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常见出国的人的纠结,看到国内的同学同事当了大官的,发了大财的,想想那些人本来不如自己,如今却人模狗样,混得风生水起,内心难免不平静,甚至有点后悔。
吹点小牛,出国前俺是混得不错滴,曾经出版过7本专业书籍,在中央电视台讲过100集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在业内小有点名气,被邀请全国各地去讲课,似乎很是风光。
那一声枪响打破了我内心的希冀,便义无反顾地出了国。先新加坡后加拿大,如今已29年了。29年来,俺就是个码工,再没了以前的风光。
回国与同学聚会,全班32个同学,出了三个少将,一个中将,司局级13个。处长什么的都不算啥了。大多数人在做领导,很多人都不做本专业了,唯有我,是个靠技术吃饭的码农。
然而,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出国。
在国内,为儿子上学的事操碎了心,淘气的小男孩被老师嫌弃,被虐待、罚站、罚作业、赶出教室是家常便饭。我隔三差五被叫去挨老师训斥,挨校长嘲讽,永远记得校长那讥讽的话语:“你的儿子是绝不会有出息的!”不能回想,不能回想,一想都是泪啊。一个7岁的孩子,就这样被校长判定了终身!
而今,儿子以12门全A,其中5门A+ 的成绩获得斯坦福大学的CS硕士学位,在Google做manager. 我要说,是出国,是加拿大、美国的教育救了我的儿子,为此,我永远感恩。
出国前,单位分配给我的位于清华东南小区的两室一厅的房子被收回。据说现在已经每平米10万了。我不后悔。三年前故居重游,那个逼仄的环境,那种乱哄哄,与我在多伦多的花园house是云泥之别。就是请我回去住,我也绝对不会去的。对于我这种喜欢种花、种草、种菜、醉心于园艺的北美农妇来说,拥有一个花园是上帝给我的恩赐。那种每天环绕在花丛中的喜悦;那种清晨一把鲜花,傍晚一篮蔬果的愉快;那种在花园里沏一杯香茶、捧一本好书、嗅着花香消磨一个下午的美妙;那种闲坐花庭,看天上云卷云舒、水中云翻云舞的惬意;那种躺在游泳池中看星星,守着壁炉看雪花的浪漫,是天天算计着升官发财、日日惦记着钻营、在尔虞我诈的生活中做梦都无法得到的。砸砖的随意,自己喜欢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我心安处即故乡。
出国前,事事都要求人,求人就要送礼。永远记得那屈辱的一幕:为了让孩子少受虐待,拿着一本挂历站在学校门口等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好不容易等到她,当我把挂历递上去的时候,她那鄙夷的神情:“别来这个”!我狠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而今出国近三十年,从来没有求过人,更没有为求人而送礼。
在这里,生活中没有焦虑,工作中没有倾扎,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对上级不必笑脸逢迎。过圣诞节,是老板为员工送圣诞卡、巧克力。
曾经在香格里拉一间餐馆吃饭时见到一个邻桌,每个人的称呼都是“总”,“李总”、“王总”、“赵总”不绝于耳。而我工作的公司,听到的都是David, Jone, Lisa, Linda, 多么亲切,每个人活的都是自己,而不是那个头衔!
至于空气、水、食品的安全,交通、行路的守章法,环境的优美、言论思想的自由,我就不多谈了,那是厉害国里稀缺的,人人心里都明白。
回首出国路,有开始的崎岖、有短时间内的忐忑,但是,只要你足够努力,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异乡,依然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特别是在加拿大,稳定的社会和完善的福利制度,使你衣食无忧,老病不愁。凭着几十年的积蓄,周游世界也能实现,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既然这样说,就是有点后悔。着说辞来安慰自己。中国比过去好多了,希望能更好,别走回头路。
发点屁言,假装爱国。 看了一下你转的那些文章,一个字: 屁!
