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表明,那位博主阎先生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引发了77级本科(包括毕业后立即读研究生)能否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争论。那年有两个获奖项目,我了解具体的情况,其中就包括77级本科生及读研究生的获奖。另外,还有工农兵学员读研究生的获奖者。77级毕业招收的研究生来自文革之后的首届本科生,人数不多。学校或研究所在许多情况下把他们当职工对待,参加教学特别是科研,研究论文往往就是单位研究项目的子项目。毕业后继续留校或留所的很多。77级本科于82年初毕业,研究生本该在85年初毕业,却提早于84年底毕业。据说是照顾,算早一年工作。有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在85年获奖,属于相关项目早已经展开,82年就开始参加并负责部分课题,之后通过了当时流行的鉴定会,再申报获奖。其实,有的网友对此也清楚:“研究生本身的工作也可以是获奖项目的一部分而因此获奖,特别是如果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和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是同一个单位且是获奖项目单位, 。。。, 毕业作诺干年才有可能获奖的前提是错误的”。
需要强调一点,参于与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工作与最后获奖是两回事。参加项目的各方面人员很多,属于课题组的人也不少。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大项目,比如两弹一星及长江大桥,各个项目的参与人员数以千计。但是,每个项目的获奖者证书数目严格限制, 两只手就能数出有多少获奖者证书。获奖者均珍藏有自己名字的获奖证书。
一位老网友说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阵子,其他网友晒保存的各类获奖者证书。一开始,他说他特殊,获奖者证书由原单位保存,不能出示。再后来,晒了两张照片,一张的获奖等级写“一等”, 另一张是“一等奖”。前后不一,露了出造假的马脚。再多透露一点吧,恰巧有个机会看到他以前在国内77级聚会的一段发言,谈到参与的课题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但是并未说他本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证书。我觉得这是实话。这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而且,国内同行很容易了解项目的获奖情况。
另外, 无论谁在几坛用女性ID跟贴,此类行为如何面对当年同窗,妻子儿女及众多网友?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本来不想多说的。这几天,老网友来事儿,那就回应一下吧 。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400442.html
你什么时候领衔获得部级三等奖/什么部级三等奖,什么时候评上的中级职称?
一般来说,如果你连中级职称都没有,你是不可能领衔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的,也许能获得部级科技论文奖。
而如果获奖是在你评上职称以后,那个奖对你评职称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信不信由你。
俺读完研啥职称都没有就当项目组长,原来的组长62年大学毕业,当时已有高级职称,改当组员。
还弄出后来一系列故事。。。。
哈
什么单位那么烂,研究生毕业拿中级职称还要评?
哈哈哈
我对国内评国家科技奖的事情不了解。 只根据我在美国的工作经验说说看法。1. 一个历时多年的大项目, 难点和卡脖子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有贡献的人会多一些,问题解决的时间也肯定有先后。有些难点可能就是最后临门一脚,或最后的那两脚。2. 解决问题的人未必是很有经验的人。只要领导放手让你干,新人自己观察细致,勤于思考,灵感一来,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刚毕业就参加工作的77-78届学生有可能得奖。著名的火箭发动机“沙丘驻窝”得奖项目,主角就是一个年轻的研究生。
我工作的最初两个公司,我都是在一进去2-3个月的时间内,就解决了他们的一些老大难技术问题。无可否认,我的运气非常好。感谢上帝。
曾用于某型发动机(涡喷7还是13记不得了)燃烧室火焰稳定器的改进。
他独立一个人找出问题症结,并予以解决。了不起。也敬佩他的导师,选了这个课题,能放手让年轻人干。
沙丘驻窝的发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新人唯一获大奖的可能是,在读研时就参与项目,而且做出了重大贡献。 ”的意思和原帖类似。
“有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在85年获奖,属于相关项目早已经展开,82年就开始参加并负责部分课题,之后通过了当时流行的鉴定会,再申报获奖。”
一步不差的衔接,运气好才行。
另外,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文革前老大学生被耽误。比如计算机软件研究,在技术和学业上不如77级及其研究生这些新人,包括工农兵学员的研究生。之前就没有软件专业。
国内科技奖的评选,除了技术水平以外,要先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要求有经济规模的效益。
我父亲获得过好几个国家奖。国家奖多数有主要完成单位,但一定有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人有名额限制,大体上一等十几人,二等十人以内。特等可以多一些。我父亲参与过一个特等奖,是很多单位多少年的成果的集合。主要完成人每个单位一个,这些人后来一大半成了院士。但是特等奖还发了一种主要参加者证书,似乎是绿色的(主要完成人证书是红色的),我父亲有一本。编号是30多号。他后来又得过几次国家奖,有几次还是第一完成人。主要完成人证书是发给个人的,并且由个人保存。
项目是否列入国家计划,不是获奖的必要条件。但是获奖项目多数需要大笔资金支持,如果不是列入国家计划就不容易得到大笔资金。
当年陆家曦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完全是业余时间做的。这种事情很罕见。
