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女将校

l
leileileilei
楼主 (文学城)
七十六名芳华绝代的开国女将校 王南方   回顾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有4666名女军官被授予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将官1人、校官43人、尉官4622人。以后经过1961年、1962年、1963年和1964年4次晋升军衔,先后被授予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军衔的女官军约有76人。这76人成为永载史册的开国女将校,她们无愧为芳华绝代的巾帼英豪。   注:转发的资料,数字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李贞 李贞少将(1908~1990),湖南浏阳人。开国上将甘泗淇的夫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等职。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 林月琴 林月琴大校(1914~2003),安徽金寨人。开国元帅罗荣桓的夫人。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1931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后勤供给部妇女工厂厂长、妇女工兵营营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第115师政治部、山东军区司令部等处任职。解放战争期间,创办东北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任校长。建国后,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兼罗荣桓元帅办公室主任,总政干部部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毛诚 毛诚大校(1915~1995),吉林伊通人。1933年9月在中共满洲省委做秘密交通及发行工作,次年冬被派往苏联方共产主义苏联大学学习,1937年归国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秘书长、中共哈尔滨市委社会情报部部长等职。1955年后曾任总参谋部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秘书长、中共吉林市委书记、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校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王长德 王长德大校(1916~1971),田川阆中人。开国大将谭政的夫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年代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川北道委巡视员、红四方面军川陕工农红军总医院连长、抗日军政大学政工员、东北军区后方医院政治处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干事、第四野战军政治部政治处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国务院城市建设总局人事处副处长、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等职。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萧月华 萧月华大校(1913~1983),广东大埔人。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曾任工农革命军第15团民运干事、中央苏区少共中央局干事等职。1933年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结婚,1938年与李德离婚。此后曾任中共陕甘宁地委妇女部部长、中共热河承德市区委书记、哈察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公路厅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60年调回部队,任湖南省军区军法处处长。同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陈斐然 陈斐然上校(1917~1989),湖南平江人。开国上将傅秋涛的夫人。1934年参加革命。曾任湘鄂赣省委机关团支部书记、新四军教导队副排长、新四军第七师卫生部副协理员、山东鲁南军分区政治部指导员、山东分局直属机关组织科副科长,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正师职秘书。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陈真仁 陈真仁上校(1919~2006),陕西宁强人。傅连暲中将的夫人。1934年参加红军。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离休前曾任解放军总后卫生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丁志辉 丁志辉上校(1918~1980),江苏无锡人。刘德懋大校的夫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战争年代曾任旅休养所所长、师后方医院院长、军卫生部医务主任,在黄桥、辽沈、平津等战役中救治大批伤病员,被评为“模范党员”“模范医务工作者”“模范女干部”。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医疗手术队队长。后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 董其采 董其采上校(?~2005),开国中将李作鹏的夫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开始担任医生、休养所所长。解放战争期间,任第四野战军机关卫生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武汉高级步校医院院长、解放军第161医院院长、武汉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 郝治平 郝治平上校(1922~ ),河北临漳人。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夫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任秘书、政治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公安部党委办公室主任、总参谋部罗瑞卿办公室主任、总参政治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何锐 何锐上校(1917~1972),陕西宁强人。开国少将袁克服的夫人。1935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卫生部门诊部商店主任、冀南军分区司令部四科副科长、吉东军分区管理股副股长、湖北野战医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军委直属疗养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胡朋 胡朋上校(1916~2004),山东莱阳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戏剧队副队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的影片主要有《钢铁战士》《白毛女》《智取华山》《回民支队》《战上海》《烈火中永生》《槐树庄》《山重水复》等,1958年任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编导、艺术指导。1969年后调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任创作员。1958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李瑞麟 李瑞麟上校(1901~1988),河南项城人。1929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创办妇产科医院和助产学校。1947年在上海同德医学院任教授兼南洋医院主任医师。1953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1961年12月参加解放军,并被授予上校军衔。 李中秋 李中秋上校(1926~1965),四川达县人。1935年参加红军。到陕北后先在延安文工团工作,后调军委总部做通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沈阳军区训练大队大队长。1960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刘坚 刘坚上校(1919~2005),四川通江人。开国中将杨梅生的夫人。1932年参加红军。