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
大家好,又到了一个月一次的放风时间。
过去的一个月,对我来说是灰黯色的,因为我爷爷于1月5日意外去世。
他是32年生人,今年虚岁刚过89。近年来老爷子虽然身上一些零件明显不济,但总体上还挺硬朗,还能拄着拐杖每天下去公园遛弯儿。本来我计划着,今年如果疫情不严重,我就回赤峰去陪他过个春节。老爷子听说以后特别高兴,电话里还一直在跟我计划年夜饭的事,请谁不请谁,包多大红包,做什么菜。
没想到,1月4日晚上出了变故。他半夜起床上厕所一下没扶稳,摔下床去,头“咣当”一下磕在了地板上。保姆在隔壁屋听到动静过来查看,赶紧通知救护车送到医院。可惜医生抢救了半天,终究回天乏术,他于次日凌晨溘然过世。
等到我连滚带爬赶回赤峰时,他已经躺在殡仪馆的冰冷棺椁之中,只剩堂前一张照片凝望着我,眼神和我每次回赤峰一进家门时看到的一样。至此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俱已弃世而去,我与这个世界的四条牵绊永远地、彻底地消失了。
我爷爷生于1932年隆化旁边一个叫七家的小村子,离承德不远。他人生最惊险的一段经历,是在一周岁时赶上热河事变。热河事变是918事变的后续进展,当时日本人三路进攻热河,承德正承其兵锋。七家的村子听说日本鬼子打来,全村人都往山里跑,我爷爷被扔在炕头没人管。他的一个堂姐跑到一半心中不舍,转头回来把他抱走,这才算捡回一条命。
除去这件事之外,他这一辈子再没什么传奇跌宕的经历——这可不是什么遗憾,这是极好的事。要知道,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恰好贯穿了中国跌入谷底的至暗时代,又是出身于北方沦陷区的底层农民。就像是一条置身于风暴中的小舢板,任何一丁点意外波动,都可能中断他的人生。老爷子能够平淡无奇地活到2021年,幸运值已经相当高了。
我爷爷的人生虽然平凡,但踩点踩得很准。解放前后家里分财产,亲戚们这个要分地,那个要分瓦房,他说我什么都不要,但你们得供我上学。亲戚们大喜,觉得捡了便宜。于是我爷爷就送去隆化读商科,50年一划成分——贫农。读完商科以后,他没留在隆化,果断孤身一人去了赤峰。赤峰是北方商贸中心,比隆化发展前景好得多,建国后又急缺商贸人才,我爷爷顺利在百货站(具体那时候这机构叫什么我不知道,反正我记事时是叫百货站)谋得一职,一路干到采购科长,算是完成了一次关键的阶层跃升。
那时候的国营单位采购科长是个新鲜岗位。它要求负责人必须足够精明、锱铢必争,但同时又不能像旧社会商人那样纯为牟利,必须得有大局意识,利润需要服从于更高的安排。我爷爷在这个岗位上锻炼出来一套精细作风,但又不会过于斤斤计较——用他的话总结就是“亲兄弟、明算账、不催还”。家里四个子女从入学到入职,从结婚到入党,他从不过分干涉,但会不动声色地把前置条件都码好,让你不由自主朝这个方向发展。我那些留在赤峰的姑姑叔叔,往往在多年后复盘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看似自由发展,其实一切都没超出老爷子的计划。(当然,我爹是个意外,他是我们家“遁去的一”,完全不服我爷爷的规划。)如果我爷爷生在这个时代,应该是个把线性游戏伪装成开放世界的厉害策划。
我每次回去探望他,都给他带点现金。不过我性格比较疏懒,每次都不数。一看见爷爷,先把钱包打开,抓出厚厚一沓,说爷爷我给你点零花钱。我爷爷一只眼睛其实已经不行了,但一看见钱,只用轻轻扫过一眼:“三千。” 我不信,数了一下,好嘛,一张不差。
