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点心怀旧风 —即将关闭的中关村茶点铺

绿
绿珊瑚
楼主 (文学城)
在中关村的烟火中,有个和老莫餐厅同时代开张的西点铺—中关村茶点。而今天,68岁的中关村茶点铺即将停业了。门店将于五月底结束营业。    

中关村茶点铺是1957年四月建立的。就建在中关村北区的18楼楼下。

  那时北区刚建成不久,居住的都是中科院海外归来的科学家还有外国专家(他们大多居住在10号楼,12、13、14、15号楼),尤其是苏联专家多。考虑到这些专家的饮食习惯,院长郭沫若特地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和北京市政府,建立了这个茶点铺。它是一家“前店后厂”式的国营老店,在上世纪,是闻名京城的西点代表。     为了确保口味,郭沫若亲自点名,把天津法国大磨坊主厨景德旺请到北京,主持这家西点店的工作,设计西点品种,带徒弟传授技术。景老先生可厉害着呢,擅长制作德法意俄等七八个国家的点心和面包。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人民温饱都是严重问题。因此做西点並不容易,店里的黄油都得特批。听说要先经海淀区批,再去北京市盖章,然后到大红门的一个冷库去拉。当年有一说的是:老莫(莫斯科餐厅)的蛋糕、新侨的面包、中关村的西点。 那时的茶点铺,是小孩子的最爱。我犹记得一进门就闻着甜香的奶油味。最受欢迎的是蝴蝶酥,奶油小卷、苹果派。我们小孩子常常要先去排队,等着买奶油面包,似乎记得面包是一毛五一个,一个人只许买二个。茶点铺的核桃派、黄油饼也偶尔吃过,好像是在发小家吃的。插队回来后,尽管已搬离了中关村,也还会到福利楼去买黄油卷解解馋。       当年为给居民区配套,在中关村一区的南边大街边,配建了一些便民设施,有菜店、粮店、副食店,还有书店、茶点店和饭馆,我们管那片叫做福利楼,后来对面又建了灯光球场,球场建在大操场里。文革前,大操场每周都放露天电影。文革时搭起露天棚,贴满了大字报。现在南边的一半还是操场,北边盖成了科学院情报中心。从福利楼再往前走,就是“四不要礼堂”。这礼堂是大跃进时期建的。为了符合大跃进“多快好省”的口号,就建了这个四不要礼堂,号称“不要砖头、不要柱子、不要木材、不要钢筋”,而是由预制块构件组成。口号是骗人的,实际是后来四要全用上了。特别是在后来的抗震加固中,只不过老人习惯了,还是叫它“四不要”。2024年,这个礼堂也拆除了。     别看礼堂音响效果不佳,当时来演出的都是大腕,梅兰芳去世前的绝唱就在这里。我们中关村小学生在里面看过不少包场演出,像儿艺的“马兰花”、“箭杆河边”;青艺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都在这个礼堂看的。我也曾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过。那年我们小学的“诗歌大联唱”参加了中科院的文艺汇演,演出后,院长郭沫若和付院长张劲夫等上台接见我们小学生,我做为领诵,站在前排左边第一位,也被握手接见。文革时还经常和一帮发小混进去看各地文艺团体的演出。当然,文革中在这个礼堂还批斗过不少老革命、老科学家。我记得当我看见被批斗中的邻居时,说了一句:这些小将这么凶呀,就被旁边的造反派怒斥了一声。   那年回国,发小带我去福利楼和周围走了趟“怀旧之路”,当年每天下学,都要从小学新楼(现在叫中关村二小)走,在北区那几栋楼里拐来拐去,有时还拐到四不要礼堂后面冰棍厂,买根小豆冰棍,然后沿着林荫大道再走十分钟,回到南区的家。(北区离32路中关村站近,南区离黄庄站近)     “中关村茶点”店里还是那种六七十年代老商店的派头,糕点盛放在旧式货架上,怀旧式的柜台售卖。重量是拿盘秤约(yao)的,店员们统一身着白大褂工作服。     点心口味甚至跟70年前差不多。小时候的味道,满满的奶香黄油香。延续了几代中关村人的美好回忆。   蝴蝶酥:刚刚出炉,真香。表面洒着一颗颗小糖粒,越嚼越香。 黄油小卷:50元/袋,薄薄的酥皮里裹着奶油,是动物奶油,甜度刚刚好,没有倒牙的感觉,入口即化。个儿挺大,拿回家冷藏,也好吃。         苹果派、咖喱角都不错,吃个情怀。 吃着西点,又想起我当年的糗事:我拿着五块钱,请我楼里七八个小朋友到福利楼茶点大吃了一顿,只要他们想吃我就点,五元钱花光。那天晚上我被打了一顿,(罚没罚跪我忘了)。我妈说是我偷的钱,可我也挺委屈,我明明记得她给了我五块钱呀。不过那笔巨款让我一顿就给造完了,的确该打。     中关村小区的道路已破败不堪,但身在其中仍会感受到这里的历史气息,是活的、延续的、可回忆的。   13、14、15号被列为特楼,住在这里的科学家从50年代回国,在这里一住就   是一辈子,这里有他们过往的一切。(记得小时候,从这几个楼前过,还见   过站岗的军人)。在这个特楼里最后一个走的是李佩,她于2017年1月12日离   世。在世时,她一直努力说服要保留这几个楼。她写信说:“能代表科学院的   是我们这几幢楼和住在里面的老科学家,大概有80多位。这80多位里,有9   位是1948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32人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有8位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特楼6位,周边楼2位)。怎么能随便就将这   些楼拆掉呢?在国外,最有文化历史意义的老房子会保留起来,也许有新住   户,但他们会在房子前镶一个名牌:谁的故居,我们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嘛。”     现在13,14,15号楼已被公示为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虽然配套的这些建筑被拆除了,但这三栋楼记载着历史意义,只要他们在,你就能感受到它们被赋予了历史意义的生命感。       再见了,中关村茶点。几代人的回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李南央状告海关案”跟进报道(129)坚持和决心 于向真:精致利己的鑫教授 山顶上的Iris Garden 于向真: 《人物小传》 我与知心姐姐的过往 老式点心怀旧风 —即将关闭的中关村茶点铺
云霞姐姐
天呐,睡前回坛看一下,这么多贴,都是夜猫子,半夜发贴,嘻嘻
云霞姐姐
68年的老店要关了,是应该写贴纪念一下,赞珊瑚姐图文并茂好回忆,
三河匹夫
满满的历史。楼面很破旧了,居然没有表面加个保温层,刷一道。
闲杂人员
好文!糕点铺挺好的,为啥要关呀。觉得楼应当保留下来作为文物,还可以办个展览。:)
老林子里的夏天
好熟悉的房子模样!后三张图片中那“井”字形箍应该是哪个时代的特征。不是装饰,而是加固!
幸福生
去过中关村不少地方,没想到有这么多故事,后悔当年没好好看看。
绿
绿珊瑚
谢云儿。我也进入老龄区了。也是见证人了。
绿
绿珊瑚
楼现在看是破旧了,但里面如果好好装修还是很好的。当年

