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大地之歌》第十五章《纽约客》前两节:神秘打工妹、隐藏的身份。 感谢阅读!

w
weidi88
楼主 (文学城)

第十五章  纽约客

第一节  神秘打工妹

阿鹅累死之后,她住过的铺位空了很长一段时间。几次有新招来打工妹的被安排在那里,一旦听说发生的事后,就死活闹着搬离了。后来,又有一位名叫黄颂恩的新来打工妹住到了这个铺上。有人出于好意,把实情告诉她,她却不在乎。人们都暗地笑她缺心眼。

令人惊讶的事还在后头。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发现这个黄颂恩,根本不是打工的料。跟其她打工妹行军打仗般的快节奏不同,她总是按部就班地起床、洗漱、吃饭,然后进入车间。面对她人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她总是后退、总是礼让。经常是比她后到的人都已冲凉洗漱完毕,她还在傻等;别人都已吃罢早饭到车间上工了,她却因打不到早饭而不得不回宿舍吃自带的饼干。

有几次,她早早地排在打饭队伍的前列,可打饭刚一开始就被轻易地挤了出去,被挤出去后就再也插不进去,只好排到队伍最后,依旧是吃不到早饭。在车间里,她虽然也一样努力,但显得笨手笨脚,比其她所有人都慢好多。照这样下去,她肯定无法完成厂里规定的最低月工作量,基本工资遭克扣不说,几个月后被炒鱿鱼也是必然的。

对黄颂恩的窘况,大多数打工妹持同情态度,也有少数人嘲笑她太笨。对于弱者,杏雨从来都是深怀同情之心,就主动帮助她。她帮颂恩打饭,还在车间里帮她赶工作量。有一次颂恩病了,躺在床上起不来,杏雨给她打饭,还帮她洗衣。这样,二人不久便成了好朋友。

到了月末,杏雨超额完成工作量,到手五百多块钱;颂恩也在警告和斥责声中,领到了七扣八扣剩下的几十块钱。杏雨暗暗替她着急,这点钱养活自己都难,还怎么朝家里寄钱呀!而颂恩却好似无所谓,打饭洗漱、干起活来依旧是老节奏。

打工不在行也罢了,黄颂恩有时还神神秘秘的。她有一个大旅行箱,装得鼓鼓囊囊,平时上锁。每次打开时,她都是背对着人,似乎不愿意被看到箱子里的东西。人们还注意到,她经常拿出一个小巧的照相机,趁人不注意猛拍一气,然后又迅速收起来。

泰迪厂是个完全没有个人隐私的地方。从宿舍、到食堂、到车间三点一线,没有一点私人空间。黄颂恩的表现很快引起了打工妹们的怀疑,杏雨心里也犯起了嘀咕。还有人传言她是特工,是来厂里收集机密情报的。对这种说法,大部分人一笑置之,说我们厂哪里有什么机密,就是花钱请人家,人家特工也不来呢。

一个周日下午,难得半日休息。打工妹们吃过午饭,个个倒头就睡,好好恢复一下过度透支的体力。杏雨也小睡了一会儿,起来后依然是自考学习。黄昏时分,颂恩过来找杏雨,约她一起上街透透气,顺便买些日用品。

出了泰迪厂的铁门,来到街上,黄颂恩很兴奋,拉着杏雨的手蹦蹦跳跳,有说有笑。看来,一星期不出厂门,真把颂恩闷坏了。

她俩来到一溜杂货摊位前,颂恩兴致勃勃地看这看那。令杏雨吃惊的是,颂恩打起工来不在行,花起钱来倒毫不犹豫,尽挑贵的买,不货比三家,也不讨价还价。杏雨几次提醒颂恩,她都是淡淡一笑,说做小生意的不容易,挣的都是辛苦钱,跟他们杀价,心里过意不去。杏雨想到自己平日买东西,为省下每一分钱恨不得磨破嘴、跑断腿,心里顿生惭怍。

第二节  隐藏的身份

买了些东西后,到了晚饭时间。颂恩坚持要请杏雨客,以感谢这些日子的帮助。盛情难却,杏雨建议吃大排档。颂恩却硬要去一家价格不菲的粤菜馆,还包了一间有最低消费额度要求的单间。拗不过颂恩,杏雨只有从命。

在装潢典雅的单间里,侍者递上精装菜单。长这么大,杏雨第一次坐在包间里,也是第一次知道可以拿菜单来点菜。颂恩请杏雨先点。翻看着琳琅满目、价格昂贵的菜品,杏雨犹豫了一会儿,只点了一个最便宜的青菜。

颂恩接过菜单,认真地点起菜来,什么螃蟹、龙虾、叉烧肉···只点得杏雨心惊肉跳。点了菜,颂恩又点起饮料。杏雨心里叫苦不迭,她的盘算是,虽是颂恩请客,结账时自己要付一半的钱。但看眼前这架势,一餐饭下来,只怕自己一个月工资都不够!

