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我的旧时光之八
2013年6月9日星期日
今天是星期日,天气小雨。进入了六月应该是雷阵雨或是阵雨才对,毕竟夏天了嘛,可外面却下起了春天和秋天才会有的毛毛细雨,真是奇怪的天气。看着窗外如浓雾一般的小雨,进而想起吉牧师葬礼那天举办中途也下起了雨,只不过那场雨下得很大很大,因为有棵巨大的银杏树遮挡着,大雨变成了毛毛细雨,直到葬礼结束我们也没怎么被淋湿。
举办了一场很不像话的葬礼,哪怕是放在今天,那场葬礼依然会被人们诟病,荒唐得像在胡闹一样。吉牧师的骨灰被分成了两份,一份由具牧师稍晚一些带回韩国,一份葬在了教堂附近。那里并非墓地,选择在那里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悼念起来方便,另外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葬在那里不用花钱。是树葬,埋在了一棵百年银杏树下,看不出是坟墓,挺好的。吉牧师有留下遗嘱,那份遗嘱只有具牧师看过,简单交代了一下身后事,看来对自己的死亡已经早有准备。
按照遗嘱,吉牧师的葬礼完全和基督教丧葬礼仪流程不搭边,他选择了火葬,只允许下葬那天唱生前已选定的歌曲。为什么这样做不得而知,具牧师只是按照他的遗嘱来料理后事。他拿出吉牧师的那把旧吉它,然后席地而坐边弹边唱,是韩荣爱女士的歌曲《有人在吗?》,据说吉牧师非常喜欢这首歌。平日里只知道吉牧师弹钢琴和吉它,却也只是单纯地理解是为了给圣歌伴奏,看来是我肤浅了。
具牧师在演唱之前有对大家平静地说道,这是他老人家特别交待的,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了,希望大家可以在他的葬礼上唱这首歌,会唱这首歌的人就和我一起唱吧。没有人理解这是为什么?包括我,尤其是那些脱北者们,似乎在葬礼上又弹又唱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是对逝者的污辱和不敬。可音乐这东西是可以感染人的,具牧师坐在那里一遍遍地弹唱着那首歌。很快,延喜加入了进来,她用手打着拍子跟着具牧师一起唱。然后,我也加入了进来,渐渐地,大家一个接着一个地跟着唱了起来,不会唱的会跟着节奏跳起舞来。具牧师不再席地而坐,而是站了起来,边弹着吉它边兴奋地唱着,声音变得大了起来,情绪变得欢快起来。唱到最后,我们开始在吉牧师的坟墓前又唱又跳,又吼又叫了,全在那儿摇晃着脑袋挥舞着手臂扯着嗓子狂喊着,嘶吼着。我们放肆又无礼的行为打扰到了天空,但它很快被我们这群怪人吸引住了,也被音乐迷住了,尽情地施展着自己的魔法,让雨肆意狂妄地下个不停。我们在雨中继续唱着跳着喊着吼着,尽管雨不太擅长唱歌却很会跳舞,它跟随着乐符和大家一起忘我地扭动着。什么时候停下来的已经不记得了,我唯一记得的是那天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红红的,可是我们的脸上却挥洒着微笑,喉咙在竭力地呐喊着什么?除了歌词,有人在喊着别的,但因为有雨声,反而人们的呐喊声被掩盖住了。感谢那场雨,没有让天堂里的吉牧师看到我们的悲伤和眼泪,感谢那场雨,我们给吉牧师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的送别。结束后,留在吉牧师坟墓前的只有那把跟随了他半生的旧吉它,具牧师将它放在了银杏树下。
后来我的理解是,也许我们每个人注定都是孤独的一生,孤独地来,孤独地走,所以非常渴望有那么一个人出现,哪怕只有那么一个人也好,与自己在这个有些黑暗的世界里疯狂地活一次。抱歉,我只能从歌词中去寻找吉牧师的答案,别无他法。可是说实话,只看歌词也是不知所云,嫌弃黑夜太长,渴望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在清晨叫醒自己,因为始终是黑夜,只好去睡觉了,却依然期待有人可以在清晨来临的时候叫醒自己。大致是这个意思,但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去想象与解读,将其意义无限延伸。
