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印度进行学术访问

C
Chang_Le
楼主 (文学城)

1992年12月,我受单位委派,参与了到印度的一次学术访问,为期十余天。那是印度政府举办“中国文化节”期间,有多种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记得中国政府派出了山东省京剧团,中国木偶剧团,一个画家小组,和一个艺术学者小组参与了那个文化节。我有幸成为艺术学者小组的成员之一。

当时文化部让中国艺术研究院选派音乐和舞蹈的学者各一名,组成艺术学者小组。对人选的要求是:在本领域有突出学术成果并能用英语演讲和交流,因为没有经费再派专职的翻译人员。经过院领导和音乐研究所及舞蹈研究所的领导们协商,最后决定,舞研所派所长资华筠去;音研所派我去。

资华筠所长曾是国家一级演员,比我年长十多岁,是前辈和老大姐。能与她同行我很幸运,一路上随时聊天,使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舞蹈的知识,这是后话了。

在出发之前,我们在印度的活动日程就已经安排好了,先到新德里一周左右,然后到孟买两三天,最后从孟买回国。印方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印度国家级艺术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对等单位。

记得我们乘的飞机是晚上到达新德里的,中国驻印度使馆文化处的一位官员以及印方负责接待和陪同我们的一位女士都来接机。巧的是,资华筠所长此前曾访问过印度,这两位接机的人士她都认识,因此一些需要询问和商量的细节都由资所长出面,我就“大树底下好乘凉”了。

第二天上午,印度文化部召开了大会,欢迎中方来参加艺术节的人员。记得中国文化部的一位副部长和驻印度的大使等出席了欢迎会,会后还有招待会及午餐,气氛相当友好。

我们艺术学者小组的活动首先是访问接待单位,即印度的国家艺术研究院。在那里,该院的一位领导会见了我们。她年轻时也曾著名的舞蹈家,还曾与资华筠所长的老师,中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有过一面之交。这位领导同我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上图是印度艺术研究院的一位领导会见我们时的合影,右二是印方负责接待和陪同我们的那位女士。

我们这次出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在印度艺术研究院做关于中国舞蹈和中国音乐的讲座各一次。在会见了该院领导的当天下午,就进行了我的讲座。

我讲座的题目是《中国琵琶和琵琶音乐》。选定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中国现在叫做琵琶的这种乐器最早起源于中亚的波斯一带,是在公元四世纪时,经过印度(古称“天竺”)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北方的。这些有敦煌北魏时期的壁画,大同云岗的石刻,以及《隋书 音乐志》关于“天竺乐”的记载为依据。这种乐器后来在印度虽然已经失传,但如今印度音乐中的西塔尔(一种拨奏弦鸣乐器)据信是改自波斯的塞塔尔,而塞塔尔应该与中国的琵琶同源。

我事先为这个讲座做了充分准备,写出了讲稿的全文,并准备了相关的幻灯片以及演奏录音等。讲座的时间是一小时,前45分钟是由我宣讲,包括展示幻灯,放录音等;后15分钟是由我回答听众的问题。讲座进行得都很顺利,只是在最后回答问题时,一位女士提出请我在现场示范演奏一下琵琶。可惜,我没带琵琶来,而从印度艺术研究院库房里临时找出的一把琵琶已经年久失修,很多品已经开胶脱落了,实在没法弹,只好作罢。这是个教训,虽然让我准备演讲时没人提出要带乐器,但我自己应该想到,至少应该带上琵琶和指甲,以便听众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时能招架一下。当然,讲座的其它方面都还可以,在场的中国驻印使馆文化处的代表也表示肯定。

上图是我在印度艺术研究院讲座时的情景。手里拿的琵琶是印方从库房里找出来的,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没法弹了。

资华筠所长的讲座是关于中国第一个取材于敦煌题材的女子双人舞《飞天》。这个舞蹈是五十年代由戴爱莲先生创作(编舞),当时的青年舞蹈家资华筠和她的一位同事首演的。由于敦煌飞天的造型与印度的古典舞蹈有相通之处,双人舞《飞天》自然吸收了印度古典舞蹈的一些因素;当然其中也有中国传统舞蹈的因素,比如长绸舞。这个舞蹈是中印文化交流在创作和表演领域的一个范例。

