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记实(四)1970年走五七道路下放农村

老生常谈12
楼主 (文学城)
下乡记实(四)1970年走五七道路下放农村

1970年5月17日,两辆8吨解放牌卡车驶离出大连市区,上了哈(尔滨)大(连)国道,一直向北开去。这是父亲带领全家4口离开了城市,到农村去落户,走五七道路。孩子不知愁,我站在车后箱上只顾看景色了,哪知道我今后将永远成为农村人了。

1968年革命大联合,结束了武斗。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6届学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即下乡插队。

毛主席于1969年1月指示,干部要下放劳动。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他再次强调了机构精简的原则。这本来是指中央各部委精简机构的,辽宁省极左,对城市普通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劳动,把这项运动和五七指示联系上,称作走五七道路。注意不是五七干校,是直接落户到农村。1969年的时候走在大连市的大街小巷,墙上到处都是大字标语和漫画:“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大连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的走五七道路的运动,下放人数达到万人以上,连带家属达10万人以上,当时大连市区人口是120万人。

父亲单位在1950年代初建立时,厂长为12级干部,1964年四清时一个7级干部当厂长,这是一个国家大型骨干企业,现任领导是12级干部和13级干部。1969年单位立即响应号召,动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走五七道路--全家迁至农村。几十个厂级干部和科级干部以及知识分子下放到ZH县GRH公社,一个远离大连的贫穷的山区里落户。家父当时30多岁,是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职称是技术员,论资历还排不到他下放。

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父亲带领越南大学实习生实习,没有卷入派性。但是也是感觉不受信任,组织上经常找他谈话敲打他:群众反映你如何如何。。。,他很郁闷,感觉没有希望,可能随时被削整。我家在葵英街住在一座日本别墅里的一间房子里,里面住着四家,隔壁是警察,他老婆总是欺负我母亲,总是和街道监视我家。父亲决定搬家,搬到附近一座资本家(韩Q)的院子里。资本家自己住着3间屋子和独立的客厅厨房厕所,他的其它房间分别住着3家,每家一间房,都有自己的小厨房,公用厕所在院子里面,很大的有窗户的地下室是空的。我家一间小房间并有小厨房。谁知道刚搬到这里就受到隔壁的青工的监视,他不是父亲单位的工人。父亲每次进出家门,青工都掀开门缝看,一直是这样。

单位的几十户已经下放到了山区了。到了1970年5月份,父亲决定自己下放,离开单位,离开城市到农村落户,当时不知道是否还能回城。这是经过痛苦的思考和选择的,意味着放弃大城市。那1950年代他走出农村上大学为了什么?父亲当时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压力才能做出这种不顾自己的前程,不顾子女的前程这样决定的?他一定是评估了自己的处境,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后悔没有问过他,也许永远是一个迷了。

他要避开单位的人,没有去ZH县GRH公社,而是自己联系到母亲的三姨的大队去,那已经不是大连市的辖县了。我家隔壁是一间大约只有6平米的小房间,住着一位40岁左右的单身女人,我称她为康大娘。她是离婚的女人只身一人净身出户住在这里,什么都没有,连一张床也没有,是睡在小树枝干柴上面,偶尔她11岁的女儿来看望她。当我们家决定下乡时,她其实是万念俱灰,也想随我家一起下放。父亲思考了几天,我们和她做邻居也就是几个月,没有什么来往,她女儿来看她怎么办?让她跟我们走是最好的选择吗? 我们都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所以没有答应她。

1970年5月17日,单位派了两辆8吨解放牌卡车来,一车装着破破烂烂,没有一件家具,坐着全家四口人,另一辆车拉着一车煤,农村不供应煤啊。那时候城里一批一批地下放,一车一车地搬家,我们小孩子们都去看热闹。议论谁家走了,谁家有钱,车上有好家具,拉了几车。而我家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父亲年轻,大学毕业后从来没长过工资,母亲有大病,不工作,做过手术,欠了300多元,所以生活清贫。

一路上在明媚的阳光下迎着暖暖的春风,看到田野庄稼已经出苗,经过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我第一次体会到几个成语:一望无际,一马平川,感觉大连地区真是一个好地方。父亲此时想些什么?是如释负重,还是前途未赴?

汽车行驶了约4个小时,我们下了国家公路哈大道,左手进入一个村庄,映入眼帘的是遍地苹果树。只开了一里地(500多米)就到了目的地。母亲的三姨一家已经准备好了租的房屋,一间房子和共用厨房,是母亲三姨夫的本家堂兄的房子。三姨姥迎接了我们,端来了高粱米干饭,刚摘下来的菠菜做的菠菜汤。这波菜汤真鲜,我连喝了三大碗,喝得满头大汗。

这里归属鞍山市管辖,是平原,土地肥沃,交通发达,满清时是八旗册封的土地。西边走过去2公里就是渤海,东面哈大主干铁路,有快车大站,还有几条货车停车场,哈大公路也经过。一个2000多年的古城就在这里,拥有3万多人,职工1-2万人,是苹果之乡,不少农户里有人在镇里上班拿现金工资。公社16个大队平均日工分一元钱,很富裕,越靠近城镇越富裕。

已经有鞍山市知青下乡在这里,还有几户从鞍山市来的五七战士去年就已经落户到了这里。

大队有6个生产小队,由3个离的很近的自然屯组成,有低矮土山3座,最高的才几十米高。

安顿好了家以后,第三天,父亲领我到大队小学去转学。学校坐落在一个小土山上,有5个年级,共有5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0多名学生。学校有校长WYK,老师WGD,WBC,WJH,JSX,一年后又来了WDZ,GEL,JSY。

父亲计算了一下,九年义务教育,因为我上学太早,在中学毕业后我年龄太小,不能参加农田劳动。

于是跟校长讲:“给他降3级吧,他挺调皮的学习不好。”

校长看看我说:“不像调皮的孩子呀!”

