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対” 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搜了一下

飯盛男
楼主 (文学城)
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纪事 > 正文 东北曾经如此富强:1945年工业规模亚洲第一 2009年07月01日 09:0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东北独特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形势决定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东亚、北亚各大政治势力的演武场,多少次文化建设在毁灭性战争后几乎要重新来做,这是东北古代文化缺少遗存的重要原因,而东北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就更加扑朔迷离,令史学家望而却步。可叹的是,在文化纪录和传播手段日益完备的近现代,我们仍然难以知道东北的那段岁月。

零星读到过《奉天日报》和《满洲日日新闻》等张作霖时期和伪满洲国时期的报纸,但对东北从1920年到1949年的历史一片模糊。读罢曲晓范先生的《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除了惊讶于东北昔日的富强,更佩服于曲先生治学的公心、魄力,悲叹于中国的文化胸怀。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东北1949年以前的历史,讲的只是奉系军阀和关内军阀一样压榨百姓,伪满洲国的14年就只是日本如何奴役人民。而对关内中国工商业介绍得太多,以致于谁都知道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知道江浙财团。关于中国电影史则总是反复讲上海影业的繁荣,阮玲玉、胡蝶、赵丹广为人知,而对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厂——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只字不提,总是直接跳到1945年中共到长春接受日伪设备、厂房、人员,成立东北电影公司。这就有太多的自相矛盾,怎么1949年的东北突然就成了共和国长子?东北又是拿什么来支援解放战争和赤贫中国的建设?长春又怎么突然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其实,东北人从年纪大的长辈那里很难听到象关内那样的对于旧社会生活的痛苦回忆,小时候的疑问在曲先生这部书里我们找到了线索。

1925年,奉系军阀在第三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占领上海,这背后的基础就是东北的经济已经比肩江南,20年代末东北工业化水平已超过长江流域,张氏父子的新政使东北的民族工商业成为日本满铁附属地经济的威胁,这成为9.18事变的经济诱因。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而直到1949年,关内中国可怜的的工业还只是局限于几个大城市。20年代末,北平、上海拍发到欧美的电报需转经沈阳。东北易帜前夕,东北拥有了中国最强大的海空军,易职后全部移交南京政府。而当我们广泛宣传上海滩的繁华时,千万不要忘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 ——哈尔滨,34家外资银行在哈埠开设分支机构,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埠的金融动态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达 1809个。1928年,以出超实际利益比较,哈尔滨滨江海关稳坐全国六大海关头把交椅,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 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1928年5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 1943年,当时世界上约有80个独立国家或政权,承认伪满洲国的有苏联、泰国等23个,中华民国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后与其建立了通邮、通车、通航及贸易联系。从1933年到1942年,伪满当局详尽规划了大大小小109个城市的建设,而这样的对东北的全面系统规划我们还没有做过。

长春曾是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是中国第一个全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仿照外国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国都新京(长春)”到1934年,整个城市全部掩映在绿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称。到1942年,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1934年,长春建成亚洲最大的无线电台——新京无线电台,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长春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1938年开始,在长春规划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还有环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伪满洲国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关内连年内战,赤贫的中国人口大量涌向关外,1936年1月,全东北人口3097万,到年底猛增到3701万人,1941年达到4229万人。东北在张氏家族时代就以惊人的城市化进度超越东部沿海,伪满时期城市人口继续增长,1931年9.18事变前夕,东北城市化水平为11.5%,1942年达到23.8%,而中国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达到18.96%(2001年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52.1%,而200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7%,)。1939年东北铁路里程超过10000公里,1945年达到11479公里,而中国1949年铁路总里程22000公里,1943年东北公路总里程近6万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国含东北在内公路总里程才8.09万公里。 1932年,东北航空线总里程1.5万公里,当年或近年的中国航空线总里程目前没有数据,但是可以参考的是,1950年的中国民用航空线总里程才1.14 万公里。1940年,时速130公里的弹丸高速列车由大连机车厂研制成功。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采用大连制造的SL-7流线型机车,全封闭式空调车厢。

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东北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1931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国2003年才达到 57.5%。1938年,伪满洲国共发电16.3亿度,而且有亚洲最早的大量的水力发电,1943年,丰满水电站开始发电,发电能力每年22亿度,而到了 1949年整个中国发电量才43亿度。1943年时,东北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1945年时,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一穷二白”的中国其余部分只占5%。

