北战》的成片上映后,立即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热门电影。

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

1957年,《南征北战》中的音乐获得文化部一等奖。其中攻占凤凰岭的一段音乐,十分生动描绘了激烈战斗场面,称得上是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197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曾经按照“上级”要求翻拍过《南征北战》,情节基本完全一致,只是换了一批演员,把黑白电影变成了彩色电影。但质量却无法与老片相提并论。以至于很多人几乎不知道影片《南征北战》还有彩色版的。

 
铁甲连环马
转贴:《经典史诗战争片《南征北战》是如何诞生的?》

经典史诗战争片《南征北战》是如何诞生的? 2020/3/5 17:29:00   来源:1905电影网    

   “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老影迷们肯定知道这句熟悉的台词出自1952年的电影《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争片,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片。

  《南征北战》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分别于1962年、1965年出品的《地雷战》 《地道战》 一起,被影迷们亲切地称为“老三战” ,而《南征北战》是排在第一位的。

  《南征北战》1952年上映后,万人空巷,引发热潮,影片气势恢弘,大量的经典片段和磅礴的战争场面,使得影片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战争片。

  那么这部影片何以会如此成功呢?

  1951年,为了献礼次年八一建军节,中央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片。曾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拥有导演经验的 成荫 与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 汤晓丹 被选中,成为这部片子的导演。

  时年35岁的成荫参加过一些重要的战役,对战争生活比较了解,作为导演,他自编自导的《钢铁战士》获得过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在五十年代成为中国电影的舞台。国产影片如《中华女儿》《白毛女》《新英雄儿女传》《聂耳》《大闹天宫》等诸多影片的都曾在此电影节上获奖。

  汤晓丹的电影导演生涯则更长,他以拍摄军事题材影片见长,尤其擅长刻画战争环境中的人情与人性,以人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柔化战争的残酷。他的代表作有 《渡江侦察记》 《南昌起义》 等,还被称为“中国战争片之父”。

  电影《渡江侦察记》

  就这样,成荫和汤晓丹组建起了一支创作队伍,而恰巧当时有部名为《战线》的话剧特别受欢迎,其故事与打算筹拍的片子思路吻合,导演组决定在话剧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

  很快,《战线》主创沈西蒙牵头形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小组,为了表现解放军战士转战南北经历了众多战斗,于是将影片命名为《南征北战》。

  在《南征北战》这部影片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除了剧组人员,有两个人给这部电影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第一个就是陈毅将军。他当时是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得知《南征北战》要拍摄后,陈毅密切关注剧本的筹备工作。

  剧本创作期间,陈毅生病在南京住院。正值夏天,南京气温很高,他在病房中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轮流为他念剧本,当时没空调,陈毅常常是满头大汗。

  尽管如此,他还是忍受酷热和病痛,全神贯注,边听边提出修改意见,细到一句句台词。电影中关于人物之间的情感线索据说就是由陈毅修改的,这使得影片《南征北战》更具有“人情”味儿。 就这样历时半年,《南征北战》的剧本终于出炉。

  而由于摄制组搭建起来后剧本仍在修改之中,为了确保如期出片,共同打磨完分镜头台本之后,汤晓丹决定和成荫兵分两头,两个摄制组分头拍摄,摄影棚里解放军的戏一般由成荫负责,外景敌人的戏就由汤晓丹负责,碰到大场面则由两个摄制组合力完成。

  为了让每个人理解导演意图,汤晓丹发明了”开黑板会议“的方法,导演把对每场戏的设想和拍摄要求画在黑板上,这样其他人便一目了然。

  摄制任务紧张,必须要抢时间,最忙的时候两个摄制组录音、配音、剪辑等多个方面同时进行,成荫有战争生活,汤晓丹有着丰富的电影经验,两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合作得非常默契。

  《南征北战》的剧组规模空前,超过三千人,统筹上也是一个难题。剧组能够有效地运行下去,两位导演也功不可没。对拍摄这部电影影响很大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粟裕将军。影片《南征北战》中再现的战役,就有粟裕亲自指挥的。 所以他也极为关注这部影片的拍摄。

  粟裕还特意把导演二人请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讲解了当时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以及战斗情形,导演后来回忆到,粟裕将军的指导至关重要,为他们更好地把握战争场面的细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部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战争场面,影片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

  原因在于,为了更大程度地还原当年的战争场面,摄制组专门赶到华东战场所在地进行拍摄,并调动了一个师的兵力来配合。拍摄中使用真的炸药,拍摄前有炸药的地方都要画上安全圈,拍的时候演员不能走到安全圈里面去,摩天岭的战斗打的也都是真子弹,拍的时候对面是没有人的。