吉牧师他老人家走后,具牧师意志消沉过一段时间,从韩国回来后,他无心为教堂做任何事,将工作丢给其他人,自己每天几乎只坐在钢琴旁弹奏着一首又一首哀伤的曲子。我有一次去看望他,他正在那儿边流连着琴键边轻轻地吟唱着歌曲,我听了半天才听出来是朴麟熙女士的《没有尽头的路》。他的抑郁情绪已经明显地表现在歌声里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以为他闹几天脾气就完了,然后该干嘛干嘛,要知道他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都是特别沉稳和淡定的人。他知道我又来了,慢慢地合上琴盖身体却没有动,只将头转向我,他的表情看起来特别沮丧,眼睛也有些泛红,好像哭过了一样。他对我悲哀地总结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说是我们正在做的这些事。他说:
“我们像在一座孤岛上,更像被困在一团巨大的迷雾中,没有方向,看不到尽头,思想总是乱糟糟,只能随机应变地做事。虽然这么努力地和大家伙儿一起做这份公益事业,当然主要是因为吉牧师的指引,他老人家像座灯塔,是所有处在这团迷雾中的人们唯一的希望。似乎只有他存在,我们做的这一切才有意义,才能被理解和支持,也才愿意继续下去这件无聊透顶,没完没了又费力不讨好的事。但是现在因为他的突然离去,连这些帮助过脱北者们曾经存在一事,最后可能也会被人们给遗忘掉,毕竟深切了解这些事的当事者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减少。然而又没有什么人有兴趣去记录这些在他们看来仅仅是无关紧要的事,很讽刺又很无语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认真做的事。我们冒着被抓的风险,付出精力、时间与金钱,排除一切阻力,带着这些渴望自由的人们奔赴新世界,换来的却是一场空。只要一想到是这样的结果,我甚至觉得帮助脱北者们呼吸一下都是多余的,也是徒劳的。谁会记得我们?又有谁会知道我们?没有!没有一个人会记得我们做的这些事!”
那是唯一的一次,我看到具牧师如此消极地总结我们做的这件事。
对于具牧师的心态变化,曹老师不是不知道,虽然他也在尽量劝说,却也显得无能为力。只不过有一次,他从教堂回来的路上边开车边问我有没有每个月攒些钱?我告诉他,我每个月都会把补助攒下来,一分都不花。因为我没有父亲,母亲赚钱不容易,还有一个没长大的妹妹,所以成年后不敢向家里乱要钱。我深知贫穷意味着什么,因此对于花钱这件事始终有计划,我所有的消费都是打零工赚来的,每周会给几个固定的高中生补课,主要是英语和数学,还有在高尔夫球场也干了好几年,主要是修剪草坪和倒垃圾……他听着我的这些唠唠叨叨,忽然很感慨地对我说道:
“南修啊,人一旦尝过贫穷和饥饿的滋味,就不知道什么是满足了,不论这个人将来拥有多少财富,家里囤了多少米和面,只要一想到将来可能还会再次贫穷和饿肚子,他就变得如一只惊弓之鸟般惶恐不安。你能理解贫穷的意义,那么你一定也能理解那些脱北者们的心声,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可怜人。事实上我们给不了他们满足,也无法安抚他们的不安,因为我们太过平凡和渺小,这股微薄的力量撑不起他们内心对于安全感的渴望,唯有健全又公平的社会制度才能给予他们这些。”
我一时无话,不知道要如何去回应曹老师,谁知,他自己很快又续上补充:
“虽然这样说很厚脸皮,尽管我确实有和具牧师一样的这种灰色的想法存在,也依然觉得这辈子可以做这样的事很好。或许你认为这只是我自己能获得一时宽慰的安慰之辞,进而希望具牧师能因此振作起来,可比起那些冷眼旁观什么也不做的人,做总比不做要好些,好歹我们是做了一点什么。”
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今天是星期一,天气晴。因为是周一的缘故,通常有些忙,我的号被抢购一空,哪怕它标价80元。不过,今天有两位患者给做了退号处理,他们的疾病并不属于我的治疗范围,但却挂了我的号。在临床工作中,总会有这种见怪不怪的事情发生,生病的人搞不清楚自己的疾病属于哪个科室。可以写上一段日记还要感谢今天正常下班,没有加班的日子总是格外的幸福,对每个人都是如此。
