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读书笔记:《源氏物语》第五回 紫儿

梧桐之丘
楼主 (文学城)

第五回 紫儿

源氏成长与初恋人物群像:

第一至第五回:先后出场顺序(母亲桐壶更衣、继母藤壶女御、正妻葵姬、恋人皇婶六条妃子、平民情人空蝉、平民情人夕颜、继母侄女/养女紫儿)

本回故事简介:

接上回十七岁,此回是公子十八岁暮春至初冬之事。

紫儿/紫姬:藤壶妃子的侄女,源氏心中的理想女性,一个“幸福的悲剧”性人物。山野蓬门之中,源氏公子窥视到了“永恒的女性”的面影,紫姬不但相貌酷似藤壶妃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与藤壶妃子系同一血统。在源氏的精心呵护下,紫姬的一生,犹如美丽的花朵,因公子而绽放,为源氏而芬芳。她是源氏公子无比自豪的高尚优雅,善解人意的紫夫人。

藤壶女御:或者叫藤壶妃子,本回于夏天怀孕三月,源氏与她的私生子。

故事导读:

源氏公子患疟疾,微行北山寺庙求修道高僧念咒、画符。

三月下旬,山中樱花依然盛开。

法事完毕,公子观景,望向城中,大叹美好风景也可以延年益寿呢。

随从良清道:“京城附近播磨国地方有个明石浦,风景极好。那地方并无何等深幽之趣,只是眺望海面,气象奇特,与别处迥然不同,真是海阔天空啊!这地方的前国守现在已入佛门,他家有个女儿,非常宝贝。”公子听出这个国守虽然削发为僧,却依然带着妻女在其宏壮的邸宅居住。

源氏公子听完,立即问道:“那个女儿怎么样?”

评注:读者留心此处的伏笔。记下地名“须磨”和明石,记下僧人老国守和他的女儿。

谈话借着随从良清的口,讲到此女绝非乡野粗鲁无知之人,她的母亲请来京城名贵之家的俊男靓女教她礼仪。

随从们边听良清讲述,边观察公子的反应。他们想“虽然只是个乡下姑娘,但我们这位公子偏好乖僻的事情,所以用心听在耳朵里了。”

傍晚,北山寺庙老僧劝道,天晚了,陆行不便,最好今夜留下,静静在此诵经祈祷。

公子心有他想,对僧人的建议颇感兴趣,决定那就明天一早动身吧。

暮色中,公子散步来到坡下屋宇的茅草墙边,向里探望,只见一个40多岁仪态高贵的老尼在艰苦地诵经,身边两个中年侍女。又有几个女孩走进走出,其中一个十岁光景,非常可爱,设想将来长大,定是一个绝色美人。

评注:这个女孩就是本回主角紫儿,长成后称紫姬,紫之上。

公子之所以会对紫儿如此偏爱,因为他想“原来这孩子的相貌,酷似我所倾心爱慕的那个人,所以如此牵惹我的心目。”想到这里,不禁流下泪来。

尼姑爱慕外孙女,独自吟道“剧怜细草生难保,薤xiè露将消未忍消。”细草比喻紫儿,薤露比喻尼姑自己,薤露即草上之露。女孩太小,我走了,她怎么办呢。

正在一旁的一个侍女听了深受感动,挥泪答诗:“嫩草青青犹未长,珍珠薤露岂能消?”孩子还未成人,夫人你怎可以说消失呢。

源氏公子想要小女孩,以便当作那个人,早晚看护她,求得心理满足和安慰。

寺庙里的僧都与尼姑说到公子来寺庙之事,愿意引荐。又专门拜访公子,引他去僧都处听他讲述因果报应。

公子听讲之时暗暗愁苦自己所犯各种罪过,不胜惶恐。然而却忘不了傍晚所见那个小女孩,对僧人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问,住在这里的是什么人?

僧人道,那个年龄大的是他的妹妹,因丈夫按察大纳言过世,特来投奔,削发为尼。

然后隐晦地透露,老尼的女儿与兵部卿亲王私生一女,既是那个十岁小姑娘紫儿,其母遭亲王夫人恐吓而死。

评注:这个兵部卿亲王就是源氏的继母藤壶妃子的哥哥。源氏公子继母哥哥所生的女儿,也就是继母的亲侄女,面貌相像,本就是血缘关系,所以受到源氏双重喜爱。

探出她们的真实身份后,公子委托僧人向老尼提出,将这女孩托付于他抚养。僧都口上虽然应承,却不免态度生硬,因为太突然,而且也做不了主。答应与小女孩的外婆,他的妹妹,商谈后再说。

