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元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二次元是我们的创造,一次元我把它描述为一个通过文字或口头传诵的神话、传说的世界。
那么,聪明的你会问,有没有零次元呢?
今天我就引入一个零次元世界的概念。
注意,和我讲的一次元一样,我讲的零次元,也是我自己“捏造”的一个方便法。类似于打比喻,我们说一个女人颜如月,是为了夸她皮肤白净,长得漂亮,你非要较真,说她的脸不像月亮,或者月亮那么大,她脸那么小,或者说月球表面上其实是坑坑洼洼的,那我也没办法。。。
我只能说,阁下可能来自异次元。
在悟道的世界里,辩论很重要,但不需要杠精。因为仅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真,还要诚。任何一个浪子回头,必然是他变真诚了。以前视所有女人为玩物,突然哪一天,对一个女人就认真了,感受和发现了爱是什么。悟道亦是如此。
好,继续讲零次元,我用来“比喻”的零次元。
和我们这个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还有鼻子能嗅到、舌头能体味到的物质世界相对,在电影《达摩祖师》中,达摩说的“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知不到的事物”的那个世界。
听起来有点玄对吧?
好在佛家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像庖丁解牛一样,名词用得好,把牛身上各个部位,都取了名字,方便我们学习了解。你想,庖丁自己解牛没问题,他不需要牛身上任何名词,闷声不响几下就解玩了,可是如果庖丁要教别人解牛,那么就得给牛身上各个部位取一些名字,否则他只能说,“这个”、“那个”、“这里”、“那里”。。。
所以名字都是方便法。
在佛家,把你能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everything,都叫“法”,或“一切法”。
“法”,又分“有为法”和“无为法”。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有为法”里面。“有为法”,又分为“色法”和“名法”。不要被这些名词吓到了,都很简单。其实就是像庖丁解牛一样,庖丁给牛肉取了些名字而已。
牛身上各个部位和牛肉,本来没名字,为了方便,我们取了个名字而已。连“牛”这个名字,都是为了方便而取的。
都是方便法。佛家的那些术语也是一样。
所谓“色法”,就是我们物质世界的东西。不只是看到的(眼),也包括听到的(耳)、嗅到的(鼻)、有味道的(舌),摸到的(身)。就是“五根”所对应的“五境”。
我们感知外面物质世界的眼、耳、鼻、舌、身,就是“五根”,与之对应的感知到的每一境,加起来就是“五境”。
简单吧?
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一只苹果,它有这样的特征,我们认出它是一只苹果,这就是“相”。
什么是“名法”呢?
就是佛家术语“五蕴”中,除了色蕴以外,剩下的那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听起来很吓人,也是很简单,都是为了方便取的名字而已。
五蕴,又可以叫五阴。蕴是蕴集,阴呢,就好像树木遮蔽了太阳。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并非那么真实的东西,聚集在你头脑里、心里产生的东西而已。
“色蕴”,属于色法,是外在物质世界。
剩下四个,是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感受、思虑、识别和知识。
比如我们告诉一个瞎子,桌子上有一个水果,叫他去摸一下,告诉我们是什么水果。
这个水果,就属于色法。
瞎子去摸,首先就是“受”,感受。然后会“想”,不如“不大不小”,“表皮光滑”,“挺硬”,“有点圆,但又不是很规则的圆”...,最后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看法,就是“行”。
“苹果!”
瞎子最后兴奋地叫出这一声,就是“识”。“识”,就是跟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了。
瞎子头脑里和心里,建立了这么一整套对桌子上这个水果的认识,就是属于“名法”。它和“色法”相对。
一个是境,一个是识。
“识”正不正确呢?
不一定啊。我们看得见的,一眼看出,那的确是一只苹果,那么瞎子的“识”就对了。但如果我们一看,那实际上是一只“梨”,那么瞎子就错了。
但在我们没有告诉他时,或者我们骗他时,他会认为他那一整套对桌子上水果的认知/知识,是正确的。
瞎子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他比我们有限。
但我们也只是比瞎子多了一个看得见而已。相对于更广阔的认知,我们是不是也有限呢?
我们只靠“五根”来认识的。
为什么叫“根”呢?
我们一出生下来,对这个世界本来什么都不知道,“知道”得越来越多,完全是靠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触觉)。
所以,我们每一个感官,就好像树根一样: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我们说认识的东西,乃至整个世界,是在这些“树根”上,枝繁叶茂,长出的一棵大树。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和瞎子摸桌上的水果一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也就是,不仅色法(外在物质世界),它是变化的,无常的,不恒定的,名法(我们通过五根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也是变化的,无常的,不恒定的。
色法和名法,加起来叫“有为法”。
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变化的,无常的,不恒定的。
我们可以把三次元世界、二次元世界、一次元世界,都放在“一切有为法”下。
那么,不是还有一个“无为法”么?
什么是“无为法”?