现在是深夜,即使昨天下过一场雨,此时没有太阳,也闷热得要命,我只好把空调打开。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想把关于延喜曾经经历的那些故事记录下来。后来,我知道她本人也有记录日记的习惯,甚至还有打算集结成册出版出来给大家看的想法。那么,我似乎没有必要再去记录发生在她身上的那些事了。但与她在一起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我还是想写一写的。可是我始终没有时间,也没有勇气,毕竟在她的那些经历中,我参与到的角色是一个背叛者,一个对她极尽厌恶的丈夫,一个十分不堪的烂人。我能鼓足勇气坦白这一切,也是经历过无数次的痛苦挣扎后才最终妥协的。
我和延喜的相遇与恋爱固然美好,那时候也是真的幸福无比,就连曹老师也是生活美满再无他求。但是我们的故事,每一个人,包括我和她的故事并非喜剧结尾,而是悲剧收场。我们很少欢笑,总是流泪,哭泣和呐喊,总是挣扎,没有出路和吃苦,也总是在逃亡。
延喜是一名脱北者,和多数的脱北者一样,故事里充斥着饥饿、寒冷、病痛、死亡,恐惧以及对未来的种种绝望。延喜原本是个单纯又善良的女孩子。至少,她曾经是那么认为的,她还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直到她亲眼目睹孪生妹妹因患了肺炎,无药医治而病逝,才恍然惊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谎言的天国里。她不愿意再去相信墙上那两幅巨大照片里的伟人们。曾几何时,她那么敬爱与崇拜着两位面容圆润,身体发福的慈祥老人,然而此时此刻她却认为他们慈祥微笑的背后是如此的虚伪不堪。要知道,她的父亲可是一名部队里面的军医,医生的孩子因患病得不到救治而死亡,怎么也说不过去。
延喜对我说起这段往事时,其实记忆已经相当模糊了,反而来到中国之后的记忆却清清楚楚,如数家珍。我曾问过她老家在哪里,她都会想半天也还是回答不上来,只能大范围地说是在平壤附近,但奇怪的是关于儿时的饥饿和生病的记忆却还在。她有解释过原因,可能从她有记忆开始,这两个词就像胎记一样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脑子里,她觉得它们像一黑一白两个魔鬼一样可怕和恐怖,所以忘不掉。我无法去想象这些痛苦,因为我是中国人,家庭条件再不好也不至于吃不饱饭。但是听她说起这些事时,我却可以做到感同身受,多么奇怪又矛盾的反应。
吉牧师葬礼歌曲《有人在吗?》
https://music.youtube.com/watch?v=-xoQ4ctUySw&list=OLAK5uy_kCUDTMio9JUW3o8w8vTQsST32-HrR-Ulg
具牧师自弹自唱的歌曲《没有尽头的路》 https://music.youtube.com/watch?v=tzDCXAiME28
曹老师看上去就比具牧师看得开:)具牧师该写个自传就好了:)这样也给后人留下心路历程和一手资料
共产主义的远景虽好,但得建立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和人们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空中楼阁,或者想象中的地上天国,看得到摸不着。
我一个老同事最近去世,遗言就是不办葬礼不要墓地,骨灰洒在附近山里。如果有人想要捐款,请捐给他多年来一直在资助的一个非洲村落的孩子们。
其实他们就是穷怕了,结果一辈子都要苛刻自己,因为只有继续这种苛刻,他们才能找到安全感。
我们这里一个华人邻居,家里每样米面都储存好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的,搞得家里很多东西。他知道,但是他控制不住,这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无法用理性说服的不安全感。
说到这个,鲁迅的遗言文章《死》别有味道。摘录一些如下: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派延伸出新的故事,包括边贞爱。
是好事,花葬啊,树葬啊,还有日本很多家庭将家人的骨灰只埋在自家的院落中。
印象深的是叫孔乙己,还有一个叫早?就是在书桌上刻字。
的今天。
文中故事只是沧海一粟,其实我们中国老百姓也有,但我写的是脱北故事,不会往外扩展任何东西。
哪怕是这个故事本身,我也只是负责讲故事,不会去深挖,也不会给出什么结局。个人认为,想要什么结局是读者们的事。
树敌不少,当然基本都是因公共问题的敌人。他算是快意恩仇,所以才一个都不宽恕:)