父亲继续请求他。

这个时候我看墙上的人名就念起来:“WY棍”。

校长一听:“你真调皮!”

父亲赶紧批评我:"不懂礼貌,WY琨“

校长笑了打圆场:“他可能不认识琨字”,想了一下说:“只能给他降一级”。

于是学习上在大连刚刚开窍的我, 是班级里学习第一,到了农村却成了留级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下乡记实(四)1970年走五七道路下放农村 Boston美丽夜景,险象环生 台湾政经时事分析名人录 1900年-1990年世界六大国的历年钢铁产量 中国比美国安全吗?
t
tomcat801
我家69年1 1月下乡。You were 牛娃!哈哈哈
老生常谈12
正常是1969年下放,犹豫了几个月后,家父自己主动下放。
老生常谈12
4年级之前懵懵懂懂,从来不知道老师留什么作业说什么注意事项。5年级时突然开窍,老师一开口就知道他们讲什么,全会。
t
tomcat801
确实有个开窍的阶段:看啥懂啥学啥会啥!哈哈哈

这些发生在聪明娃的身上!

老生常谈12
可能是那个时候教材太浅的缘故

我们从来不预习不复习。

有很多时候老师上课开始时就问问题,就是要讲的新内容。老师刚一问我就举手,老师还不愿意让我答,总想给别人一些机会。可是没人举手,只好让我回答。一答就对,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讲不出说来道理,说一看就知道。

一次上课开始,老师写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请求解。我一看就给出了答案。老师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说不知道,一看就是,不信把解带回方程去,肯定对。这节课老师讲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还有一次一上课老师就给出了一个直角三角的两边边长,求第三边长。我眼睛一瞅就给出答案。老师问怎么算出来的。我说你看两条短边的平方加起来不就是长边的平方吗?又让我蒙对了,老师要讲勾股定理。

紫色仙客来
大学毕业后的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

那个年月太奇葩了

5
500miles
第一句话,70年的解放卡车是四吨的,不是八吨。
小二哥李白
自重四吨,载重四吨,拖载四吨。。。
老生常谈12
是啊,很普遍。碧蓝天和你姐紫竹箫家里都下放到农村。
紫色仙客来
70年代的卡车你们也懂?!笑谈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紫色仙客来
老生哥是牛娃,颈仰涛涛

脖子都酸了

老生常谈12
你补充得对。
老生常谈12
5班说得对。
老生常谈12
儿童可能都有一段时间很灵气,一点就通。
老生常谈12
那是啥?都是半仙儿?
紫色仙客来
大仙级别的
S
Seattle101
这算好的。还有被整到夹边沟的。
老生常谈12
都和许老师平级了。
紫色仙客来
听着都瘆得慌
紫色仙客来
妈妈身体不好,只靠父亲一个人,真不容易,在农村干啥呢?不会种地吧
5
500miles
难道不是 “两辆” 八吨?加起来八吨
S
Seattle101
1-3 在哪里? 都是万不得以,家里后来没谈到为什么吗?
5
500miles
我实习就是在一汽做的,,,带学生实习也是在一汽
老生常谈12
1-3是什么?
老生常谈12
夹边沟是右派

全国右派几十万人。

老生常谈12
69年-70年的下放没那么惨,不干活,工资照发。城市户口没了。
老生常谈12


是咱们的地盘。

老生常谈12
种地

母亲下田里种地,身体逐渐恢复。

因为到农村去,我家经济上大翻身。

S
Seattle101
前面3篇。
南城胡同串子
不说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么?
S
Seattle101
工资照发?
t
tomcat801
“建立一个小型发动机厂”!太厉害了!哈哈哈
紫色仙客来
厉害,大写的赞!大连附近有个瓦房店,我大学同学的父母就是那里种苹果的

家里不穷,比我们城里娃时髦

紫色仙客来
串子小孩子家家的别插话,我都不懂你能知道,切
花椒
解放牌卡车的载重量应该是4吨。
紫色仙客来
喜欢看老生哥讲过去的故事,我慢慢仔细看
老生常谈12
对呀!

家父到农村就是大能人一个,从生产队队长,到大队支部副书记,再到公社书记(管3万多人)都认识。

老生常谈12
写得粗糙,但是都是真实的。
老生常谈12
是我记错了,以为是8吨车。
老生常谈12
对!

90年代时,改开后家父风云全省,90年代家父已经是全国知名,江总接见过。

老生常谈12
瓦房店在50-70年代末是全国最大的县城,有10几万人。瓦轴2万多工人,瓦纺一万多人。
老生常谈12
那都是网上

中黑造的谣。

这几句话有的说是对白区地下党的使用,其实也不是。

老生常谈12
对!
老生常谈12
写得粗糙,但是都是真实的。
南城胡同串子
原来如此

南城胡同串子
哼,不跟你好啦!

5
500miles
又一个”我们那边的” :)
紫色仙客来
不要紧,我跟你好

小二哥李白
按满载加拖载的极限的确可以达到8吨。。
提问题
跟江总一样啊
c
clearbluesky
都已经写到第四回了? 前三回都没看到。我跟两位从一二线城市下过乡的前辈聊过天,挺不容易,最苦的不是日子本身,是适应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