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77级特别的提前考研。
我需要考的是1)专业课,2)古汉语(与专业相关),3)政治(不分专业),4)英语(不分专业)
考试时间是78年深秋初冬,距本科入学仅仅八九个月。
先说英语,我本科入学时英语完全不会,靠我自创的学习方法在入学六个月后得到了全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比赛第二名(奖品是《新英汉词典》一本)。虽然锐气过人,但基础毕竟比较薄弱,词汇比较偏于我的文科专业,其他门类的词汇不够。我莫名其妙地重点准备国际关系相关的词汇,读相关的新闻。结果100%押对了题,是讲美苏霸权主义的内容。据说霸权主义这个词就难倒了一大片考生。这个英译中的部分占总分70%,让我毫无困难地完成。最后的成绩居然是接近满分,英语免修。我的正规英语学习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说政治,70分的大题是在“红色根据地能够长期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我把复习重点放到了政治经济学上,没想到大题居然是党史,我知道毛选上有这个,但完全没复习过,只好硬着头皮猜着去分析,洋洋洒洒写了不少。考完试以后和毛选一对照,发现基本上一样,连顺序都是相同的,看来我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了。政治课又考了个非常高的分数。
第三是古汉语,这门课考前已经知道就是考王力先生的四册《古代汉语》,我的古汉语是自学的,直接看古文,不喜欢这种东西,翻着看看,虚词部分实在索然无味,但翻到实词部分觉得有些意思,就抄下了15个我原来不会的实词。结果考试的时候,一看题,也是15个实词的解释,里面有14个就是我刚学会的,另一个非常容易。当时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如果不抄这15个词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其他部分都不在话下,什么断句翻译之类的轻车熟路。30分钟刚刚可以交卷的时候就交了卷,走出教室,别的考生大概以为我交了白卷,而监考的一位中年女老师追了出来,违反政策地对我说,你考得太好了。又是接近满分的成绩。
由于这三门课考得极好,我有些狂妄膨胀,在专业课考试中,两道大题都非常自负地按照自己的研究来回答,质疑批判当时这个领域的权威的主流看法,旁征博引,写了很多。结果这两道题的得分都非常低,专业课总分是59分,不到60分的及格线。
尽管专业成绩不及格,但由于其他三门课接近满分,所以总分仍然在这个专业的考生中排在第一位。然而,当时的制度是一刀切,只要专业不及格就不能录取。
多亏我后来的导师看到我的总成绩有些好奇,不理解为什么专业成绩那么差,他调阅出考卷,看了以后说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有独到见解,批评了负责判卷的中青年老师。但成绩已定不可更改,导师给学校打了报告要求破格录取,学校同意。导师救了我。
我校英语竞赛第二名也是一本新英汉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币6元。
要求你准确说出“烈”的意思。实际上必须按照王力先生的解释来说才算对。
业。两个字:功业。
从高中一小薄册子一下到大一第一学期的几厚本,这个坎是不是每个人都记忆犹新?