完成了主要的讲座以后,我们参观访问了几所音乐和舞蹈院校。在新德里一家音乐学院(具体名字我已记不清了),我应邀讲了一堂大课“中国传统器乐概述”。这也是出发前就定下的题目,我也做了充分准备。由于时间限定在一小时左右,不可能面面俱到,我选取了古琴,筝,琵琶,竹笛,管子,唢呐,二胡等中国的主要乐器,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简要历史及代表性乐曲,也介绍了常见的两种传统器乐合奏形式及乐曲,附以相关的幻灯片和录音。

那天我在讲这个大课时有个小花絮。记得是讲到筝曲《渔舟唱晚》,放了一段录音后,听课的学生们忽然议论纷纷,声音不小。我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他们也不提。后来好像是学院的领导出面提醒,大家才安静下来。课后,我和那里的教师们座谈时,我问学生们那时是在议论什么;他们告诉我,因为学生们觉得那段音乐与印度传统音乐中的某种“拉格”(Raga,可以暂且理解为有音阶及一定情绪意义的旋律框架,是即兴演奏的种子)非常相似,觉得很惊讶。我因为没学过印度音乐,对那二者究竟怎样相似也不清楚,但我相信印度学生们那样的反应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二者为什么会那样相似,当然可以认为是偶然的巧合,因为没有二者直接相关的证据。但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因为在历史上,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音乐(当然影响是互相的,不否认会存在相反方向的影响)。例如有的史学家认为,唐代著名的宫调理论“燕乐二十八调”是以南北朝时“龟兹乐”的宫调理论“五旦七调”为基础奠定的;而“龟兹乐”的宫调理论又是吸收了古代印度的音乐理论,结合龟兹等地的音乐发展而成的(见百度百科“苏祗婆”条目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7%A5%97%E5%A9%86 )。而近代印度音乐中的“拉格”又是和古代印度的音乐理论一脉相承的。这样看,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某些曲调与印度的某些“拉格”有些相似,也就不奇怪了。

上图是我在新德里一所音乐学院讲学时的情景。人家根据传统,准备了可以盘腿而坐的台子;但我偏偏不能长时间盘腿坐,只好坐在台边上。

在新德里时,负责接待的那位印方女士还设法给我们安排了一天专程到泰姬陵的游览。

上图是我在泰姬陵前的留影,是资华筠所长用她的自动(胶卷)相机给照的。

从印度回国后,资所长和我向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做了详细的口头汇报,领导很满意。我们的这次出访任务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3年8月,我离开北京到美国留学。由于走得仓促,未及向资所长辞行,就在到了美国后给她去了封信。不久就收到了她的回信,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和祝福,后来就再没联系了。近年从互联网上得知,资华筠所长已于2014年因病去世,享年79岁,愿她安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到印度进行学术访问 著名交响曲:马勒的《第九交响曲》(1908-1909) 著名交响曲:马勒的《第三交响曲》(1896) 著名交响曲: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1895) 参加国际传统音乐学会1991年世界大会有感
世事沧桑
唐史权威岑仲勉就力陈印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极大影响
世事沧桑
唐史权威岑仲勉就力陈印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极大影响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b
borisg
印,巴,那时候都很穷,大学里跟当时中国类似

教授想办法暑假去国外做几个月访问学者,攒点钱比在国内干一年强。

顶级教授大概一年一千多两千美元比国内当时好多了。

有一次要办讲座写透明片,管事的一拍大腿说糟糕,透明片上次那位用了没还回来。。。。

透明片是用过了还回来洗了晾干再用的。

聂耳
社科院有个美国问题专家,早前是外交部的翻译前辈,尼克松访华时参加过中美联合公报翻译稿的资中筠是不是她的姐妹?她的钢琴也弹的不错
聂耳
说到民族乐器,怎么会没有笛子和箫? 文中说的“管子”是吗?
萧岚
印度同事说中国最大的buddha

印度同事曾经说,中国最大的buddha来自印度。

 

想想也是,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祖,来自古印度。

世事沧桑
资华筠, 资中筠,是姐妹俩。民国富商家庭出身。

“资耀华的三个女儿资中筠均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长女资中筠,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次女,中国舞蹈研究所所长,著名舞蹈家;小女,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副教授。” 

聂耳
她们家了得!家风好遗传好。最近我在想,中国于其化钱研究病毒,还不如能将这种好的基因保存下来,别让它退化了
世事沧桑
太晚了。现在已经是转基因时代了。
聂耳
哈,哈
原上草2017
出生地是尼泊尔。
小二哥李白
管乐记录于《诗经 静女》。。。

