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亲的成本

枫散仙
楼主 (文学城)

做母亲的成本

去年此时,我刚刚活检确认胰腺癌 PDAC 复发了。那时也不知道能不能挺到今年的母亲节,结果冥冥之中有母亲保佑,我还真的挺了过来。

所以,还是在这里念叨念叨母亲吧,求她继续保佑我。我估计她听得见 — 用量子纠缠的观点来看,写点文章交流比烧纸靠谱。

今天聊一下母亲在我身上花了多少钱 — 这个正好和去年写的《妈妈的银行存款》呼应。

精神上的付出是无法衡量的,但具体花出去的钱却可以计算或估算。而这些经济支出大概率是没有经济回报的。

(一)学前 7 年 ¥1500 元

我父母那时的工资合计起来大概有 ¥175 元/月。

家里有八口人,假设平均每月存 ¥55 元做意外备份,常规情况下每人均摊每月 ¥15 元。

那么每个人在这 7 年里的一般费用就是 7 x 12 x 15 = ¥1260 元。

虽然没有上多久托儿所,但我在小的时候费用要多一些,比如雇过几个月的保姆,牛奶等营养品也不少花钱,所以再加上个 ¥240 元,总数就是 ¥1500 元。

(二)小学 5 年半 ¥ 1000 元

先声明,不是我太笨降级了才念了五年半,而是我们那里学制从秋季入学改到春季入学,然后再改回去,耽误了一年。我这还是少念了半年书的结果。

我父母那时的工资合计起来还是 ¥175 元/月。但哥哥姐姐都工作了,家里人口成了 5 个人。物价也基本没有变化。那时的上学成本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总体的费用是 5.5 x 12 x 15 = ¥990 元。大约是 ¥1000 元吧,家里的存钱能力也增加了。

(三)中学 5 年 ¥ 1200 元

这段时间比较乱,我又是走读又是住校。文革结束了,社会开始发生各种变化,但父母的工资还是没有变,¥175 元/月。哥哥姐姐都独立了,外祖母也在这期间去世了。

我不仅更能吃了,也有了一点点外面的活动。估计每月的费用平均会涨到 ¥20 元吧。

总体的费用是 5 x 12 x 20 = ¥1200 元。

(四)大学 4 年 ¥ 2000 元

这个我母亲算过,因为需要每月寄钱或者带钱上学,比较好记录。一共约 ¥2000 元,平均每年 ¥500 元,每个月 ¥40+ 元。

实际上每月约定的费用是 ¥30元,但有额外支出,比如买个录音机、自行车、衣服等。另外,我父母的工资也在期间合计上涨到了 ¥200 元/月。

注意在假期回家的吃住没有计入。不好算,就先忽略吧。

(五)研究生 3 年 ¥ 1000 元

虽然有一点工资(好像是每月四十几元),大手大脚的我还是经常需要接济。3 年下来的花费用是 ¥1000元。这里有买吉他、买围棋、出行等。

这时我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单工资也涨到了 ¥140 元/月。有病的姐姐也在这期间去世了。

(六) 毕业后 3 年半 ¥7800 元

不好意思,毕业后还在蹭母亲的。这里有结婚、安家、生孩子、出国等费用。那时已经进入了九十年代,物价也已经涨起来了,钱开始毛了。

我母亲也已经退休,退休后工资也就是 ¥135 元/月。花的钱很多都是以前的积蓄。这种支持直到我从国外回来才停止。

(七)总计

到我二十七岁,父母在纯经济上的支出大致是:1500+1000+1200+2000+1000+7800 = ¥14500 元,一万四千五百元,这些钱可都是在低工资时代完全靠工资攒下来的。

这些数字不是全凭我拍脑袋想出来的。母亲有个习惯,什么琐碎的事都会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大部分是有账可查的。

相比之下,母亲从 23 岁起(抗战结束后)就开始工作养家。来到东北后也是每月给她的母亲寄生活费,后来又把外祖母接到家里照顾。相比之下,我是退化了不少,虽然赶上的时代好多了。

