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依之地》是追逐自由,还是逃避人生?

x
x潇潇
楼主 (文学城)

   最近一部电影十分火爆:《无依之地》。导演是中国女导演赵婷。此片获得了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颁发的电影【金球奖】,还获得意大利电影节【金狮奖】等很多大奖。《无依之地》讲述一个女人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小镇,抛弃一切独自穿越西部“追求自由”的故事。官媒一度称赵婷是“中国的骄傲”!可不久后,又因她有辱华言论:“童年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地方”而遭全面封杀。这种有激烈争议的影片,是一定要看的。

 总以为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必然是勤奋努力、独立勇敢追求自由的励志作品。而这部《无依之地》观后是无望和失落。整部电影灰暗阴冷,看不到美国精神。想起以前和黎锦扬先生聊电影。

  我说:“一部电影,思想性最重要,对吧?”

  他摇摇头:“不对!电影作品是娱乐第一!”

  我说:“没有思想的电影,不会获得奥斯卡奖的。”

  黎老说:“没有娱乐性,人们连电影票都不买,有思想也没用。”

  我想确实如此,现实社会里人们追求娱乐,看电影是享受,不是受教育。好电影是娱乐中传播人间正道。

 《无依之地》是根据2017年美国作家杰西卡的纪实文学【游牧人生】改编成的电影,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些熟悉的公路、荒原场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漫游在美国西部戈壁滩上。女主角佛伦那张似曾相识的美国女人面孔,吸引我关注她的命运;她选择的生活方式非常离奇:放弃一切去流浪。

 我不认为这是追求自由。勤劳者未雨绸缪,天空的小鸟也会为自己筑巢。毕竟肉身敌不过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平安才能享受自由。几年前我去洛杉机市中心给流浪人送圣诞餐,露宿街头的大部分是吸毒或精神问题的人。哪有这番闲情雅致和经济实力去周游美国。我们也在海边房车宿营地住过,房车的停车费很高,五十多块一天。打零工的工资不可能维持生存。电影中的佛伦是在消耗积蓄,当她耗尽了全部积蓄,就会像那些吸毒者一样露宿街头。那不是人类追求自由,是自暴自弃的沦落。若把沦落拔成道德高尚,那会害人。

  导演赵婷是想挖掘美国底层生活的阴影,爆料资本主义的黑暗。她摆脱不了童年“充满谎言”的教育,她在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中长大。她印象中的美国人民的生活是绝望与挣扎,她在【游牧人生】一文中找到她的认知,于是就改成了电影《无依之地》:

  电影中女主角佛伦是一个语文老师,她与丈夫生活在一个小镇,那小镇上唯一的工厂倒闭后,整个村落也消失了。丈夫患癌症去世,没儿女,佛伦无处可去,她将货车改装成房车离开小镇去流浪疗伤。

  她一路自食其力,努力打零工来维持开销,她在亚马逊公司仓库当包装员、在宿营地刷洗马桶、洗石子等一些粗活,一片三明治或一罐可乐都成了美食礼品。她在途中遇到一群游牧者,大部分都是疗伤而来。有人患了癌症,医生要她在住院,她不想最后的日子在医院里度过,选择了流浪;有人失去了儿子,心碎难以修复,决定出门帮助他人来安抚自己,一上路就是几年。还有一位说:"邻居买了艘帆船,还没开过就死了,我可不想死的时候,新帆船还在停车道上!" 便加入了游牧人群。

  她们认为流浪人生是“自由,美丽与大地相连的"。于是在荒山野地里敷脸美容。一个纹身人展示他胳膊上刻的理念:“家只是一个字,真正的家是永远放在你心里的东西”。这话引起佛伦的共鸣,她想把丈夫放在心里,丢弃家园去流浪。这些流浪人在野外相遇,互诉不幸,互相安慰,佛伦失去亲人又失去家园,她车上最珍贵的财产是父亲的遗产瓷盘还有丈夫留下的婚戒。有人在解说“流浪人也是有尊严的!”其实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尊严。

