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工,曾经拥有的工匠精神,一群不应被遗忘的身影zt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楼主 (文学城)

当年的八级工,相信很多老辈人都不会陌生,也许可以不夸张地这样说,这是当年一个在很多人心目中就如同一个神一般存在的群体,无论走在哪里都会得到无数崇敬的目光,在任何一个单位和企业,他们都是一笔值得珍视和需要重点保护的技术财富。

在今天的社会里,八级工已经消失了,但在共和国曾经的历史上,他们却是烙下了一个深深印记的群体。这是一群奠定祖国工业基石的产业工人精英中的精英,这也是一群为祖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族群。今天让我们来回溯下那段历史,也算是对这些被称为精英中的精英的老前辈们的一点怀念。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那时候父亲还小,邻居的李奶奶丧偶后准备再婚,当然那会李奶奶还年轻,不过相貌平平,还带着两个孩子,在街道扫垃圾,生活很困难。街道的居委会大妈们为帮助她,热心忙着张罗着此事。

后来终于成了,参加婚礼完那天父亲无意间听到爷爷奶奶的对话,奶奶问爷爷介绍的男方是干什么的,爷爷说是某个工厂的八级工,奶奶听了惊讶不已,半天合不拢嘴。说道:"天哪!八级工,她可真有福气"。

父亲在那一刻开始就在他的记忆里对八级工隐隐约约有了很牛的印象,长大进入工厂后,随着父亲自己的定级,对八级工了解的更多,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父亲所工作的厂子是一个大型钢厂,当年属于三线军工企业,全厂职工就有八万多人,但八级工仍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不到一百个。我们由此可知八级工的珍贵。

有人曾说过,当年人们最向往,但也最难拿的两个证书,一个是大学毕业证,而另一个就是八级工证书。

大学生在那个时代属于是天之骄子,我们能够理解。大学毕业证如果从你读小学算起,拿到这个证书大约需要十来年,十来年确实在人生历程中不算短。但是你要是用功努力的话,拿到应该也不算太难。

但八级工证书的拿到,你起码至少需要几十年。并且难度之大,评定之严格,完全超乎今天我们许多人的想象,曾有人提起过一次八级锻工考试,把一块机械表放到下面的铁板上,考试者要操纵用8吨的气锤去砸表,规定中合格标准是表壳要碎,但是表针还要正常继续走动。这样的难度今天的我们仅凭想象也能知道难度有多大。

所以,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向这个目标奋斗,但很多终其一生也没能拿到这个证书。而成功的一般大多来说都是到了五十多岁才评上,已经离最后退休离开的日子不远了。

父亲就曾告诉我,他年轻时候的最大梦想就是能成为一个八级工。可惜直到他兢兢业业干到退休,都只评定到了个六级。这也是父亲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我们也可以从中知道,当年的八级工的评定有多难。

说完上面的故事,你对当年的八级工为什么这么牛可能应该有点基本印象了吧,但八级工为这么让人羡慕的原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八级工的由来。

自打人类进入文明以来,人类的聚集、城市的出现也相应让手工业作坊的开始到来,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各种必需品的需要,随着手工业的开始繁荣,相应地,"技术"这个名词开始出现。成为判定从业者作品优劣、质量好坏和被消费者接受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行业,拥有高技术的技术人员,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例如二战后期的日本,兵力资源已经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仍然规定不得征调理科生和技术工人入伍。即便是在今天高度科技化、机械化的时代,即便很多生产线已经完全数控化,但是很多高级手工技术工人依旧是各大企业争相抢夺的人才。

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正处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工厂生产能力都有限,就更别说高级技术工人了。为此,为了更好提高工人对技术钻研的积极性,我们开始借鉴了苏联的工资模式。苏联从1926年起就开始实行八级工资制了,级别工资上的巨大差距让工人对技术的热情高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最初的八级工资制度是在东北率先开始推广的,1949年秋,在充分深入了解七级工资制度后,东北总工会发现七级工资制已经不再适合我国国情的需要,并于1950年4月,开会协商拟定了新的工资制度方案实行了八级工资制。实行后效果很不错,到了1956年,于是在全国的企业开始推广,全体实行了八级工资制。