把我折腾的没有脾气了。仅说几例。1.我儿子基本每周都要放学后留下来两到三次,每次基本都是一个小时左右,我去接他就只能在外面等。我琢磨我和夫人都是研究生毕业,我儿子也不至于这么差吧。后来想来想去可能是没有跟老师送礼。但是要送礼我也不会。2,有次我夫人去接我儿子放学,跟老师聊了几句,我夫人说儿子还行,不是太苯。结果老师第二天在班上说某某某,你妈妈把你夸的象一朵花似的。3.。某天某个同学报告两百元钱不见了,老师让全班学生不许外出,一个个搜身。搜了一个上午最后也没有找到。我们本来是准备小学毕业后再出来读中学的,看到这情况只好提前了。现在我家小子在沃顿商学院。
很可能是会。
您何必把那么多少将中将,司局级放到一块比?我如果恰巧是您的同学,混的这么不堪,岂不悲催?
我资质平平,没什么背景,起点也不高,如果毕业后留在国内工作,估计也会很平庸。现在在这边,虽然也没什么大作为,但至少是完成了所有自己想修的学业,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承担着一些责任,也有一些成就感。
不过因为出来,错过了祖国发展的最好的二十年,总是心里最大的遗憾。
有尴尬的,是那些功利心太强,而且鼠目寸光的。
国内的财富最多也就是个百年利好,而且对子孙是负罪掠夺性的,看看现在无房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应该领悟;
但是在北美生活,俺认为至少是千年利好,而且一切平和、自然资源充足、子孙有大把空间,看看现在年轻人哪个对房子和生存环境需要担忧?
归根结底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长不带孩子去医院,哪里来的药?
本枪夫妇和黑总一年,出国,也是去的枫叶国,现在还有加拿大护照,典型的加籍旅美华人。我在多伦多工作过几年,住密西沙加,想到多仑多的中国饭,就流口水。
出国30年,后悔吗?有过,原因和黑总,(还是是喊你姐吧,我89毕业,您都已经著作等生了)。归其原因,就是姐说的,攀比。我没姐的襟怀,俗人。还后悔吗?不了!为什么呢?除了大姐说的孩子呀 (我娃美国出生的),空气啦,大花园里看云卷云舒啦,最重要的是我这几年每次回,我的同学都有进去的。
本来無一物 何処惹塵埃
不過人就是在後悔与不後悔中、無法重新選択的、望好処想是保持精神衛生的不2法則
喜欢职场腾达,名利双收也好;还是喜欢岁月静好,诗酒田园也好,我不觉得有什么高下之分。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便自心安。你口口声声不羡慕国内同学的各式成就,却把各种职位却罗列出来,显然实际内心是失落的。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就说些国内负面的一些事情。我发现,很多出国的人,看到国内同学朋友的各样的成就,于是开始贬低国内,最常见的是说国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 问题是,很多出国的人,打个比方,可能具有世界级运动员的水平,却甘心在一个校级或者县体校里称王称霸,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你可以不焦虑,你可以花花草草,因为你在技术上根本就没有对手。因为你还没到那个需要尔虞我诈的级别,我认识一个老印,在一个大公司里担任senior director, 在他的公司里,副总裁级别开会时,只要不是本地,公司会派专机来接。政治斗争是如此残酷,以至于连续好几年都不敢修假回印度,因为担心在休假的几个星期之内,自己的位子就可能被夺走。每周工作七天,每天12小时,我不信他不焦虑。看你出国前,已经成绩斐然,出国安心做一普通码工,这相当于用一卡车,拉拉几斤鸡蛋,当然轻松得很。国内再怎么不堪,毕竟国内的人在短短几十年,让中国崛起,把中国发展到坐二望一的水平,留在国内的人,是值得点个赞的。
在下非常失礼、探入他人境地
说他们/她们这也好那也好, 可是话一转,问你他/她的孩子咋个才能出来。 国内整到钱的,都提心吊胆地朝这里跑。 局长,厅长看起来耀武扬威,其实,心里都是虚的,哪个屁股上没有那么一点粑粑,过得一日三惊。
被专制和邪恶肆虐摧残,蓝天白云和自由也能被所有中国人拥有。
最近几年常见出国的人的纠结,看到国内的同学同事当了大官的,发了大财的,想想那些人本来不如自己,如今却人模狗样,混得风生水起,内心难免不平静,甚至有点后悔。
吹点小牛,出国前俺是混得不错滴,曾经出版过7本专业书籍,在中央电视台讲过100集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在业内小有点名气,被邀请全国各地去讲课,似乎很是风光。
那一声枪响打破了我内心的希冀,便义无反顾地出了国。先新加坡后加拿大,如今已29年了。29年来,俺就是个码工,再没了以前的风光。
回国与同学聚会,全班32个同学,出了三个少将,一个中将,司局级13个。处长什么的都不算啥了。大多数人在做领导,很多人都不做本专业了,唯有我,是个靠技术吃饭的码农。
然而,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出国。
在国内,为儿子上学的事操碎了心,淘气的小男孩被老师嫌弃,被虐待、罚站、罚作业、赶出教室是家常便饭。我隔三差五被叫去挨老师训斥,挨校长嘲讽,永远记得校长那讥讽的话语:“你的儿子是绝不会有出息的!”不能回想,不能回想,一想都是泪啊。一个7岁的孩子,就这样被校长判定了终身!