  旅途中佛伦遇到了大卫先生,大卫喜欢上了佛伦,帮她修车,帮她清理爬满蚂蚁的房车,不小心摔碎了佛伦父亲的瓷盘,佛伦毫不留情地把他赶走!大卫并不介意还和佛伦一起在篝火晚会上跳舞,两个人相伴同行了一段。大卫接到孙子出生的消息离开了游牧人群,临走留了张纸条邀请佛伦到他家去。

  游牧生活很艰难,佛伦必须到处打工赚钱买吃喝。她在途中学会了修补轮胎,她有幸得到别人剩下的半桶油漆,把车涂抹漂亮。给它取过名【先锋号】,要它强大。但是这车还是经不起长途跋涉而坏了。修理费用2300块,佛伦一时难以支付。修车工建议她卖车,可卖5千块钱,再去买一辆普通的车。佛伦的脸绿了:“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装修它,你是不会懂的!这儿是我的家”。 佛伦离开小镇时说过:“我不是Homeless(无家可归),我是Houseless(失去房子)”。她认为家始终没有丢失,她的家是天涯海角的一路风尘,是一杯热咖啡还有一个人在心里。佛伦厌恶人们讨论买房子的事,她不接受“人们用一生的积蓄去买一栋消费不起的房子”。她的家就是这不到5平方米的车箱,心安之处就是家?

  佛伦去了大卫的家,大卫一家非常友好,大卫邀请她留下一起生活,佛伦无法面对大卫的家人,还是独自走了。她拒绝了爱情,来到加州妹妹家借钱修车,妹妹帮助佛伦修车,也担心她流浪的安危,劝佛伦住下不再流浪。妹妹知道佛伦失去丈夫的伤痛,同情着她,而佛伦依然无法自拔,她又拒绝了亲情,低着头自言自语地说:“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再次走上了流浪之路。

  整个电影中佛伦的脸上始终是淡漠人生的孤寂,并未看到享受自由的快乐。影片中佛伦走过的海是悬崖和惊涛;她驾车行驶的道路是乱石滚滚的荒原山谷,没有阳光和蓝天。途中她还在戈壁滩上随地大小便,让我想到新疆之旅,也曾被迫在戈壁滩上解放自己,那不到一尺高的断墙后面,到处臭气熏天,卫生纸飞扬……没有自由的快乐,只有无奈的尴尬。

  佛伦遇到一个同镇的年轻人,年轻人说女友从来不在乎他,佛伦送他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爱情诗,那是她婚礼上丈夫给她的诗。她背的熟练,这是她心里全部的家产: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   

  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使五月娇蕾红消香断     

  夏天拥有的时日也转瞬即过   

  有时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 

  它金灿灿的面色也常被遮暗     

  而千芳万艳都终将凋零飘落     

  被时运天道之更替剥尽红颜     

  但你永恒的夏天将没有止尽

  你所拥有的美貌也不会消失   

  死神终难夸口你游荡于死荫     

  当你在不朽的诗中永葆盛时     

  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

  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

  佛伦驾驶她的【房车】噢,应该说是【家车】回到家乡小镇,把存储在仓库里的家具全部扔掉!她又去了生活过几十年的小房子,这里是空荡荡的沉默。她打开后门走向了枯草碎石遍野的原野。佛伦的车又在荒凉昏暗的雪地里驶向远方,令人担忧的是她的车再坏了怎么办?她病了怎么办?她不能打工赚钱了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你要去漂泊,请不要忘记在心里装一首莎士比亚的诗”。电影把自由与流浪混为一谈,自由是人类最大的幸福,但绝不是身无分文的流浪。

  屏幕上出现了一句真话:“献给不得不上路的人

  赵婷拍摄美国底层生活的疾苦并不真实。美国有失业资助,残障资助,还有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生存环境。佛伦62岁,身体状况良好,她曾为语文老师,找一份工作并不难。美国有五星级酒店般的老人公寓福利。她为什么要选择无方向的流浪?她是无法面对生活挫折,她在逃避现实。她最后选择了抛弃了友情,亲情和爱情,无信仰,无爱,无盼望的彻底流浪。这种生活甚至连自尊都会丧失。就像上次看到那位去面包房里偷面包的流浪人,营业员小姐责怪他“没有骨气!”