这个制度一直施行到1985 年,开始由结构工资制等取代了八级工资制后,八级工资制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看八级工为什么让人羡慕。

前面说过,当时的考试执行标准非常严格,八级工都是必须有真才实学的。作为这样一个特殊贡献群体,所以相应的工资也是当年可以说的天价。您一旦成功跻身于这个群体,不仅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到处能获得尊敬的眼光,还更可以获得一份令无数人羡慕的收入。

例如在当年工资最高的县长一个月工资也不过100元多点,而八级工收入的最底限,如轻工部门的印刷厂的一位八级工,一个月工资就能够拿到90多元。而那个时代的八级工工人的工资基本都是在一百元左右。曾有一位朋友的父亲在56年时是八级车工,月工资114元。在一家重型机器厂工作多年后退休的时候,直接被定为高级工程师级别,正处待遇。

而熟悉当年购买力的朋友可以知道,一般一个城镇居民一月生活费也就几元钱,下顿饭馆花上两块钱能有几大盘,有肉有菜,能吃的非常不错了。而一个一级工的工资十多元钱生活就能过得有滋有味。

对比下来,八级工一个月的工资是不是天价想来您肯定有了结论了。有看到一个朋友回忆过,他爷爷就是泥瓦八级工,当年建造人民大会堂他爷爷就参加过,他奶奶没工作,还有6个孩子,就是靠他爷爷的工资养活了这一家八口人,生活的还非常不错。

也难怪乎前面奶奶听到隔壁的李奶奶嫁了个八级工会惊呼她"太有福气了"。只是常常在想,不知道爷爷当时听了内心是什么滋味......

对于八级工的工资,今天有很多版本和很多说法,我们下面再来具体为大家说下当年的"八级工"的工资方面的故事。

今天很多讨论中说八级工工资是102元,108元,114元,120元 ,126元等都有,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过其实这些说法都没错,主要就是看你身处于哪个行业、哪个工种、哪个地区。

在50年代,因为特殊形势的需要,工资体系非常复杂,细分的非常详细,除了基本工资,还有什么保留工资,地区分类工资,具体到企业工人,工资标准则更复杂。不同的行业、工种、地区等都有不同的工资标准。例如轻纺行业工资就比重工的少。如南京轻工二级工资就是38.6元,而重工则是39.8元。

基本可以这样说,当年全国的"八级工"从最低的80多元到最高的140多元都有。下面是一些部属企业的工资标准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图例看到,同样是八级工,工资竟然有几十个不同的标准:

估计对数字不大感冒的朋友可能已经看晕了,这还不算,各省市还有自己的标准,下面是上海1956年的八级工资表。

我们也能从上述图表中看到八级工和一般初级工人工资的差距,想来你肯定也明白了为什么八级工那么令人向往的重要原因之一了吧。

1958年前,企业基本都是半年考级评估一次,低级的基本都能顺利提级加薪,但高级的提级难度就大了。一般来说一个工厂八级工的多少,得看厂的大小,但即便如此,很多大厂八级工也非常稀缺,例如像江南造船厂这样规模的大厂最早一批也只有七个八级工,到了后来也没有超过三五十个。不过上海作为老牌工业城市,这类的大型老厂不少,整体加起来的话八级工应该不会太少。

当然在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八级工就非常稀少了,例如曾看到一位老爷子说过,他当年待过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农机修配厂竟然有七个七级工,但有意思的是,整个周口地区的七级工,也就这七位,八级工一个都没有。并且还都是解放前就在开封郑州等地比较大型的工厂就开始当工人的。

另外给大家说下,到了1960年又开始实行了16级制度,就是每一级都分一个半级出来,于是又多出了一个所谓的副8级工人。其实就是增加了半级的级差,副8级就是等于7级半。具体数目不同地区有变化,不过据所知上面上海的江南造船厂的八级钳工在这次修改后工资达到了126元。

