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简介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
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
天皇桐壶是个虚拟的名字,是朱雀帝的前任。据称作者故意模糊,以便不受太大拘束而影响她的创作。
话说桐壶帝有一爱嫔桐壶更衣,出身微寒,遭其他嫔妃妒恨,生下一子三年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而他偏偏长着帝王像。无论日本术士还是朝鲜术士都认为有像无命,否则扶为帝王恐遭不测,遂将其降为臣籍, 赐姓源氏。
源氏12岁时娶了第一辅相左大臣之女葵姬。
长大后16岁与长他5岁的继母藤壶妃子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
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来,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
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朱雀帝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朱雀帝出家,冷泉登上天皇宝座后,源氏才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
源氏在六条院私邸骄奢淫逸。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
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源氏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
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大量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当时中原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此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学”的日本学者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仍在探讨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问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写实长篇小说。
故事主角:光源氏 铜壶帝二皇子,但由于其母亲社会地位低下,他被贬为平民(选择过贵族生活)。虽然他英俊、有才华,并且与众多女性有浪漫的恋情,但他也面临着痛苦和孤独。
全部内容共54回,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回 桐壶
桐壶是“栽种梧桐树的庭院”之意。本回讲述源氏公子出生至16岁的故事。
《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主要介绍了光源氏的出生背景及其母亲的身世与遭遇,为全篇奠定了基调和人物情感冲突。
今皇“桐壶帝”的后宫中,有一位地位低微却深得帝王宠爱的妃子,因常在桐壶(即内侍所)居住,故被称作“桐壶更衣”。她生下了光源氏,天资聪慧、容貌俊美,深得父皇喜爱。
由于其他嫔妃忌妒桐壶更衣的宠幸,尤其是中宫皇后与一班高位女官对她冷言冷语,百般刁难。宫中争宠之苦让桐壶更衣心中郁结,加之体弱多病,终日愁眉不展,病痛万分。小皇子光源氏三岁左右时,她因抑郁成疾,终于在一深夜香消玉殒。
皇帝悲痛欲绝,夜夜在她的寝宫前徘徊,甚至召人起草挽歌,可见他对她的深情。
母亲去世后,源氏便失去了最亲近的依靠。皇帝虽仍疼爱他,但为避宫中风波,常将他寄养于外戚家中,由舅父等人抚养。少年源氏自幼体弱多病,却天性聪颖、富有同情心,对母亲的死耿耿于怀,也对身边众多女性产生了深厚的怜惜与关爱之情。
此回奠定了源氏“光”与“影”交织的人生主线:他既是被众人追捧的“光”,也是孤独无依的“影”。
这一回文字典雅、情感细腻,为后续源氏波澜壮阔的爱情与仕途故事,埋下了深厚的情感伏笔。