杏雨还在愣神,菜已经陆续上了桌,饮料是两杯鲜榨橙汁。

“杏雨,你介意我做一次饭前祷告吗?”颂恩问。

“你是说?”杏雨有些不解。

“我可以做一次饭前祷告吗?我是基督徒。”颂恩解释。

“噢!没关系,没关系的!”杏雨明白了,原来颂恩信仰基督教!

杏雨读到过有关基督教的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一直觉得基督教距离自己很遥远。做梦都没曾想到,朝夕相处的颂恩就是基督徒!

颂恩低下头去,闭上眼睛,小声祷告:“···感谢主!感谢您赐给我们这么丰盛的食物,感谢您把杏雨妹妹带到我的跟前···主啊,求您看顾我在泰迪厂的这一段经历,也求你赐福给杏雨姊妹···以上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之圣名,阿门!”

杏雨听到颂恩在祈祷中提及自己,心里虽有些别扭,但更多的是感激。完成饭前祷告仪式,颂恩端起橙汁,跟杏雨碰杯,再次感谢她平日的帮助。

当杏雨还在适应颂恩基督徒的身份时,颂恩又给了她一个更大的震惊!

原来,黄颂恩并非一名普通的打工妹,也不具有中国国籍;她来自美国,是美国《The New Yorker》杂志社的记者。《The New Yorker》杂志社要进行中国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的系列报道,颂恩是华裔,又能讲流利的中文,便被派驻中国,进行实地考察采访。

在中国期间,除了为杂志社写稿件,黄颂恩还有自己的创作计划。她打算利用三年时间,写一部反映珠三角打工妹的长篇纪实文学。为了能够体验真实的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颂恩便深入到打工第一线。

多日萦绕在杏雨心头的谜团终于揭开了!

“原来你是美国记者!”杏雨惊得瞪圆了眼睛,看颂恩像是看外星人,“我总觉得什么地方有些不对头,但从未想到你···”

“很抱歉今天才能告诉你实情,希望你不介意!”

“不会!不会的!”杏雨嘴上说着不介意,心里却感觉她俩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大了,筷子也僵在了手里。看到杏雨错愕的表情,颂恩似乎感受到了她的心理波动。

“杏雨,你还能如以前一样看待我、跟我来往吗?我离不开你的帮助···还有,请你为我保密!”颂恩歉意中带着祈求,一下子又把自己从美国记者身份,拉回到打工妹的弱势角色。

“没问题!你信得过我,我绝对不向任何人透露你的情况呀!”见颂恩尴尬愧疚的神色,杏雨自己反觉过意不去了。

 为了缓和变得有些不自然的气氛,杏雨笑着问颂恩:“The New Yorker’怎么会译成‘纽约客’呢,译成‘纽约人’会不会更合适些?”

“也有译成‘纽约人’的,跟‘纽约客’是一个意思。”颂恩答。

“是吗?可中文里‘客’和‘人’两个字有区别。‘客’是指外来者,‘人’则是指本地人。比如我只是‘交州客’,你也是,我们都不能算是‘交州人’。”

“有必要分得这么清吗?”

“中国人乡土观念重,那里人就是那里人,离开了家乡就是客居他乡。在旧时,不管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终归是要回到故土的,就是俗话说的,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同在外地的同乡,彼此间有相互照顾的责任。过去有会馆,是老乡们聚会的地方;现在呢,民间有同乡会。”

“这么复杂!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说的会馆、还有同乡会,这些组织能解决什么大问题吗?”

“那倒没有。同乡们聚在一起,也就是相互帮助、出出主意罢了。一人在外,好多事就是难办。比如我在交州,就是暂住,是需要办理暂住证的。否则上街被查到了,就会有麻烦。还有,本地人享有的好多权利和服务,外地人就没有,或者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升学、入托、教育、医疗等。尤其我们务工人员,都是从农村来的,除了打工还是打工,能有暂住权就不错了,其它的都不用想···”杏雨看到颂恩迷茫的神色,就把话打住,等她问。

“我有些不明白——什么是暂住证?还有入托?”

“入托简单,就是Daycare的意思。暂住证说起来有点复杂——嗯,这么说吧,为了打工,我必须住在这里,但只可以暂时住在这里。为了取得这暂时居住的权利,我必须到本地政府部门办理一个手续,才能取得临时居民的身份;而且还要及时更新,这样到了街上才不会有麻烦···难道你没有办理暂住证吗?”

