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中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几点差别

杨别青
楼主 (文学城)

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中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差别的零散思考

杨别青

现代学术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和人文(humanities)。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形态, 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医学、农学、气象学、材料学等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比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政治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和经济活动。社会科学不在我今天讨论之列。 人文学科(humanities)又称人文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外的学科, 是以观察、分析及理性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总称。

1. 宗教里先说佛教相关的一个现象,我无意否认宗教的心性和社会功能,从教义和宗旨来说,佛教和西方的其他宗教有很大的不同。有个现象很有趣,西方的教会专业人员曾经诞生过众多伟大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达尔文,孟德尔等),佛教可是没有一个,不知原因是什么?猜想可能是佛教的虚而灵,空而妙思想妨碍了这些努力和作为。

除了娱乐和心灵抚慰的功能,在我有限的知识看来,如果几百万人化一千年研究佛学,不见得会有什么大的突破成就,而且研究基本就是解释,多少年前解释不清楚的,多少年后依然是不清楚问题,就是说积累效应不明显。形成对照的是,自然科学的从业人员,可是多多益善,几百万都不嫌多,而且,历史上已经研究清楚的东西没必要重复研究,研究结果后浪推前浪,一千年和一万年,年年不同,积累效应十分明显。

鉴此,长期来看, 自然科学(暂且把包括数学在内)和文学艺术哲学的第一个明显差别就是积累和前沿效应的不同。

2. 内容和形式的侧重点不一样。自然科学重内容轻形式,内容翻新无穷尽,发表形式几乎都是八股文。虽然其他文学,音乐,艺术等学科内容和形式并重,但形式有限,若干年后就创造得差不多了,内容往深处走不易,翻新越来越难。

现代和将来艺术的方向,艺术的创新无非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我觉得现代艺术受制于内容创新的局限性,往形式创新走的比较多。再过一万年,依然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但那时形式已经用完内容难以创新,这是艺术本身的局限所决定的, 没有办法,目前还有细分可以做。

3. 评判标准不同,自然科学有客观可比较的成绩摆在那里,相互不服比较少,容易达成共识。而其他学科的评判标准主观性强,客观较少,难以达成共识,梵高的画在不同时期的评价截然不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文人相轻,各种不服,而且评论多于理论建树,到处批评,但提不出建设性的思想和改变建议。

虽然国内有份量的人号称板蓝根是治疗萨斯良药,但治疗新冠莲花青瘟的效果一直会局限在体外试验和国内新闻,要知道体外试验中高浓度食盐就有很强的杀病毒作用,并不能说明盐是治新冠的良药。除了语言不同,国内用的医药逻辑也不一样。国外的医药人员知道这一点,所以很少或没有国家采用这些所谓的良药,毕竟,在医药界药和疫苗一样是有客观标准的。诚然,国内控制疫情的方法确实有效,也有可取之处,能否持久以及个人或其他国家能否承受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4. 感性和理性的差别。自然科学强调理性拒绝感性,而文学艺术感性多于理性,跳跃性思维在文学艺术方向比较重要。其实也比较容易理解。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哲学研究是人的主观世界的想法和感觉。 

中国历史上感性思考多于理性思考,浅显思考盖过深度思考,零散思想数量远胜系统阐述,拍案联想强过严密逻辑推理,因此说服力不强,为别的国家和民族接受较少,盛产各种小学没有毕业的王林等灵异大师、气功大师、中医大师和有高学历的博闻强记大师,用晦涩的话语或往往伸出一个指头让人做出各种猜想,他却捻须不语。自称大师不奇怪,令人深思的为什么这些所谓大师还有将他们奉为神明的许多名人和不知名的人。

5. 文学音乐和艺术会有高峰现象, 而自然科学虽然有物理化学的某个爆发时期,但总体上一直向前。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上会有出现高峰且以后难以逾越的的现象,像交响乐有4个乐章,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后达到高峰。 中国的诗词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 

中国历史上和现在很多人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宫斗,算计和谩骂上,花样迭出,嬉笑怒骂像电视剧一样产量居高不下。时间历经上下三、五千年,重大的思想创新和科技发明反而不多,关系复杂,太多的无效劳动。

6. 也许是从事学科的不同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下述两类人员的观点无法达成共识的痛苦可能永远存在:把客观事实和主观观点分开说的和不分开说的;相信事实-逻辑的和相信信仰的;从一个事实得出结论和综合多个事实得出结论的;只说结论不提供依据和只认论据加逻辑推理的。

以前发过几点,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这些并不是不成熟的想法,就此抛砖引玉。

2022-11-24

望沙
赞一个,不过思考中医就要按照阴阳体系思维才能理解,用西式的科学就是错误判断的源头
n
nearby
很同意,现在"自然科学发表形式几乎都是八股文"
n
nearby
师妹喜欢阴阳这个二进制 :-) 但阴阳不是科学
杨别青
理解阴阳体系或者别的体系不重要(黑箱),重要的是能有效治病(输出),譬如新冠,张伯礼院士说很有效

因为他的病人95% 的人都用了,没有对照、没说有效的比例和具体症状缓解程度,不能说明问题。

 