工资方面介绍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当年的八级工为什么这么牛的另一面。

前面说过,父亲所在的厂子八万多人的大厂,八级工也仅不到上百个,而在当年那个年代,能够拥有八级工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全国范围内都在该行业叫的上名号的大企业。在工厂里,八级工就如同一个神一般的技术权威存在,就连厂长等领导对其都得恭恭敬敬、极力讨好。有的老辈人也许有过这样的记忆,常常在工作现场,能看到一个八级工训一个七级工可以就跟老子训儿子似的的画面。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这类记忆的画面:一天,厂子里一根高压水管漏了一个洞,必须尽快恢复,厂长等一众厂子领导赶到现场,而焊接正在供水的管道难度之大估计有专业知识的朋友会很熟悉,当时全厂无人能接这个活,众人焦急万分。最后厂长不得已把一位已经退休的八级老焊工请了过来。

至今还记得那个画面,已经是很晚,老头头发花白,背着一个破旧的工具包,穿着一身很脏的工作服来到现场。估计老头对这么晚还被打扰很不高兴,一言不发。厂长陪着笑脸赶紧递上一支烟,老头接都没接,沉着个脸直接放下工具包开始干活,在刺眼的电焊白光中,一双手灵巧地不断上下翻飞,不断的勾、点焊玩得简直如同穿花蝴蝶,把这么高难度的一个活活生生玩成了一门行为艺术。十几分钟后,就大功告成。

干完活,老头才接过厂长再次递上来的烟,交代了几句就头也不回地背上包走了。至今还记得厂长递烟时满脸讨好的表情和老头没接烟时厂长那一脸的尴尬。那个时代高级技术工人所得到的尊重和八级工的地位之高,相信大家看完这个画面后应该会留下很深印象。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八级工"已经成为过去时,但当时其中折射出的整个社会的对劳动者的尊重却是值得我们可取和推崇的。

有人说,中国今天已经没有了工匠精神。今天为什么一说到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就能让人们联想到信赖,正是他们的产业技术工人有着这种工匠精神。而个人认为,在当年这些八级工身上,也绝对有着这种工匠精神。

在当年那个时代,这些八级工为祖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了无数巨大的贡献,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当年在新中国那样孱弱的工业基础下,我们的第一代潜艇,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航天卫星都和这些八级工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例如,当年我国研制导弹,有一种必须的特殊弹簧做不出来,如果买的话只会长期受制于人,于是国防部专门派人到上海找到一些技术人员和老技工开研讨会,会场上一名老八级工说他可以试试,结果不到两周时间他就做出了合格产品。对导弹的研发进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第一批导弹艇上装备的导弹头整流罩也是上海几位八级钣金工用榔头一点点敲出来的。在制造导弹艇的时候,当年五十年代的八级工们都已经老了,而接下这活的几位钣金工,正是五十年代的几位四、五级工,在那十多年中,他们正是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一点一点的钻研精神一步步迈入八级工这个级别的。

诸位可以想象一下,在当年那样简陋的条件下,这些老工人纯是凭借着落后的设备,有的甚至是用手工把这些高科技产品一点点打磨制造出来的,这需要多么精湛的技艺和多少年心血的积累?

他们基本都用毕生的精力钻研着一个行业的最高技术,杭州著名的八级锻工梁毛毛就曾说过:"他的这个八级工完全是凭借自己一锤一锤敲了几十年敲出来的,每天一有空就琢磨技术,每一次敲击他都会总结其中诀窍,每一个产品都努力做到细节上的完美,就这样,整整敲了37年"。

37年,基本人生中所有的精彩时段都浓缩在这段时间里了,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巨大的付出啊!所以完全可以这么说,他们的荣誉完全是用他们毕生的心血而换来的,是他们牺牲了无数的东西才获取到的,正是这些巨大的牺牲,才使得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成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们是真正的"精英型"技术人才,他们也都是传说中真正的一个个完美的工匠!