公子等不及,独自来到庙堂,想与老尼亲自请求。

老尼的侍女出面迎接。

公子说:“自窥细草芳姿后,游子青衫泪不干。可否相烦通报一声?”看到那个小女孩啊,我泪流满面,衣袖都湿了呢。

老尼回道:“游人一夜青衫湿,怎比山人衲裰寒。”你公子身份高贵,才跑了一晚就当作了不起的事,而我们常年居住在此粗陋简朴如山人与你实在不配啊。

二人面对面交流也发生误解,公子有所不知外祖母的真心,她确实认为两人年龄悬殊,极为不妥,于是婉拒了他要求抚养外孙女的请求。

公子退回寺庙自己住处,僧都过来,公子对他吟道:“浩荡山风吹梦醒,静听瀑布泪双流。”

僧都答诗道:“君闻风水频垂泪,我老山林不动心。”你流泪,她不为所动,无可奈何。关键在“不动心”,舅姥爷与外婆一个态度,也是拒绝。

第二天,僧都给公子送行。

面对山坳景色,公子吟道“归告宫人山景好,樱花未落约重游。”此时公子仪态优美,声音也异常清朗,见者无不目眩神往。

僧都答诗道:“专心盼待优昙华,山野樱花不足观。”

源氏公子笑道:“这花是难得开的,不容易盼待吧。”一语双关。

老僧受了源氏公子赏赐的杯子,感激涕零,仰望着公子吟道:“松下岩扉今始启,平生初度识英姿。”就连脱俗的僧人此刻也情不自禁夸赞公子英姿,看来是仙人下凡了。

僧都趁空入内再次征求老尼妹妹意见。老尼回道,也须过四五年再作道理。

公子怏怏不乐,赠诗于老尼:“昨宵隐约窥花貌,今日游云不忍归。”

老尼姑答诗云:“怜花是否真心语?且看游云幻变无。”谁敢说你是真心话呢,万一哪天变心,也未可知,静观其变吧。趣致高超优雅,却故作随意挥洒之笔。

准备起驾之际,左大臣家的公子们前来迎接。见如此美好景色,众人席地而坐。左大臣家公子左中弁唱出“催马乐《葛城》:“闻道葛城寺,位在丰浦境。寺前西角上,有个榎jiǎ叶井。白玉沉井中,水底深深隐。此玉倘出世,国荣家富盛。”

回京向父皇禀告之后,立即被老丈人左大臣,葵姬的父亲,接回府邸。

妻子葵姬被父亲百般好劝才肯出来面见夫君,不苟言笑,端正严肃,让公子感觉委屈不爽。公子责备葵姬不理睬他,葵姬反讥,“你也知道不理睬是痛苦的么?”两人不欢。

评注:书中虽然没有过多指责葵姬,暗示葵姬过于矜持,缺少女人的柔顺。葵姬只是埋怨公子回家次数太少。

次日,公子给老尼写信附上一张打成结的小纸:“山樱倩影萦魂梦,无限深情属此花。常恐夜风将此花吹散也。”

“山风多厉樱易散,片刻留情不足凭。这一点教人担心。”老尼的回诗让源氏公子好生不乐。

公子再写信“相思情海深千尺,却恨蓬山隔万重。”

老尼姑答诗:“明知他日终须悔,不惜今朝再三辞。”公子依然未遂,思忖,待老尼病愈搬回京都宅邸之后再行奉复。

藤壶妃子因小病再回三条娘家调养。源氏公子说通王命妇千方百计把二人拉拢了。

评注:作者隐去中间细节,貌似尊重藤壶女御,只用“春宵苦短,黎明时惜别伤离,实在愁闷”句。

公子吟道“相逢即别梦难继,但愿融身入梦中。”

藤壶妃子看见他饮泪吞声之状,深为感动,答诗云:“纵使梦长终不醒,声名狼藉使人忧。”她内心时时刻刻提醒人言可畏,到时候闹得满城风雨,岂不无颜见人。

此次幽会犹如做梦,藤壶妃子每每回想起来,觉得抱恨终天,早已决心誓不再犯,岂料如今又来,让人好不愁闷。

公子自问,藤壶妃子身上何以毫无半点缺陷呢?