人物介绍
桐壶更衣 —更衣是内宫女官,女御相当于皇后,更衣次之,均侍寝。
丈夫桐壸皇:《源氏物语》中的第一位天皇,因宠爱“桐壸更衣女”而得名。
子嗣光源氏:桐壸更衣女之子,桐壸帝第二皇子《源氏物语》主人公。
母亲:桐壸更衣女之母,光源氏外祖母,故按察大纳言正室,拥有皇族血统;抚养光源氏,在光源氏六岁时去世。
父亲:桐壸更女衣之父,光源氏外祖父,故按察大纳言,开篇时已去世。
情敌弘徽殿女御:右大臣长女,也是最早入宫侍奉桐壸皇的妃子;与桐壸皇生有第一皇子(即朱雀帝)、大公主、三公主;嫉恨桐壸更衣。
藤壶女御:桐壶更衣死后,桐壶帝纳藤壶入宫并成为天皇女御,再皇后。
左大臣:桐壶帝的妹夫,源氏公子的岳父。天皇之下设左、右大臣,左为正,右为次,辅佐皇上朝政。女儿葵姬是源氏公子正妻。
右大臣:桐壶帝的岳父,弘徽殿女御/皇太后的父亲。
本回故事简述
小皇子聪明颖悟,绝世无双。风韵娴雅,妩媚含羞。娇小玲珑,俊秀可爱。
源于宇多天皇“外国人不得入宫”的禁令,桐壶天皇让身边的近臣带着小皇子乔装普通人打扮出宫面见术士。日本相士和韩国相士分别看相,第一眼便大惊不已,均认为小皇子是帝王相,可是如果登基则必然受困,难免厄运。桐壶天皇赐姓6岁小皇子“源氏”,降他为臣籍,不做亲王,以避免灾祸。
桐壶更衣死后,天皇纳相貌酷似桐壶更衣,有皇家血统的女子替代更衣,为后宫女御,称藤壶女御。
藤壶女御是前皇四公主。此处的前皇不是多宇天皇,或者上一任天皇。应该是某前皇后裔的第四个女儿,与当今皇上桐壶帝是叔伯关系,至于辈分,说不准是皇上的姑姑、堂妹、堂侄女都有可能。作者解释道,书中的人物也有虚构,例如桐壶帝只是以他热爱桐壶更衣以及常驻桐壶院而作为故事人物名称,不能完全纪实。可以说,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开创了纪实小说先河,成为后人文学范例。
桐壶更衣由于出身低微,偏偏得到皇上的专宠,显然德不配位,受众嫔妃鄙视。而藤壶女御身份高贵,为世人所敬仰,嫔妃们对她服服帖帖无可指责。
桐壶帝招藤壶进宫之前说“叫她入宫,我把她当作子女看待吧。”主要是年龄悬殊很大。
桐壶天皇交代11岁的藤壶与6岁的光源公子相处“你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异常相似。她亲近你,你不要以为无礼,多多地怜爱他吧。她母亲的音容笑貌和你非常相像,他自然和你非常相像。那么两人作为母子,并无不相称之处。”。
皇上常谓藤壶女御名重天下,把她看作盖世无双的美人。但源氏公子的相貌,比她更加光彩焕发,艳丽动人,因此世人称他为“光华公子”光君。藤壶女御和源氏公子并受皇上宠爱,因此世人称她为“昭阳妃子”。
光君12岁举行冠礼,剪去儿时打扮总角青丝,换上成人装束。公子天真浪漫之丰姿并未稍减,越发俊美可爱了。
皇上命左大臣执行光君加冠仪式,结果让天皇很满意。
皇上赐左大臣加冠之功,吟诗寓意结缡之意“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左大臣回道“蛛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于是走到厅中,拜舞答谢。
左大臣的夫人是天皇的姊妹,生三子一女,女儿称葵上,葵姬。皇太子爱慕葵姬,左大臣未许,意欲源氏。皇上玉成此事,叫她在公子加冠之夜侍寝。当晚,源氏公子赴左大臣邸宅招亲。葵姬比新郎年纪略长4岁,似觉稍不相称,左大臣心中难以为情。
按当时习俗,除天皇、皇太子以外,男子结婚一般都去女家。婚后女子仍居住娘家,男子前去住宿。适当时期后,新夫妇令居他处,或将妻子迎至丈夫邸内。
葵姬是皇上外甥女,与身为天皇舅舅的儿子通婚,典型的姑表结亲。源氏公子称葵姬为“表姐”。如若按照唐朝中原地区习俗,姑姑家女儿不能同舅舅家儿子通婚。反之,姑姑家儿子可以娶舅舅家女儿,看来日本古时没有这个规矩。
左大臣家族加入了二皇子源氏公子,其声势就更加显赫了,女儿成为当今皇上的儿媳妇。
左大臣与正夫人的大儿子,将要出场的头中将,一个非常秀美的英俊少年。右大臣却把钟爱的四女儿嫁于他,对他百般重视,不亚于左大臣对源氏公子的重视。官位上,右大臣仅次于左大臣,他长女弘徽殿女御是今皇的正宫,是皇太子的外祖父,将来可能独揽朝纲,可现在比之左大臣则相形见绌,势难匹敌了。
源氏公子常常被皇上宣召,不离左右,因此无暇去妻子葵姬家里。而且葵姬虽然娇艳可爱,左大臣掌上明珠,但总是与源氏公子不合。
此时,多情的公子移情别恋,心中一味认为藤壶女御的美貌盖世无双。“我能和这样的一个人结婚才好,她真是世间少有的美人啊。”荒唐的想法很固执,哪怕是继母也不影响他的胡思乱想。少年人对情事专一,为这种混杂的暗恋苦不堪言。
