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也跑了5场马拉松:)这年头,你不每年跑个5场马拉松都不敢自称跑马的了,呵呵,开个玩笑。我只是近猪者吃,要不是师傅小布,我肯定不会跑这么多马拉松。跟师傅比,这不过是个零头~~~
除了芝加哥和CIM是去年就报了名的,其他三个都是临时决定的。说是临时,也有两个月以上的训练期,而且都是作为观光赛/训练赛。花花一直在总结自己哪里做错了,我就大言不惭的总结一下自己哪里做对了,给花花的伤口上撒点盐,嘻嘻
认真训练是given,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不要受伤是前提,无伤才能保证顺利完成训练计划,也才能有信心站在马拉松起跑线上。
我目前一共跑过10次全马,前三次全部都撞墙严重。有多严重?首马那次根基太浅,后半马比前半马多了半个小时!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撞墙,就觉得自己很想使劲儿跑,可两条腿就是不听使唤。都说每次比赛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墙当然不能白撞,撞了几次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渐渐对自己的体感/effort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就是再比赛时知道什么effort是有风险的,无法持续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体感/effort,除了在自己训练和比赛中去体会和积累,还有就是从心率上可见一斑。我仔细研究了自己撞墙的pattern和数据,发现正常情况下心率升到160之后,最多坚持个6-8迈就会开始大幅掉速。正常情况就是指人没有连续比赛,赛道不是大下坡,等等。之后又摸索了几次,我觉得自己比赛中如果前10迈心率控制在150以下,20迈前控制在160以下,之后就基本能保证不会掉速太多。我们总说比赛时前面跑慢点,多慢算慢,要慢多少?我觉得前面2-3迈比目标pace加个10几20秒都不为过,上坡多就要加的更多点。当然如何订目标Pace也很多学问,保守目标(告诉别人的)和激进目标(自己心里想的)要通过训练时的long run和速跑综合而定,尤其是首马。当然这都是因人而异,看过大牛的log,从头到尾保持恒速加高心率,最后还能冲刺,那是人家能掌控的,远非我这种业余中的业余能企及的,所以我的心得就是跟新手分享一下。跑龄也是个重要因素,也许我明年可以尝试前10迈心率略高一点。
我首马是20迈开始走走跑跑,二马是22迈开始走走跑跑,三马是24迈开始跑跑走走,这也是一种进步吧:)上个月在欧洲跑了一个观光马,前面几个rolling没有注意收,之后就知道那天要够呛,但想着反正是观光马,能糟到哪去呢?结果不到半马就有撞墙的预感,16迈后跟首马的感觉一样一样的,降速明显,勉强撑到20迈后,只能走走跑跑。赛后就一直在想CIM该怎么跑,墨西哥城的那次长跑让我信心一下降到谷底,怎么那么累呀!后来知道是海拔问题,才略感安慰。CIM前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师傅去云游也没办法问,直到赛前两天最后一次小跑,才大致定下来目标配速。然后在FindMyMarathon网站上打出来一个A goal的very conservative start + Even effort的配速带,最后也是忘带了,但大概的平均速度就是那样,开始时比较保守,然后平均速度缓慢加快。BTW,配速带我只是用来参考,有个大概的方向,因为比赛时要停下喝水什么的,不可能每迈都能做到跟配速带一样,也需要随时按状态调整。我昨天开始时是做到了慢一点,可到最后平均速度也没拉起来,只能一直努力把平均速度维持在上下1-2秒之内。20迈之后脚趾开始疼,也到了我的惯性掉速区,我就一直念叨着,成败在此一举,不能让20/21/22/23/24/25迈的辛苦白费,全力push,保持基本稳定的配速完成比赛。分享一下昨天的心率吧,最高心率达到170+,姐真努力了,没放水:)
