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哥是文革时期的高中生。
恢复高考后,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套高考参考书。每套都是系列,比如数学那套系列,涵盖从小学到高中,也有部分高等数学(微积分1,2),厚厚的三大本。其它科目,比如英语系列,具体名字忘记了,与后来的许国璋英语大同小异,都不是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是当时为了迎合高考,一些地方组织人编写的。
大哥通过自学这些教材,考上了一所很一般的大学,高考成绩非常差,用现在的标准几乎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据他自己说,学这套系列教材,非常痛苦,一半以上根本弄不懂。他还是我们当地最好一所中学出来的,是他们高中毕业班里的所谓学霸,我父母心目中的天才。
到读书的时候,由于当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无事就翻阅大哥留下的这些书(他当时已经去外地上大学去了),什么尼采哲学,歌德诗歌,十日谈(当时我是把它当作黄色小说看的,都是背着父母偷偷看)。。。同时也包括这些数学,英语等参考书。印象贴别深的是,我竟然都看懂了。其实初中没毕业,基本就把整个中学的数学,英语,也就是大哥参加高考留下的那些参考书学完了。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文革时期的教学质量是十分低劣的。
整个中学阶段,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不是不会,而是完全没有兴趣去拿什么高分,甚至觉得考高分是一件十分滑稽,特别无聊可笑的事,特别瞧不起整天围着老师拍马屁的那些同学。父母打压得太厉害了,逆反心里严重,超级变态,故意与他们对着干,指东打西。没事就呆在家里看大哥留下的那些书,去学校就是混天黑,是典型的家庭和学校无人知晓的路人甲。
高中毕业前一年,一本中国画报(或者是苏联画报中国版?记不清楚了)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篇介绍莫斯科大学大学生生活的文章,金发碧眼的大学生们,在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宿舍里,有人弹吉他,有人聊天,甚至有一个穿的非常暴漏的洋妞,斜眼挑逗读者。。。。。当时的感觉就是与人家相差太大了,羡慕不己。我大哥无意的一句话让我心潮澎拜,他大概意思是,北京的那些大学,与苏联的这些没啥区别。。。
一下子了有了目标和动力。其实当时数学也好英语也罢等等,都记不清学了多少遍,熟的不能再熟了, 父母压制得太厉害,又没有别的可玩,整天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阅读大哥留下的那些书。高考前,做了几套以前的高考真题,心里其实已经十分有数了。
高考成绩出来,让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大吃一惊,成了当地的高考状元。多少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父母,还有我的班主任,都一直深信不疑,我高考作弊了,要么是阅卷人搞错了什么的。关于我高考的事,一直笼罩阴谋论,我也一直懒得解释。
数学问题请教过3-4次。老师水平很棒,佩服。那两个人都是中国50年代大学毕业的。
我哥小学刚毕业碰上文革,停课2年,复课后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当兵了。可他在部队上自己找了一些书自学,从74年开始,他就给我介绍一些相对论、集合论的概念。他喜欢的是哲学,文革一结束,上了77届文科,挺好的大学。有些物理、数学问题我不懂,他可以给我解答。
站在讲台上授课的教授,大多具备留洋的背景---就冲着这份师资力量,大概也是直到2000年以后,中国的大学才和文革前持平。
记得当年刚进大学校门,辅导员老是在我们耳朵说:人家老三届基础知识扎实,77届很刻苦,上课精神是最佳。
在国外,则要求大量的阅读,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分析想法,导出结论。更多的是强调培养思维方式而不是死记硬背。
不知文革前的教育水平与共和国之前相比如何?文科和数理可能有所不同。
文革之前的重点中学也开始按出身和表现录取学生,也试点“教学改革”。
共和国的识字率提高了。。
不过也可能基因发生了突变。
另外过去几十年一直有在中华民国读大学的人得诺贝尔科学奖,且是美国和台湾的院士。还有个82岁在大陆与28岁女人结婚的,他们都毛泽东时代培养的。
人很聪明,但不属于一流。另外还有2-3个教授,与邹承鲁类似,感觉是聪明人但创意不足。有限样本的总体感觉,民国出身的教授级人物,鲜有笨人。觉得在80年代之前,政府对中国50-60年代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提拔太少太慢。这是阶级斗争路线和政策的必然。80年代之后的情况,我就不了解了。
我的一个老师,是文革之前的副博士,但是感觉水平差到了离谱的程度。当时很多老师,现在回过头看,其实都很低劣(当然,这种比法有失公允)。
很多人,人品也有问题。曾经一度对某个专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意向号称此领域的某个专家讨教。发现他解释得不能让人满意,留一手得嫌疑很大,一次上课,无意发现讲台有一本厚厚的外文书籍,就是我感兴趣的那个专题的外国权威原版教科书。是北图的。大致浏览了一下,大概就明白了。当时留了一个心眼,把那书的北图书号抄了下来。几个星期后(北图有的书籍不能连续借阅),兴匆匆地去北图,按图索骥,怎么都找不到这本书的借阅卡片。