   电影拍摄的是美国西部游牧人生,却未见导演展示西海岸阳光下蔚蓝的大海,也没见山谷参天的松树和白雪皑皑的美景,她眼中的加州是灰暗凄凉的。真实的西海岸和美国精神一样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加州阳光是让心理医生失业的地方,加州人热情,单纯,乐观。并不像电影中那么冷漠沮丧。导演在《游牧人生》中找到一点《卖火柴的小女孩》味道,并不代表美国社会生活。

   我曾经在一家自助餐厅里看到过一位八十多岁的女收银员,她鼻子上插着氧气管,歪着脖子看屏幕,双手颤抖努力工作着;我在牙医诊所工作的白人同事贝迪74岁,她丈夫去世多年,她依然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喷上香水来上班,她把家搬到靠近军人墓园,每个星期去墓园与丈夫小团圆。她们都是勇敢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她们的故事值得传颂。还有很多美国人去领养中国残障弃婴,改变她们的命运,这些题材才应该是获奖作品。

  《无依之地》佛伦的流浪并非社会造成的无依无靠,而是她自私和懦弱的选择。这是一部失败者的人生故事,她的游牧生活是颓废自作自孽,不值得宣扬。好作品鼓舞人类勇敢坚强,惩恶扬善,自信快乐,好电影展示人性善良和忘我奉献,《无依之地》正好与其相反。这种没有娱乐性又误导人的影片被冠上《金球奖》《金狮奖》令人担忧。有个美国女孩看了电影说:“我要重新思考生活了!”家长担心孩子们看了这部电影,从此放弃努力,开始流浪。希望奥斯卡奖的评委们能守住信念,给世界留点希望。

   赵婷是个有灵感的天才导演,影片中的人物命运与背景很融洽:灰暗的光线,忧郁的主角,无望的前途,佛伦的颓废心态配在那绝望的狂风巨浪悬崖上、无边无际的西部戈壁滩之中非常默契,她请奥斯卡金奖女演员佛朗西斯任影片主角,背后经济实力雄厚。 圣经上说人生是来世界旅行一场。世上所有的快乐与痛苦,贫穷与财富都只是旅途的景色,它是安抚人心,鼓舞斗志。《无依之地》把失落的无奈演绎成自由的选择,把逃避人生当作追求自由那是大错。

 

这是佛伦流浪的道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无依之地》是追逐自由,还是失败人生? 三八节,我成了房顶上的“上海妖精 ” 疫苗来了,华人到底要不要打疫苗? 买二手车的经历,价格混战! 情人节,Costco对面的摊位
顾剑
写这篇影评的人,不懂得自由选择,他本身接受的是“有毒的正能量”的价值观
魔羯鼠养猫
+1
孤鹜晚霞
让我再次见证了人只能把事物理解到他们能理解的程度, 可惜了片子,可惜了时间。还有,是女主找赵拍戏,写东西前把事情搞清楚了。
魔羯鼠养猫
+1
孤鹜晚霞
片尾已经写了献给不得不上路的人,讲了几个不同的不得不的故事,不知那楼主看全了吗, 还是要急着交作业?
J
Jessy99
很喜欢巜无依之地》,广而言之,我们都是在路上的人,行进方式不同而己

对于“不得不上路的人”,欣赏西部的美好,不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香草仙子
特别同意。我看这部电影也觉得我们这些海漂不也是住在无依之地的人吗?
日月茗
+1. 女主最后一份全职工作是在关闭的石膏板厂的人力资源部,影片最后她还回到曾经工作的办公室

驻足片刻。她后来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做学校代课教师只是其一。贴主非要把女主说成是语文老师,还说美国有五星级酒店般的老人公寓福利。贴主脑补了很多东西,认知偏差有点儿大啊!