曾任延安抗大区队长兼军事教员、通讯学校指导员、新四军支队教导大队女生队队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军区干部部福利科科长、省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广州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彭素 彭素上校(1916~1992),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十师医院药局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药局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卫生部司药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参谋部三部直属医院副院长、解放军302医院副院长等职。1957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权卫华 权卫华上校(1919~2002),四川阆中人。开国少将李基的夫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区妇女部巡视员、少共妇女部部长、延安县妇联主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后勤部政治指导员、北平市公安局社会部外情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后勤部干部科副科长、农业大学人事室主任、工程兵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工程兵政治部研究员等职。1961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王新兰 王新兰上校(1924~ ),四川宣汉人。开国上将萧华的夫人。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员、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新闻电台台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秘书处秘书、总政治部机要科副科长、总政治部专家工作室主任、交通部外事处处长、总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吴朝祥 吴朝祥上校(1918~1998),四川通江人。1932年参加红军。曾任妇女独立团营长、中国女子大学校务处副处长、辽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政委、辽东军区卫生部政治处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直属供给处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生产部军工医院政委、武汉军区总医院副政委、湖北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湖北省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谢荃 谢荃上校(1912~1970),广东信宜人。1938年8月由广州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改读军医大学,毕业后到八路军359旅卫生队工作。解放战争期间曾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野战医院院长、山东兵团野战医院院长、第七兵团军医一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军委工程兵卫生科科长、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科科长等职。1957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叶群 叶群上校(1917~1971),福建福州人。开国元帅林彪的夫人。1935年在北平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到延安,任中国女子大学组教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任参谋、秘书、编译。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普教司副司长、林彪办公室主任。她参与了林彪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1971年随林彪出逃时身亡。1973年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 余伟 余伟上校(1910~1983),湖南平江人。何德全中将的夫人。1930年参加红军游击队。曾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总工会女工部部长、湘鄂赣省妇女部科长、东北军政大学五团女生队大队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第22步兵学校政治部直工科科长、中南军区公安军后勤部政治处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周东屏 周东屏上校(1917~1997),安徽六安人。开国大将徐海东的夫人。1932年参加红军,曾任红25军军部医院护士长、新四军第四支队机关党总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总参管理局顾问。1960年8月被授予上校军衔。 常凯 常凯中校(1924~2014),山东泰安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在在鲁中军区四师政治部、华野八纵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国驻匈牙利、保加利亚、法国大使馆工作,任三秘、二秘、一秘。回国后任总参谋部二部资料室任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杜启远 杜启远中校(1918~2003),河南杞县人。开国上将李天佑的夫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西工业厅办公室主任兼计划处处长、中央机械工业部处长、江苏省工业厅副厅长、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总参谋部三部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中校军衔。 范景明 范景明中校(1922~2016),河北阜平人。开国中将王宗槐的夫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干事、队长、军医、卫生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参谋部第二门诊部任主任、总参谋部三部门诊部主任、总参谋部三部卫生处处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 冯苏中 冯苏中校(1921~),四川万源人。开国少将汤池的夫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妇女独立团连长、抗大供给部经理处政治协理员、冀热辽军区供给部经理处政治协理员、东北军区军工部经理处人事科科长、第12兵团后勤部经理处人事科科长、湖南省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60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3年晋升中校军衔。 冯明英 冯明英中校(1916~1999),四川巴中人。开国上将王宏坤的夫人。1933年参加革命。曾任红四军政治部任民运干事、八路军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干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保卫干事。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政治部保卫部任干事、海军直属政治部群众工作处副处长等职。1962年被授予海军中校军衔。 何曼秋 何曼秋中校(1919~2014),四川江油人。开国少将张汝光的夫人。1935年参加红军。曾任八路军第120师卫生部医生、晋绥军区卫生部医生、第4野战军部副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卫生部训练处长、总后卫生部妇幼卫生保健处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资料处处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军职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军医中校军衔。 胡敏 胡敏中校(1922~2015),陕西长安人。开国中将邱会作的夫人。1937年7月参加八路军。曾任军医、护士、总后勤司令部办公室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黄海云 黄海云中校(1918~ ),四川梓潼人。