到了夏天,藤壶妃子已经怀孕三月。

评注:知情人只有妃子乳母的女儿弁君,她只知道怀孕却并不知道源氏所为,另外当然是牵线人王命妇。

王命妇进宫奏于皇上“因有妖魔侵扰,不能立刻看出怀孕征候,所以迟报。”

皇上与他人都信以为真。藤壶妃子只是内心惶恐,整日耽于沉思。

源氏公子梦到紫姬,隐约告知,源氏将来应是天子之父,令他奇怪不解。占梦人告诫他“此福缘中含有凶相,必须谨防。”公子得知藤壶妃子怀孕,恍然大悟,欲求再见继母,却被断绝音信。

七月,妃子回宫,受皇上百般恩爱。

故事再回转至紫儿。

北山僧寺里的老尼姑回京城后,对源氏公子的回信总是谢绝之词。

这几个月因藤壶妃子的事情心事重重,源氏暂时放下紫儿的事情。

到了暮秋,公子寂寞无聊,常常忧愁叹息。便打算去六条妃子邸宅消遣。然而阵雨来袭,想找个避雨之处。见到一处荒芜的住宅,随从惟光便告诉他:“这便是已故按察大纳言的府邸。”大纳言就是老尼的前夫,紫儿的外公。紫儿的爷爷生前官居左大臣,出身高贵。

源氏公子让随从通知老尼,他前来专程拜访。侍女打扫南屋让公子落座。,因为孩子太小不谙世事,老尼不允许他与紫儿见面。公子心想,罢,听得小女子童音足矣。

次日,公子写信“自闻雏鹤清音唳,苇里行舟进退难。所思只此一人。”再独自吟道:“野草生根通紫草,何时摘取手中看?”

评注:野草比喻紫儿。紫草比喻藤壶妃子。两人姑侄关系,故曰根通。紫儿这个名字也是译者从此取得。

十月,老尼过世。忌期之后,紫儿与侍女从北山回到京都老宅。

源氏拜访,通过乳母希望与小姐见面。公子道“弱柳纤纤难拜舞,春风岂肯等闲回?就此归去,岂不扫兴?”

乳母说:“辜负盛情,不胜惶恐。”吟道:“未识春风真面目,低头拜舞太轻狂。此乃不情之请!”乳母也非凡人,口齿伶俐得很,牢记老尼遗训,所以口气如此强硬。

公子便朗吟:“焦急心如焚,无人问苦衷。经年盼待久,犹不许相逢。”感人肺腑。

紫儿以为是爸爸来了,见到的却是以前的那个公子,便觉害羞,欲躲避,却被乳母推到公子身边。尽管女孩不允他跟进,公子却随着她钻进围屏里去。告诉乳母“对于她这样年幼的人,我还能把她怎样呢?”

小雪飘飘,寒风四起,夜色凄惨。公子交代关窗,所有人都来陪伴小姑娘。

公子却像熟人一般抱起小姑娘走进琴台上睡床去了。众人大惊,发呆,无人敢发声,只是眼睁睁瞅着。

他紧紧地抱着这个仅穿一件夹衫的小姑娘,轻声细语地说“你到我那儿去吧。我有许多漂亮的图画还有很多玩偶。”幼小的心渐渐地不害怕了,只是略微感觉狼狈,局促不安地躺着。乳母在床边坐了一晚,生怕出事。

第二天,公子责怪乳母,此等地方,如何居住。她的父亲与她同生人一般,不如我真心呢。提议让小姑娘搬到二条他的府邸,被乳母劝说,待她外婆断七以后再说吧。

回程路上,霜雾漫天,公子幻想着此时从情人家幽会出来才更有趣呢。

突然想起一个极秘密的情妇,在这归途上。敲门不应,于是让大嗓门的随从在门外唱起诗歌来:“朝寒雾重香闺近,岂有过门不入人?”连唱了两遍,里面走出一个口齿伶俐的侍女来,回答道:“雾重朝寒行不得,蓬门不锁任君开。”

天将放明,公子急匆匆赶回二条私邸。

第二天,公子写信慰问紫儿。恰巧,亲王父亲探望她来了,要她立即搬去亲王府。乳母劝姑娘再大些,懂事了再进府不迟。她是怕后母欺负紫儿,所以如此说。父亲想想也是,于是不再催促,答应以后再来探望。

公子派惟光大夫来打探,紫儿的乳母焦躁,说出她亲父探望之事,又感觉公子与小姐年龄相差太大,十分不合适。公子无奈,心想只有把她接到二条以后再说。

惟光大夫第二次来的时候,乳母告知,紫儿的亲王父亲明天大早来接小姐回府。惟光立即回禀公子。公子思前想后,明媒正娶肯定不行,那就偷偷接过来。最糟糕会受到“盗取小孩”的恶评罢了,总比明媒正娶更加说得过去。

惟光驾车载着公子去往三条紫儿住处。

姑娘身边有几个老婆子陪睡。公子不管不顾,自说自话直奔入内,众侍女哑抑无语。公子抱起姑娘,紫儿方知不是父亲,非常恐怖。可是公子“不要怕,我也是同爸爸一样的人啊!”便抱着她走出来。乳母大惊,叫道:“啊呀!这是做什么呀!”