38我的旧时光之八
2013年6月9日星期日
今天是星期日,天气小雨。进入了六月应该是雷阵雨或是阵雨才对,毕竟夏天了嘛,可外面却下起了春天和秋天才会有的毛毛细雨,真是奇怪的天气。看着窗外如浓雾一般的小雨,进而想起吉牧师葬礼那天举办中途也下起了雨,只不过那场雨下得很大很大,因为有棵巨大的银杏树遮挡着,大雨变成了毛毛细雨,直到葬礼结束我们也没怎么被淋湿。
举办了一场很不像话的葬礼,哪怕是放在今天,那场葬礼依然会被人们诟病,荒唐得像在胡闹一样。吉牧师的骨灰被分成了两份,一份由具牧师稍晚一些带回韩国,一份葬在了教堂附近。那里并非墓地,选择在那里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悼念起来方便,另外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葬在那里不用花钱。是树葬,埋在了一棵百年银杏树下,看不出是坟墓,挺好的。吉牧师有留下遗嘱,那份遗嘱只有具牧师看过,简单交代了一下身后事,看来对自己的死亡已经早有准备。
按照遗嘱,吉牧师的葬礼完全和基督教丧葬礼仪流程不搭边,他选择了火葬,只允许下葬那天唱生前已选定的歌曲。为什么这样做不得而知,具牧师只是按照他的遗嘱来料理后事。他拿出吉牧师的那把旧吉它,然后席地而坐边弹边唱,是韩荣爱女士的歌曲《有人在吗?》,据说吉牧师非常喜欢这首歌。平日里只知道吉牧师弹钢琴和吉它,却也只是单纯地理解是为了给圣歌伴奏,看来是我肤浅了。
具牧师在演唱之前有对大家平静地说道,这是他老人家特别交待的,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了,希望大家可以在他的葬礼上唱这首歌,会唱这首歌的人就和我一起唱吧。没有人理解这是为什么?包括我,尤其是那些脱北者们,似乎在葬礼上又弹又唱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是对逝者的污辱和不敬。可音乐这东西是可以感染人的,具牧师坐在那里一遍遍地弹唱着那首歌。很快,延喜加入了进来,她用手打着拍子跟着具牧师一起唱。然后,我也加入了进来,渐渐地,大家一个接着一个地跟着唱了起来,不会唱的会跟着节奏跳起舞来。具牧师不再席地而坐,而是站了起来,边弹着吉它边兴奋地唱着,声音变得大了起来,情绪变得欢快起来。唱到最后,我们开始在吉牧师的坟墓前又唱又跳,又吼又叫了,全在那儿摇晃着脑袋挥舞着手臂扯着嗓子狂喊着,嘶吼着。我们放肆又无礼的行为打扰到了天空,但它很快被我们这群怪人吸引住了,也被音乐迷住了,尽情地施展着自己的魔法,让雨肆意狂妄地下个不停。我们在雨中继续唱着跳着喊着吼着,尽管雨不太擅长唱歌却很会跳舞,它跟随着乐符和大家一起忘我地扭动着。什么时候停下来的已经不记得了,我唯一记得的是那天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红红的,可是我们的脸上却挥洒着微笑,喉咙在竭力地呐喊着什么?除了歌词,有人在喊着别的,但因为有雨声,反而人们的呐喊声被掩盖住了。感谢那场雨,没有让天堂里的吉牧师看到我们的悲伤和眼泪,感谢那场雨,我们给吉牧师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的送别。结束后,留在吉牧师坟墓前的只有那把跟随了他半生的旧吉它,具牧师将它放在了银杏树下。
后来我的理解是,也许我们每个人注定都是孤独的一生,孤独地来,孤独地走,所以非常渴望有那么一个人出现,哪怕只有那么一个人也好,与自己在这个有些黑暗的世界里疯狂地活一次。抱歉,我只能从歌词中去寻找吉牧师的答案,别无他法。可是说实话,只看歌词也是不知所云,嫌弃黑夜太长,渴望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在清晨叫醒自己,因为始终是黑夜,只好去睡觉了,却依然期待有人可以在清晨来临的时候叫醒自己。大致是这个意思,但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去想象与解读,将其意义无限延伸。