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的,不变的,恒常的东西。有这个东西,组成的世界,我给它取个名字,叫“零次元世界”。
在道家里,我叫道。
在佛家里,叫空性。
在印度教,叫梵。
都属于这个“零次元”的范畴。
它是回到“初”的那个状态,比如宇宙之初、人之初。或者是“根”的状态。譬如一颗大树,我们想象它倒着回生长,变成一颗小树,再变成一颗小苗,最后是一粒种子。
一粒种子,和这颗大树,似乎是两回事儿。
但它们其实又是一回事儿。因为这一粒种子里,必然包含了这一颗大树的信息,否则它不会这颗种子长成苹果树,那颗种子长成梨子树,甚至这个种子长成一朵花,那颗种子长出一颗草。
我们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身也是一样,它一定有一个“种子”状态,而这个种子,包含了“长成”我们这个样儿的信息。
而且它一直在。如果它不是一直在,必然不能保证长成苹果树、梨子树,花儿和小草。
而且会永恒。
但是它又太大,又太小,又含有一致性,我们无法去描述,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事实上,它一直在,而且在支配。不管是有神论相信的“神”也好,还是无神论相信的“规律”也好。
怎么办?
就是像菩提达摩说的那样,“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知不到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推理,去领悟这个“真实”存在的世界——“零次元世界”。
“零次元世界”,不是脱离我们“三次元世界”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体的。
“三次元世界”是否真实,我们不知道,但“零次元世界”,一定是真实的。否则,就会形成这样一个看法:认为苹果树是真实的,苹果树的种子是假的。
如果听到这里,你脑子还没乱,恭喜你。
佛教的这个“法”,翻译自梵语,音译的话,就是达摩(Dharma)。“菩提”是梵语“Bodhi”的音译,就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达摩祖师的名字“菩提达摩”(Bodhidharma),其实就是“觉悟之法”的意思,也即“无为法”,探索“零次元世界”之道。
我们这个三次元世界,就好像上图中露水中的世界,露水就是你自己。露水中的世界,既是外在世界对你心中的投射,也是你对外在世界形成的印象。真真假假,混在里面。
就如你喜欢一个人,你看他怎样,都喜欢;你讨厌一个人,你看他怎样都讨厌。一部分是投射,一部分是印象。但实际上那个人到底怎么样,在别人眼中又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别人有的喜欢有的讨厌,所以那个人对你来说,作为“外在世界”,并非真实。
哪一天,你突然喜欢他了,“世界”又完全改观了。所以,我们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世界”和“我”,都亦真亦幻。
但道、空性、梵....(也是庖丁解牛的名字),永远真实而长存。它们就是与我们不可分割的“零次元”。
我从来没说过,也没写过。
和现实世界相反的世界啦。
生活也是这样
三次元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二次元是我们的创造,一次元我把它描述为一个通过文字或口头传诵的神话、传说的世界。
那么,聪明的你会问,有没有零次元呢?
今天我就引入一个零次元世界的概念。
注意,和我讲的一次元一样,我讲的零次元,也是我自己“捏造”的一个方便法。类似于打比喻,我们说一个女人颜如月,是为了夸她皮肤白净,长得漂亮,你非要较真,说她的脸不像月亮,或者月亮那么大,她脸那么小,或者说月球表面上其实是坑坑洼洼的,那我也没办法。。。
我只能说,阁下可能来自异次元。
在悟道的世界里,辩论很重要,但不需要杠精。因为仅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真,还要诚。任何一个浪子回头,必然是他变真诚了。以前视所有女人为玩物,突然哪一天,对一个女人就认真了,感受和发现了爱是什么。悟道亦是如此。
好,继续讲零次元,我用来“比喻”的零次元。
和我们这个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还有鼻子能嗅到、舌头能体味到的物质世界相对,在电影《达摩祖师》中,达摩说的“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知不到的事物”的那个世界。
听起来有点玄对吧?
好在佛家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像庖丁解牛一样,名词用得好,把牛身上各个部位,都取了名字,方便我们学习了解。你想,庖丁自己解牛没问题,他不需要牛身上任何名词,闷声不响几下就解玩了,可是如果庖丁要教别人解牛,那么就得给牛身上各个部位取一些名字,否则他只能说,“这个”、“那个”、“这里”、“那里”。。。
所以名字都是方便法。
在佛家,把你能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everything,都叫“法”,或“一切法”。
“法”,又分“有为法”和“无为法”。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有为法”里面。“有为法”,又分为“色法”和“名法”。不要被这些名词吓到了,都很简单。其实就是像庖丁解牛一样,庖丁给牛肉取了些名字而已。
牛身上各个部位和牛肉,本来没名字,为了方便,我们取了个名字而已。连“牛”这个名字,都是为了方便而取的。
都是方便法。佛家的那些术语也是一样。
所谓“色法”,就是我们物质世界的东西。不只是看到的(眼),也包括听到的(耳)、嗅到的(鼻)、有味道的(舌),摸到的(身)。就是“五根”所对应的“五境”。
我们感知外面物质世界的眼、耳、鼻、舌、身,就是“五根”,与之对应的感知到的每一境,加起来就是“五境”。
简单吧?
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一只苹果,它有这样的特征,我们认出它是一只苹果,这就是“相”。
什么是“名法”呢?