作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城市,长春一度成为许多学者讨论国民政府还都何处的首选。胶着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为了换取苏联参战以大幅减少自己对日作战的伤亡,在雅尔塔,美英合伙秘密出卖了中国,以中国在外蒙古和东北权益的巨大丧失为代价换取了苏联的参战,他们指出:“惟有苏联参战,才能最终战胜和彻底摧毁日本”。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150万军队在满洲里、朝鲜半岛北部、南萨哈林岛(库页岛)迅速摧毁了日本军队。仅仅23天的战争,苏联军队以极少的对日作战伤亡从中国换取了巨大利益,(中国抗战后没敢追究关于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加入苏联成为图瓦人民共和国的问题,又在1946年1月被迫同意了外蒙古独立,合计失去达173.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打下1300万平方公里江山的清政府才丢失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地区和外蒙古大部是丰美的草原和高山森林、草场,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和丰富的矿藏,而我们中国人至今还以为那里都是戈壁荒漠。)还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这还不知足,从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苏军把东北的工厂、矿山、电站等物资绝大多数拆运回国,9月起7个月里火车日夜不停,甚至连长春市政府的办公家具都不放过。仅拆运宏大的鞍钢就用了40天,发运货车60列。1945年11月15日前,仅从沈阳每天就有200辆货车开往苏联,到1946年初,大沈阳90%以上工厂都成空壳,连门窗都被拆走。共计劫走东北铁路机车的75%和货车的93%,而东北集中了中国当时的大部分铁路物资和几乎全部的世界先进水平的运输车辆。

东北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抗战后曾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面对当时东北复杂险恶的形势,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据我党的一贯说法是,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将军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但至今仍有歧义认为是苏军所为。著名地质学家、吉林人张莘夫受国民政府委派接收抚顺煤矿,1946年在试图阻止苏联工程师运走工厂里的机器时被害。鉴于苏联在伊朗、东北、东欧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威胁了美国利益,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在中国要求下对苏联提出交涉,1946年3月苏军开始回国。

残存的千疮百孔的东北工矿交通和破败的城市仍然让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咋舌,国军更没有见过密集的高压电网和遍地飞驰的火车,留下了“将军全国都走遍,发现工业聚南满”的惊叹。

摘自三军总司令的瞭望站,链接: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12493.html#

 

 

