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雨女
楼主 (文学城)

我一直以为只有三个。而且都和原子弹有关。看来还是见识太少了。感谢老生网友提供的信息。

我之所以对这事有印象。是因为有家人参与了其中的一个。参与的项目就在老生的目录里。我不记得有证书这事。但是,我清清楚楚记得有奖金。因为我们家讨论这钱用来干什么。那时候,中国人还都在规规矩矩上班挣钱。可不像现在。虽然钱不多,但是那个年代有一点外快。大家还是很高兴的。

好像是根据贡献大小发的。基本按照级别来。因为这个奖跨越了很多年,参与的人员很多。所以,发奖的时候,有些人已经走了。我知道的主要贡献人都是我爷爷辈的。还都是老海归。名字很响亮的那种。

真不敢想,老一辈的人早都走了。难过。

 

海洋蓝
是呢,一代风流人物。
老生常谈12
因为那是首次评奖,是对前26年累积的成果评奖,以后就是几乎每年评奖。

国家首次评选的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而1985年评奖更多是对前26年国家累积的重大成就的评奖,获奖者要么是两单一星的功臣,要么是学部委员,稍逊一些也是全国各行业的翘楚,知名教授研究员。

国家科技进步奖必须经过运行验证检验,得完成了2年以上吧?才能看出对国家安全的保证,或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5年即使是国家三等奖,也是大奖,全国没有几个教授和正研究员可以获奖的。当时全国学部委员400多个,全部获奖,那还只剩600多项。全国有多少正教授和正研究员和3级工程师以上?有多少大项目负责人?

当时仅中科院就有120多个研究所和中心,各部委大研究院大设计院200-300个,大研究所300多个,高校400多所,各省大研究院大研究所几百个。

 

有人吹牛撒谎撒大了。1985年研究生毕业一报道,还没开始熟悉环境,当年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早就报上去了,需要很长时间甄别,筛选,检验,实地考察,测试,运行,评审,表决,报批,批准,下达通知,备案等等,都是全国最知名的大科学学家才有能力去评审别人。所以提早申请,即使申请本身也学要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很长时间去准备。

那个人心里很黑暗,见不得别人好。看到别人好一点就想找茬,连发两篇点我名的主贴,骂我。

 

 

雨女
难怪有那么多。我就印象项目很大。人很多。跨代完成。
雨女
那时的人很纯粹。

有些人是过去有钱人家大小姐出身。接受了好的教育。我还记得有个老太太。瘦瘦的。没老伴儿,没孩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想着她的研究。我也知道她的弟子们都在早年,就是80年代初期来了美国。没回去。

老生常谈12
关键这些人

首次评选的,都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像钱学森,邓稼先等等两弹一星元勋。

一毕业2-3个月怎么就天上掉下来一个国家级大奖呢?即使留校获得大学校内的大奖也不可能的。

h
hkzs
如果是研究生毕业,在毕业前就有可能已经从事某项研究3到5年了。

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都是某项研究并不稀奇。如果自己贡献卓越,导师看重,愿意提拔年轻人,得奖名单中有一个位置并不稀奇。毕竟再大的项目也是一线科研人员干出来的。

这还是在假设是应届生的前提下。要是是往届生,说不定在上大学或者研究生前已经长期从事某个项目研究了。

 

雨女
难道不是所有参与的人,人人有份?只是分量大小。
h
hkzs
评奖潜规则。

领导先上,权威先上,领导和权威觉得应该上的再上,领导和权威要是觉得某人只是做了些普通工作的就不安排上去了。。。

老生常谈12
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呢?

又是宋运辉!

1985年是以前26年积压的重大成果。况且那个苍蝇报到时,已经申报完毕。

3年至研究生,你能研究3-5年?上大学前是个石油工人。

p
puyh
呵呵,他何时变过?
老生常谈12
1985年时还不至于

这一年是首次评选。所有成果都是举世瞩目的。

老生常谈12
这里有故事

在影坛时,《大江大河》里的78级宋运辉毕业到化工厂,不到一年内就超出这个几万人大厂里的成千工程师,甚至总工程师,领导生产线技术改造,仅几年就要提拔为副司局级的总工程师。而真实情况,78级正准备评工程师。

我以我的经历说这只是剧,现实不是这样的,遭到了一群王凯迷的攻击,说我自己不行还嫉妒宋运辉,宋运辉就有这个能力。这些王凯迷只是为了看王凯,爱屋及乌。

HZ支持了我的观点。

雨女
你肯定年轻。85年不至于。现在绝对。
p
puyh
呵呵

只要支持你你就爽,就是好人。

h
hkzs
成果是否举世瞩目另说,得奖人员排名也就如此了。
h
hkzs
有梦想就好。

你们还年轻,不像我,老了,无所谓了。

老生常谈12
不一定吧

宋运辉这件事你也会支持我。

毕业不到一年就超过上千工程师,你信吗?

h
hkzs
宋运辉如果上学前就是化工厂工人,难道就不可以参与厂里的技术革新么?