现在的公子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入幕面见藤壶女御,只能隔帘吹笛,和着帘内的琴声,传达恋慕之情。
在宫中,将以前桐壶更衣所住的淑景舍作为公子的住室,以前侍候他亲生母亲桐壶更衣的侍女都不遣散,伺候源氏公子。外祖母的邸宅,也是母亲的娘家,大加改造,成为源氏公子的二条院私邸。
大皇子是右大臣之女弘徽女御所生,被立为皇太子,再后登基号朱雀帝。现在日本京都以北的皇陵脚下立碑“朱雀帝”供游人参观。
世人传说,“光华公子”是那个朝鲜相士为欲赞扬源氏公子的美貌而取的名字。
天皇对桐壶更衣的专宠是导致她早早过世的因由。桐壶更衣的地位不高,但却因为美貌多才而且温柔善良得到桐壸皇的专宠。专宠是可怕的,重臣们深恐唐朝专宠之乱而动摇国本,表示担忧。756年安史之乱期间,杨贵妃被认为以美貌迷惑天子,让大唐衰落,引发士兵不满,要求唐玄宗将其处死。玄宗无可奈何,最终在马嵬驿兵变事件中赐她白绫,命其自尽。
由于她所居住的殿舍,别称桐壸的淑景舍,故得名“桐壸更衣女”,淑景舍离天皇所居的清凉殿最远。当她奉天皇之召而拖着长长的衣摆前往清凉殿时,必定会经过其他嫔妃的宫苑。正因为桐壸得到专宠,遭到以弘徽殿女御为首的其她妃子一致反感,时常恶意欺负她。比如,在桐壸前往清凉殿时,这些妃子便在她要经过的地方洒上灰尘,让她经过时弄脏衣摆;或是在大雨天时,妃子们联合起来,故意关闭通往清凉殿之门,让她无法与天皇相见。
桐壸皇知晓了这些情况后,便让居住在清凉殿后面的后凉殿的原来的桐壸搬走,把后凉殿作为桐壸更衣上殿之前的休息之所。这一举动让众妃子更加嫉恨桐壸更衣,她也因此而夙夕忧愁悲叹。
诗词部分摘录展示大唐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桐壶更衣临死之前,吟道: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苍生叹命穷,早知今日。。。
皇上于桐壶更衣母亲老太君的函件末尾,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荒诸指桐壶更衣,小草指小公子。
命妇对此情景,留恋不肯速去,遂吟诗道“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太君答曰“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第一次提及《长恨歌》画册,皇上晨夕披览,前皇宇多命画家所绘制,其中有十世纪著名诗人女歌人远藤伊势,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伊势集》;纪贯之十世纪名歌人,曾与纪友刚、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编撰《古今和歌集》
太君回皇上“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此诗有失言之处。嘉荫比喻已故更衣,小草比喻小皇子。“遮风的树木以枯死,树下的小草失却了保护者。有无意蔑视父皇之嫌,故曰失言。”
皇上感慨“这倘若是临邛道士探得了亡人居处而带回来的证物钿合金叉。。。”
《长恨歌》“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长恨歌》描述杨贵妃“太液芙蓉未央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皇上即景口占“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伊势集.诵亭子院长恨歌屏风》“金帘珠帐不觉晓,长恨绵绵谁梦知。”
源氏公子
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简介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
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
天皇桐壶是个虚拟的名字,是朱雀帝的前任。据称作者故意模糊,以便不受太大拘束而影响她的创作。
话说桐壶帝有一爱嫔桐壶更衣,出身微寒,遭其他嫔妃妒恨,生下一子三年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而他偏偏长着帝王像。无论日本术士还是朝鲜术士都认为有像无命,否则扶为帝王恐遭不测,遂将其降为臣籍, 赐姓源氏。