19年开始,他学会了用微信,还加了家庭群,虽然不会打字聊天,但视频通话溜得很。他还保持着给我念新闻的习惯,每次通话都给我念几段最近的重大新闻。我记得他最后一次念的新闻,是嫦娥五号带回月壤返回地球,还兴致勃勃地说着陆场四王子旗他去过。
放下视频,我忍不住感慨万分。一个出生于32年、生存环境与古代几乎没差的中国人,在88年之后,居然可以足不出户,用一个小盒子跟天南地北的亲戚随时通话。我爷爷讲过,他小时候,有人从隆化弄来一辆胶轮马车回村。那时候中国不产橡胶,胶轮是用旧汽车轮胎改的,极罕见,引得全村出来看西洋景。他要掏两把花生,才能换来摸一下轮胎的殊荣。而现在他却能在屏幕上见证嫦娥五号的回归,跃升的科技层级之大,令人咋舌。所谓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一个人的短暂一生竟能经历如此天翻地覆的世界变化,也算是从一个极小的视角见证中国几十年来的国运兴起。
顺便一说。刘胡兰也是1932年生人。倘若她能活下来,现在应该也是一位跟子孙玩着微信视频的耄耋老人了吧。
疫情来了,我很担心他的健康。但他比家里所有人轻松得多:“不算啥大事。” 我一想也对,老爷子这一辈子啥没经历过啊,在他眼里疫情真不算是什么事。整个疫情期间,他打电话的次数越加频繁,主要是担心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他去世后我们收拾遗物,发现老爷子不动声色地囤了不少东西,来源成谜……这大概就是毛主席说的:“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吧。
我爷爷去世那几天,全国都陷入寒潮,赤峰更是冷得不像话,零下27度,滴水成冰。加上防疫有要求,各种繁文缛节不得不取消。起灵当天,负责流程的大仙儿——我们那儿对阴阳先生的称呼——把家属叫一块说:“这些事儿其实都是给活人看的,怕人家说闲话。现在有人说你们不孝吗?没有对吧?老爷子活着的时候,你们尽了孝心没有?有对吧?那就得了。你们老爷子一辈子清清白白,没麻烦过别人,他身后肯定也不希望子女为他冻出个好歹。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老爷子就走得安心了。”
就这样,一切从简。一大家子人把爷爷骨灰送到奶奶的墓地里,将两人合葬。我奶奶12年去世,一个人孤零零在墓穴里呆了八年,骨灰盒还是我亲手放进去的。开墓那一瞬间,我再一次看到她,实在没忍住,趴在墓前大哭了一场。现在他们老两口可以团聚了,吵嘴也罢,聊天也好,总算在另一个世界有了陪伴,
山上不允许动火,下葬之后,我们在山下的焚化炉前统一烧纸钱。我知道这是封建迷信,可还是忍不住要烧。烧纸也罢,上香也罢,这世间的迷信,大抵是起源于对逝者的眷恋与不切实际的呼唤。我们通过这样一种仪式来慰藉自己,亲人虽已永久远离,冥冥中却保有一线极微渺的联系。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我会在各种不经意的场合突然泣不成声。也许那是因为,那一根微渺丝线会偶尔从另一端传来颤动,直入心尖。
附图的照片,来自于2011年。其时奶奶病重,我回老家赤峰去探望她。当时她已经不太能起来床了,头发也剃光了,但精神还好。那天阳光晴好,她忽然跟我说,想看看外面。我赶紧把她搀起来,带到窗边。她把整个身子朝前靠,倚在窗台上,就那么怔怔盯着外头。
这时爷爷从隔壁屋走过来,沉默地陪奶奶并肩眺望远处的南山与夕阳。醇郁的阳光照在他们苍老的脸上,老两口什么都没说,又似乎说了许多东西。我看着他们的背影,有点感伤,又像是出于某种预感,随手拍了一张照片。
三个月以后,奶奶去世。这张照片成了老两口生前最后一次合影。
