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另外一位扫地僧,他在禅宗的诸位祖师中不算太有名,但他的牛逼之处是,当他见到四祖时,已经悟道了。四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印证他所悟的是正确的,然后把衣钵交给他就完事了。
我的读者当中应该有许多教书匠,当你看到班上的同学都是傻啦吧唧的,你说了半天重复了一百遍他们也听不出个啥东东来,你是不是气得吐血。如果你的学生都是只要你说一句,他们就全会了,你是不是就特省心。牛逼的老师最想找的,就是牛逼的学生,把自己的屠龙术传下去。四祖真他奶奶的命好,都不用找,这个牛逼的学生自己送上门来的。
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志求出家。
尊者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
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
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
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
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
即为剃度,授具足戒, 赐法名提多迦。
提多迦,摩伽陀国人也。初生之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提多迦, 果然有如来的智慧。 他来拜见优波鞠多尊者时, 已经是自悟。 活脱脱一个佛陀再世。
“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
这是只有悟者才能说出来的话。心不生灭,既是常道。本地的风光就是如此, 原来就是如此, 毫无做作, 你还不明白吗?注意,注意,注意,重要的话说三便。如果把悟道比喻成解数学题,前面的几位尊者只是告诉了你答案,提多迦尊者不但告诉了你“心(性)不生灭”这个答案,还告诉了你如何解这道数学题,来达到这个答案。“心”在这里通“性”,这是汉译的时候用的通假字。他这段话说了什么?体,性(心),相。这段话中,诸佛以现全身,你看见了吗?
你有没有看见我不知道,四祖一眼就看到了,直接就说,“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什么意思呢?卧槽,我还没说你就悟了,圣种啊,别跑,就是你了,赶快跟我出家,把我的衣钵拿走,我就省心了。
优波鞠多尊者欲灭, 谓曰:“如来以大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于我。今复付汝,听吾偈言。 ”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这首偈, 完全是直指人心。真如佛性, 本自俱足, 不从法得。 你如果还有心法,就不是心法。
大智慧的提多迦尊者, 就是西天禅宗第五祖。
今天多说几句。在佛门,释迦摩尼说的,称之为经,后来人写的学习笔记,称为论。所有的经,都是阿难尊者和众罗汉在佛灭后记录下来的,所以开头都是“如是我闻”。经,都是如实记载,起到一个电脑硬盘的功能,没有掺入记录者自己的意见。论,当然是写的人自己的理解。
有些人,读书是越读越厚,一本经能写出三十本学习心得。我称之为学渣。有些人,书越读越薄,那些是学霸。区区在下就是个学霸。一个人一辈子所说的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废话,佛陀也不例外。
释迦摩尼绝对不是神,佛教其实根本不是宗教,他是一个开悟的圣人。孔子教仁义道德,他教了脱生死。所以释迦摩尼是个教书匠,而且是个很糟糕的教书匠。基本上不备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如果那时有师范学院,我绝对请他去进修一下。
两千六百年来,通读所有八宗经典的,我不敢说是唯一一人,至少也是为数不多的人。以前没有网络,没有数据库,做不到啊。玄奘九死一生去西天取经,最后回来,他那匹白龙马能驼多少,他就只能带回来多少。所以古代的佛弟子们只能看到有限的几本经书。所以各个宗派都是在开山祖师能接触到的那有限的几本经书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建立的。而后历代祖师写自己的学习心得。
但问题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废话,你碰到的那几本记载的经书如果记载的都是废话,你又接触不到其他经书,或则由于门户之见不愿意看其他经书,这个宗派就完蛋了。垃圾进垃圾出吗。当然,我们佛弟子还是要尊重老师的,所以我们给佛陀的废话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方便法。佛陀说的那百分之零点一的有用的可以了脱生死的话,叫究竟法。禅宗说的就是究竟法。
有佛弟子问,你怎么知道哪些佛陀说的话是废话呢?