源氏12岁时娶了第一辅相左大臣之女葵姬。
长大后16岁与长他5岁的继母藤壶妃子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
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来,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
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朱雀帝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朱雀帝出家,冷泉登上天皇宝座后,源氏才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
源氏在六条院私邸骄奢淫逸。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
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源氏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
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大量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当时中原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此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学”的日本学者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仍在探讨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问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写实长篇小说。
故事主角:光源氏
铜壶帝二皇子,但由于其母亲社会地位低下,他被贬为平民(选择过贵族生活)。虽然他英俊、有才华,并且与众多女性有浪漫的恋情,但他也面临着痛苦和孤独。
全部内容共54回,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源氏的辉煌与爱情(第 1-33 回)主角光源氏是桐壶天皇与地位低下的母亲桐壶更衣所生的皇子。由于政治原因,他成为“源氏”,过着贵族生活。源氏光拥有美貌与才华,爱上了许多女人,但他的内心却在不断摇摆不定,寻找着理想的女人。将年轻的“紫姬”培养成理想的女性。他暗自想念藤壶女御(他的继母),与他已故的母亲桐壶更衣很相似,并对她产生了禁忌的爱意,生下“皇子”。朝廷兴衰,源氏公子离开京城,居住在须磨和明石。最终回到了京城,回到政治中心的位置,但却逐渐感觉到生活中的空虚。描述了他与不同女人的爱情故事以及他的政治崛起。他与紫姬的关系尤其重要。 源氏的晚年与混乱(第34-41回)
当光源氏达到辉煌的顶峰时,他与紫姬的关系开始产生误解,并开始失去亲人。紫姬的疾病与死亡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老和孤独。这部分描绘了生命的辉煌与衰落,强调生命的短暂。 宇治十章(第42-54回)
故事讲述光源氏死后,主角变成光源氏的孙子薰和仁王宫以及与居住在宇治的公主(大君、中君、浮舟)之间复杂而又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薰虽然真诚,但心里有很多烦恼,而且他的感情得不到回应。仁王宫 (Nioumiya) 魅力十足,但又善变。浮船深受两位男子的爱戴,在经历了许多痛苦之后,出家为尼。故事悄无声息地结束,看似尚未完成。
第一回 桐壶
桐壶是“栽种梧桐树的庭院”之意。本回讲述源氏公子出生至16岁的故事。
《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主要介绍了光源氏的出生背景及其母亲的身世与遭遇,为全篇奠定了基调和人物情感冲突。
今皇“桐壶帝”的后宫中,有一位地位低微却深得帝王宠爱的妃子,因常在桐壶(即内侍所)居住,故被称作“桐壶更衣”。她生下了光源氏,天资聪慧、容貌俊美,深得父皇喜爱。