马伯庸
大家好,又到了一个月一次的放风时间。
过去的一个月,对我来说是灰黯色的,因为我爷爷于1月5日意外去世。
他是32年生人,今年虚岁刚过89。近年来老爷子虽然身上一些零件明显不济,但总体上还挺硬朗,还能拄着拐杖每天下去公园遛弯儿。本来我计划着,今年如果疫情不严重,我就回赤峰去陪他过个春节。老爷子听说以后特别高兴,电话里还一直在跟我计划年夜饭的事,请谁不请谁,包多大红包,做什么菜。
没想到,1月4日晚上出了变故。他半夜起床上厕所一下没扶稳,摔下床去,头“咣当”一下磕在了地板上。保姆在隔壁屋听到动静过来查看,赶紧通知救护车送到医院。可惜医生抢救了半天,终究回天乏术,他于次日凌晨溘然过世。
等到我连滚带爬赶回赤峰时,他已经躺在殡仪馆的冰冷棺椁之中,只剩堂前一张照片凝望着我,眼神和我每次回赤峰一进家门时看到的一样。至此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俱已弃世而去,我与这个世界的四条牵绊永远地、彻底地消失了。
我爷爷生于1932年隆化旁边一个叫七家的小村子,离承德不远。他人生最惊险的一段经历,是在一周岁时赶上热河事变。热河事变是918事变的后续进展,当时日本人三路进攻热河,承德正承其兵锋。七家的村子听说日本鬼子打来,全村人都往山里跑,我爷爷被扔在炕头没人管。他的一个堂姐跑到一半心中不舍,转头回来把他抱走,这才算捡回一条命。
除去这件事之外,他这一辈子再没什么传奇跌宕的经历——这可不是什么遗憾,这是极好的事。要知道,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恰好贯穿了中国跌入谷底的至暗时代,又是出身于北方沦陷区的底层农民。就像是一条置身于风暴中的小舢板,任何一丁点意外波动,都可能中断他的人生。老爷子能够平淡无奇地活到2021年,幸运值已经相当高了。
我爷爷的人生虽然平凡,但踩点踩得很准。解放前后家里分财产,亲戚们这个要分地,那个要分瓦房,他说我什么都不要,但你们得供我上学。亲戚们大喜,觉得捡了便宜。于是我爷爷就送去隆化读商科,50年一划成分——贫农。读完商科以后,他没留在隆化,果断孤身一人去了赤峰。赤峰是北方商贸中心,比隆化发展前景好得多,建国后又急缺商贸人才,我爷爷顺利在百货站(具体那时候这机构叫什么我不知道,反正我记事时是叫百货站)谋得一职,一路干到采购科长,算是完成了一次关键的阶层跃升。
那时候的国营单位采购科长是个新鲜岗位。它要求负责人必须足够精明、锱铢必争,但同时又不能像旧社会商人那样纯为牟利,必须得有大局意识,利润需要服从于更高的安排。我爷爷在这个岗位上锻炼出来一套精细作风,但又不会过于斤斤计较——用他的话总结就是“亲兄弟、明算账、不催还”。家里四个子女从入学到入职,从结婚到入党,他从不过分干涉,但会不动声色地把前置条件都码好,让你不由自主朝这个方向发展。我那些留在赤峰的姑姑叔叔,往往在多年后复盘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看似自由发展,其实一切都没超出老爷子的计划。(当然,我爹是个意外,他是我们家“遁去的一”,完全不服我爷爷的规划。)如果我爷爷生在这个时代,应该是个把线性游戏伪装成开放世界的厉害策划。
我每次回去探望他,都给他带点现金。不过我性格比较疏懒,每次都不数。一看见爷爷,先把钱包打开,抓出厚厚一沓,说爷爷我给你点零花钱。我爷爷一只眼睛其实已经不行了,但一看见钱,只用轻轻扫过一眼:“三千。” 我不信,数了一下,好嘛,一张不差。
19年开始,他学会了用微信,还加了家庭群,虽然不会打字聊天,但视频通话溜得很。他还保持着给我念新闻的习惯,每次通话都给我念几段最近的重大新闻。我记得他最后一次念的新闻,是嫦娥五号带回月壤返回地球,还兴致勃勃地说着陆场四王子旗他去过。