首先,你要了解僧团的日常生活。佛陀时代的出家人很辛苦的,除了干各种活,出门化缘,一天也就是早晚有时间聚在一起学习一下,相当于现在寄宿学校的早自习和晚自习。当然,佛陀作为辅导老师也会参加。所以记载这些的经书就是问答的形式。《金刚经》就是如此。
这个时候就要看弟子们会不会问问题,你如果问,“老师,你吃了吗?”佛陀一定说“吃了”。这就是废话。你如果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这时候佛陀就会给你说一堆有用的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开法会,很多王公贵族和大众来参加,你就会看到经书花很长的篇幅来记载法会的盛况,比如某某某上来跪在佛前,亲吻佛足,某某某站起来,赞美佛。这些你可以看都不用看就跳过。你就看佛说了什么。这个时候就不是问答,而是佛陀直接说。
后来佛陀年纪大了,开法会就让开悟的弟子们代师讲课。弟子说得对的时候,佛陀基本不插嘴,偶尔有些不完全契合的时候,他会说两句纠正一下。所以,如果佛陀从头到尾都没插嘴的,那为代师传法的弟子说的话,你就要好好参了。老师坐在旁边看着,代课的弟子是不敢说废话的,谁不想在老师同学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真才实学呢?这些所谓的大尊者大菩萨也是人好吧。你我有的臭毛病他们都有。
有佛弟子问,你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哪些佛陀说的话是废话。
我告诉你,你一眼扫过去看得懂的,就是废话。那么一两段你看不懂的,就是你要参的。
方便法,就是现在各宗各派的不同的修行法门。什么是究竟法呢?提多迦尊者已经说了。我大慈大悲,把佛陀啰啰嗦嗦了四十九年的经书浓缩成六个字“空为体,性在用”
这六字真言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你明不明白不管,先记住这六个字,然后继续听我讲故事。什么你想明白了,就开了天眼,所有的佛经,一眼扫过去,诸佛现全身。
“还有一种情况是开法会,很多王公贵族和大众来参加,你就会看到经书花很长的篇幅来记载法会的盛况,比如某某某上来跪在佛前,亲吻佛足,某某某站起来,赞美佛。这些你可以看都不用看就跳过。”
如果侧重追求顿悟的道理,可能会觉得这些细节繁琐枯燥。
但实际上,这些细节并非多余。多数经典在佛开口前,都会介绍在哪里,哪些菩萨哪些神祇来听法。有些经典还会讲佛放光出微妙音。这些都不是废话,它们对应本经所应之机,所起之用。如果态度严肃专心读诵,马上就可以随文入观起大功用。
粗略地讲,这些不是简单的背景介绍,而是正式的意识引领。
经,通途正道之谓。一部经整体就是一条解脱道。应机者,得里边一句一偈,三字五字即得受用。但并不是只经中只有几段话几句话有用。
小弟现在在说禅宗,自然是讲顿悟。
兄所说完全认同,方便法当然有用而且必要。
很难做到。
比较容易的,是先老老实实地读。
其实老实读经也很难。一部经,能如你所说,了无前见、不加捡择判断地读,很快就可以感受到不同。读得越多,感悟就越深。读经与参禅,并不是两条不同的路。
恕俺直言:羽兄所关注者,在顿悟之外,还要加上两个字:“之理”-----顿悟之理:)
若是顿悟实践,则吃饭睡觉,举手投足,举凡触目入耳,无机不可。
比如圆悟禅师参五祖演开悟因缘:
“经半月偶陈提刑解印还蜀。过山中问道。因语话次。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秖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喏喏。祖曰。且子细。圆悟适自外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么。祖曰。他秖认得声。圆悟曰。秖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圆悟忽有省。遽出去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悟。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复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且问羽兄,圆悟看见公鸡打鸣而开悟,是落两边还是不落两边?
请接着讲课,千万不要停。课堂上没有举手说话不等于没有仔细听,当然如果老师出考题,就必须冒头参加考试
无二是不是一呢?