由于其他嫔妃忌妒桐壶更衣的宠幸,尤其是中宫皇后与一班高位女官对她冷言冷语,百般刁难。宫中争宠之苦让桐壶更衣心中郁结,加之体弱多病,终日愁眉不展,病痛万分。小皇子光源氏三岁左右时,她因抑郁成疾,终于在一深夜香消玉殒。
皇帝悲痛欲绝,夜夜在她的寝宫前徘徊,甚至召人起草挽歌,可见他对她的深情。
母亲去世后,源氏便失去了最亲近的依靠。皇帝虽仍疼爱他,但为避宫中风波,常将他寄养于外戚家中,由舅父等人抚养。少年源氏自幼体弱多病,却天性聪颖、富有同情心,对母亲的死耿耿于怀,也对身边众多女性产生了深厚的怜惜与关爱之情。
此回奠定了源氏“光”与“影”交织的人生主线:他既是被众人追捧的“光”,也是孤独无依的“影”。
这一回文字典雅、情感细腻,为后续源氏波澜壮阔的爱情与仕途故事,埋下了深厚的情感伏笔。
人物介绍
桐壶更衣 —更衣是内宫女官,女御相当于皇后,更衣次之,均侍寝。
丈夫桐壸皇:《源氏物语》中的第一位天皇,因宠爱“桐壸更衣女”而得名。
子嗣光源氏:桐壸更衣女之子,桐壸帝第二皇子《源氏物语》主人公。
母亲:桐壸更衣女之母,光源氏外祖母,故按察大纳言正室,拥有皇族血统;抚养光源氏,在光源氏六岁时去世。
父亲:桐壸更女衣之父,光源氏外祖父,故按察大纳言,开篇时已去世。
情敌弘徽殿女御:右大臣长女,也是最早入宫侍奉桐壸皇的妃子;与桐壸皇生有第一皇子(即朱雀帝)、大公主、三公主;嫉恨桐壸更衣。
藤壶女御:桐壶更衣死后,桐壶帝纳藤壶入宫并成为天皇女御,再皇后。
左大臣:桐壶帝的妹夫,源氏公子的岳父。天皇之下设左、右大臣,左为正,右为次,辅佐皇上朝政。女儿葵姬是源氏公子正妻。
右大臣:桐壶帝的岳父,弘徽殿女御/皇太后的父亲。
本回故事简述
小皇子聪明颖悟,绝世无双。风韵娴雅,妩媚含羞。娇小玲珑,俊秀可爱。
源于宇多天皇“外国人不得入宫”的禁令,桐壶天皇让身边的近臣带着小皇子乔装普通人打扮出宫面见术士。日本相士和韩国相士分别看相,第一眼便大惊不已,均认为小皇子是帝王相,可是如果登基则必然受困,难免厄运。桐壶天皇赐姓6岁小皇子“源氏”,降他为臣籍,不做亲王,以避免灾祸。
桐壶更衣死后,天皇纳相貌酷似桐壶更衣,有皇家血统的女子替代更衣,为后宫女御,称藤壶女御。
藤壶女御是前皇四公主。此处的前皇不是多宇天皇,或者上一任天皇。应该是某前皇后裔的第四个女儿,与当今皇上桐壶帝是叔伯关系,至于辈分,说不准是皇上的姑姑、堂妹、堂侄女都有可能。作者解释道,书中的人物也有虚构,例如桐壶帝只是以他热爱桐壶更衣以及常驻桐壶院而作为故事人物名称,不能完全纪实。可以说,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开创了纪实小说先河,成为后人文学范例。
桐壶更衣由于出身低微,偏偏得到皇上的专宠,显然德不配位,受众嫔妃鄙视。而藤壶女御身份高贵,为世人所敬仰,嫔妃们对她服服帖帖无可指责。
桐壶帝招藤壶进宫之前说“叫她入宫,我把她当作子女看待吧。”主要是年龄悬殊很大。
桐壶天皇交代11岁的藤壶与6岁的光源公子相处“你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异常相似。她亲近你,你不要以为无礼,多多地怜爱他吧。她母亲的音容笑貌和你非常相像,他自然和你非常相像。那么两人作为母子,并无不相称之处。”。
皇上常谓藤壶女御名重天下,把她看作盖世无双的美人。但源氏公子的相貌,比她更加光彩焕发,艳丽动人,因此世人称他为“光华公子”光君。藤壶女御和源氏公子并受皇上宠爱,因此世人称她为“昭阳妃子”。
光君12岁举行冠礼,剪去儿时打扮总角青丝,换上成人装束。公子天真浪漫之丰姿并未稍减,越发俊美可爱了。
皇上命左大臣执行光君加冠仪式,结果让天皇很满意。
皇上赐左大臣加冠之功,吟诗寓意结缡之意“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左大臣回道“蛛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于是走到厅中,拜舞答谢。
左大臣的夫人是天皇的姊妹,生三子一女,女儿称葵上,葵姬。皇太子爱慕葵姬,左大臣未许,意欲源氏。皇上玉成此事,叫她在公子加冠之夜侍寝。当晚,源氏公子赴左大臣邸宅招亲。葵姬比新郎年纪略长4岁,似觉稍不相称,左大臣心中难以为情。
按当时习俗,除天皇、皇太子以外,男子结婚一般都去女家。婚后女子仍居住娘家,男子前去住宿。适当时期后,新夫妇令居他处,或将妻子迎至丈夫邸内。
葵姬是皇上外甥女,与身为天皇舅舅的儿子通婚,典型的姑表结亲。源氏公子称葵姬为“表姐”。如若按照唐朝中原地区习俗,姑姑家女儿不能同舅舅家儿子通婚。反之,姑姑家儿子可以娶舅舅家女儿,看来日本古时没有这个规矩。
左大臣家族加入了二皇子源氏公子,其声势就更加显赫了,女儿成为当今皇上的儿媳妇。