杨别青
八股文有个好处, 写和看都省时间,捡重要的看,嘿嘿
望沙
阴阳是世界本来存在,不是学说
n
nearby
c罗这个点球,判罚有误!抗议
n
nearby
VAR 到哪里去了?:-(
梧桐之丘
赞!感恩节快乐。
杨别青
谢,同乐共乐乐
杨别青
类似技术应该推广到所有重要的竞技运动和比赛。省了多少争议啊
冯墟
大师,我举手。我既看不到阴,也看不到阳。我戴着眼镜呢。
老生常谈12
在中国只有两种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是从中国科学院中分出来的。

在中国艺术必然音乐和美术不算科学。

望沙
看的到是阴,你的身体器官,看不到的是阳,器官的功能,所以阴虚可以补,阳虚就要买单了
杨别青
把史学、人类学、语言学归为科学, 有合理之处,这样分为科学和非科学两类

就是语言学归为社会科学,有点麻烦,更像自然科学。

杨别青
你说的阴阳我理解了,阳虚是功能减低, 但还是不大懂阴虚的意思

尤其是看得见的器官的阴虚和虚所对的实。

冯墟
脱发是阴虚,还是阳虚?
杨别青
阳虚吧(开个玩笑)。 说实在的,我比较推崇阳虚这个词和病, 研究和扩展之后将来可以成为全世界都接受的病症

我们中国人发现的疾病很少, 这个可能算一个

老生常谈12
语言学

细分:

语言分类学,比如语系,7大语系(实际上11个语系);

语音学,语义学,词源学,词义学,语法学;

文学,比较文学,修辞学等等。

杨别青
这些研究结果比较客观而且有规律,最主要的有指标可以验证
望沙
思维体系不同认识不同,就像电脑格式化不同装不了不同认知体系
a
applebee3
建议你阅读《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会解答你一部分疑问。另

外加上科学历史(1543-2001)。推荐是因为我有阅读,受益良多。再阅读人文欧洲历史,特别中世纪时期。佛教部分我不清楚,请佛教徒补充,他们应该很了解。我觉得人文学科是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了解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世界需要理解,如果不了解谈不上理解。同情心建立在理解之上。对于知识,了解,我还在学习。

l
lovecat08
见识了。
浮云驰
文学的形式可以时创时新,但内核是表达人类的内心情感,这个不会变
老生常谈12
中国古代发现的病不少,七大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葛洪,钱乙,李时珍都发现很多病,并研制治疗方法。

阳虚的外在表现很明显:

极度自卑自怜,凡事不敢做主,找奶吃找靠山抱大腿,萎靡,出卖灵魂,哭哭啼啼。

而:

天庭饱满,鼻直口方,目若郎星,仪表堂堂者一般都有男子汉气魄,不会阳虚。

杨别青
有道理,不过不同格式总归有些互通的格式和内核,譬如文本,图形等
杨别青
很有意思的话题,那些病是中国首先发现的,先想到疟疾,好像不是,有待再做功课

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中,就已经写到疟疾这种周期性的疾病。

老生常谈12
那时的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交流很少,独自发现的病吧?

直到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跑,匈奴一路西窜逃到匈牙利,击败西罗马,可能东西文化交流。

杨别青
好的, 有机会读一下,谢谢推荐
杨别青
我同意文学表达的内容可以时时更新,主要想说的是积累的效应不明显,即后来的文学不一定比以前的强

或者水平更高。

杨别青
应该是独自发现, 但世界范围不是最早了
l
ling_yin_shi
赞青兄。用中式的思维讲是兴极必衰。小弟觉得是对迷惑的态度,

花太多功夫去跟随,去学习,而很少去质疑去碰撞式思考,结果思维的边界越来紧,画地为牢,无法突破。

杨别青
趋同和循旧是人之常情,希望偶尔发散性思考能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简单一点好
有同感。文学艺术挑动人的情感, 有时缺乏理性,诗人变成疯子。基督教寄托了人类社会的理想和一生努力做人的目标。
杨别青
很有意思的话题,感觉上哲学和诗人的精神状态异于常人的比例比较高
浮云驰
这话说的没错
平等性
很有见地的思考。俺读书少,见识也低,不过呢,因为俺修行的法门就是佛家的路子,对它的宗教和哲学内涵还是有点了解的。

杨兄说得对,佛教这两千多年来,并没有出现什么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也近乎于零。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佛家的宗义是更加偏重于心灵层面的修行。当然,和佛家相似的,如道家,印度教,耆那教,也不太重视科技的发展。

不过,突破这个概念,不同的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现代社会的大多数看来,科技的进步,新的科学理论,对时空的进一步探求,就是突破的全部意义。但是,佛家和很多其它的宗教对突破的理解往往更偏重于个人觉性的提高,对身心两个方面的超越,而这些方面,恰恰也正是现代科技所欠缺的。

我自己的看法是,open minded,在自己所选择的修行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吸收不同的见解和思想,这样可能会更加全面一些。

 

杨别青
佛教的平和,个人感悟做的很不错,当然还有开到别人,只是觉得人生下来 就学佛,有点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