J
Jessy99
是的,内心的感受是一样的,我想这是赵婷能够拍好的原因之一

有一个桥段,是女主再次上路,画面是看不到尽头的道路,这不正是我们一次次启程,主动或者被迫一次次做出重新上路的选择,那一刻,我觉得女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f
fische
《无依之地》是枚青橄榄,舔尝一下外表之后用内心已有的定式来写评论有些冤了这挺好的文笔。赵婷的这部新作耐人寻味,不是人和人生活方式
香草仙子
还有几次女主回到有屋的亲友家暂住,我感到就像每次我回到中国的感觉。但回国总是暂住,然后,大部分时间就又是在无依之地漂泊挣扎的状态
J
Jessy99
是的
H
HiGena
是的,同感。
H
HiGena
实际上女主是非常享受这种生活的,她不可能寄人篱下,所以她不可能住在她妹妹家,也不可能和那个老男人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
J
Jessy99
在妹妹和男友都愿意收留她的情况下,再次上路是她主动的选择,以女主的个性,也是唯一的选择

或者说并没有其他选择

H
HiGena
当然没有,所以赵婷献给不得不上路的人们。
s
shamrock100
既然是不得不,就不是第一选择呀,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中老年人也就算了,年轻人的未来在哪儿呢。这是这部电影留白的一点。
d
danren
对于此文作者的文采哑口无言!文中最大的亮点是莎翁的诗歌成为主角的全部家产!

如果那个姓黎的是电影院买门票的,我完全赞同,但要知道还有好些独立艺术院线。

而且影片是科恩嫂请赵婷来拍的,她才是赵婷的真正伯乐。

文章写道有点赶,好好写也可以是不同的声音,当然可以啦。

孤鹜晚霞
哈哈,,,脑补了很多,,,是这个感觉。 :)
孤鹜晚霞
+1, 谁不是不得不在路上的人,所以看得老泪婆娑。
J
Jessy99
是的,看的时候,一次次感同身受
f
fische
Jessy和香草讲的真好!
J
Jessy99
谢谢,这部电影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远,那种孤独无依之感,应该是人类共有的
香草仙子
感觉你完全是用你的眼光去看赵婷眼里的世界。很遗憾你完全没get到这部电影的得奖点。
x
x潇潇
正能量是:真实,勇敢,不放弃。 不是选择放弃走向不归之路。
x
x潇潇
仔细看了电影,因为被誉为“追求自由”的好电影,看了很失望,身无分文流浪不是追求自由。
x
x潇潇
值得同情,不值得推崇。
x
x潇潇
按照常理,导演选择演员。这种关系被打破,也不重要。
香草仙子
女主流浪是在疗伤。但她有典型的美国灵魂-对独立自由的推崇。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从世界各国移民美国的人都具有的精神内涵。赵婷对中美两国

文化都有深切体会和理解,所以她能拍出其他美国(中国)电影人拍不出的角度和内容。这部影片让我惊奇的是她能把中国文化和美国底层人的故事连接融合得如此自然。非常难得。看好她未来的作品。

x
x潇潇
温饱是生活,欣赏是奢侈。这种生活不是好的选择。
x
x潇潇
作品表达作者的思想,心态,意境。谁也逃脱不了。
x
x潇潇
美国有非常优厚的老人福利,这是她的安全感吧。最终不是流落街头,就是老人福利。
x
x潇潇
这就是电影的作用,美国是个无依之地,您会选择流浪荒原吗?
x
x潇潇
美国是人尽其才,公平竞争的环境,努力就会进步。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x
x潇潇
佛伦不能面对生活挫折,也不愿学习与人相处,放弃一切走向流浪,不值得提倡和欣赏。
x
x潇潇
黎锦扬是卖票的?哈哈,他哥哥黎锦光是《夜来香》的作者。

黎锦扬是美国著名作家,华人的骄傲,他《花鼓歌》上了百老汇舞台,电影获奥斯卡奖五项提名。

建议你看看《花鼓歌》。

x
x潇潇
正是如此。孩子看了电影学她放弃一切去流浪,就惨了。
f
fische
同感,但我没有香草表达的透彻。谢谢香草!我想赵婷本科的政治学和她美国摄影师男友的背景,也给了她能更深刻广博地理解美国各阶层社会。
f
fische
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认知内表达自己。
J
Jessy99
人都是孤独的,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面上感受这种孤独
R
Rutherwood2
边缘人仍然有追求美好追求自由的权利
t
tuzhirong
世上就有这么狭隘的人,哈哈,一部电影,特别是西方电影,常常只是把一种人生或某种现象摊开来,人生不是黑和白

各种人生,各种现象。慢慢去品。不必去judge或说教别人。而且电影是艺术,有它的美感,我们也只需要sit back, relax and enjoy.  也会引发思考,或感叹。

 