不要瞧不起工人,有些工人很有天赋的,比如以前我去过的某厂车间主任,虽然只是中专文化水平,但对本车间的技术理解十分透彻。在项目研发中做点实际具体工作并非做不到,甚至可能能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案改进意见。

p
puyh
不谈宋运辉,这只是个故事,毫无意义。
h
hkzs
这个不矛盾,宋运辉是以个人的力量去做了国家做得事,纯属瞎编,但这不等于宋运辉就不能参与大乙烯工程并成为获奖人员。

剧里的问题是把宋运辉在技术上拔得太高了。但这不等于我认为他不能参与乙烯工程,不能获奖。

你和你的冤家,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排名第一第二的获奖者吧。但大江大河把宋运辉写成了这样子。

老生常谈12
有名额限制。根据奖的等级,人数不同。

我们的国家七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之前有一个项目是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前,干了十年,终于出来了。

评定为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有人数限制,总有2-3个人的名字不能报上去。有人想了一个办法,把2个人的名字组合成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不允许。最后闹得很不高兴,会记在心里一辈子。这个项目的头,留苏副博士主任被轰下台。课题里的2个人被我们课题抢来,其中的一个坚决不来,丧心了。我们项目的头到底把他弄过来了,让他负责核心组,我就在核心组里。我们的头升任为总项目的头,下面共有4个课题组。

老生常谈12


差得远了,是从研究实习员开始的,项目开始时里有4位副研究员(结束时,3位升为研究员),多位升为副研究员。

在小组里排第4位,前面2位副研,一位助研,后面2位79级,80级。还有另外的3个小组。

 

h
hkzs
这不是质疑两位冤家前辈的学术能力,这不过是正常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报奖习惯而已。

两位前辈都运气不错,年纪轻轻就参加了很好的研究工作,遇到了很好的伯乐。不是么?

想必两位也不会吹嘘自己当年是以项目主持者的身份获奖了吧,这就和宋运辉一样了。

大家都是冤家,老了忆一下往昔峥嵘岁月稠而已,不要伤了和气。

萧岚
不太准确

“获奖者要么是两单一星的功臣,要么是学部委员,稍逊一些也是全国各行业的翘楚,知名教授研究员。”“1985年即使是国家三等奖,也是大奖,全国没有几个教授和正研究员可以获奖的。”这些说法不太准确。对老学科技术和老项目的确这样。

 

当时有多年的大项目,也有新起的小项目。参加项目和申奖,有论资排辈的情况,但也不都是高级职称。1985年的时候,文革前五十年代以后长期从事科研的大学生毕业生,大部分只有中级职称。参加项目的正教授正研究员很少,特别是新兴技术。我在的研究室1985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算是奇迹。多位获奖者中只有一位正高级职称。我是最年轻的,还有工农兵学员毕业留下的,有中级职称几位。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几个教授和正研究员可以获奖”, 也许是对的。这是我看到的情形。数数1000多个三等奖小项目,其中有多少个与与新兴计算机技术有关,再数数当时有多少个计算机学科的正教授正研究员,答案就清楚了。这些项目必须有中低级职称人员获奖。

 

 

关于“国家科技进步奖必须经过运行验证检验,得完成了2年以上吧”这条,我的记忆中没有两年规定。国家科技进步奖在1986年停了一年,可能是以后的新规定。1985年国家首次评奖,尽管强调项目的“经济效益”,但是如何量化计算,还不太明确,大家都不清楚。只是大概的估算。还是计划经济的算法,不是实际的效益。当时连GDP的计算都不严格。

h
hkzs
具体工作看来主要靠你了。

三个副研,婆婆太多了。

p
puyh
这就好像讨论抗战神剧的真实性,你不觉得无聊吗?

我肯定不会参与这类讨论,所以也无所谓支不支持你。

h
hkzs
什么时候我们再回到上柴厂回忆当年如何?

我还记得呢,你那时在哪里啊?

