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hu.com/a/119495167_399721
曾有八所国立中山大学,今五所是985、211
我们都知道,孙中山生前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大学。文,即广东大学,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他改称中山大学;武,即黄埔军校。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后来,多所学校纷纷改称“中山大学”,共出现了八所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今中山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又称国立广东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武汉大学的前身。其从此开始了由专科性大学逐渐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校址分设3处,称为中山大一院、二院、三院,一院在原地处紫阳湖畔、蛇山之麓、武昌城内、长江之滨的东厂口国立武昌大学校址,为校本部,学生近2000人。
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1927年11月28日,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各中山大学依省份改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12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国民党反动军警勒令解散,校产交湘鄂临时政府暂管。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今浙江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又称国立浙江大学,是当时中国四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7年,在“求是书院”校址合并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各自独立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但凭借强大的内聚力和改革开放的机遇,浙大锐意进取,在90年代中期重新崛起。在一些著名校友的倡导下,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1998年9月15日重新合并,组建为今的新浙江大学,一度成为中国内地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并拉开了中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今南京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1927年6月至1928年2月在中国南京办学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由原国立东南大学及其衍生出的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及其他几所专科以上院校合并组建,合并后初设九个学院,即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及附属实验学校。1928年2月,因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规改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开始只称“江苏大学”,1928年5月更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更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南京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初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民国1912年,1927年6月在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的支持下,改建中州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三校合并筹备“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同年7月改称“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即“河南中山大学”,11月28日正式开课。1930年正式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兰州中山大学,今兰州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莫斯科中山大学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俄国人出资创办,并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校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青年之精英,中国政界要员也在这里频频亮相,从这里走出的骄子,陆续成为国共两大政党的风云人物,曾任国共两党要职的王明 、博古、张闻天、邓小平和蒋经国就是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
除以上7所大学之外,还有西安中山大学,今为西安高级中学。目前中国仍然有两所大学仍称中山大学,一所是由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延续而来的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一所是在台湾高雄市的中山大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今五所是985、211
有几所提出,
老人家 直接 回绝!
复旦大学:
1950年,复旦大学为换校门匾额(原匾额"国立复旦大学"六字为于右任于1946年题),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于1950年11月29日代表全体复旦师生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恭请他为复旦题写校名。函发后一直未得到回复。
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秘书长胡曲园教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志让先生(当时张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有机会时当面恭请毛主席题写校名,或能征得主席办公厅同意,暂从毛主席手写体中辑取复旦大学四字制匾。在得到同意"所辑字用"的回电后,复旦随即取用毛主席写给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复旦大学"四字,赶制成匾,安置在校门门楣上。 同年下半载,陈望道有事北上,专门拜会了张志让先生,重提请毛主席题写校名的事。此后不久,张参加了一个毛主席出席的场合,地点是中南海。张志让没有直接向毛主席提出此事,而请当时也在场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吴溉之先生转托。很快,张就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函,内装毛主席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尺寸为27.5×13.9厘米,题词未落款。复旦接到后,立即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
原迹请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解放军是一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有几百万人的大学校。
革命的大溶炉。
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秘书长胡曲园教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 大法官 张志让 先生(当时张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有机会时当面恭请毛主席题写校名,或能征得主席办公厅同意,暂从毛主席手写体中辑取复旦大学四字制匾。
在得到同意"所辑字用"的回电后,复旦随即取用毛主席写给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复旦大学"四字,赶制成匾,安置在校门门楣上。
同年下半载,陈望道有事北上,专门拜会了张志让先生,重提请毛主席题写校名的事。此后不久,张参加了一个毛主席出席的场合,地点是中南海。张志让没有直接向毛主席提出此事,而请当时也在场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吴溉之先生转托。很快,张就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函,内装毛主席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尺寸为27.5×13.9厘米,题词未落款。复旦接到后,立即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
张志让(1893年12月28日—1978年5月3日),字季龙,中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
(文字素材 引自网络,精确度待查)
http://www.sohu.com/a/119495167_399721
曾有八所国立中山大学,今五所是985、211
2016-11-21 13:31 来源:两牧一横我们都知道,孙中山生前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大学。文,即广东大学,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他改称中山大学;武,即黄埔军校。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后来,多所学校纷纷改称“中山大学”,共出现了八所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今中山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又称国立广东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武汉大学的前身。其从此开始了由专科性大学逐渐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校址分设3处,称为中山大一院、二院、三院,一院在原地处紫阳湖畔、蛇山之麓、武昌城内、长江之滨的东厂口国立武昌大学校址,为校本部,学生近2000人。
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1927年11月28日,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各中山大学依省份改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12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国民党反动军警勒令解散,校产交湘鄂临时政府暂管。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今浙江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展开全文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又称国立浙江大学,是当时中国四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7年,在“求是书院”校址合并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各自独立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但凭借强大的内聚力和改革开放的机遇,浙大锐意进取,在90年代中期重新崛起。在一些著名校友的倡导下,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1998年9月15日重新合并,组建为今的新浙江大学,一度成为中国内地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并拉开了中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今南京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1927年6月至1928年2月在中国南京办学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由原国立东南大学及其衍生出的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及其他几所专科以上院校合并组建,合并后初设九个学院,即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及附属实验学校。