补给:除了赛前两天补碳,比赛早上面包或bagel,主要比赛我基本就是赛前,5,9,13,17,20.5,23.5迈附近吃胶喝水,半马后加电解质水。观光马不追求成绩会少吃1-2个胶。因为天气好,我芝马是9迈才第一次喝水,CIM是6迈多第一次喝水,我可能比较皮实,可以只吃胶不喝水,干咽lol。这个恐怕要被师傅批评了,但争分夺秒的比赛,实在不想多跑几步去路边去喝水,尽可能optimize每一个细节。这次比赛住在了起点附近的亲戚家,原想请他们出去吃饭,可亲戚给做了加碳晚餐,我也可以早上睡到5点钟才起来去做bus。
今天的热点话题是盐:我只有第一次跑CIM时,在22迈时有要抽筋的感觉,讨了一个盐片来吃,也喝了很多电解质水。我对盐敏感,感觉那次比赛期间盐分摄取太多,之后几天的体重就可以看出来。其它比赛没有吃过盐片,也没抽筋过(knock the wood)。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人跑了10迈衣服就湿透了能拧出水,有的人跑10迈只出微汗,所以补盐的剂量是按个人情况和天气调整吧。
还有那天LexusOnly同学提出呼吸的问题,昨天仔细观察了一下(对,我就是那种如果你说舌头舔不到手肘我会试一下那种人lol),发现我跑步时吸气和呼气都主要是用口,鼻子为辅,不能只用鼻子呼气,会流鼻水:)。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我吸气时舌头会下意识抬起以缓冲气流,也避免口干舌燥,所以吸气时舌头抬起,呼气时舌头放下。原来跑步不止四肢忙,舌头也很忙:D
今年事情比较多,跑量不到1500迈,总爬升6万多尺,接下来准备就随便跑跑,做些力量训练和游泳,明年再战!
我也干过。冬天。不过挺难受的,哪怕喝一口也好。我就抢一杯,总能弄进一口。
超马,可以以赛代练,马拉松还是要多练少赛。
我第一次吃盐胶囊就没咽下去。不要干咽,当心噎着影响比赛
整体比赛平均心率147,最高才164
另外,没有正面免冠照片,需要重写!
上面写是根据静息心率72,而我的静息心率是50或以下
又看了一下芝马的,最高心率不到170,划分差了一个点,结果也很不同。我就只注意心率是平缓上升,其它zone什么的没注意过
今年,我也跑了5场马拉松:)这年头,你不每年跑个5场马拉松都不敢自称跑马的了,呵呵,开个玩笑。我只是近猪者吃,要不是师傅小布,我肯定不会跑这么多马拉松。跟师傅比,这不过是个零头~~~
除了芝加哥和CIM是去年就报了名的,其他三个都是临时决定的。说是临时,也有两个月以上的训练期,而且都是作为观光赛/训练赛。花花一直在总结自己哪里做错了,我就大言不惭的总结一下自己哪里做对了,给花花的伤口上撒点盐,嘻嘻
认真训练是given,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不要受伤是前提,无伤才能保证顺利完成训练计划,也才能有信心站在马拉松起跑线上。
我目前一共跑过10次全马,前三次全部都撞墙严重。有多严重?首马那次根基太浅,后半马比前半马多了半个小时!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撞墙,就觉得自己很想使劲儿跑,可两条腿就是不听使唤。都说每次比赛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墙当然不能白撞,撞了几次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渐渐对自己的体感/effort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就是再比赛时知道什么effort是有风险的,无法持续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体感/effort,除了在自己训练和比赛中去体会和积累,还有就是从心率上可见一斑。我仔细研究了自己撞墙的pattern和数据,发现正常情况下心率升到160之后,最多坚持个6-8迈就会开始大幅掉速。正常情况就是指人没有连续比赛,赛道不是大下坡,等等。之后又摸索了几次,我觉得自己比赛中如果前10迈心率控制在150以下,20迈前控制在160以下,之后就基本能保证不会掉速太多。我们总说比赛时前面跑慢点,多慢算慢,要慢多少?我觉得前面2-3迈比目标pace加个10几20秒都不为过,上坡多就要加的更多点。当然如何订目标Pace也很多学问,保守目标(告诉别人的)和激进目标(自己心里想的)要通过训练时的long run和速跑综合而定,尤其是首马。当然这都是因人而异,看过大牛的log,从头到尾保持恒速加高心率,最后还能冲刺,那是人家能掌控的,远非我这种业余中的业余能企及的,所以我的心得就是跟新手分享一下。跑龄也是个重要因素,也许我明年可以尝试前10迈心率略高一点。