  当时没有对讲机,就先把爆炸地点用1、2、3......编好号,以信号弹为信引爆炸弹。冒着风险这样做,是为了电影更加真实,效果更好。

  正因为如此,尽管为了支持《南征北战》的拍摄,陈毅特批了100万元的经费,但拍摄经费依旧很紧张,光炸药就用了上千吨,大多场景也是尽量实地实景拍摄。

  同时受条件限制,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国内没有升降机,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制作了一驾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

  在夏天遇到拍摄冬天的戏份时,演员们就只能穿着大裤大棉袄顶着骄阳在路上跑,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的,有时候甚至喝了很多水都不用上厕所,因为都变成了汗水跑光了。

  有时拍外景,装道具的车突然爆胎,翻进了水沟,几个押运人员都受了伤。除了受重伤需住院治疗的道具员,其他伤员包扎好伤口后又回到拍摄现场继续工作。整个摄制组的人都非常拼。

  后来演员们回忆起来,都是感慨万千,虽然辛苦但都是珍贵的记忆。《南征北战》中也有许多老一辈影迷熟知的明星演员。例如扮演师长的陈戈,代表作品有《党的女儿》;

  扮演师政委的汤化达,代表作有《渡江侦察记》《红日》;扮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后来主演了《今天我休息》;

  左为《今天我休息》中的仲星火

  后来主演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孙道临也在此片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在电影中戏份很重的高营长,由著名的英俊小生冯喆出演。他气质儒雅,身姿挺拔,此前多塑造浪漫多情的公子和才子形象。

  但在《南征北战》中他饰演军人。为了更好地呈现角色,冯喆实地进入连队,每天除了在操场上练刺杀,还要在大冷天下水游泳,身上嘴上都起了水泡。最终他成功塑造了新中国电影里的经典军人形象。

  其中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村长赵玉敏由张瑞芳出演,张瑞方是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但为了扮演村长一角,她穿上老布衫,与村民同吃同劳动,一起生活了八个多月。

  中间为张瑞芳

  白天学射击,晚上围着油灯开会学习,张瑞芳这才把淳朴憨厚、朴实无华的典型劳动人民形象演绎得深入人心。这也得益于剧组的高要求,拍摄之前,剧组规定所有演员都要实地体验生活,而这一批大多来自上影厂的演员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南征北战》中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说到音乐就不得不提葛炎,或许很多人不熟悉他的名字,但要说起他为之制作乐曲的一部部电影,都如数家珍,如《聂耳》《阿诗玛》《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

  他获奖无数,所作的曲子也广为流传,他为《南征北战》制作的音乐在1957年获得了文化部一等奖,其中攻占凤凰岭一处的配乐堪称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除此之外,《南征北战》还有平行蒙太奇、分切镜头、移动镜头等在当时令人称赞的艺术手法和流传至今的经典台词,影片即便放映了很多遍,至今还是为很多影迷津津乐道。

  其中的战争场面成为后来战争片的范本,而这样一部经典之作,所有的荣誉和成果都归功于为这部电影付出的每一个人。

铁甲连环马
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解放军一个师参演,元帅、大将亲临指导

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解放军一个师参演,元帅、大将亲临指导 2020-07-10 13:50:53 来源: 爱海涛涛举报 19 分享至

一部老电影,它在1951年先拍了黑白片,1974岁再拍成了彩色片,电影讲述了我军的一个辉煌战例,“运输大队长蒋介石”的梗最早就出自于这部电影。

  这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军事大作《南征北战》。

  

  当年的电影海报

  几十年过去了,这部电影的许多台词至今仍然耳熟能详,比如:

  “今天我们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我们的两条腿一定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

  “不是我们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求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上了些年纪的朋友都知道当年的电影“老三战”,它们是《地雷战》、《地道战》和《南征北战》。

  这部电影许多人不止看了一遍,所以一定会印象深刻。

  其中,《南征北战》的战争场面最大,故事最完整,参演人员之多,空前绝后。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为1952年建军节而拍摄的献礼片。

  影片有两位导演,他们是成荫和汤晓丹,分别负责解放军方面和国民党军方面情节的拍摄工作。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首次参加故事片拍摄。

  影片拍摄得到了我人民解放军部队的鼎力支持。

  陈毅元帅时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区司令员,还是上海市市长,他不仅特批一个野战师参加电影的拍摄,还亲自为导演、编剧等人员讲述当年那场战斗。

  文采很是了得的陈毅元帅还亲自动手,指导修改了几段对白。

  参加电影拍摄的解放军野战师是陈毅元帅亲自指定的部队,为让“战争味”更浓,陈毅元帅特地安排了一个步兵团加入拍摄。

  这个团刚从朝鲜战场调回国内,官兵们的身上还带着战争的硝烟味,军号一吹,官兵们的眼里“自带杀气”,锐不可当!