也不是,没有二,哪来的一。
在俺看来,离破此公案,还差着那么薄薄的一层:)
你看圆悟问为什么不是,演禅师怎么答:他只识得声。再问,即答“庭前柏树子”。哪里有“是声非声”这许多啰嗦?
离四句绝百非,省却是非套话,羽兄能说说五祖为啥“答非所问”吗?
许多祖师用答非所问这一招。佛陀常用的不答,呵呵。
外道问佛云:『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礼拜云:『善哉世尊,……令我得入。』……阿难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普通人装聋作哑与觉悟智者有什么差别?
比如马祖问百丈,野鸭子何处去。百丈答飞过去。
马祖扭百丈鼻子,百丈痛得嗷嗷叫,马祖追问“还说飞过去吗?”
百丈就有省了。
何处去与鼻子痛,二者有相通之处。
答非所问,与百丈公案皆有相通之处。羽兄可会吗?
普通人装聋作哑是骗自己。悟道是证悟本心,从而了脱生死。
有没有悟道,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有彼岸才要飞过去。
有处才问何处去。马祖挖了个坑,百丈掉了进去。
没有此岸彼岸。还是回到老地方,无来无去,离开两边,因为没有两边。
马祖如果问我,我先下手为强,直接扭住他的鼻子,疼得他娃娃叫。
如果两者都答非所问的话。
而事实是,禅宗以心印心。虽然都答非所问,有没有证量,明眼人是可以看出来的。
比如马祖如果问我:“野鸭子往何处去?”
我会一句话不说,直接扭住他的鼻子。疼得他哇哇叫。
也有的禅师会冷笑一声,喝到,“贼子完败!” 这就是答非所问。
马祖问的这个问题就是错的。
有没有证量,明眼人当然可以看出来,否则如何以心印心,
无论你是扭住他的鼻子,还是喝到贼子完败,我保证马祖请你吃斋饭,这就是以心印心。
今天要介绍另外一位扫地僧,他在禅宗的诸位祖师中不算太有名,但他的牛逼之处是,当他见到四祖时,已经悟道了。四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印证他所悟的是正确的,然后把衣钵交给他就完事了。
我的读者当中应该有许多教书匠,当你看到班上的同学都是傻啦吧唧的,你说了半天重复了一百遍他们也听不出个啥东东来,你是不是气得吐血。如果你的学生都是只要你说一句,他们就全会了,你是不是就特省心。牛逼的老师最想找的,就是牛逼的学生,把自己的屠龙术传下去。四祖真他奶奶的命好,都不用找,这个牛逼的学生自己送上门来的。
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志求出家。
尊者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
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
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
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
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
即为剃度,授具足戒, 赐法名提多迦。
提多迦,摩伽陀国人也。初生之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提多迦, 果然有如来的智慧。 他来拜见优波鞠多尊者时, 已经是自悟。 活脱脱一个佛陀再世。
“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
这是只有悟者才能说出来的话。心不生灭,既是常道。本地的风光就是如此, 原来就是如此, 毫无做作, 你还不明白吗?注意,注意,注意,重要的话说三便。如果把悟道比喻成解数学题,前面的几位尊者只是告诉了你答案,提多迦尊者不但告诉了你“心(性)不生灭”这个答案,还告诉了你如何解这道数学题,来达到这个答案。“心”在这里通“性”,这是汉译的时候用的通假字。他这段话说了什么?体,性(心),相。这段话中,诸佛以现全身,你看见了吗?