老年的梁毛毛

在今天的社会里,高科技已经渐渐普及各行各业,机械自动化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例如数控机床的普及,就算随便的一个入门者也只要编个程序就行了,这一切都让八级工也渐渐成为了过去式,渐渐从社会隐退。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即便是在今天,在很多行业中,依旧需要这类高技术的人才,不光他们那双灵巧的双手所创造的很多东西,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也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废寝忘食、呕尽心血、精益求精、不断在技术上进取的精神,相信这些就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也正是我们今天产业工人最需要的那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这是今天世界一个产业技术人员的一个最高道德标准,这也是一个对待市场态度的契约精神,更是一个民族的工业实现真正腾飞必需的根本。

今天的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但却一直还不是制造强国。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在不断追求发展速度,不断追求市场效益的过程中,我们正在渐渐遗失了那种曾经拥有的认真专注的工匠精神。

当年著名学者李强就曾表示:中国应该恢复"八级工"制度,从当年的"八级工"身上,我们能见到的是一种今天正在日渐稀缺的技术工人的优秀特质:视技术为最高人生目标,视手艺为一生归宿。如今屡见不鲜的"因为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导致很多企业不敢接国外订单"的现象正是"八级工精神"失落后的显现。

最后,我们再来引用下2018年新华网发表过的社论: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更多"八级工"。当然,是不是恢复"八级工"制度可以讨论,但"八级工"代表的高技术、高收入和不低的社会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这一切正在提醒我们别把"八级工"遗留在历史河流里。

当年的八级工,当年曾经拥有的工匠精神,当年的这一个已经渐渐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族群!永远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相信将来无论多久,共和国的历史上都会留下他们浓墨重彩的历史背影!!

大江川
这个朱总处理国企太急躁些,百万产业大工匠都给打发了,到美国搬家,装修搞按摩,建设米国大农村。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大江川
这个朱总处理国企太急躁些,百万产业大工匠都给打发了,到美国搬家,装修搞按摩,建设米国大农村。
大江川
美国银还不领情。
太宇
朱镕基改革国企时,工厂的八级工基本都早就退休了。我的邻居很多八级工。油漆工最高7级。5级工以上的,都坚决反对文革动乱,不参加武斗

对收入非常满意。至少每月40斤粮票;8级工120工资。那时,团级干部130. 退下来的8级工很多被乡镇聘走了。我和7及油漆工学过给汽车和家具上漆。老师傅是解放前修理汽车的。他跟我说。给买卖人修车,光小费就有给60大洋的。那时警察每月6大洋工资。

l
leileileilei
八级工的历史地位应该肯定。但是现在还要恢复老八级工制度就值得讨论了。持证上岗实际就是新八级工制度。现在还有不能被替代的八级工吗?
太宇
那时工种简单,标准客观。后来自动机床进厂了 (还不是数据控制)机器钮一大堆,八级师傅就不行了。等到数控时代,他们早就退了。东北改

始于1994年,很多人根本操作不了。而且,一台床子顶替原来的八尺之类的几十台,精度还高。老工人都看傻了。

l
leileileilei
手工敲整流罩,只能说明当时的技术落后,单件小批量行, 大量生产没可能。
信笔由墨
此贴标题已讲明,八级工是一种精神的代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今加上科学知识。
信笔由墨
八级工出的晋级考试: 车方刨圆,按精度打分;手工挫模,套合一起浇煤油,按渗透量打分。
l
leileileilei
看到这个八级工, 就又想起了倪志福,他人还在?
l
leileileilei
刚查了一下,不在了。
d
dudaan
好文章!
海淀网友
太好的文章!!工匠精神:英文craftsmanship
百万庄大侠
写的太好了,向老一代人致敬!向作者致敬!
f
fonsony
中國有記錄片,大國工匠.
f
fonsony
六十年代,初,我圩有一個西醫工資一百二十,好似六七個子女以上,在大城趕回鄉填(公社)的,我的高中英文老師,七十幾元,國民黨軍翻譯
信笔由墨
是系列片,很有意义。
大江川
科学再发达,原创还是需要手工制作的。比如刻制蕊片,比如穿刺取卵之类,比如专业杂技技术。。。
大江川
群钻。
大江川
美国的建筑工人与电工等也是存在工匠精神与等级的。很多是挑战手工技术与文化。
北美老瓦
技师

加拿大的Journeyman 就是高级技师,一般需要至少四年工作经验,还要通过好几次知识考试。重型设备高级技师在北美是比较牛逼的。

a
aussie-2
第八机械工业部不是后来的航天部一部分吗?怎么生产拖拉机?经常听到:边江,汪洋兄弟俩排在出席九大?的名单上。
l
leileileilei
最早第八机械工业部=农机部, 农机部并入一机部后又成立一个航天的八机部,后航天的八机部转成七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