1928年2月,因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规改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开始只称“江苏大学”,1928年5月更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更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南京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初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民国1912年,1927年6月在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的支持下,改建中州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三校合并筹备“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同年7月改称“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即“河南中山大学”,11月28日正式开课。1930年正式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兰州中山大学,今兰州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莫斯科中山大学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俄国人出资创办,并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校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青年之精英,中国政界要员也在这里频频亮相,从这里走出的骄子,陆续成为国共两大政党的风云人物,曾任国共两党要职的王明 、博古、张闻天、邓小平和蒋经国就是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
除以上7所大学之外,还有西安中山大学,今为西安高级中学。目前中国仍然有两所大学仍称中山大学,一所是由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延续而来的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一所是在台湾高雄市的中山大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今五所是985、211
2016-11-21 13:31 来源:两牧一横我们都知道,孙中山生前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大学。文,即广东大学,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他改称中山大学;武,即黄埔军校。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后来,多所学校纷纷改称“中山大学”,共出现了八所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今中山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又称国立广东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武汉大学的前身。其从此开始了由专科性大学逐渐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校址分设3处,称为中山大一院、二院、三院,一院在原地处紫阳湖畔、蛇山之麓、武昌城内、长江之滨的东厂口国立武昌大学校址,为校本部,学生近2000人。
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1927年11月28日,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各中山大学依省份改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12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国民党反动军警勒令解散,校产交湘鄂临时政府暂管。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今浙江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展开全文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又称国立浙江大学,是当时中国四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7年,在“求是书院”校址合并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各自独立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但凭借强大的内聚力和改革开放的机遇,浙大锐意进取,在90年代中期重新崛起。在一些著名校友的倡导下,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1998年9月15日重新合并,组建为今的新浙江大学,一度成为中国内地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并拉开了中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今南京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1927年6月至1928年2月在中国南京办学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当时中国五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由原国立东南大学及其衍生出的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及其他几所专科以上院校合并组建,合并后初设九个学院,即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及附属实验学校。1928年2月,因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规改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5日开始只称“江苏大学”,1928年5月更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更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南京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小211工程”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初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民国1912年,1927年6月在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的支持下,改建中州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三校合并筹备“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同年7月改称“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即“河南中山大学”,11月28日正式开课。1930年正式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兰州中山大学,今兰州大学,985、211工程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莫斯科中山大学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俄国人出资创办,并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校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青年之精英,中国政界要员也在这里频频亮相,从这里走出的骄子,陆续成为国共两大政党的风云人物,曾任国共两党要职的王明 、博古、张闻天、邓小平和蒋经国就是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
除以上7所大学之外,还有西安中山大学,今为西安高级中学。目前中国仍然有两所大学仍称中山大学,一所是由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延续而来的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一所是在台湾高雄市的中山大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诗固不足道,但语语出自肺腑,绝非世俗酬应之作 曾有八所国立中山大学 46%美国出生的亚洲人与外族婚 《早春二月》and beyond hot spots: Blog marketing reports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有几所提出,
老人家 直接 回绝!
复旦大学:
1950年,复旦大学为换校门匾额(原匾额"国立复旦大学"六字为于右任于1946年题),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于1950年11月29日代表全体复旦师生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恭请他为复旦题写校名。函发后一直未得到回复。
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秘书长胡曲园教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志让先生(当时张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有机会时当面恭请毛主席题写校名,或能征得主席办公厅同意,暂从毛主席手写体中辑取复旦大学四字制匾。在得到同意"所辑字用"的回电后,复旦随即取用毛主席写给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复旦大学"四字,赶制成匾,安置在校门门楣上。 同年下半载,陈望道有事北上,专门拜会了张志让先生,重提请毛主席题写校名的事。此后不久,张参加了一个毛主席出席的场合,地点是中南海。张志让没有直接向毛主席提出此事,而请当时也在场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吴溉之先生转托。很快,张就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函,内装毛主席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尺寸为27.5×13.9厘米,题词未落款。复旦接到后,立即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
原迹请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解放军是一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有几百万人的大学校。
革命的大溶炉。
复旦大学:
1950年,复旦大学为换校门匾额(原匾额"国立复旦大学"六字为于右任于1946年题),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于1950年11月29日代表全体复旦师生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恭请他为复旦题写校名。函发后一直未得到回复。
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秘书长胡曲园教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 大法官 张志让 先生(当时张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有机会时当面恭请毛主席题写校名,或能征得主席办公厅同意,暂从毛主席手写体中辑取复旦大学四字制匾。
在得到同意"所辑字用"的回电后,复旦随即取用毛主席写给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复旦大学"四字,赶制成匾,安置在校门门楣上。
同年下半载,陈望道有事北上,专门拜会了张志让先生,重提请毛主席题写校名的事。此后不久,张参加了一个毛主席出席的场合,地点是中南海。张志让没有直接向毛主席提出此事,而请当时也在场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吴溉之先生转托。很快,张就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函,内装毛主席题写在白宣纸上的"复旦大学"四字,尺寸为27.5×13.9厘米,题词未落款。复旦接到后,立即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
原迹请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张志让(1893年12月28日—1978年5月3日),字季龙,中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
(文字素材 引自网络,精确度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