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末农民军的作战方式呈现出“大规模流动”的特点

都是国货
楼主 (文学城)
zz 刚刚看了一篇论文,观点还挺有意思的。有不少人都觉得明末农民军从作战方式上看,本质是一种流寇,然后这篇文章探讨了“粮食’“兵员”和农民军作战的关系,其结论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民军的作战方式呈现出“大规模流动”的特点。

灾区可以给农民军提供兵员,但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而非灾区可以给农民军提供粮食,却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兵员。这样一来,农民军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官军歼灭,就势必得蛰伏在灾区与非灾区之间。如此,以农民军为中心,可将明末农民战争一系列历史简单归纳为“旱灾—饥饿—造反—扩大动乱”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将概括为:“灾区内觅食—灾区外觅食—灾区边缘蛰伏—进入新灾区”。

从天启七年,陕西澄县起义开始,到崇祯五年的这段时间,农民军主要在西北旱灾地区内进行流窜觅食、作战。其中崇祯三年开始,农民军东渡黄河开始进入山西打粮。崇祯六年底,农民军开始进入非灾区觅食。崇祯七年春,农民军虽然又回到了陕西,但是此时陕西境内无旱灾,只能说是老灾区,因此农民军仍然能在陕西地区得到足够的粮食供应,而农民军也再次壮大起来。

但陕西毕竟曾经遭受过旱灾,面对如此众多的农民军,也难以一直提供粮食下去。于是农民军也在崇祯七年冬再度出陕东征,进入河南、凤阳等地。崇祯八年三四月,农民军又退回陕西,但没过多久却再度东出。崇祯七年至崇祯九年的三年间,无灾的河南、南直、湖广等地,并没有纷至沓来的饥民成为陕、晋农民军的补充。

崇祯十一年到崇祯十三年间,农民军和官军势力基本达到平衡,而随着李自成、张献忠的再度崛起,明廷逐渐走向劣势。也就是在这三年内,北方大旱持续扩大,使得本就已经恶化的明朝财政进一步恶化。而这几年内,由于杨嗣昌的围剿战略,农民军运动却也一度陷入低谷,纷纷接受招安。崇祯十二年中,众多农民军领袖再度揭竿而起。

崇祯十三年冬,李自成出商洛山,进军河南。由于河南沦为了灾区,李自成在河南补充了足够的兵力。尽管在新灾区活动,虽然粮食的获得较非灾区更为困难,但通过打大户、进攻城市,所获甚丰。当南方湖南地区也持续遭受旱灾后,张献忠选择了从非灾区进军新灾区的策略进行作战,和官军继续扮演追逐者和觅食者的游戏。但此时的李自成,已经跳出了这种作战方式,在西安建立政权并决计东征北京了。

图1 是天启七年至崇祯十七年的旱灾分布图,颜色越深,灾情越重。
图2 天启七年至崇祯六年旱灾与农民军的活动
图3 崇祯七年至崇祯九年旱灾与农民军主力的活动
图4 崇祯十年至崇祯十三年旱灾与农民军主力的活动
图5 崇祯十四年至崇祯十七年旱灾与农民军主力的活动  
技术员
2 楼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加紧教育,批评不正确思想,肃清流寇主义。”
a
aebny
3 楼
宜城渔翁是否应该起草一个《关于纠正坛内的错误思想》?
老商
4 楼
要坚决捍卫"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a
aebny
5 楼
宜城渔翁一声正气凛然大家见了他如同王连举见了李玉和蒲志高遇到江姐挨了江姐的一个响亮的耳光(无耻叛徒)
子凌滩
6 楼
那是以邓小为首的一帮鼠辈 为了达到私吞国产 攫取人民财产而挖的一个大粪坑 越淘越臭
最接近太阳的人
7 楼
宜城渔翁一身正气凛然,他见了大家如同李玉和见了王连举,江姐遇到蒲志高,一个响亮的耳光就打过去(无耻叛徒)
a
aebny
8 楼
下面的子凌滩可能视宜城渔翁为叛徒,因为邓小平就是叛徒,宜城渔翁为邓小平的决议唱赞歌也是叛徒也该挨子凌滩一个响亮的耳光

下面的子凌滩可能视宜城渔翁为叛徒,因为邓小平就是叛徒,宜城渔翁为邓小平的决议唱赞歌也是叛徒也该挨子凌滩一个响亮的耳光

走石飞沙
9 楼
泥马是汪精卫的跟屁虫。
白云蓝天
10 楼
是这个道理。明末农民军有利又不利,有利的是不断闹灾荒,不利的是官军因抗金而战斗力大幅提升,农民军与之一触即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