  略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工矿业的掠夺
  
  
  摘 要 1931年, 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了旨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并在此后迅速武装占领了全东北; 1932年又在关东军的操纵下, 在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从此, 东北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把东北变成其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基地,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经济和资源实行了严厉的统制和疯狂的掠夺。统制掠夺的重点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严厉统制下, 东北经济迅速殖民地化, 东北人民的生活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武装占领了全东北。1932年又在关东军操纵下, 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从此, 东北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把东北变成它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基地, 日本对东北的经济和资源实行了严厉的统制和疯狂的掠夺, 其侵略魔爪伸进了一切领域。而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主要目标是战争所需要的战略物资, 因此便把经济统制和物资掠夺的重点, 放在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工业上。本文仅就已掌握的史料, 对日本帝国主义统制和掠夺东北工矿业的具体事实给予揭露。
  一、夺取矿权与垄断东北重要产业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经济统制和掠夺的重点是工矿业, 进行统制和掠夺的主要机构是“满铁”。“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为经营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的煤矿, 日本政府于1906年6月, 敕令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11月设总社于大连, 设分社于东京; 1907年4月正式营业。“满铁”成立后, 日本政府就将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的抚顺煤矿和大连港交给它经营。从此, “满铁”就成了垄断东北全境的铁路、港湾、煤矿、钢铁、轻金属、化学工业等的大托拉斯。它的活动代表日本政府的意志, 它对东北经济的垄断, 就是日本垄断资本对东北经济的垄断, 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满铁”对获得抚顺煤矿的经营权并不满足,又陆续把持了辽宁瓦房店煤矿、辽阳、烟台煤矿和吉林宽城子煤矿的经营权。
  1910年中日合办的本溪湖煤铁公司成立, 日本又占有本溪煤、铁两矿, 由日本财阀大仓组经营。1912年, 大仓组又开采辽宁庙儿沟铁矿。1914年, 大仓组又强占新邱煤矿。
  1915年, 日本强占了吉林五道口煤矿, “满铁”接办了辽宁鞍山铁矿和大孤山铁矿, 中日合办的吉林延吉天宝山铜矿也获准开采。
  1918年, “满铁”开始开采辽阳樱桃园铁矿, 中日议定合办吉林间岛的老头沟煤矿、辽阳的弓长岭铁矿。
  总之, 从1905~ 1918年, 东北许多矿产资源已被日本资本所攫取, 从而为日本对华矿业投资奠定了基础。据雷麦的《外国人在华投资》一书估计:
  1930年前日本在东北矿业的投资为1. 65亿元, 占日本对华矿业投资总额的94%。日本对东北矿业投资主要是“满铁”, 总额达1. 2 亿元, 占总额的71. 4%。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为了把东北变成其侵略中国华北, 鲸吞全中国的军事基地, 更疯狂地掠夺东北工矿业。“满铁”在关东军的协助下, 先后占领复州煤矿、八道壕煤矿、孙家湾煤矿等。伪满洲国成立后, 又接连接管、收买和占据了北票煤矿、蚊河煤矿、漠河金矿、倒流水金银矿等大小不等的28处矿区。
  日本侵略东北的主要目标, 就是掠夺军事上急需的矿产资源。为了加强对东北矿业和重要产业的掠夺和垄断, 1933年2月, 日寇以伪满政府的名义, 公布实施《伪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 规定:
  1. 凡是涉及国防或具有公共公益性质的产业为重要产业, 由国营或特殊会社经营; 2. 采取“一业一社”, 即一个行业由一个会社经营的措施。这里所说的特殊会社, 兼含准特殊会社, 指的是根据特殊立法或根据“日满”间协定而设立的会社。两者共同构成推行日本“国策”的“代行机构”,所以又常常称为“国策会社”, 都是对东北经济实行统制的重要机构。
  为了垄断东北的煤矿业, 1934年由“满铁”和伪满政府组织成立了合营的特殊会社—— “满铁”炭矿会社, 简称“满炭”。从此, “满炭”和“满铁”共同垄断了东北的煤矿业。
  为了对东北矿业实行全面统制, 日伪统治者于1935年8月又公布《矿产法》, 规定: “未经开采之矿物为国有, 凡欲经营矿业者应呈请产业部大臣批准。”从而对东北矿业开采权实行了统制。从1931~1936年, 在东北新成立的、完全由日本人控制的主要矿业会社有8家: 如“满洲滑石矿”、“满洲炭矿”、“满洲采金”、“满洲矿业开发”、“满洲金矿”、“满洲铅矿”、“延和金矿”、“岫岩矿业”等。其中“满炭”是日本在东北的主要矿业国策会社之一, 与“满铁”和本溪湖煤铁公司构成了东北矿业的三大系统。东北的钢铁冶炼业,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已落入日本人之手。“满铁”的鞍山制铁所和大仓组的本溪湖制铁所, 生产的生铁几乎占当时全中国生铁产量的97. 3%。日本侵占东北后, 于1933年5月, 在鞍山建立了昭和制钢所, 并将原鞍山制铁所接收合并过去, 其职工达20 000余人。1933~ 1936年, 以昭和制钢所为中心, 又设立了一些与钢铁业有关的会社, 有鞍山钢材、“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满洲钢管”等10多个。这些会社基本是日本人投资的, 从而日本资本便垄断了东北的钢铁冶炼业。其他金属矿业也都是日本掠夺的对象, 尤其是铝和镁, 是日本飞机和汽车工业十分需要而国内又缺乏生产的两种轻金属原料。1936年, 据日本关东军的指令, 由“满铁”和伪满政府共同出资, 设立“满洲轻金属制造会社”, 又垄断了轻金属工业。日本对东北各类工业, 早就插手经营, 尤其是基础工业, 更抓住不放。据统计, 在1920~ 1931年,日本在东北各地设立的拥有5人以上的私人资本工厂, 大致有: 纺织业17家, 金属工业28家, 机械器具工业35家, 窑业45家, 煤气工业3家, 制材及木制品工业42家, 印刷业39家, 皮革制造业8家, 裁缝业23家, 火柴制造业6家, 烟草制造业7家, 其他杂工业22家, 共计435家。