  参加拍摄的部队包括了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等多兵种,规模达数千人。

  这是我军第一次派军队参与一部电影的拍摄工作,后来,这种模式成为了我国拍摄战争大片的一种惯例。

  导演、编剧、演员阵容豪华

  电影剧本由沈西蒙等三位部队作家负责创作。

  许多人也许不熟悉沈西蒙的名字,可一定不会不知道《霓虹灯下的哨兵》,他就是这部话剧的主要创作者。

  当时那场战争的另一位指挥者粟裕大将时任总参谋长,他把电影的两位导演请到北京,对着作战地图,详细介绍了那场战役。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上海电影制片厂调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的演员参加拍摄,以至于众星云集,其中有扮演解放军师长的陈戈,扮演解放军营长的冯喆,饰演女游击队长的张瑞芳。

  另外,还有扮演国民党军长的项堃,扮演国民党军参谋长的白穆等等。

  在电影中,大家熟知的仲星火扮演了一个台词不多的机枪手,著名演员孙道临扮演一名没有具名的解放军干部。

  他们“教科书式”的精彩表演影响了无数的后来者,成为后人的表演范本。

  “大片”小费用,经费之少,质量之高,反响之好,令当今的“电影商人”汗颜。

  笔者之所以用“电影商人”这个名词,只因为一个原因,当今的电影似乎从来都“不差钱”,动辄投入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

  而电影则蜕变为一件可以交易的商品,不少电影制作者以“票房至上”,一味追求上座率,一定程度上,他们不像一个文艺工作者,更像待价而沽的商人。

  《南征北战》开拍时,全国刚刚解放,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因此,《南征北战》剧组的拍摄经费只有100万元。

  这个数字在当时已属天文数,足见上级对拍摄这部电影的重视。

  钱从哪里来?上海电影制片厂拿不出来,最后,陈毅元帅一咬牙,从华东军区演习经费中“挤”出了100万。

  不过,陈毅元帅对参演部队提了个要求:必须把参加电影拍摄当成一次军事行动,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打”出解放军的威风来!

  为了节省费用,也为了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大量使用了实地、实景、实物。

  剧组需要大批群众演员,山东省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山东解放区的老百姓一经动员,热情高涨,纷纷报名参加电影拍摄。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群众演员通常在电影中扮演“老百姓”,因为那场战争刚刚过去几年,所以,“群演”们基本无需化妆,随便穿件家场便服就进了片场。

  “群演们”还从自己家里带来扁担、手推车、麻袋等物件,完全无偿、义务,没有一个人向剧组提半点要求。

  《南征北战》讲的是人民解放军展开大踏步的运动战,歼灭进犯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的故事。

  影片中,出于保密需要,除了少数几个解放军高级将领之外,基层指战员都不知道此役的作战意图,因此,对“南征北战”、来回“折腾”非常不理解。

  不少指战员有情绪,有抱怨。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参演的解放军官兵也有“闹情绪”、有意见的,为数还不少。

  戏里戏外,都有情绪。

  闹情绪的基本上都是在电影中扮演国民党军的解放军官兵。

  很多解放军官兵不情愿扮演“国军”,几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与国民党军激战,打得你死我活。

  最不乐意扮演国民党兵的当属“解放战士”,他们对国民党军有一种心理上的、本能的排斥。

  为了完成拍摄任务,解放军干部没有少做思想教育和解释动员工作,更强调“这是个政治任务”,官兵们这才抖擞精神,全身心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中去。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真枪真炮,如假包换。

  由于是战争戏,枪支弹药是绝对少不了的道具。

  因为有解放军一个野战师参加拍摄,这个问题就不算什么问题了,在部队军械库里,几年前还在使用的武器弹药比比皆是。

  这些武器中,有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三八大盖,有八路军、新四军传下来“汉阳造”、“中正式”,还有大量美制枪支、捷克式、马克沁重机枪、盒子炮等。