开国少将赖春风的夫人。1935年参加红军。曾在红军医院当护士,长征中两爬雪山,三过草地。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1960年重回部队,任广州军区干部部福利科副科长、科长等职。1960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姜平 姜平中校(1925~ ),湖南湘乡人。开国上将贺炳炎的夫人。1937年参加红军。曾任成都军区门诊部主任、总参门诊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 金瑞英 金瑞英中校(1918~2005),上海市人。开国少将马文波的夫人。1936年参加红军。战争年代历任干事、行政秘书、副科长、科长等职。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煤炭工业部设计管理总局组织部部长、林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研究办公室主任等职。1960年重回军队工作,任总参谋部某部副处长、顾问。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李凯 李凯中校(1919~),河北藁城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南宫县妇救会宣传部长、藁城县妇救会主任。1938年秋起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军委三局无线电学校学习,后到军委二局工作。1954年任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兼党委办公室主任。1960年起先后在广州军区三局、总参三部二局工作。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李玉兰 李玉兰中校(1920~2015),四川营山人。开国中将张令彬的夫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医院看护、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司令部政治指导员、总后政治部直工部家属工作科副科长、总后管理局政治处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刘奇 刘奇中校(1918~2018),山东沂南人。1938年参加革命。战争年代,曾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卫生部医助、鲁中军区野战医疗二所所长、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野战医疗二所所长、第26军78师卫生科副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26军78师医政科科长、华东军区第七野战医院医务处主任、解放军第三政治干部学校卫生科科长、解放军第81医院内科主任、第82医院院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科科长、后勤第16分部卫生处处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刘子文中校(李开湘少将的夫人) 柳星 柳星中校(1916~ ),河南唐河人。开国少将秦光远的夫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解放军161医院副院长等职。被授予中校军衔。 吕亦文中校 潘家珍 潘家珍中校(1915~1975),四川通江人。开国少将刘子云的夫人。1932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第一连连长、陕北宜川县妇女部部长、八路军120师715团政治处特派员、120师后勤部特派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61医院政治协理员、湖南省军区政治部直工处副处长。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秦仪华 秦仪华中校(1919~2009),四川平昌人。开国少将孙仪之的夫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哈尔滨卫戍医院任医生、第四野战军卫生部医政科科长、海军后勤卫生部干部处处长、总后卫生部儿童保育处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处处长等职。1960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阮若珊 阮若珊中校(1921~2001),河北怀安人。1939年参军。曾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文工团创作员、辽东军区文工团教导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等职。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史凌 史凌中校(1923~ ),江苏江都人。开国少将廖政国的夫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医院护士长、第一师一旅后方医院休养所所长、第三野战军总留守处疗养大队长、华东人民医院卫生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20军军直后勤卫生主任、军事学院门诊部内科主任军医、第85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军区后勤卫生处处长、江苏省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3年晋升中校军衔。 史群英 史群英中校(1922~2014),四川旺苍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护士、司药、医生、卫生所所长、保育院院长,海军411医院副院长,海军直属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海军司令部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 田华 田华中校(1928~ ),河北唐县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40年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开始演艺生涯。1950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主演处女作影片《白毛女》,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1959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中校军衔。 杨炬 杨炬中校(1921~ ),湖北南漳人。开国大将王树声的夫人。1938年8月赴延安。曾任延安中央门诊部医生、湖北省军区卫生科副科长、北京海淀区卫生局防疫科科长、军事科学院门诊部主任、二炮后勤部卫生部防疫科科长、解放军304医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中校军衔。 余光中校(袁渊少将的夫人) 张苏中 张苏中校(1921~2007),四川云阳人。开国少将李定灼的夫人。1933年参加革命,曾任抗大学区队长、冀南军区司令部政治协理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党委副书记、解放军161医院政委、武汉军区总医院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赵正 赵政中校(1922~ ),江苏昆山人。1941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军医、医疗所所长、医疗队队长、手术队队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1年晋升中校军衔。 陈联少校(张雍耿少将的夫人) 戴觉敏少校(饶正锡中将的夫人) 杜影少校(贺晋年少将的夫人) 窦克少校(郭天民上将的夫人) 范景阳少校(易耀彩少将的夫人) 郭长春少校(白志文少将的夫人) 侯正芳少校(毛普安大校的夫人) 李光少校(欧阳辉大校的夫人) 李光明少校(谭冠三中将的夫人) 李蓝丁少校(苑化冰大校的夫人) 李则文少校(张步峰少将的夫人) 路伟少校 马忆湘少校(晏福生中将的夫人) 孟瑜少校(龙飞虎少将的夫人) 史导少校(王秉璋中将的夫人) 孙惠少校(李坡大校的夫人) 汪荣华少校(刘伯承元帅的夫人) 王苹少校 王蓁少校 吴继春少校(詹化雨少将的夫人) 阎玉珍少校(何德庆少将的夫人 ) 杨磊少校 叶德荣少校(刘景晏大校的夫人)
l
leileileilei
王新兰上校(1924~ )肖华的夫人,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21岁?
l
leileileilei
王新兰上校(1924~ )肖华的夫人,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21岁?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萧岚
张琴秋

