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评:短短一小段,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比喻用原文读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且易懂易记。经常见到书法"学然后知不足”,“教学为先”,“教学相长”,挂在书房,教室都很好,贴切明白。读过五遍原文,发现如果拿掉“也”字,好像更紧致,口吻更决绝,不容置疑。呵,有意思。另外,两个人闲谈中,对方来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你悠闲地接到“人不学,不知道啊”,是个什么境界?
白话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2)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礼记.学礼》
评:到了教师节,人们普遍赞誉“人民教师”,“辛勤的园丁”虽然很亲民,其实有些轻飘,比起古人却少了严肃。《礼》有关教与学,尤其是如何才能成为好教师,有非常详细的解说,后人参照至今。可是,时代的演变,公学替代私学,而且教育的内容繁多,尤其是《四书五经》早已消失的无踪无影,教师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简直就是匮乏至极,甚为可惜。老师的性质有变,如同金变银,受尊重的程度大不如前。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君王尊敬老师其中的一点规矩,窥一斑而知全豹。
白话文:
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和老师的情况分别如下:
一是请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二是教师,不把他当臣子对待。根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评:短短一小段,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比喻用原文读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且易懂易记。经常见到书法"学然后知不足”,“教学为先”,“教学相长”,挂在书房,教室都很好,贴切明白。读过五遍原文,发现如果拿掉“也”字,好像更紧致,口吻更决绝,不容置疑。呵,有意思。另外,两个人闲谈中,对方来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你悠闲地接到“人不学,不知道啊”,是个什么境界?
白话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2)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礼记.学礼》
评:到了教师节,人们普遍赞誉“人民教师”,“辛勤的园丁”虽然很亲民,其实有些轻飘,比起古人却少了严肃。《礼》有关教与学,尤其是如何才能成为好教师,有非常详细的解说,后人参照至今。可是,时代的演变,公学替代私学,而且教育的内容繁多,尤其是《四书五经》早已消失的无踪无影,教师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简直就是匮乏至极,甚为可惜。老师的性质有变,如同金变银,受尊重的程度大不如前。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君王尊敬老师其中的一点规矩,窥一斑而知全豹。
白话文:
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和老师的情况分别如下:
一是请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二是教师,不把他当臣子对待。根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