你有没有看见我不知道,四祖一眼就看到了,直接就说,“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什么意思呢?卧槽,我还没说你就悟了,圣种啊,别跑,就是你了,赶快跟我出家,把我的衣钵拿走,我就省心了。
优波鞠多尊者欲灭, 谓曰:“如来以大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于我。今复付汝,听吾偈言。 ”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这首偈, 完全是直指人心。真如佛性, 本自俱足, 不从法得。 你如果还有心法,就不是心法。
大智慧的提多迦尊者, 就是西天禅宗第五祖。
今天多说几句。在佛门,释迦摩尼说的,称之为经,后来人写的学习笔记,称为论。所有的经,都是阿难尊者和众罗汉在佛灭后记录下来的,所以开头都是“如是我闻”。经,都是如实记载,起到一个电脑硬盘的功能,没有掺入记录者自己的意见。论,当然是写的人自己的理解。
有些人,读书是越读越厚,一本经能写出三十本学习心得。我称之为学渣。有些人,书越读越薄,那些是学霸。区区在下就是个学霸。一个人一辈子所说的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废话,佛陀也不例外。
释迦摩尼绝对不是神,佛教其实根本不是宗教,他是一个开悟的圣人。孔子教仁义道德,他教了脱生死。所以释迦摩尼是个教书匠,而且是个很糟糕的教书匠。基本上不备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如果那时有师范学院,我绝对请他去进修一下。
两千六百年来,通读所有八宗经典的,我不敢说是唯一一人,至少也是为数不多的人。以前没有网络,没有数据库,做不到啊。玄奘九死一生去西天取经,最后回来,他那匹白龙马能驼多少,他就只能带回来多少。所以古代的佛弟子们只能看到有限的几本经书。所以各个宗派都是在开山祖师能接触到的那有限的几本经书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建立的。而后历代祖师写自己的学习心得。
但问题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废话,你碰到的那几本记载的经书如果记载的都是废话,你又接触不到其他经书,或则由于门户之见不愿意看其他经书,这个宗派就完蛋了。垃圾进垃圾出吗。当然,我们佛弟子还是要尊重老师的,所以我们给佛陀的废话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方便法。佛陀说的那百分之零点一的有用的可以了脱生死的话,叫究竟法。禅宗说的就是究竟法。
有佛弟子问,你怎么知道哪些佛陀说的话是废话呢?
首先,你要了解僧团的日常生活。佛陀时代的出家人很辛苦的,除了干各种活,出门化缘,一天也就是早晚有时间聚在一起学习一下,相当于现在寄宿学校的早自习和晚自习。当然,佛陀作为辅导老师也会参加。所以记载这些的经书就是问答的形式。《金刚经》就是如此。
这个时候就要看弟子们会不会问问题,你如果问,“老师,你吃了吗?”佛陀一定说“吃了”。这就是废话。你如果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这时候佛陀就会给你说一堆有用的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开法会,很多王公贵族和大众来参加,你就会看到经书花很长的篇幅来记载法会的盛况,比如某某某上来跪在佛前,亲吻佛足,某某某站起来,赞美佛。这些你可以看都不用看就跳过。你就看佛说了什么。这个时候就不是问答,而是佛陀直接说。
后来佛陀年纪大了,开法会就让开悟的弟子们代师讲课。弟子说得对的时候,佛陀基本不插嘴,偶尔有些不完全契合的时候,他会说两句纠正一下。所以,如果佛陀从头到尾都没插嘴的,那为代师传法的弟子说的话,你就要好好参了。老师坐在旁边看着,代课的弟子是不敢说废话的,谁不想在老师同学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真才实学呢?这些所谓的大尊者大菩萨也是人好吧。你我有的臭毛病他们都有。
有佛弟子问,你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哪些佛陀说的话是废话。
我告诉你,你一眼扫过去看得懂的,就是废话。那么一两段你看不懂的,就是你要参的。
方便法,就是现在各宗各派的不同的修行法门。什么是究竟法呢?提多迦尊者已经说了。我大慈大悲,把佛陀啰啰嗦嗦了四十九年的经书浓缩成六个字“空为体,性在用”