如果张琴秋在部队授军衔,应该比较高。

 

24年入党,曾经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后来的开国上将中将都是其下属。

 

先和茅盾的弟弟沈泽民结婚,去苏联留学。沈病逝之后,和陈昌浩结婚。与陈离婚之后,又和四方面军的老人结婚。文革中坠楼自杀。

龙剑
算术小学一年级水平,呵呵
l
leileileilei
噢噢,
聂耳
除了几个演戏的,其她的都是将军夫人,元帅夫人,高级军医都不认识和咱百姓没啥关系。自乐自娱吧
l
leileileilei
你知道的还挺多, 占领昆明的事情搞清楚了?
p
puyh
这也没人请你来玩呀。
0
0862
最近你热闹凑得还少吗?自娱自乐的榜样!
清迈
55年的女校官弥足珍贵,59年彭倒了,60年晋授了一批女校官
萧岚
女军官授衔受苏联顾问影响。

女军官授衔受当时苏军顾问的影响。他们提出女军官若授衔,必须随时候命调遣,与男军官一样。因此苏军只有几十位少尉以上军衔的女军官。听起来蛮合理。但当时中国部队中有四万多副排以上的女军官,尽管她们曾经在长期战争中战斗,最后只有四千多人参加授衔。绝大多数的女军官或者转业地方,或者办转业手续以后作为职员做源工作,或者复员。许多女军官原来的文化程度不高,加上结婚以后生孩子,地方无法接受,降职降级才能安排。

 

部队缺乏女医务人员,都留下来了。文工团的也留下来。授衔还是看资历和职务,当时的大演员若无职位,军衔也不高。首长夫人常常算秘书,给个办公室主任的名称,军衔评的高。

 

 

h
houtou72
毫无疑问的大将资历,可受上将级别。
X
XYZ94538
1955年前彭德怀按照苏军的条例和惯例,大批复员几十万在部队服役的女军官,以减少授衔女军官的人数,

1955年前彭德怀按照苏军的条例和惯例,大批复员几十万在部队服役的女军官,以减少授衔女军官的人数,而且授衔的校级及以上军衔的女军官大多都有丈夫的背景,引起强烈不满。毛泽东对此也很不满意,又不好说什么,最后毛泽东说他自己不接受“大元帅”的军衔,尽管毛当时是中央军委主席,军队的最高统帅。而且毛还指示,其他原军队将领,现在在地方工作,也不许授衔,这样从平息了对授衔的不满情绪。毛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毛是反对军衔制度的,文革前,毛取消了中国的军衔制度。

 

 

X
XYZ94538
当年中共军队中很多人从10几岁就在军队服役,过惯了军队供给制的集体生活,学习和打仗,都有战友的团结互助。一下子让他们复员,

手足无措,很多人不适应,哭红了眼,部队就是他们的家,家没了,能不痛苦吗?

b
bl20120
原301解放军总医院女付院长江杰少校
信笔由墨
按年龄,24年生的授上校是很高的了。
信笔由墨
明白了,肖华总政部长,王总政办主任。还有罗瑞卿的老婆上校,罗办主任。都是老公的办公室主任啊
吾道悠悠
许世友夫人,王近山夫人都是抗战初期的八路,

但没上榜,看来有些女军人升迁慢。

l
leileileilei
基本上不带兵打仗, 军属类型, 所以说得过去
吾道悠悠
王近山夫人当时是海军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