左大臣与正夫人的大儿子,将要出场的头中将,一个非常秀美的英俊少年。右大臣却把钟爱的四女儿嫁于他,对他百般重视,不亚于左大臣对源氏公子的重视。官位上,右大臣仅次于左大臣,他长女弘徽殿女御是今皇的正宫,是皇太子的外祖父,将来可能独揽朝纲,可现在比之左大臣则相形见绌,势难匹敌了。
源氏公子常常被皇上宣召,不离左右,因此无暇去妻子葵姬家里。而且葵姬虽然娇艳可爱,左大臣掌上明珠,但总是与源氏公子不合。
此时,多情的公子移情别恋,心中一味认为藤壶女御的美貌盖世无双。“我能和这样的一个人结婚才好,她真是世间少有的美人啊。”荒唐的想法很固执,哪怕是继母也不影响他的胡思乱想。少年人对情事专一,为这种混杂的暗恋苦不堪言。
现在的公子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入幕面见藤壶女御,只能隔帘吹笛,和着帘内的琴声,传达恋慕之情。
在宫中,将以前桐壶更衣所住的淑景舍作为公子的住室,以前侍候他亲生母亲桐壶更衣的侍女都不遣散,伺候源氏公子。外祖母的邸宅,也是母亲的娘家,大加改造,成为源氏公子的二条院私邸。
大皇子是右大臣之女弘徽女御所生,被立为皇太子,再后登基号朱雀帝。现在日本京都以北的皇陵脚下立碑“朱雀帝”供游人参观。
世人传说,“光华公子”是那个朝鲜相士为欲赞扬源氏公子的美貌而取的名字。
天皇对桐壶更衣的专宠是导致她早早过世的因由。桐壶更衣的地位不高,但却因为美貌多才而且温柔善良得到桐壸皇的专宠。专宠是可怕的,重臣们深恐唐朝专宠之乱而动摇国本,表示担忧。756年安史之乱期间,杨贵妃被认为以美貌迷惑天子,让大唐衰落,引发士兵不满,要求唐玄宗将其处死。玄宗无可奈何,最终在马嵬驿兵变事件中赐她白绫,命其自尽。
由于她所居住的殿舍,别称桐壸的淑景舍,故得名“桐壸更衣女”,淑景舍离天皇所居的清凉殿最远。当她奉天皇之召而拖着长长的衣摆前往清凉殿时,必定会经过其他嫔妃的宫苑。正因为桐壸得到专宠,遭到以弘徽殿女御为首的其她妃子一致反感,时常恶意欺负她。比如,在桐壸前往清凉殿时,这些妃子便在她要经过的地方洒上灰尘,让她经过时弄脏衣摆;或是在大雨天时,妃子们联合起来,故意关闭通往清凉殿之门,让她无法与天皇相见。
桐壸皇知晓了这些情况后,便让居住在清凉殿后面的后凉殿的原来的桐壸搬走,把后凉殿作为桐壸更衣上殿之前的休息之所。这一举动让众妃子更加嫉恨桐壸更衣,她也因此而夙夕忧愁悲叹。
诗词部分摘录展示大唐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桐壶更衣临死之前,吟道: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苍生叹命穷,早知今日。。。
皇上于桐壶更衣母亲老太君的函件末尾,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荒诸指桐壶更衣,小草指小公子。
命妇对此情景,留恋不肯速去,遂吟诗道“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太君答曰“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第一次提及《长恨歌》画册,皇上晨夕披览,前皇宇多命画家所绘制,其中有十世纪著名诗人女歌人远藤伊势,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伊势集》;纪贯之十世纪名歌人,曾与纪友刚、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编撰《古今和歌集》
太君回皇上“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此诗有失言之处。嘉荫比喻已故更衣,小草比喻小皇子。“遮风的树木以枯死,树下的小草失却了保护者。有无意蔑视父皇之嫌,故曰失言。”
皇上感慨“这倘若是临邛道士探得了亡人居处而带回来的证物钿合金叉。。。”
《长恨歌》“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长恨歌》描述杨贵妃“太液芙蓉未央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皇上即景口占“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伊势集.诵亭子院长恨歌屏风》“金帘珠帐不觉晓,长恨绵绵谁梦知。”
源氏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