  上述事例说明, 日本资本已侵入到东北各个经济领域, 中国人没有一块净土可以独立、自由地经营工矿商各业, 东北经济已为日本资本所垄断,逐步沦为殖民地经济。
  二、加强经济统制与东北经济殖民地化
  加强经济“统制”, 就是加强经济“垄断”,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东北经济的基本手段。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日本对东北经济实行统制的方策, 1934年3月, 日本政府制定了《日满经济统制方策纲要》。《纲要》规定: 东北地区经济, 须从日满两者的资源蕴藏状况、现存产业状态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出发, 采取“适应地区与产业”的对策, 融合构成一个“组织体”。具体内容是: 1. 交通通讯、石油、轻金属( 铝、镁、铜) 、代用液体燃料、汽车、兵器、硫铵、煤、锌、石棉以及采金、苏打、发电等业,交由特殊会社经营, 直接间接受日本政府保护、监督, 尤其急速发展钢铁、汽车、石油、兵器等业和铝锌、石棉等采掘业; 2. 促进发展制盐、麦粉、油脂、麻织等业和植棉、养羊, 在行政和资金上作适当的统制; 3. 限制下列产业的发展: 织维工业、养蚕、水稻和机轮作业的渔业, 但须适应日本的水产政策,保证繁殖渔业资源, 至于不构成对日竞争的其他农业, 如杂粮、蔬菜、果品等, “任其自然发展”; 4. 调整关税, 促进日满贸易发展。!1936 年8月, 关东军司令部制定的《满洲国第二期经济建设纲要》, 决定把“经济建设”的重点,置于“国防必要之诸设施的整备上”, “尽可能在满洲努力发展国防上必需且易于在满洲开发的产业, 如煤、铁、石油、电气等产业”, 以求保证“大陆上军需的自给自足”。这就标志着日本用统制经济的手段, 强制东北经济走上日本军需基地和军事化的道路, 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准备。
  为了加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鲸吞全中国, 把日本变东北为其全面侵华战争军需基地的各项政策, 在东北付诸实施, 1937年5月, 伪满政府在日本操纵下又公布了《重要产业统制法》, 用法律的形式对重要产业规定了详尽的具体统制政策。该法1~6条规定: “经营重要产业者”及经营重要产业有变化时, 须经主管部大臣许可; 主管部大臣有监督、检查、下命令之权; 重要产业经营者有接受监督、检查、执行命令的义务。该法7~14条规定违反该法的处罚原则: 轻者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金; 重者由主管部大臣撤销经营许可。在公布该法的同时, 又公布了《关于施行重要产业法之件》, 具体规定了重要产业的种类, 规定了各产业部门主管大臣的分工。
  该法与施行之件的公布和实施, 为日本政府加强对新规定产业实行统制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方面可以保证日本对东北战略物资的开发掠夺, 满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对战略物资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可以限制东北一些轻纺工业的发展, 为日本向东北倾销商品提供市场; 对另一些轻纺工业又可以保证其发展, 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好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寇为掠夺更多的战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于1942年10月, 又以伪满政府的名义公布了《产业统制法》来代替《重要产业统制法》, 使原来可以自由经营的产业也受到统制。至此, 日寇对东北工矿业的垄断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937年10月, 日本内阁为求急速增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日满”一体的生产能力, 决定诱使内外产业资本中有力者, 在国家统制下, 设立“综合经营重工业”的国策会社, 以最有效地发挥经营技术能力。关东军邀日本产业股份公司( 简称“日产”) 总裁占义介来东北经营, 后经日、伪满政府批准, 占将自己经营的“日产”迁到东北, 总公司设在长春。同年12月, 日本在东北的治外法权废除, “日产”改为伪满洲国的法人。根据日、伪满政府的指令, 由伪满政府和“日产”各出一半资本, 组成“满洲重工业会社”, 简称“满业”, 额定资本4. 5亿元。“满业”主要经营钢铁业、轻金属业、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煤炭业等, 是以经营军火为核心的半官半民的综合性的大垄断组织。以“满业”参与东北开发为标志, 三井、三菱、住友、大仓、浅野等财阀在东北的投资飞速增长, 非财阀的私人资本也纷纷参与投资。这样, 既使伪满重工业产业机构一体化, 又使其产业进一步为日本垄断资本所控制。
  “七七”事变后, 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日本为保证战争物资的供应, 对东北的投资迅速增加。如1937年为3. 58亿元; 1938年为4. 77亿元;1939年增为12. 80亿元。1939年比1937年增加2倍多, 3年共投资21. 17亿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对东北的投资增加更快更多了。如1940~1944年, 日本共投资57. 75亿元, 占1932~1944年投资总额90. 34亿元% 的64%。
  日本对东北投资, 除以政府名义外, 主要指使“满铁”和“满业”进行。据统计, 1941年末, 在伪满36个特殊会社和34个准特殊会社的实收资本中, 伪满政府占26%, “满铁”占30%, “满业”占34%, 其他占10%& 。
  由于日本对东北经济统制政策的加强与日本资本对伪满投资的扩大, 东北经济全面殖民地化,
  并走上军事化道路, 真正成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大陆军事基地、战略物资和军用物质的供应地。
  三、实行“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与加紧殖民主义经济掠夺
  为了保证全面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对战略物资的急需, 日本更加迫不急待地推行新的大规模的殖民主义经济掠夺计划。1936年12月制定, 1937年1月开始实施的“第一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 就是一个庞大的全面掠夺战争物资的计划。这个计划因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和中国的抗日,造成日本国内物资和技术力量不足, 运输也很紧张, 没能按原定目标进行。然而, 从执行的实际结果看, 仍是兴建了一批新企业。生铁、煤和化学工业等部门的产量同1936年相比, 仍有大幅度增长。
  如: 矿工业部门, 以1936年度为100, 则1941年度, 生铁为219, 钢块154, 钢材264, 煤炭178, 铅1223, 亚铅398, 铜517( 以1938年为100) 。