有资料表明,那位博主阎先生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引发了77级本科(包括毕业后立即读研究生)能否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争论。那年有两个获奖项目,我了解具体的情况,其中就包括77级本科生及读研究生的获奖。另外,还有工农兵学员读研究生的获奖者。77级毕业招收的研究生来自文革之后的首届本科生,人数不多。学校或研究所在许多情况下把他们当职工对待,参加教学特别是科研,研究论文往往就是单位研究项目的子项目。毕业后继续留校或留所的很多。77级本科于82年初毕业,研究生本该在85年初毕业,却提早于84年底毕业。据说是照顾,算早一年工作。有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在85年获奖,属于相关项目早已经展开,82年就开始参加并负责部分课题,之后通过了当时流行的鉴定会,再申报获奖。其实,有的网友对此也清楚:“研究生本身的工作也可以是获奖项目的一部分而因此获奖,特别是如果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和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是同一个单位且是获奖项目单位, 。。。, 毕业作诺干年才有可能获奖的前提是错误的”。
需要强调一点,参于与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工作与最后获奖是两回事。参加项目的各方面人员很多,属于课题组的人也不少。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大项目,比如两弹一星及长江大桥,各个项目的参与人员数以千计。但是,每个项目的获奖者证书数目严格限制, 两只手就能数出有多少获奖者证书。获奖者均珍藏有自己名字的获奖证书。
一位老网友说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阵子,其他网友晒保存的各类获奖者证书。一开始,他说他特殊,获奖者证书由原单位保存,不能出示。再后来,晒了两张照片,一张的获奖等级写“一等”, 另一张是“一等奖”。前后不一,露了出造假的马脚。再多透露一点吧,恰巧有个机会看到他以前在国内77级聚会的一段发言,谈到参与的课题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但是并未说他本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证书。我觉得这是实话。这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而且,国内同行很容易了解项目的获奖情况。
另外, 无论谁在几坛用女性ID跟贴,此类行为如何面对当年同窗,妻子儿女及众多网友?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本来不想多说的。这几天,老网友来事儿,那就回应一下吧 。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400442.html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你什么时候领衔获得部级三等奖/什么部级三等奖,什么时候评上的中级职称?
一般来说,如果你连中级职称都没有,你是不可能领衔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的,也许能获得部级科技论文奖。
而如果获奖是在你评上职称以后,那个奖对你评职称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信不信由你。
俺读完研啥职称都没有就当项目组长,原来的组长62年大学毕业,当时已有高级职称,改当组员。
还弄出后来一系列故事。。。。
哈
什么单位那么烂,研究生毕业拿中级职称还要评?
哈哈哈
我对国内评国家科技奖的事情不了解。 只根据我在美国的工作经验说说看法。1. 一个历时多年的大项目, 难点和卡脖子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有贡献的人会多一些,问题解决的时间也肯定有先后。有些难点可能就是最后临门一脚,或最后的那两脚。2. 解决问题的人未必是很有经验的人。只要领导放手让你干,新人自己观察细致,勤于思考,灵感一来,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刚毕业就参加工作的77-78届学生有可能得奖。著名的火箭发动机“沙丘驻窝”得奖项目,主角就是一个年轻的研究生。
我工作的最初两个公司,我都是在一进去2-3个月的时间内,就解决了他们的一些老大难技术问题。无可否认,我的运气非常好。感谢上帝。
曾用于某型发动机(涡喷7还是13记不得了)燃烧室火焰稳定器的改进。
他独立一个人找出问题症结,并予以解决。了不起。也敬佩他的导师,选了这个课题,能放手让年轻人干。
沙丘驻窝的发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新人唯一获大奖的可能是,在读研时就参与项目,而且做出了重大贡献。 ”的意思和原帖类似。
“有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在85年获奖,属于相关项目早已经展开,82年就开始参加并负责部分课题,之后通过了当时流行的鉴定会,再申报获奖。”
一步不差的衔接,运气好才行。
另外,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文革前老大学生被耽误。比如计算机软件研究,在技术和学业上不如77级及其研究生这些新人,包括工农兵学员的研究生。之前就没有软件专业。
国内科技奖的评选,除了技术水平以外,要先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要求有经济规模的效益。
我父亲获得过好几个国家奖。国家奖多数有主要完成单位,但一定有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人有名额限制,大体上一等十几人,二等十人以内。特等可以多一些。我父亲参与过一个特等奖,是很多单位多少年的成果的集合。主要完成人每个单位一个,这些人后来一大半成了院士。但是特等奖还发了一种主要参加者证书,似乎是绿色的(主要完成人证书是红色的),我父亲有一本。编号是30多号。他后来又得过几次国家奖,有几次还是第一完成人。主要完成人证书是发给个人的,并且由个人保存。
项目是否列入国家计划,不是获奖的必要条件。但是获奖项目多数需要大笔资金支持,如果不是列入国家计划就不容易得到大笔资金。
当年陆家曦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完全是业余时间做的。这种事情很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