党史考试就这样,不可能背书了,结果前面的选择填空居然全部蒙中,到了最后一个30分的论述题是二选一,先定论是否正确再展开论述。开始选了第一个,感觉原题立论是正确,反对王明左倾路线的,可论述时发现不太会展开,于是临到交卷前15分钟换题,急匆匆重写了一页。
出来跟同学对了一下答案,有高手言,第一题是从两大本油印自编参考教材里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观点。我这一下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等成绩出来,高分93。
那年因为学潮,全校寒假期末考试学校被下令严考难考,记得是哪一年了吧?全校补考面创了记录,很多人都是背着书回家准备补考。
可我的马哲又考了个88的好分。原因是又一道大题是从教材脚注里选的,而我偏偏对这个记得特别清,几乎连页码都记得,答案自然就容易。
为什么?因为这些大课反正不听,上课时就在书上画个围棋盘和邻座同学用铅笔下棋,这次的棋盘正好画在考题出处那一页。
可
那就是77级特别的提前考研。
我需要考的是1)专业课,2)古汉语(与专业相关),3)政治(不分专业),4)英语(不分专业)
考试时间是78年深秋初冬,距本科入学仅仅八九个月。
先说英语,我本科入学时英语完全不会,靠我自创的学习方法在入学六个月后得到了全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比赛第二名(奖品是《新英汉词典》一本)。虽然锐气过人,但基础毕竟比较薄弱,词汇比较偏于我的文科专业,其他门类的词汇不够。我莫名其妙地重点准备国际关系相关的词汇,读相关的新闻。结果100%押对了题,是讲美苏霸权主义的内容。据说霸权主义这个词就难倒了一大片考生。这个英译中的部分占总分70%,让我毫无困难地完成。最后的成绩居然是接近满分,英语免修。我的正规英语学习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说政治,70分的大题是在“红色根据地能够长期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我把复习重点放到了政治经济学上,没想到大题居然是党史,我知道毛选上有这个,但完全没复习过,只好硬着头皮猜着去分析,洋洋洒洒写了不少。考完试以后和毛选一对照,发现基本上一样,连顺序都是相同的,看来我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了。政治课又考了个非常高的分数。
第三是古汉语,这门课考前已经知道就是考王力先生的四册《古代汉语》,我的古汉语是自学的,直接看古文,不喜欢这种东西,翻着看看,虚词部分实在索然无味,但翻到实词部分觉得有些意思,就抄下了15个我原来不会的实词。结果考试的时候,一看题,也是15个实词的解释,里面有14个就是我刚学会的,另一个非常容易。当时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如果不抄这15个词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其他部分都不在话下,什么断句翻译之类的轻车熟路。30分钟刚刚可以交卷的时候就交了卷,走出教室,别的考生大概以为我交了白卷,而监考的一位中年女老师追了出来,违反政策地对我说,你考得太好了。又是接近满分的成绩。
由于这三门课考得极好,我有些狂妄膨胀,在专业课考试中,两道大题都非常自负地按照自己的研究来回答,质疑批判当时这个领域的权威的主流看法,旁征博引,写了很多。结果这两道题的得分都非常低,专业课总分是59分,不到60分的及格线。
尽管专业成绩不及格,但由于其他三门课接近满分,所以总分仍然在这个专业的考生中排在第一位。然而,当时的制度是一刀切,只要专业不及格就不能录取。
多亏我后来的导师看到我的总成绩有些好奇,不理解为什么专业成绩那么差,他调阅出考卷,看了以后说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有独到见解,批评了负责判卷的中青年老师。但成绩已定不可更改,导师给学校打了报告要求破格录取,学校同意。导师救了我。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我校英语竞赛第二名也是一本新英汉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币6元。
要求你准确说出“烈”的意思。实际上必须按照王力先生的解释来说才算对。
业。两个字:功业。
从高中一小薄册子一下到大一第一学期的几厚本,这个坎是不是每个人都记忆犹新?
党史考试就这样,不可能背书了,结果前面的选择填空居然全部蒙中,到了最后一个30分的论述题是二选一,先定论是否正确再展开论述。开始选了第一个,感觉原题立论是正确,反对王明左倾路线的,可论述时发现不太会展开,于是临到交卷前15分钟换题,急匆匆重写了一页。
出来跟同学对了一下答案,有高手言,第一题是从两大本油印自编参考教材里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观点。我这一下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等成绩出来,高分93。
那年因为学潮,全校寒假期末考试学校被下令严考难考,记得是哪一年了吧?全校补考面创了记录,很多人都是背着书回家准备补考。
可我的马哲又考了个88的好分。原因是又一道大题是从教材脚注里选的,而我偏偏对这个记得特别清,几乎连页码都记得,答案自然就容易。
为什么?因为这些大课反正不听,上课时就在书上画个围棋盘和邻座同学用铅笔下棋,这次的棋盘正好画在考题出处那一页。
业,应该与承搭配更佳。
可
作为家业也可,即在前人的家业的基础上,继续奋斗进取,拓展产业。但如果是这样理解,古文是否应为:奋于六世之余烈,当然,这个"于"字可能当可省略。哈哈,咱课本外古文一篇未读,几十年前学的东西也只能恍惚记忆这些知识,可能孤陋寡闻了,大家见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