吉牧师他老人家走后,具牧师意志消沉过一段时间,从韩国回来后,他无心为教堂做任何事,将工作丢给其他人,自己每天几乎只坐在钢琴旁弹奏着一首又一首哀伤的曲子。我有一次去看望他,他正在那儿边流连着琴键边轻轻地吟唱着歌曲,我听了半天才听出来是朴麟熙女士的《没有尽头的路》。他的抑郁情绪已经明显地表现在歌声里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以为他闹几天脾气就完了,然后该干嘛干嘛,要知道他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都是特别沉稳和淡定的人。他知道我又来了,慢慢地合上琴盖身体却没有动,只将头转向我,他的表情看起来特别沮丧,眼睛也有些泛红,好像哭过了一样。他对我悲哀地总结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说是我们正在做的这些事。他说:
“我们像在一座孤岛上,更像被困在一团巨大的迷雾中,没有方向,看不到尽头,思想总是乱糟糟,只能随机应变地做事。虽然这么努力地和大家伙儿一起做这份公益事业,当然主要是因为吉牧师的指引,他老人家像座灯塔,是所有处在这团迷雾中的人们唯一的希望。似乎只有他存在,我们做的这一切才有意义,才能被理解和支持,也才愿意继续下去这件无聊透顶,没完没了又费力不讨好的事。但是现在因为他的突然离去,连这些帮助过脱北者们曾经存在一事,最后可能也会被人们给遗忘掉,毕竟深切了解这些事的当事者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减少。然而又没有什么人有兴趣去记录这些在他们看来仅仅是无关紧要的事,很讽刺又很无语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认真做的事。我们冒着被抓的风险,付出精力、时间与金钱,排除一切阻力,带着这些渴望自由的人们奔赴新世界,换来的却是一场空。只要一想到是这样的结果,我甚至觉得帮助脱北者们呼吸一下都是多余的,也是徒劳的。谁会记得我们?又有谁会知道我们?没有!没有一个人会记得我们做的这些事!”
那是唯一的一次,我看到具牧师如此消极地总结我们做的这件事。
对于具牧师的心态变化,曹老师不是不知道,虽然他也在尽量劝说,却也显得无能为力。只不过有一次,他从教堂回来的路上边开车边问我有没有每个月攒些钱?我告诉他,我每个月都会把补助攒下来,一分都不花。因为我没有父亲,母亲赚钱不容易,还有一个没长大的妹妹,所以成年后不敢向家里乱要钱。我深知贫穷意味着什么,因此对于花钱这件事始终有计划,我所有的消费都是打零工赚来的,每周会给几个固定的高中生补课,主要是英语和数学,还有在高尔夫球场也干了好几年,主要是修剪草坪和倒垃圾……他听着我的这些唠唠叨叨,忽然很感慨地对我说道:
“南修啊,人一旦尝过贫穷和饥饿的滋味,就不知道什么是满足了,不论这个人将来拥有多少财富,家里囤了多少米和面,只要一想到将来可能还会再次贫穷和饿肚子,他就变得如一只惊弓之鸟般惶恐不安。你能理解贫穷的意义,那么你一定也能理解那些脱北者们的心声,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可怜人。事实上我们给不了他们满足,也无法安抚他们的不安,因为我们太过平凡和渺小,这股微薄的力量撑不起他们内心对于安全感的渴望,唯有健全又公平的社会制度才能给予他们这些。”
我一时无话,不知道要如何去回应曹老师,谁知,他自己很快又续上补充:
“虽然这样说很厚脸皮,尽管我确实有和具牧师一样的这种灰色的想法存在,也依然觉得这辈子可以做这样的事很好。或许你认为这只是我自己能获得一时宽慰的安慰之辞,进而希望具牧师能因此振作起来,可比起那些冷眼旁观什么也不做的人,做总比不做要好些,好歹我们是做了一点什么。”
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今天是星期一,天气晴。因为是周一的缘故,通常有些忙,我的号被抢购一空,哪怕它标价80元。不过,今天有两位患者给做了退号处理,他们的疾病并不属于我的治疗范围,但却挂了我的号。在临床工作中,总会有这种见怪不怪的事情发生,生病的人搞不清楚自己的疾病属于哪个科室。可以写上一段日记还要感谢今天正常下班,没有加班的日子总是格外的幸福,对每个人都是如此。
现在是深夜,即使昨天下过一场雨,此时没有太阳,也闷热得要命,我只好把空调打开。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想把关于延喜曾经经历的那些故事记录下来。后来,我知道她本人也有记录日记的习惯,甚至还有打算集结成册出版出来给大家看的想法。那么,我似乎没有必要再去记录发生在她身上的那些事了。但与她在一起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我还是想写一写的。可是我始终没有时间,也没有勇气,毕竟在她的那些经历中,我参与到的角色是一个背叛者,一个对她极尽厌恶的丈夫,一个十分不堪的烂人。我能鼓足勇气坦白这一切,也是经历过无数次的痛苦挣扎后才最终妥协的。