老生常谈12
也是

你这位老对头现在谁黑中他就点赞谁,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p
puyh
哈哈,上柴厂的门朝哪里开的知道吗?小屁孩那时有你吗?你应该先和你父亲谈谈。

p
puyh
不是现在,一贯如此。

他谈不上什么对头,就一个渣子而已。

老生常谈12
三个副研都是干实活,出实事的

他们是有真水平,我们得学20年才能达到他们的水平。

那个80级也挺厉害的,虽然普通学校的。

其它3个组里还有几位副研究员。

按着70周年纪念章的要求,我也应该有一枚,可能我离开了30年了,没人管了。

老生常谈12


他连续指名发两贴骂我的。

他不可能获奖,如果是90年代有可能。1985年是极其特殊,是还26年的债,他也没有时间和机会,他报到时,申请已经提交了。

萧岚
的确

的确如此。我就是这个情况,研究生入学不久就开课题。导师谈话以后,我开始还犹豫,不太愿意干,觉得有点偏。获奖之后,我也没有觉得有多了不起,运气而已。换个其他人也能做。

雨女
你很幸运。一毕业就进入一个强的课题。医学方面这个很有可能。

我记得癌症治疗就得了二等奖。但是钱好像也不多。下面的目录里只有特等奖。要是有二等奖,我可以查到是哪一年。好像是85年。

T
TheHawk
解放前能上大学的基本都是有钱人家。

对物质要求不高,一生只作学问。

雨女
我查到了。就是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T
TheHawk
百度文库里应该能查到。

我得奖时已出国。是在百度文库里查到的。

雨女
我已经查到了。你已经出国这个我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那时候出国没有现在这么多。

想说都很优秀。间接把自己也说进去了。不过,至少是有些想法的人才出。就是能折腾的。

雨女
应该结为夫妻才对。夫妻就是冤家才到一起。:)

雨女
如果不是特等奖,很有可能啊。他老板是个大教授。他一进来就给他一个课题。或者是大课题的一部分。
萧岚
除了

除了获得者之外,参加项目的所有人员都分奖金。单位先要百分比提成,我拿到手的钱不太多,大约两三个月的工资。我已经有证书,其他人应该多分点钱。

雨女
嗯,那是一份荣誉。我刚才查了那个项目的负责人。

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快90岁的老人了。那么大贡献。桃李满天下。

E
Echopotato
或许参与的是同一个项目

我家人也参与了85年特等奖的项目,有证书。记得那个项目有7,8个人拿奖。

雨女
我有机会问问是否有证书。

但是我觉得不止7,8个人。至少有上千人。包括去世的和新参加工作的。跨越那么多年的一个项目。主要获奖人可能比较少。

E
Echopotato


参与者是有很多的,最后拿奖的就只有7,8个

雨女
其实,能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从事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这人生就不错。只是那个时候,中国太穷。
多哥
当时大家一般生活水平相差不大,老干部和知识分子拿的还比工人群众多;所以就无所谓穷不穷。要说穷,
多哥
也只有工人农民才有资格那么讲,但如今又会有多少明事理而又正直的工人农民
多哥
对贫富没多少差别的过去,哭喊为 "穷" 呢?
老生常谈12
你真的是年轻

净说外行话。

就是大教授本人也不见得获奖,那是1985年首次评奖,累积了26年的成果进行筛选。

你真的不知道中国有多科研单位,你若在北京部里就知道了。在北京,再能的人也不一定是最能的人,太多能人了。

你新来本坛,不知道情况,你从网友的评价就知道他的信誉,说他张口就造谣的网友不少。

雨女
那时候科研经费不多。食物不丰富。都没办法和现在比。我说穷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物质匮乏。
T
TheHawk
最多7个。
M
MaDaFan
老爸是八五年三等奖。看了下照片,都是打印的,没有手写字。

 

 

萧岚
手写

我的是手写的,1985年获奖。

大江川
对萧部长此话,相信与怀疑之间。。。我跟着感觉走,呵呵。
y
youdecide
厉害。你一共得了几个奖呀?下面你贴的不是你得的吧?
萧岚
不是

这个奖我只得过一个。

 

下面我在质疑。不是我的。

y
youdecide
这都是很强的人有很大贡献的才能得的。网上有两张和下面的很像,第二张很像一个87年。两个都是大师级的。
老生常谈12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6年的10个单位,40多人。那是一个几百亿元的大项目,碾压世界。

久经沙场的枪
刚好是从那个系统出来的,唱个反调。怎么说呢,人性吗,就是那个球样,那时好不到哪去现在也坏不到哪去,切忌人为拔高

看过围城吗,小到李梅亭大到韩学愈,那是正态分布。

查查钱伟长,费孝通,即使钱学森的人生吧。人性是不可以考验的。

有言
赞!哎,刚刚为你自豪,忽然又难过起来了。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