我看了,喜欢,有美感,有质感。不喜欢电影译为无依之地,游牧人生更为确切。

s
shamrock100
是个,这个中文的名字已经带了Judge的感觉。
顾剑
这句话正好说明你的认识盲点:正能量本身没错,问题在于生活不需要时刻弘扬正能量,甚至不能给能量贴上正负的标签
孤鹜晚霞
+1, 大赞, 特别是最后一句。
x
x潇潇
正能量是您提出来的。文章没有写正、负能量。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看这类电影,会有什么样后果?
x
x潇潇
谢谢!如果我不写影后观感,您去批评谁呢?呵呵

原作是报告文学“游牧人生” ,导演改做“ 无依之地”。心境就不一样了。

x
x潇潇
一个观众写写影后观感,不是奥斯卡评委,您过高评论了。
孤鹜晚霞
重要的是作者闭着眼睛扯什么背后经济实力雄厚,就这么低端揣摩无中生有出的正能量?事实正确是写任何评论的第一步要求。
x
x潇潇
不否认她的选择,您会选择流浪吗?
x
x潇潇
哈哈哈,又是“正能量” ,这词我是不熟悉的。写影评,欢迎理性指正。
x
x潇潇
我们都是漂泊海外某生,独立,勇敢,勤奋 不言弃,才能生存。 喜欢美国自由平等竞争环境。

世界上哪里是“有依之地”? 放弃努力在任何地方都无法生存。除非特权阶层。

x
x潇潇
赵婷最后这句话有价值。 被宣传成“为追求自由放弃一切” 就是误导。
x
x潇潇
建议你也写一篇影评。
x
x潇潇
自由世界谁都有追求自由的愿望,但身无分文的流浪不是追求自由。
x
x潇潇
你和她不同,你选择的是自由,公平,勤奋致富的美国社会,不是选择流浪生活。
顾剑
你的问题就在这里:忍不住要替他人去指出人生道路和价值观,这就是所谓的爹味正能量
顾剑
理性地说,就是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多元的,并没有全然正确的评判标准和高下之分
顾剑
“美国自由平等竞争环境”首先一个关键词是“自由”,价值观的多元性,而你的下意识还停留在国内教育的一元价值观而不自知
C
Cathy_Bay
这个解的透彻。哪个人不是在路上呢?
d
danren
我是让你不要断章取义,拎不清!
x
x潇潇
看电影只能赞扬不能异议,这就是正能量?我不赞成把流浪曲解成 “追求自由” ,只是表达自己的认知而已。
x
x潇潇
只是不接受这种面对生活挫折,选择放弃的流浪意识。说几句真话而已。
x
x潇潇
你不用急,背后有实力不是坏事,要不然办不成事。

全世界都一样,参加奖项报名费几千?获奖还要多少?

导演选演员需要很多次面试,全美国有多少人争先恐后面视?

导演还没成名导,奥斯卡女演员主动来抢角色?这些是社会基本常识。

顾剑
你当然有不赞成电影的观点自由,别人也有对你的观点进行批评的自由,现在你明白judge不是单向和单一标准的道理了吧?
顾剑
对电影当然不需要一味地赞扬,我针对的是你的单一而狭隘的价值观
顾剑
你可以不接受,但不能在正文里做出一副艺术评论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傲慢嘴脸

举个例子,你的原文,“好作品鼓舞人类勇敢坚强,惩恶扬善,自信快乐”----错!艺术评论的标准不是单一的,好的艺术作品是直击人心的,只要它在某一方面引起跟多人的共鸣就是成功的,而这种共鸣的情绪未必是正面的。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的诗,全诗一点也不让人坚强和向上,但是和电影里的nomad精神也是相通的,不是么?

x
x潇潇
有人习惯听唱颂歌,表达异议是自由世界的特产,习惯就好了。观众都是电影的审判员。
x
x潇潇
浅浅拙文,不值得你大张旗鼓地追杀,还是评论电影吧。
x
x潇潇
我是这样认为的:好作品弘扬勇敢,不放弃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精神。你也可以写写你喜欢的精神,共勉。
x
x潇潇
身无分文地流浪,肯定不属于追求自由。世界是美好的,流浪是无奈,不是选择。
y
yingji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