这几个楼是顶级配置了。每个单元有五间,洗衣间有浴缸,有热水。文革时一些著名科学家被赶出,造反派搬进,,每个单元住四五家,共享厨房厕所,就乱糟糟的了。

绿
绿珊瑚
整个区域拆了。只留三座特楼了。
绿
绿珊瑚
是的。那是地震后的加固。北京许多老楼都被箍了。
绿
绿珊瑚
中关村的故事很多。不说人,就说“中关村”,以前叫中官村。我们

小时候,从黄庄往宿舍楼走,沿途可见不少大大的乌龟驼石碑,高塔状的尼姑坟。科学院图书馆的建造工地上挖出不少墓葬。

闲杂人员
前两年回国时去中关村那边,一点都不认识了。
h
hongshankou
总去中关村,不知道这店唉。那会儿就out了:)
A
AP33912
现在都是连锁的占多数,许多还是奶茶泡泡茶。
绿
绿珊瑚
没有老式西点的味道了。那都用的是动物奶油呀。
f
f2022f
以前住的地方离中关村不远。
锦衣卫
一个时代过去了,不得不说天津法国大磨坊的糕点真心好吃。北京稻香村的差多了。
绿
绿珊瑚
现在天津法国大磨坊还在吗?中关村茶点一关门,连大磨坊的传承都没了。
p
phxonfire
是的,知道为什么叫“中官村”吗?中官就是太监,太监由于身体不全,死后不能葬入本家的祖坟,死后很多葬在这里,

这里就叫中官村了,但是“中官”这个词实在太难听了,所以,后来改叫“中关村”。呵呵。所以说,中关村这个现在高大上的地方其实起初是个被人非常嫌弃的所在。

l
laopika
一代人的怀念
锦衣卫
天津的起士林以前很有名,传统悠久。现在估计也不行了。
晓青
这点心一看就好吃。我现在依旧很喜欢蝴蝶酥,经常买Costco的。
绿
绿珊瑚
我们宿舍周围有好几个小树林,松树种成一圈,中间是座高大的坟。现在的中关村医院

就是在一座王爷坟的小树林里盖的。我们亲眼看见开挖的。

T
ToClouds
真是历史遗迹。糕点看起来很香,味道应该比稻香村的好吧
唐歌
我一直喜欢甜食,现在为了健康只能少吃点咯
酒仙桥2
北京的楼都差不多,抗震之后都是加固得一圈一圈的,俺们酒仙桥也这样,现在听说拆得差不多了
锦衣卫
北京不少XX坟的地名,公主坟,八王坟。。。还有什么什么旗的。
d
dj2
上个月回北京, 看到9,10,11,12,13,14等楼还在

茶点铺, 都是满满的回忆, 我小时候最喜欢那个”奶油卷“。

还有”福利楼“里的馄饨

d
dj2
小时候,就一直喜欢吃茶点铺的”奶油卷“,去年回国还到那儿买了一点儿
绿
绿珊瑚
9和11号楼不属于专家楼,也躲不开拆。
绿
绿珊瑚
以后吃不到喽。现在的奶油卷加得不是动物奶油。
最西边的岛上
珊瑚姐,我用这里的Whipping Cream自己打奶油很好吃,少放糖,打成各种味道(比如放可可粉打巧克力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