我和延喜的相遇与恋爱固然美好,那时候也是真的幸福无比,就连曹老师也是生活美满再无他求。但是我们的故事,每一个人,包括我和她的故事并非喜剧结尾,而是悲剧收场。我们很少欢笑,总是流泪,哭泣和呐喊,总是挣扎,没有出路和吃苦,也总是在逃亡。
延喜是一名脱北者,和多数的脱北者一样,故事里充斥着饥饿、寒冷、病痛、死亡,恐惧以及对未来的种种绝望。延喜原本是个单纯又善良的女孩子。至少,她曾经是那么认为的,她还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直到她亲眼目睹孪生妹妹因患了肺炎,无药医治而病逝,才恍然惊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谎言的天国里。她不愿意再去相信墙上那两幅巨大照片里的伟人们。曾几何时,她那么敬爱与崇拜着两位面容圆润,身体发福的慈祥老人,然而此时此刻她却认为他们慈祥微笑的背后是如此的虚伪不堪。要知道,她的父亲可是一名部队里面的军医,医生的孩子因患病得不到救治而死亡,怎么也说不过去。
延喜对我说起这段往事时,其实记忆已经相当模糊了,反而来到中国之后的记忆却清清楚楚,如数家珍。我曾问过她老家在哪里,她都会想半天也还是回答不上来,只能大范围地说是在平壤附近,但奇怪的是关于儿时的饥饿和生病的记忆却还在。她有解释过原因,可能从她有记忆开始,这两个词就像胎记一样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脑子里,她觉得它们像一黑一白两个魔鬼一样可怕和恐怖,所以忘不掉。我无法去想象这些痛苦,因为我是中国人,家庭条件再不好也不至于吃不饱饭。但是听她说起这些事时,我却可以做到感同身受,多么奇怪又矛盾的反应。
吉牧师葬礼歌曲《有人在吗?》
https://music.youtube.com/watch?v=-xoQ4ctUySw&list=OLAK5uy_kCUDTMio9JUW3o8w8vTQsST32-HrR-Ulg
具牧师自弹自唱的歌曲《没有尽头的路》 https://music.youtube.com/watch?v=tzDCXAiME28
曹老师看上去就比具牧师看得开:)具牧师该写个自传就好了:)这样也给后人留下心路历程和一手资料
共产主义的远景虽好,但得建立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和人们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空中楼阁,或者想象中的地上天国,看得到摸不着。
我一个老同事最近去世,遗言就是不办葬礼不要墓地,骨灰洒在附近山里。如果有人想要捐款,请捐给他多年来一直在资助的一个非洲村落的孩子们。
其实他们就是穷怕了,结果一辈子都要苛刻自己,因为只有继续这种苛刻,他们才能找到安全感。
我们这里一个华人邻居,家里每样米面都储存好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的,搞得家里很多东西。他知道,但是他控制不住,这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无法用理性说服的不安全感。
说到这个,鲁迅的遗言文章《死》别有味道。摘录一些如下: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派延伸出新的故事,包括边贞爱。
是好事,花葬啊,树葬啊,还有日本很多家庭将家人的骨灰只埋在自家的院落中。
印象深的是叫孔乙己,还有一个叫早?就是在书桌上刻字。
的今天。
文中故事只是沧海一粟,其实我们中国老百姓也有,但我写的是脱北故事,不会往外扩展任何东西。
哪怕是这个故事本身,我也只是负责讲故事,不会去深挖,也不会给出什么结局。个人认为,想要什么结局是读者们的事。
树敌不少,当然基本都是因公共问题的敌人。他算是快意恩仇,所以才一个都不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