而今,儿子以12门全A,其中5门A+ 的成绩获得斯坦福大学的CS硕士学位,在Google做manager. 我要说,是出国,是加拿大、美国的教育救了我的儿子,为此,我永远感恩。
出国前,单位分配给我的位于清华东南小区的两室一厅的房子被收回。据说现在已经每平米10万了。我不后悔。三年前故居重游,那个逼仄的环境,那种乱哄哄,与我在多伦多的花园house是云泥之别。就是请我回去住,我也绝对不会去的。对于我这种喜欢种花、种草、种菜、醉心于园艺的北美农妇来说,拥有一个花园是上帝给我的恩赐。那种每天环绕在花丛中的喜悦;那种清晨一把鲜花,傍晚一篮蔬果的愉快;那种在花园里沏一杯香茶、捧一本好书、嗅着花香消磨一个下午的美妙;那种闲坐花庭,看天上云卷云舒、水中云翻云舞的惬意;那种躺在游泳池中看星星,守着壁炉看雪花的浪漫,是天天算计着升官发财、日日惦记着钻营、在尔虞我诈的生活中做梦都无法得到的。砸砖的随意,自己喜欢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我心安处即故乡。
出国前,事事都要求人,求人就要送礼。永远记得那屈辱的一幕:为了让孩子少受虐待,拿着一本挂历站在学校门口等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好不容易等到她,当我把挂历递上去的时候,她那鄙夷的神情:“别来这个”!我狠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而今出国近三十年,从来没有求过人,更没有为求人而送礼。
在这里,生活中没有焦虑,工作中没有倾扎,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对上级不必笑脸逢迎。过圣诞节,是老板为员工送圣诞卡、巧克力。
曾经在香格里拉一间餐馆吃饭时见到一个邻桌,每个人的称呼都是“总”,“李总”、“王总”、“赵总”不绝于耳。而我工作的公司,听到的都是David, Jone, Lisa, Linda, 多么亲切,每个人活的都是自己,而不是那个头衔!
至于空气、水、食品的安全,交通、行路的守章法,环境的优美、言论思想的自由,我就不多谈了,那是厉害国里稀缺的,人人心里都明白。
回首出国路,有开始的崎岖、有短时间内的忐忑,但是,只要你足够努力,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异乡,依然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特别是在加拿大,稳定的社会和完善的福利制度,使你衣食无忧,老病不愁。凭着几十年的积蓄,周游世界也能实现,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最新回帖
既然这样说,就是有点后悔。着说辞来安慰自己。中国比过去好多了,希望能更好,别走回头路。
既然这样说,就是有点后悔。着说辞来安慰自己。中国比过去好多了,希望能更好,别走回头路。
发点屁言,假装爱国。 看了一下你转的那些文章,一个字: 屁!