这六字真言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你明不明白不管,先记住这六个字,然后继续听我讲故事。什么你想明白了,就开了天眼,所有的佛经,一眼扫过去,诸佛现全身。
“还有一种情况是开法会,很多王公贵族和大众来参加,你就会看到经书花很长的篇幅来记载法会的盛况,比如某某某上来跪在佛前,亲吻佛足,某某某站起来,赞美佛。这些你可以看都不用看就跳过。”
如果侧重追求顿悟的道理,可能会觉得这些细节繁琐枯燥。
但实际上,这些细节并非多余。多数经典在佛开口前,都会介绍在哪里,哪些菩萨哪些神祇来听法。有些经典还会讲佛放光出微妙音。这些都不是废话,它们对应本经所应之机,所起之用。如果态度严肃专心读诵,马上就可以随文入观起大功用。
粗略地讲,这些不是简单的背景介绍,而是正式的意识引领。
经,通途正道之谓。一部经整体就是一条解脱道。应机者,得里边一句一偈,三字五字即得受用。但并不是只经中只有几段话几句话有用。
小弟现在在说禅宗,自然是讲顿悟。
兄所说完全认同,方便法当然有用而且必要。
很难做到。
比较容易的,是先老老实实地读。
其实老实读经也很难。一部经,能如你所说,了无前见、不加捡择判断地读,很快就可以感受到不同。读得越多,感悟就越深。读经与参禅,并不是两条不同的路。
恕俺直言:羽兄所关注者,在顿悟之外,还要加上两个字:“之理”-----顿悟之理:)
若是顿悟实践,则吃饭睡觉,举手投足,举凡触目入耳,无机不可。
比如圆悟禅师参五祖演开悟因缘:
“经半月偶陈提刑解印还蜀。过山中问道。因语话次。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秖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喏喏。祖曰。且子细。圆悟适自外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么。祖曰。他秖认得声。圆悟曰。秖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圆悟忽有省。遽出去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悟。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复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且问羽兄,圆悟看见公鸡打鸣而开悟,是落两边还是不落两边?
请接着讲课,千万不要停。课堂上没有举手说话不等于没有仔细听,当然如果老师出考题,就必须冒头参加考试
无二是不是一呢?
也不是,没有二,哪来的一。
在俺看来,离破此公案,还差着那么薄薄的一层:)
你看圆悟问为什么不是,演禅师怎么答:他只识得声。再问,即答“庭前柏树子”。哪里有“是声非声”这许多啰嗦?
离四句绝百非,省却是非套话,羽兄能说说五祖为啥“答非所问”吗?
许多祖师用答非所问这一招。佛陀常用的不答,呵呵。
外道问佛云:『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礼拜云:『善哉世尊,……令我得入。』……阿难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普通人装聋作哑与觉悟智者有什么差别?
比如马祖问百丈,野鸭子何处去。百丈答飞过去。
马祖扭百丈鼻子,百丈痛得嗷嗷叫,马祖追问“还说飞过去吗?”
百丈就有省了。
何处去与鼻子痛,二者有相通之处。
答非所问,与百丈公案皆有相通之处。羽兄可会吗?
普通人装聋作哑是骗自己。悟道是证悟本心,从而了脱生死。
有没有悟道,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有彼岸才要飞过去。
有处才问何处去。马祖挖了个坑,百丈掉了进去。
没有此岸彼岸。还是回到老地方,无来无去,离开两边,因为没有两边。
马祖如果问我,我先下手为强,直接扭住他的鼻子,疼得他娃娃叫。
如果两者都答非所问的话。
而事实是,禅宗以心印心。虽然都答非所问,有没有证量,明眼人是可以看出来的。
比如马祖如果问我:“野鸭子往何处去?”
我会一句话不说,直接扭住他的鼻子。疼得他哇哇叫。
也有的禅师会冷笑一声,喝到,“贼子完败!” 这就是答非所问。
马祖问的这个问题就是错的。
有没有证量,明眼人当然可以看出来,否则如何以心印心,
无论你是扭住他的鼻子,还是喝到贼子完败,我保证马祖请你吃斋饭,这就是以心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