  这些武器都是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送来的。

  当然,拍电影不可能使用实弹,除此之外,剧组也使用了“烟火”、预埋“炸点”等一些技术手段。

  尽管一再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剧组还是发生了一次技术事故。

  有一次拍摄爆炸场景时,剧组在布置“炸点”时使用了真正的炸药,稍一疏忽,炸药意外爆炸了。

  参加拍摄的解放军战士都上过真实的战场,对于炸药爆炸有本能的反应,他们迅速就地卧倒,躲过了场灾难。

  而没有实战经验的导演却挂了彩,受了点轻伤。

  剧组需要大量的国民党军官兵军服、装具,这个问题还是得请解放军参演部队帮助解决。

  战士们从仓库里拉来十几卡车“货”,其中有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军鞋、皮带、被子等装备也应有尽有。

  国军的军用物资数量之多,品类之全,令剧组人员无不感慨:蒋介石真是个称职的“运输大队长”!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剧组里,他们被称为“最真实、最实在的群众演员”。

  由于有解放军官兵参加拍摄,《南征北战》这部电影在军事、军人等方面的表现特别真切、写实。

  除了几个主要演员外,电影中的我军官兵都由解放军野战师的同志扮演。

  因此,他们的形象根本就不需要修饰,队列动作、战术招式也都是信手拈来,毫不做作,特别真实。

  拍摄过程中,解放军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装,不要演,你就是那个兵!”

  自己演自己,扮演解放军官兵的人自然感觉轻松,可是,扮演国军的解放军战士感到为难了。

  好在导演聪明绝顶,导演告诉他们两个窍门:腰不要挺得太直,眼睛不要瞪得太大。

  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白璧微瑕,然而瑕不掩瑜。

  可以这么说,《南征北战》拍摄的战斗场景,其画面的真实度可以媲美同时期拍摄的纪录片。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比如影片也存在“穿帮”的问题。

  影片中的解放军身着50式冬服,新的布棉帽上也有了八一军徽,而且不打绑腿、穿解放鞋,与战时形象还是有所出入;

  片中“国军”将领称蒋介石为“总统”,而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初,那个时候,蒋介石还没有当上“中华民国”的“总统”,理应称呼老蒋为“委员长”,或“蒋主席”。

  不过,瑕不掩瑜,《南征北战》这部电影一经上映,还是好评如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时至今日,这部影片仍然是广大观众喜爱的电影之一,众多军迷对这部影片更是赞誉有加。

  不知道什么缘故,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重新拍摄了彩色版的《南征北战》。

  平心而论,单就观影感受上来说,笔者觉得黑白版的《南征北战》更耐看。

  尽管彩色版的《南征北战》色彩艳丽、画面精美,但是,影片似乎少了一些战争的硝烟味,解放军战士的眼中也少了些“杀气”。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百度”一下,找到《南征北战》黑白和彩色两个版本,细细观摩、对比一下。

铁甲连环马
仲星火打了800多发机关枪子弹。子弹跟步枪的一样。重机枪子弹大,冲锋枪,卡宾枪就是用的手枪子弹,对吗?

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 无私闹卧室 2019-11-25 18:40  

电影《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由于《南征北战》是在特殊环境下完成拍摄的,因此经历了许多的磨难。

开拍前的准备

1951年春,当时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献礼片。电影导演成荫由于此前成功拍摄《钢铁战士》而被点将担任该片导演。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指示也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又能使能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南征北战》导演成荫(1917-1984)

为了写好适合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成荫看过剧本十分满意。《南征北战》描写了敌我双方一批高级将领,人物多达十几个,而且戏份相当。由于当时全国影片拍摄都停顿下来,这倒为《南征北战》“遣将调兵”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演员阵营很快就排定了。陈戈饰演我军军长,冯喆饰演高营长,刘沛然饰演我军连长,张瑞芳饰演女游击队长。项方演敌军张军长,白穆饰演敌参谋长,杨华饰演敌李军长,穆宏饰演敌军总司令,真可谓“大腕”云集,群星璀璨。

《南征北战》拍摄距新中国成立不到两年,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日夜都能拍摄的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已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成荫为此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队,这支烟火队对于创造艺术气氛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艰苦而危险的拍摄

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

 

《南征北战》剧照

看过《南征北战》的人对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场面一定会记忆犹新。当初在拍这些戏时,导演还真是捏着一把汗呢。因为剧中的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他们能准时到达现场么?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便长龙似的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还有扛着门板的;青年人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背着病号……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个个脸上凝重而严肃。摄制组被老区人民那动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动了。用不着说戏,摄制组便立即投入了拍摄,几台机器整天转个不停,竟然没有一个老乡“开小差”。

 

《南征北战》剧照

由于是在夏季拍摄冬季的戏,片场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不合时宜,没有一点冬天的影子。正在导演成荫犯难时,一位老乡找到他说:“成导演,你能不能用那家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带出多少树,能带上的就把树叶全捋了!”成荫听了犹豫不决地说:“这样行么,这些树可是老乡的经济林,他们靠这生活呢。”话音还没落,一位拎着水罐的老大爷便过来说:“这些树都是俺家的。为了拍电影我们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你们不用犯难!”