“从来没有,我有护照、有签证。检查倒是在路上遇到过一次,我出示了护照,他们看了看,很快就还给我,态度很好的!”

“噢,大概看你是美国人,所以···”杏雨马上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忙把话题一转,“对了,我有个问题,美国的大城市,比如纽约,是如何管理外来打工人员的呢?”

“那里根本没有什么‘外来打工人员’这个概念,也没有你说的那种乡土观念。‘纽约客’就是‘纽约人’,是主客不分的。比如我,童年在美国西海岸三藩市度过,后来在大湖区求学,而毕业后到东海岸的纽约工作。住在那个城市,就会自动享有那个城市的所有权利、设施和服务。没有人会问你、更没有人管你是哪里来的,跟长期居民没有任何差别!”

“竟是这样!那么乡下的百姓不都涌到城里去了吗?”

“没有哇!美国城乡差别没有那么大,在衣食住行、教育卫生、生活设施等方面,几乎没什么两样。有不少人为图清净,反倒乐意住在乡下呢。”

“看来是国情不同。对了,你是怎么找到这份工的?”

“跟你们一样应聘呀!泰迪厂好像挺看重英语能力的,你知道,这方面我没问题。至于缝纫经验,我也有。我上中学时选了手工课,学过这些东西。”

“厂里不查看你的身份证吗?”

“人力资源部倒是提出要看,但我找了个借口,”颂恩说,“我说我的证件丢了···我原本没抱希望被录用,可出乎意料,他们没有追问,只是嘱咐我叫家里办好后尽快寄过来。这样,我就幸运地进厂了。”

“你曾告诉我你是唐山人,我还一直把你当老乡呢!问过你两次,你好像对唐山地区也不大熟悉。我以为你有什么不方便说的,就没再追问。”

“我也没说错呀,杏雨!唐山,就是指大唐江山。我们本来就是老乡,都是唐人吗!老一辈海外华人,都称自己来自唐山,称自己是唐山人呢。”

 ······

悉采心
发了:)
可能成功的P
紧跟采心发!
可能成功的P
你这里也出卧底啦:)
悉采心
这个“暗藏记者”的桥段很有创意,而俩女孩对“纽约客”和“纽约人”的对话,十分自然地完成了

东西方社会、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对比和冲突。赞

悉采心
增加了悬念:))
w
weidi88
谢采心!
w
weidi88
谢可可!
w
weidi88
哈哈,跟你的作品呼应上了,抗日、地下党、跟日本姑娘谈恋爱···
w
weidi88
谢采心的肯定和鼓励!
悉采心
功能不同各有偏重。88的抗日是衬笔,可可的是主线;99的底层人民的浴血奋战,可可的是上流社会的卧底谍战:))
悉采心
怎么从88 变99 了,哈哈
w
weidi88
是,采心的点评很到位!
w
weidi88
也挺好 :)
可能成功的P
我也有底层人民的,等着武汉线后续哈
可能成功的P
大家对照看,就是更完整的画卷啦:)
悉采心
好的,跷脚等待:)
w
weidi88
是,民党的、八路军的,沦陷区的、游击区的,底层的、上流的
可能成功的P
还有美国军人
w
weidi88
美国记者 :)
A
Anthropologi
哈哈,看第一段就猜是个卧底的记者,果然是!这会不会给杏雨一个出国的契机?
F
FionaRawson
“她经常拿出一个小巧的照相机”,看到这里猜,是记者或者啥卧底
F
FionaRawson
这个就是杏雨的第二个“贵人”是吗?最后帮她去了美国?
可能成功的P
记得说她没出国
w
weidi88
哈哈,安安厉害! 黄颂恩要在交州呆几年,不会帮到杏雨出国。
w
weidi88
你们都厉害,警惕性很高 :)
w
weidi88
不会帮杏雨出国,但会给她一个很好的offer
浮云驰
这集有趣,颂恩挺可爱的,尤其是最后解释唐山人,城乡差异当年是横在多少国人前面的一座大山啊
d
dontworry
黄一出场就猜到她是记者卧底,能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不争不抢的,说明这资源不是她生活的来源,一定是有其他的资源。黄

能从杏雨那里获得资料,杏雨应该也能从她那里获得帮助。看来杏雨的命运要有转折了。

小乐即安
跟读,有意思。这是什么年代的故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w
weidi88
是呀,在过去城乡是两个固化的阶层,实现跨越非常难!
w
weidi88
不愁慧眼!颂恩计划和杏雨合作,杏雨的机会来了。
w
weidi88
谢谢小乐即安!故事的主线是乡下姑娘周杏雨到珠三角打工的故事,起始于1995年初,现在到了1998年。
小乐即安
谢谢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