  资金方面, 5年共用67亿元, 日本投资40亿元,伪满境内解决27亿元。另据“满铁”调查部1941年11月发表的统计, 由于实施产业开发5年计划, 矿业和工业的家数和资本额增加迅速。合计法人数达1896家, 资本额达26. 11亿日元 。
  略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工矿业的掠夺85日本侵略者为了建立所谓“日满华经济圈”和“大东亚共荣圈”, 从1942年开始实施“第二次产业开发5年计划”。但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所实施的经济统制政策和物资供应更加困难, 计划难于执行, 占义介被迫辞去了“满业”总裁的职务。这个计划还未执行完, 日本就投降了。
  还有1939年初制定, 同年6月实行的“北边振兴计划”, 是针对苏联增强北方边防能力的。实行3年均只完成原定指标的80%左右, 后来被取消。
  由于“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和产业开发5年计划的执行, 使东北经济走上了军事化和殖民地化的道路, 为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疯狂的殖民主义经济掠夺创造了条件。
  伪满的进出口都是以日本的需要为转移的。
  1937 年, 日本占伪满出口值的49. 9%, 进口值的75. 1%。1940年以后, 日本独占伪满出口总值的95%~98%; 占进口总值的93%~97%。当日本须从本国和别的地方购买必需资材时, 进口值的指数值在1937~1940年间由100增为197, 出口增加则很少。
  据日本人统计, 日本仅在1943年上半年就从东北掠走下列物资, 详见下表:
  物资名称 单位 计划数量 实际掠夺数量
  钢 吨77800 66165
  钢铁 吨33016 22351
  普通铁千吨 212  281
  低碳铁千吨 110  96
  铁矿石千吨 115  104
  铅 吨1100 1033
  亚铅精矿 吨3000 3183
  铝 吨1700 1280
  萤石 吨14900 8133
  有烟煤 千吨 1064 948
  工业盐 千吨 179  166
  食盐 千吨 157  144
  曹达灰 吨4500 3280
  纯汞 吨28300 3502
  硫酸铝 千吨 36  24
  大豆 吨 600  599
  豆饼 千吨 275  162
    上述诸种物资, 只是日本从东北掠走的物资中的一部分, 因为资料不全, 无法统计准确。另外,日本掠夺东北的战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有很大一部分被关东军和侵略中国关内的日军作为军需品直接消费掉了, 根本不能从掠走的数量中统计出来。不仅如此, 这期间, 日本帝国主义还大量向东北进行移民, 到1945年8月, 移到东北的日本移民共10 600户, 318 000人。这些人消耗的生活必需品及煤、铁、石油、化学品的数量, 也是无法从日本掠夺走的物资中统计出来的。
  日本财阀就是在这一掠夺过程中, 养肥了自己, 发了横财的。“满业”的成立, 标志着日本军阀和财阀相互勾结, 在东北进行大规模经济掠夺的开始, 它们利用关东军和伪满洲国这些国家工具,在中国捞取了巨额利润。仅以“满业”为例, 1938年就直接、间接地控制了20家子公司, 资产共有5. 5亿日元, 上半年实收资本增到2. 9亿元, 相当于1936年同期“日产”实收资本的1倍以上。到1944年, “满业控制了整个东北采煤业的80%以上, 钢铁冶炼的80%、稀有金属与轻金属生产的80%、飞机、汽车制造的100%、机器制造的90%、武器制造的50%、化学工业品的25%。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实行严厉的经济统制政策和大规模的殖民主义经济掠夺, 使东北的工矿业畸形发展, 民族工矿业凋敝, 农村经济破产, 东北经济迅速殖民地化。由于日寇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殖民主义物资掠夺而必须最大限度地压缩东北人民的消费水平, 从1935年以后, 日寇先后对重要的战略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 实行全面的配售统制。在这种配售统制政策下, 东北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端贫困与痛苦之中。 举报 | 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楼主sistercon 时间:2011-04-13 22:53:46       伪满洲国殖民地工业体系形成
  近代以来,工业化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之一,东北地区也曾致力于工业化,并且取得过一些成绩。伪满工业是近代东北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也是研究东北工业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内容。近代东北工业化的进程因九一八事变爆发和伪满成立而被打断,伪满工业是建立在东北地方政府时期工业发展基础之上的,却又打破了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一套殖民地工业体系。伪满工业体系以重、化工业为主,畸形发展。其形成过程,展示着日本对东北矿产资源的掠夺,对东北加工工业的扭曲,对东北人民的压迫。当然,日本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发展起来的伪满工业体系,也不自觉地为东北重工业发展积蓄了一定条件。本文围绕伪满工业体系形成这条主线,系统梳理了伪满工业体系形成的过程,分析了该过程中的特点及其后果。第一部分回顾了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工业发展状况,分析其大体格局,为第二部分伪满工业体系形成过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东北工业的时代背景下,东北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不发展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一致的。第二部分整理、引用了大量资料,系统分析了伪满殖民地工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呈现了其筹划、建设和畸形膨胀与崩溃三个阶段,展示了殖民地工业体系的形成演变历程。伪满洲国殖民地工业体系,是以众多工矿企业为生产单位,以特殊会社和准特殊会社为框架,以“满业”和“满铁”为一主一从两根支柱,通过伪满政府有计划的强制统制,形成各产业自身纵向为主、产业间横向配合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三部分探讨了伪满殖民地工业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伪满工业体系的畸形性、强制性、掠夺性、依赖性等殖民地特点。第四部分总结、分析了伪满殖民地工业体系形成的后果。
  http://www.docin.com/p-116842067.html
   举报 | 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楼主sistercon 时间:2011-04-13 22:56:38    