看着老大爷那诚恳的目光,成荫和在场的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董团长随后便将各连干部招来下达捋树叶的命令:“一个班一棵树,电影带着的就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叶也不准动,这是群众纪律!”董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便捋起袖子纷纷摘起了树叶。“冬景”问题解决了,战士们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拍摄之中。

 

《南征北战》主演陈戈(1916-1981)

随着拍摄时间的拉长,真正的炎夏来临了。在酷暑的天气中,演员们仍穿着大棉袄、棉裤,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直到现在,当年在片中承担一个小角色的演员仲星火每每想起当年拍摄情景还是感慨不已:“我们每天天一亮就挂几个水壶,找着道具,穿着棉军装,戴着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树都没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烟又是火,机枪爆炸,一天就喝这么几壶水,拍一个镜头就把衣服脱下来,里面已湿透。一天都没有小便,所有的水都变成汗跑光了。”

在片中饰演高营长的冯喆在拍摄之前刚从香港回来,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他来到一个准备渡海作战的连队体验生活,每天除了上操场练刺杀,还要在大冷天下水游泳,身上、嘴上都起了水泡,副导演问他行不行,他说:“不行怎么当营长呀!”

经过全摄制组近一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八一”节前夕,电影《南征北战》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一经放映就好评如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文章选自《党史纵横》2006年第11期,略有删改;图片来自网络)

出处|党史纵横、河北党史

a
akc
文中提到粟裕总參谋长。52年粟为副总谋长。54年粟才被任命总参谋长。
b
borisg
汤姆生用。45ACP手枪弹(跟COLT1911一样)捷克轻机枪用七九步枪弹。
T
TJKCB
一位姓王的营长见状立即将[全营一百多位战士]???集合起来,大声说:“(演国军)这是政治任务

一位姓王的营长见状立即将[全营一百多位战士]???集合起来,大声说:“(演国军)这是政治任务

[一百多位战士=只够一个连队]全营???

立竿见影-1
后来(70 年代)作了什么孽,要重拍?
立竿见影-1
仲星火有一句:哪有野战军带着孩子打仗的?
X
XYZ94538
这100多战士大多也当过国民党兵,根本就不用培训,干回了老本行。
走资派还在走
因为高营长自杀了
吃素的狼
共军常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和布伦轻机枪都用7.92步枪弹,水冷马克沁重机枪用.45弹,子弹当然大。内战中,国军用的美式50重机枪

用.50弹,俗称50机枪。

很多高射机枪也用50弹。

子弹越大越重,杀伤力越大。据称,50弹击中士兵,可以把人打成两段。

越南战场越军用高射机枪扫射共军,曾经对共军造成很大心理压力。

500米距离用砖头砌起来的胸墙工事,用50枪直接拆工事,把工事后面的官兵送上西天,是战场上常用技术。

这里,英寸和厘米混用,知道的知道,不知道的不必认真。

b
borisg
民国产的马克辛用的枪管是用七九步枪弹的。
飯盛男
要看彩色滴
a
akc
重拍的还有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重拍平原和南征剧情无大变。渡江中的老班长未牺性。
a
akc
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铁甲连环马
真是名言了。
铁甲连环马
我叔叔说:新拍这个《平原游击队》,那个李向阳,活像个大傻小子!(谁能超越郭振清?)

a
akc
新版平原的松井的还是演鬼子专业户方化。
铁甲连环马
还得是他。新版李他讲了不少日语,对老乡们训话。
a
akc
方化终于改邪归正最后演解放军军长了。
铁甲连环马
松井,是经典。李向阳,高营长,张连长,高科长,马小飞,王成,丁大勇,顾调度,张军长........一大串永远闪光的名字。
信笔由墨
那时众望所归,人心所向,而且事情过去不远。
信笔由墨
两个人名:冯喆——高营长,项堃——张军长。
a
akc
公安专业户高科长印质明。丁,顾 是那部电影?
R
Redcheetah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
走资派还在走
顾调度是《铁道卫士》里的特务,把臭鱼烂虾徐福祥给灭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