“洵美且异”就是对管乐的描写,请看我的博文

《诗经 邶风 静女》 解读与赏析 (浪漫的田原牧歌版)

节选:

本文注意到了在这首诗歌所透露的与放牧的劳动和生活相关的信息,从《诗经》本身引证出放牧是诗经时代的先民们所熟悉的一种劳动和生活方式,并且结合放牧劳动的季节和劳作规律,加上考究荑字在先秦文献中的原意,以“自牧归荑”句作为切入点,得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因放牧劳动而分离,继而思念,和期盼劳动归来相见的田原牧歌爱情故事。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完美地解释了诗歌中“俟,娈,归”这三个关键字所构筑的感情架构,分析出静女“搔首踟蹰”的动作所暗示的对声音的期待,揭开了静女彤管之贻所传递的归期之盼和笛声之约,还原出“自牧归荑”时小伙子倾情吹送的“洵美且异”的牧笛之声和牧笛声所传递的小伙子对静女的倾情回应,并且彻底解决了彤管疑为乐器的千古悬疑。

C
Chang_Le
谢谢。我也知道一些学者持这种观点。
C
Chang_Le
谢谢分享。我那次去印度,感觉他们那里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确实不富裕。
C
Chang_Le
是。记得资华筠所长和我聊过,她们家三姐妹,她行二,她们还有个妹妹叫资民筠。
C
Chang_Le
我上文中提到的“竹笛”就是常说的笛子。“管子”是另一种乐器,比笛子短,粗,竖吹,用双簧哨片。
C
Chang_Le
有道理,他们指的应该就是佛祖释迦牟尼。
C
Chang_Le
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在今尼泊尔境内,当时那里的小国都属古印度,见百度百科“释迦牟尼”条目:

。。。释迦时代,北印度有十六国,基本为君主制。此外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一。它臣属憍萨罗国 [14]  ;在今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A%E8%BF%A6%E7%89%9F%E5%B0%BC/120396

 

 

笑薇.
谢分享! 是从多年前的日记整理出来的,还是凭着记忆写出的??一个朋友在印度做Albright scholar 时,恰巧

有个中国代表团与印度的大学进行交流项目。中国翻译听不懂印度英语,就把我的这个美国朋友请去帮忙。由美国人把印度英语翻译成美式口音的英语,中国翻译再将其翻译为中文。不过,中译英就不需要两次翻译了。

 

笑薇.
印度,希腊,夏威夷等地的音乐都有那种揉弦造成的“余音绕梁”效果的melody。中国以前的民乐也有,现在不见了。
笑薇.
资中筠是那个最近很活跃的讲曲线爱国主义的人。李鸿章,汪精卫都是爱国主义,引起很大争议。
世事沧桑
可以说这是fact 不是 opinion
C
Chang_Le
别客气。我没有日记,但有些过去业务上的笔记,再根据照片和记忆写出的。 你讲这个事挺逗的,印度人讲英语的确有口音,要听习惯了才能懂
C
Chang_Le
你说的“余音绕梁”效果的melody,我能理解是指什么,中国过去一些传统器乐曲中确实有,现在新创作的曲目就难说了。
a
andy47
Changle 兄好文,还希望你能在音坛发一些乐理知识贴,让我等也能学习一下。
C
Chang_Le
谢谢鼓励!我会在音坛继续发音乐欣赏方面的帖,乐理知识会包括一些,有什么问题大家也可以讨论。
聂耳
不是最近,那是前几年。现在她还敢说?李鸿章访问美国回来时船靠日本修整,他坚持不上岸因为日本是敌国。李对中国走向现代文明功不可没。

但为了自我表彰,非得把以前都说成一穷而白而后快

聂耳
谢谢介绍。你知道唐诗琵琶行里弹得是什么曲子吗?现在网上还能找到吗?
C
Chang_Le
根据这句“初为《霓裳》后《六幺》”,弹的是这两首曲子。根据百度百科,“《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

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据我所知,这两首乐曲都已失传。

  

聂耳
谢谢,原来网上的霓裳羽衣曲,六幺/綠腰都是现代人作的。涨知识了谢谢。喜欢江南的丝竹很雅气,养怡有点像肖邦音乐。很高兴听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