  现在经常能看到一些说法,东北的工业基础是日本人打下来的,我们不应忘记;又有说东北在日据时期如何安民之类。这都是对历史的误读,日本人在东北就是想要永久的占据,日本人制定了险恶的移民计划,意图改变民族构成,使日本人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在现已公开的资料看,东北人口结构改造成功后,日本人是上等人,占有土地,拥有财富,中国人是二等人,朝鲜人是三等人,只能从事务农、手工业等。开拓团就是实施这一计划而组织的日本移民,这也是后来的东北日侨问题的由来。
  
  开拓团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拥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 到1945年,日本组织了共计14批次、总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侵略中国东北。
  历史背景
    为了真正占领中国,日本向中国派来的,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 “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
    日本实施向东北移民政策的目的
    日本向东北移民的政策,有其险恶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日本想借此改变东北的民族构成,造成日本人在东北的人口优势,反客为主,霸占东北。
  
  
  
  另一篇日本论文,从文中的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伪满时期中国人占东北的人口比例显著下降,而日韩人占东北人口的比例迅速提高,这是日本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移民
  
  东京经济大学论文
  
  http://www.tku.ac.jp/kiyou/economics/245.html
  
  满洲国人口推算
  
  「満州国」人口統計の推計 (443KB)
  http://www.tku.ac.jp/kiyou/contents/economics/245/9_yamanaka.pdf

飯盛男
看了這編文章也没看出具体的答案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飯盛男
看了這編文章也没看出具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