回到家以后,想了一个晚上,才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当时没有数字技术,一切都是手工操作。北图当时的外借书籍,需要首先查询到该书的借阅号,也就是借阅卡片上的号码。卡片是该图书馆的全部藏书的编号等等,集中放在借阅处的那些小箱子里。一旦有人动了歪脑子,比如不想别人也沾染此书,把此卡片偷偷拿走,那么别人就不可能找到这个书,相应地,也不可能借到此书。图书馆要更新和重新编辑借阅卡片,估计几年内都做不到。。。
1970年12月18號,法國國營航空航天工業公司同德意志空中客車正式組建「空中客車工業」, 1972年10月28日,第一架A300B1成功試飛。一個月之後就收到了法國民航總局的適航證書,然後在1974年先後收到德國聯邦航空局和美國聯邦航空局的適航證書。A300的第一班定期航機,是1974年4月15號從巴黎飛往倫敦的法航班機[17].。為了打開美國市場,空中客車在A300B1試飛成功的同一年,就決定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別進行6週的展示,獲得巨大反響。幾年之後,美國東方航空成為空中客車工業的第一個美國買家。到1978年為止,東方航空一共訂購了23架型A300B4。
——维基百科
我觉得,一叶障目,以小见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模式,是可行的,离结论不会出入太远。
即使一般的民国小知识分子也了解不多。
过还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那么中国就永远不可能出现持久的创新性思维----除了用弯道超车的方式偷来别人的原创然后自己加工改进,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把原创者逼死。
西方民主国家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有仕途的失败者,才会退隐山林,真正的做点儿学问。
(AirBus)the first twitn-etngine widebody airliner,the A300 typically seats 247 passengers in two classes over a range of 5,375 to 7,500 km; Max take-off weight 171 tonnes.
运10:乘员:混合级124人
毛邓江习领导下的宣传部无耻程度可与印度人比了。我骂印度人,也呸中宣部。
我大哥是文革时期的高中生。
恢复高考后,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套高考参考书。每套都是系列,比如数学那套系列,涵盖从小学到高中,也有部分高等数学(微积分1,2),厚厚的三大本。其它科目,比如英语系列,具体名字忘记了,与后来的许国璋英语大同小异,都不是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是当时为了迎合高考,一些地方组织人编写的。
大哥通过自学这些教材,考上了一所很一般的大学,高考成绩非常差,用现在的标准几乎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据他自己说,学这套系列教材,非常痛苦,一半以上根本弄不懂。他还是我们当地最好一所中学出来的,是他们高中毕业班里的所谓学霸,我父母心目中的天才。
到读书的时候,由于当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无事就翻阅大哥留下的这些书(他当时已经去外地上大学去了),什么尼采哲学,歌德诗歌,十日谈(当时我是把它当作黄色小说看的,都是背着父母偷偷看)。。。同时也包括这些数学,英语等参考书。印象贴别深的是,我竟然都看懂了。其实初中没毕业,基本就把整个中学的数学,英语,也就是大哥参加高考留下的那些参考书学完了。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文革时期的教学质量是十分低劣的。
整个中学阶段,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不是不会,而是完全没有兴趣去拿什么高分,甚至觉得考高分是一件十分滑稽,特别无聊可笑的事,特别瞧不起整天围着老师拍马屁的那些同学。父母打压得太厉害了,逆反心里严重,超级变态,故意与他们对着干,指东打西。没事就呆在家里看大哥留下的那些书,去学校就是混天黑,是典型的家庭和学校无人知晓的路人甲。
高中毕业前一年,一本中国画报(或者是苏联画报中国版?记不清楚了)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篇介绍莫斯科大学大学生生活的文章,金发碧眼的大学生们,在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宿舍里,有人弹吉他,有人聊天,甚至有一个穿的非常暴漏的洋妞,斜眼挑逗读者。。。。。当时的感觉就是与人家相差太大了,羡慕不己。我大哥无意的一句话让我心潮澎拜,他大概意思是,北京的那些大学,与苏联的这些没啥区别。。。
一下子了有了目标和动力。其实当时数学也好英语也罢等等,都记不清学了多少遍,熟的不能再熟了, 父母压制得太厉害,又没有别的可玩,整天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阅读大哥留下的那些书。高考前,做了几套以前的高考真题,心里其实已经十分有数了。