🛋️ 沙发板凳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把我折腾的没有脾气了。仅说几例。1.我儿子基本每周都要放学后留下来两到三次,每次基本都是一个小时左右,我去接他就只能在外面等。我琢磨我和夫人都是研究生毕业,我儿子也不至于这么差吧。后来想来想去可能是没有跟老师送礼。但是要送礼我也不会。2,有次我夫人去接我儿子放学,跟老师聊了几句,我夫人说儿子还行,不是太苯。结果老师第二天在班上说某某某,你妈妈把你夸的象一朵花似的。3.。某天某个同学报告两百元钱不见了,老师让全班学生不许外出,一个个搜身。搜了一个上午最后也没有找到。我们本来是准备小学毕业后再出来读中学的,看到这情况只好提前了。现在我家小子在沃顿商学院。
很可能是会。
您何必把那么多少将中将,司局级放到一块比?我如果恰巧是您的同学,混的这么不堪,岂不悲催?
我资质平平,没什么背景,起点也不高,如果毕业后留在国内工作,估计也会很平庸。现在在这边,虽然也没什么大作为,但至少是完成了所有自己想修的学业,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承担着一些责任,也有一些成就感。
不过因为出来,错过了祖国发展的最好的二十年,总是心里最大的遗憾。
有尴尬的,是那些功利心太强,而且鼠目寸光的。
国内的财富最多也就是个百年利好,而且对子孙是负罪掠夺性的,看看现在无房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应该领悟;
但是在北美生活,俺认为至少是千年利好,而且一切平和、自然资源充足、子孙有大把空间,看看现在年轻人哪个对房子和生存环境需要担忧?
归根结底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长不带孩子去医院,哪里来的药?
本枪夫妇和黑总一年,出国,也是去的枫叶国,现在还有加拿大护照,典型的加籍旅美华人。我在多伦多工作过几年,住密西沙加,想到多仑多的中国饭,就流口水。
出国30年,后悔吗?有过,原因和黑总,(还是是喊你姐吧,我89毕业,您都已经著作等生了)。归其原因,就是姐说的,攀比。我没姐的襟怀,俗人。还后悔吗?不了!为什么呢?除了大姐说的孩子呀 (我娃美国出生的),空气啦,大花园里看云卷云舒啦,最重要的是我这几年每次回,我的同学都有进去的。
本来無一物 何処惹塵埃
不過人就是在後悔与不後悔中、無法重新選択的、望好処想是保持精神衛生的不2法則
喜欢职场腾达,名利双收也好;还是喜欢岁月静好,诗酒田园也好,我不觉得有什么高下之分。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便自心安。你口口声声不羡慕国内同学的各式成就,却把各种职位却罗列出来,显然实际内心是失落的。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就说些国内负面的一些事情。我发现,很多出国的人,看到国内同学朋友的各样的成就,于是开始贬低国内,最常见的是说国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 问题是,很多出国的人,打个比方,可能具有世界级运动员的水平,却甘心在一个校级或者县体校里称王称霸,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你可以不焦虑,你可以花花草草,因为你在技术上根本就没有对手。因为你还没到那个需要尔虞我诈的级别,我认识一个老印,在一个大公司里担任senior director, 在他的公司里,副总裁级别开会时,只要不是本地,公司会派专机来接。政治斗争是如此残酷,以至于连续好几年都不敢修假回印度,因为担心在休假的几个星期之内,自己的位子就可能被夺走。每周工作七天,每天12小时,我不信他不焦虑。看你出国前,已经成绩斐然,出国安心做一普通码工,这相当于用一卡车,拉拉几斤鸡蛋,当然轻松得很。国内再怎么不堪,毕竟国内的人在短短几十年,让中国崛起,把中国发展到坐二望一的水平,留在国内的人,是值得点个赞的。
在下非常失礼、探入他人境地
说他们/她们这也好那也好, 可是话一转,问你他/她的孩子咋个才能出来。 国内整到钱的,都提心吊胆地朝这里跑。
局长,厅长看起来耀武扬威,其实,心里都是虚的,哪个屁股上没有那么一点粑粑,过得一日三惊。
被专制和邪恶肆虐摧残,蓝天白云和自由也能被所有中国人拥有。
各地都有各地的问题, 同意我心安处即是吾乡,但对国内一棒子打死就不好了。 你要感恩在美加的好生活, 难道不也应该感恩在中国受到的免费大学教育?
要说吃药,美加随便诊断ADHL强迫吃药或换学校的例子只多不少,隔一阵子坛上就有几个问询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