啥也不说了。附上母亲在 1951~1954 年给她的母亲寄生活费的记录(那时旧币的 ¥1000 元相当于新币的 ¥10 元,但那时的钱值钱)。之后她就把外祖母从老家接了过来,直到二十几年后给外祖母送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做母亲的成本 溜溜的ta 他们都叫大卫 落袋为安 秋天又来了
R
Ridetolight
算上通胀率,算个净现值,更加可观
p
pickshell
嗯,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现今社会就更了不得了,特别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那类:)

从出生开始。。不说其它,就说若想进好的幼稚园,单申请赞助费就得好几万,还抢破头,最终能否真进得去还另说着:)

S
Shubin
还要计入劳务和爱心。买菜,做饭,洗衣服,搞卫生,讲故事,等等,主要是妈妈做吧。当年请个保姆每个月多少钱?
6
6thsense
做母亲的成本就是付出自己的一辈子,去养育爱护另一个生命。对母亲本人来讲,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枫散仙
嗯,就是这个没法儿算。用购买力计算不能反映那时钱的相对价值,那是比购买力代表的绝对价值更重要的。

可能按平均工资的倍数算有点意义。比如,按当时城市家庭年工资平均 ¥1000 (可能到不了,农村低的更多),那么我的培养费用约是 15 倍。如果现在的城市家庭年工资平均为 ¥20 万 (两个人每人 ¥10 万),则我的培养费用大约是 ¥300 万元。如果按刨除生活必需品后的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话,这个数值会更高,因为那时的生活必需品占比太高了。

枫散仙
现在的情况有点畸形。不仅仅是培养孩子,连宠物都要有巨大花费。
枫散仙
当年的保姆(60年代初)好像是每月 15~20 元 ,不住家的。母亲的辛劳可太多了,特别还是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日...

每天做饭就忙得够呛:没有煤气炉、微波炉、电炉,每天需要三次生火烧水做饭,要定期洗衣服、洗被,要准备一家人的换季得服装(往往没有钱买的),织毛衣、絮棉衣棉裤,甚至做棉鞋,还要抽空带孩子出去玩、照个相留念,还得管孩子的教育、成长...

枫散仙
所以说母爱伟大,不求回报、事无巨细、不惜成本、全力投入...
田牛妹1
珍贵的回忆
枫散仙
谢谢!
枫散仙
其实我还是漏了怀孕和生产的费用。那时从困难时期刚刚缓过来,生活必需品还是紧缺昂贵。我的出生证上还有...

“1.5 斤红糖已买的字样”---- 从那时之后就开始了凭票供应...

j
julie116
老人家真是勤俭持家的细致人儿。好生活时代更负担不起别人的生活了:)
波粒子3
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就是金钱,许多父母觉得不值钱,对小孩这时间却是无价之宝
幕鼓晨钟
比当时80%的母亲富多了
曲艺
我认为花钱对父母来说是最轻松最容易的,难的是父母用时间和精力和耐心来培伴,我父母只会撒钱并将此说得

极为伟大,小时候被洗脑信以为真,轮到我做父母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甩钱是最轻松最容易的事情,难怪我父母选择了这种做法。为了自己的事业埋头工作,顺便就挣了些钱,把钱甩给年幼的子女不管子女,这叫哪门子伟大,这事儿难哪呀。

偷油老鼠
时代不同了,观念不同了,物质条件不同了。。。
枫散仙
那一代人都很节俭、克己、忍辱负重。
枫散仙
那些耗费的精力不好量化,而且虽然大多数是正向效果,但也有负面的成分。
枫散仙
那时大学毕业的人数很少,待遇还不错。
枫散仙
此一时彼一时,在当年“有钱”是相当难得事,一家能把嘴糊弄住、把肚子喂饱已经是精疲力竭了...

我小学时的同学,有不少家里的工资买口粮勉强够的,连打酱油的钱都没有着落。

曲艺
不对,现在挣钱其实比当年难,现在的人大学毕业后要自己找工作、工作后老板也可以随时炒你,父母的年代父母大学毕业后

就工作分配,一但分到大城市的好国家单位就是汗涝保收,一辈子有保障,不会炒人的,老后退休金也高。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反而惨。

但即使是现在,我也认为给钱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通过一技之长挣钱是一个人反正要做的事情,不是啥extra 的,反而用时间精力耐心去培伴孩子是额外要再学的,所以其实是额外的付出,不干当然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