高考成绩出来,让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大吃一惊,成了当地的高考状元。多少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父母,还有我的班主任,都一直深信不疑,我高考作弊了,要么是阅卷人搞错了什么的。关于我高考的事,一直笼罩阴谋论,我也一直懒得解释。
数学问题请教过3-4次。老师水平很棒,佩服。那两个人都是中国50年代大学毕业的。
我哥小学刚毕业碰上文革,停课2年,复课后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当兵了。可他在部队上自己找了一些书自学,从74年开始,他就给我介绍一些相对论、集合论的概念。他喜欢的是哲学,文革一结束,上了77届文科,挺好的大学。有些物理、数学问题我不懂,他可以给我解答。
站在讲台上授课的教授,大多具备留洋的背景---就冲着这份师资力量,大概也是直到2000年以后,中国的大学才和文革前持平。
记得当年刚进大学校门,辅导员老是在我们耳朵说:人家老三届基础知识扎实,77届很刻苦,上课精神是最佳。
在国外,则要求大量的阅读,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分析想法,导出结论。更多的是强调培养思维方式而不是死记硬背。
不知文革前的教育水平与共和国之前相比如何?文科和数理可能有所不同。
文革之前的重点中学也开始按出身和表现录取学生,也试点“教学改革”。
共和国的识字率提高了。。
不过也可能基因发生了突变。
另外过去几十年一直有在中华民国读大学的人得诺贝尔科学奖,且是美国和台湾的院士。还有个82岁在大陆与28岁女人结婚的,他们都毛泽东时代培养的。
人很聪明,但不属于一流。另外还有2-3个教授,与邹承鲁类似,感觉是聪明人但创意不足。有限样本的总体感觉,民国出身的教授级人物,鲜有笨人。觉得在80年代之前,政府对中国50-60年代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提拔太少太慢。这是阶级斗争路线和政策的必然。80年代之后的情况,我就不了解了。
我的一个老师,是文革之前的副博士,但是感觉水平差到了离谱的程度。当时很多老师,现在回过头看,其实都很低劣(当然,这种比法有失公允)。
很多人,人品也有问题。曾经一度对某个专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意向号称此领域的某个专家讨教。发现他解释得不能让人满意,留一手得嫌疑很大,一次上课,无意发现讲台有一本厚厚的外文书籍,就是我感兴趣的那个专题的外国权威原版教科书。是北图的。大致浏览了一下,大概就明白了。当时留了一个心眼,把那书的北图书号抄了下来。几个星期后(北图有的书籍不能连续借阅),兴匆匆地去北图,按图索骥,怎么都找不到这本书的借阅卡片。
回到家以后,想了一个晚上,才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当时没有数字技术,一切都是手工操作。北图当时的外借书籍,需要首先查询到该书的借阅号,也就是借阅卡片上的号码。卡片是该图书馆的全部藏书的编号等等,集中放在借阅处的那些小箱子里。一旦有人动了歪脑子,比如不想别人也沾染此书,把此卡片偷偷拿走,那么别人就不可能找到这个书,相应地,也不可能借到此书。图书馆要更新和重新编辑借阅卡片,估计几年内都做不到。。。
1970年12月18號,法國國營航空航天工業公司同德意志空中客車正式組建「空中客車工業」, 1972年10月28日,第一架A300B1成功試飛。一個月之後就收到了法國民航總局的適航證書,然後在1974年先後收到德國聯邦航空局和美國聯邦航空局的適航證書。A300的第一班定期航機,是1974年4月15號從巴黎飛往倫敦的法航班機[17].。為了打開美國市場,空中客車在A300B1試飛成功的同一年,就決定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別進行6週的展示,獲得巨大反響。幾年之後,美國東方航空成為空中客車工業的第一個美國買家。到1978年為止,東方航空一共訂購了23架型A300B4。
——维基百科
我觉得,一叶障目,以小见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模式,是可行的,离结论不会出入太远。
即使一般的民国小知识分子也了解不多。
过还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那么中国就永远不可能出现持久的创新性思维----除了用弯道超车的方式偷来别人的原创然后自己加工改进,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把原创者逼死。
西方民主国家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有仕途的失败者,才会退隐山林,真正的做点儿学问。
(AirBus)the first twitn-etngine widebody airliner,the A300 typically seats 247 passengers in two classes over a range of 5,375 to 7,500 km; Max take-off weight 171 tonnes.
运10:乘员:混合级124人
商载15000千克 6400公里。 商载5000千克 8300公里 BaiDu: 大型飞机Vs中型飞机, 第一当然是飞机的载重能力 大型飞机,如波音777-300,或者空客A330-300型,座位排密一些,都能坐下400多人。 中型飞机,如波音的737-800,或者空客的A320,廉价航空公司一般都安排180人以上的座位。毛邓江习领导下的宣传部无耻程度可与印度人比了。我骂印度人,也呸中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