放下视频,我忍不住感慨万分。一个出生于32年、生存环境与古代几乎没差的中国人,在88年之后,居然可以足不出户,用一个小盒子跟天南地北的亲戚随时通话。我爷爷讲过,他小时候,有人从隆化弄来一辆胶轮马车回村。那时候中国不产橡胶,胶轮是用旧汽车轮胎改的,极罕见,引得全村出来看西洋景。他要掏两把花生,才能换来摸一下轮胎的殊荣。而现在他却能在屏幕上见证嫦娥五号的回归,跃升的科技层级之大,令人咋舌。所谓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一个人的短暂一生竟能经历如此天翻地覆的世界变化,也算是从一个极小的视角见证中国几十年来的国运兴起。
顺便一说。刘胡兰也是1932年生人。倘若她能活下来,现在应该也是一位跟子孙玩着微信视频的耄耋老人了吧。
疫情来了,我很担心他的健康。但他比家里所有人轻松得多:“不算啥大事。” 我一想也对,老爷子这一辈子啥没经历过啊,在他眼里疫情真不算是什么事。整个疫情期间,他打电话的次数越加频繁,主要是担心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他去世后我们收拾遗物,发现老爷子不动声色地囤了不少东西,来源成谜……这大概就是毛主席说的:“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吧。
我爷爷去世那几天,全国都陷入寒潮,赤峰更是冷得不像话,零下27度,滴水成冰。加上防疫有要求,各种繁文缛节不得不取消。起灵当天,负责流程的大仙儿——我们那儿对阴阳先生的称呼——把家属叫一块说:“这些事儿其实都是给活人看的,怕人家说闲话。现在有人说你们不孝吗?没有对吧?老爷子活着的时候,你们尽了孝心没有?有对吧?那就得了。你们老爷子一辈子清清白白,没麻烦过别人,他身后肯定也不希望子女为他冻出个好歹。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老爷子就走得安心了。”
就这样,一切从简。一大家子人把爷爷骨灰送到奶奶的墓地里,将两人合葬。我奶奶12年去世,一个人孤零零在墓穴里呆了八年,骨灰盒还是我亲手放进去的。开墓那一瞬间,我再一次看到她,实在没忍住,趴在墓前大哭了一场。现在他们老两口可以团聚了,吵嘴也罢,聊天也好,总算在另一个世界有了陪伴,
山上不允许动火,下葬之后,我们在山下的焚化炉前统一烧纸钱。我知道这是封建迷信,可还是忍不住要烧。烧纸也罢,上香也罢,这世间的迷信,大抵是起源于对逝者的眷恋与不切实际的呼唤。我们通过这样一种仪式来慰藉自己,亲人虽已永久远离,冥冥中却保有一线极微渺的联系。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我会在各种不经意的场合突然泣不成声。也许那是因为,那一根微渺丝线会偶尔从另一端传来颤动,直入心尖。
附图的照片,来自于2011年。其时奶奶病重,我回老家赤峰去探望她。当时她已经不太能起来床了,头发也剃光了,但精神还好。那天阳光晴好,她忽然跟我说,想看看外面。我赶紧把她搀起来,带到窗边。她把整个身子朝前靠,倚在窗台上,就那么怔怔盯着外头。
这时爷爷从隔壁屋走过来,沉默地陪奶奶并肩眺望远处的南山与夕阳。醇郁的阳光照在他们苍老的脸上,老两口什么都没说,又似乎说了许多东西。我看着他们的背影,有点感伤,又像是出于某种预感,随手拍了一张照片。
三个月以后,奶奶去世。这张照片成了老两口生前最后一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