公子嘟嘟囔囔说了很多,让她们其中一人随行去他那个安全的地方。乳母再劝,公子便放弃要人随行的主意。

紫儿吓得哭起来。乳母知道拦是拦不住,只好换了件衣服,匆匆上车随行。

三条离二条很近,到达时候,天还未亮。

评注:京都街道现在依然还保持古老街名,二条、三条...六条...十条。

源氏二条府邸西殿是平常不用的屋子,惟光叫人取来帐幕和屏风布置一番,增加些东西,便准备让女孩就寝。紫儿要与乳母同睡,公子不允。“今后不该再跟乳母睡了。”

评注:此回第一次提到“西殿”,以后会经常提到,源氏公子惦记西殿,即惦记紫儿。

第二天大亮,公子起身,安排找年轻的女孩子陪紫儿。

公子心里早就想好要亲自调教紫儿,让她成为心底柔顺的女子。紫儿也很快适应新环境。

他用自己的书画作紫儿学习的字帖和画帖。

众侍女告诉前来接女儿的亲王父亲,“乳母带她逃出去躲避了。”亲王理解,无奈作罢。

二条侍女增加很多,陪伴紫儿,心无旁骛地在那里游戏。原本对亲王父亲不亲切,现在只对后父似的源氏公子整日缠住他亲近。每逢源氏公子从外面回来,她总是首先出去迎接,亲切地向他问长问短,投身在他怀里,毫无顾忌,毫不识羞。这真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爱情!

源氏公子竟把她当作一个异乎寻常的秘藏女儿。

本回故事复习:

本回日语题目为“若紫”,“紫之上”是作者使用的敬语,汉文译者根据这一回她的年龄译为“紫儿”,长大以后译为紫姬。顺便提及:葵姬/葵之上;紫姬/紫之上均是作者使用的最高敬语。以后会见到明石姬,原文则是“明石的君”而不是明石之上,因为作者认为她出身低微的缘故。

本回专述紫姬的出身,十岁时被源氏发现,貌相酷似藤壶女御,恰好也是藤壶的侄女,从而有心收于身边调教。外婆在世时还能做紫儿的保护伞,老尼过世后,弱小的紫儿便被公子抱回他的二条私邸中收养。

梧桐之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日子快呢,周二给各位星星问好!
云霞姐姐
哈哈,你准时开课,我准时上课,读如期而至的好文,坐前排
梧桐之丘
云儿好,衷心感谢你的支持。我还在边读边改呢,小小的改动。
花似鹿葱
梧桐批注《源氏物语》,好仔细,赞!
云霞姐姐
好有趣的故事,那时候的人,说话都以诗对话,人人都是诗人
云霞姐姐
感觉在紫儿身上,源氏倾注了亦父亦情的复杂情感
晓青
梧桐,你跟葱葱你追我赶!
花似鹿葱
青青这是要我命啊。追你已经累够呛,再来个梧桐,躺平!
绿
绿珊瑚
坐后排,也跟读。
T
ToClouds
紫姬终于出场了。当年看源氏和紫姬,觉得源氏的深情映射到紫姬身上,得偿所愿,颇为感动。如今再读,却觉得是诱哄幼女
梧桐之丘
谢谢,请喝茶。
梧桐之丘
哟,花大姐!好些日子没给姐打招呼。一直想给你说,我这是步你的后尘,关门定心读书呢。问安。
梧桐之丘
发现,想改写、改掉这部分觉得太可惜,尽量留下来,由此也能看出白居易诗词以及大唐文化对日本古文化的巨大影响。
梧桐之丘
在紫儿身上,源氏看到了继母藤壶中宫的明显特征,爱母及女,感情复杂。紫儿是源氏继母的亲侄女,后来成为源氏紫夫人。
梧桐之丘
花大姐一直是俺的学习榜样。
梧桐之丘
哈哈,说得好,实在不行就躺平。我现在半躺,别累着。
梧桐之丘
源氏不是我,请使劲拍砖。说他诱骗幼女毫不未过,只是后来结成正果,成为正夫人,也是个好的交代。
杜鹃盛开
故事人物太多,昨天读到十几回才把藤壶妃子和六条妃子整明白,一直以为是一个人:) 继母,婶子,一网打尽的节奏,不足十岁的紫

儿,58岁的都不放过,简直一个滥情,乱论的始祖。

杜鹃盛开
梧桐兄的读书笔记想尽, 谢谢分享,帮助复习一下,我最近也开始做一些笔记,帮助理清一些人物关系,不然就张冠李戴了:)))
锦衣卫
谢谢介绍,让我有机会重温一下源氏物语里的故事。除了名字几乎全忘了

当初读的时候也是似懂非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