我首马是20迈开始走走跑跑,二马是22迈开始走走跑跑,三马是24迈开始跑跑走走,这也是一种进步吧:)上个月在欧洲跑了一个观光马,前面几个rolling没有注意收,之后就知道那天要够呛,但想着反正是观光马,能糟到哪去呢?结果不到半马就有撞墙的预感,16迈后跟首马的感觉一样一样的,降速明显,勉强撑到20迈后,只能走走跑跑。赛后就一直在想CIM该怎么跑,墨西哥城的那次长跑让我信心一下降到谷底,怎么那么累呀!后来知道是海拔问题,才略感安慰。CIM前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师傅去云游也没办法问,直到赛前两天最后一次小跑,才大致定下来目标配速。然后在FindMyMarathon网站上打出来一个A goal的very conservative start + Even effort的配速带,最后也是忘带了,但大概的平均速度就是那样,开始时比较保守,然后平均速度缓慢加快。BTW,配速带我只是用来参考,有个大概的方向,因为比赛时要停下喝水什么的,不可能每迈都能做到跟配速带一样,也需要随时按状态调整。我昨天开始时是做到了慢一点,可到最后平均速度也没拉起来,只能一直努力把平均速度维持在上下1-2秒之内。20迈之后脚趾开始疼,也到了我的惯性掉速区,我就一直念叨着,成败在此一举,不能让20/21/22/23/24/25迈的辛苦白费,全力push,保持基本稳定的配速完成比赛。分享一下昨天的心率吧,最高心率达到170+,姐真努力了,没放水:)
补给:除了赛前两天补碳,比赛早上面包或bagel,主要比赛我基本就是赛前,5,9,13,17,20.5,23.5迈附近吃胶喝水,半马后加电解质水。观光马不追求成绩会少吃1-2个胶。因为天气好,我芝马是9迈才第一次喝水,CIM是6迈多第一次喝水,我可能比较皮实,可以只吃胶不喝水,干咽lol。这个恐怕要被师傅批评了,但争分夺秒的比赛,实在不想多跑几步去路边去喝水,尽可能optimize每一个细节。这次比赛住在了起点附近的亲戚家,原想请他们出去吃饭,可亲戚给做了加碳晚餐,我也可以早上睡到5点钟才起来去做bus。
今天的热点话题是盐:我只有第一次跑CIM时,在22迈时有要抽筋的感觉,讨了一个盐片来吃,也喝了很多电解质水。我对盐敏感,感觉那次比赛期间盐分摄取太多,之后几天的体重就可以看出来。其它比赛没有吃过盐片,也没抽筋过(knock the wood)。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人跑了10迈衣服就湿透了能拧出水,有的人跑10迈只出微汗,所以补盐的剂量是按个人情况和天气调整吧。
还有那天LexusOnly同学提出呼吸的问题,昨天仔细观察了一下(对,我就是那种如果你说舌头舔不到手肘我会试一下那种人lol),发现我跑步时吸气和呼气都主要是用口,鼻子为辅,不能只用鼻子呼气,会流鼻水:)。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我吸气时舌头会下意识抬起以缓冲气流,也避免口干舌燥,所以吸气时舌头抬起,呼气时舌头放下。原来跑步不止四肢忙,舌头也很忙:D
今年事情比较多,跑量不到1500迈,总爬升6万多尺,接下来准备就随便跑跑,做些力量训练和游泳,明年再战!
我也干过。冬天。不过挺难受的,哪怕喝一口也好。我就抢一杯,总能弄进一口。
超马,可以以赛代练,马拉松还是要多练少赛。
我第一次吃盐胶囊就没咽下去。不要干咽,当心噎着影响比赛
整体比赛平均心率147,最高才164
另外,没有正面免冠照片,需要重写!
上面写是根据静息心率72,而我的静息心率是50或以下
又看了一下芝马的,最高心率不到170,划分差了一个点,结果也很不同。我就只注意心率是平缓上升,其它zone什么的没注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