就是佛家术语“五蕴”中,除了色蕴以外,剩下的那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听起来很吓人,也是很简单,都是为了方便取的名字而已。
五蕴,又可以叫五阴。蕴是蕴集,阴呢,就好像树木遮蔽了太阳。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并非那么真实的东西,聚集在你头脑里、心里产生的东西而已。
“色蕴”,属于色法,是外在物质世界。
剩下四个,是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感受、思虑、识别和知识。
比如我们告诉一个瞎子,桌子上有一个水果,叫他去摸一下,告诉我们是什么水果。
这个水果,就属于色法。
瞎子去摸,首先就是“受”,感受。然后会“想”,不如“不大不小”,“表皮光滑”,“挺硬”,“有点圆,但又不是很规则的圆”...,最后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看法,就是“行”。
“苹果!”
瞎子最后兴奋地叫出这一声,就是“识”。“识”,就是跟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了。
瞎子头脑里和心里,建立了这么一整套对桌子上这个水果的认识,就是属于“名法”。它和“色法”相对。
一个是境,一个是识。
“识”正不正确呢?
不一定啊。我们看得见的,一眼看出,那的确是一只苹果,那么瞎子的“识”就对了。但如果我们一看,那实际上是一只“梨”,那么瞎子就错了。
但在我们没有告诉他时,或者我们骗他时,他会认为他那一整套对桌子上水果的认知/知识,是正确的。
瞎子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他比我们有限。
但我们也只是比瞎子多了一个看得见而已。相对于更广阔的认知,我们是不是也有限呢?
我们只靠“五根”来认识的。
为什么叫“根”呢?
我们一出生下来,对这个世界本来什么都不知道,“知道”得越来越多,完全是靠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触觉)。
所以,我们每一个感官,就好像树根一样: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我们说认识的东西,乃至整个世界,是在这些“树根”上,枝繁叶茂,长出的一棵大树。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和瞎子摸桌上的水果一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也就是,不仅色法(外在物质世界),它是变化的,无常的,不恒定的,名法(我们通过五根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也是变化的,无常的,不恒定的。
色法和名法,加起来叫“有为法”。
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变化的,无常的,不恒定的。
我们可以把三次元世界、二次元世界、一次元世界,都放在“一切有为法”下。
那么,不是还有一个“无为法”么?
什么是“无为法”?
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的,不变的,恒常的东西。有这个东西,组成的世界,我给它取个名字,叫“零次元世界”。
在道家里,我叫道。
在佛家里,叫空性。
在印度教,叫梵。
都属于这个“零次元”的范畴。
它是回到“初”的那个状态,比如宇宙之初、人之初。或者是“根”的状态。譬如一颗大树,我们想象它倒着回生长,变成一颗小树,再变成一颗小苗,最后是一粒种子。
一粒种子,和这颗大树,似乎是两回事儿。
但它们其实又是一回事儿。因为这一粒种子里,必然包含了这一颗大树的信息,否则它不会这颗种子长成苹果树,那颗种子长成梨子树,甚至这个种子长成一朵花,那颗种子长出一颗草。
我们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身也是一样,它一定有一个“种子”状态,而这个种子,包含了“长成”我们这个样儿的信息。
而且它一直在。如果它不是一直在,必然不能保证长成苹果树、梨子树,花儿和小草。
而且会永恒。
但是它又太大,又太小,又含有一致性,我们无法去描述,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事实上,它一直在,而且在支配。不管是有神论相信的“神”也好,还是无神论相信的“规律”也好。
怎么办?
就是像菩提达摩说的那样,“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知不到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推理,去领悟这个“真实”存在的世界——“零次元世界”。
“零次元世界”,不是脱离我们“三次元世界”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体的。
“三次元世界”是否真实,我们不知道,但“零次元世界”,一定是真实的。否则,就会形成这样一个看法:认为苹果树是真实的,苹果树的种子是假的。
如果听到这里,你脑子还没乱,恭喜你。
佛教的这个“法”,翻译自梵语,音译的话,就是达摩(Dharma)。“菩提”是梵语“Bodhi”的音译,就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达摩祖师的名字“菩提达摩”(Bodhidharma),其实就是“觉悟之法”的意思,也即“无为法”,探索“零次元世界”之道。
我们这个三次元世界,就好像上图中露水中的世界,露水就是你自己。露水中的世界,既是外在世界对你心中的投射,也是你对外在世界形成的印象。真真假假,混在里面。
就如你喜欢一个人,你看他怎样,都喜欢;你讨厌一个人,你看他怎样都讨厌。一部分是投射,一部分是印象。但实际上那个人到底怎么样,在别人眼中又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别人有的喜欢有的讨厌,所以那个人对你来说,作为“外在世界”,并非真实。
哪一天,你突然喜欢他了,“世界”又完全改观了。所以,我们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世界”和“我”,都亦真亦幻。
但道、空性、梵....(也是庖丁解牛的名字),永远真实而长存。它们就是与我们不可分割的“零次元”。
我从来没说过,也没写过。
和现实世界相反的世界啦。
生活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