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存有怀疑态度。有句名言,你常说的,叫做 No pain no gain。你按照教练大哥的“酸加痛减麻停”原则,觉得只有感觉到酸痛了,才有“锻炼效果”。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这样理解。要改变这个观念,谈何容易。因为老话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更有甚者,是“一怕不苦,二怕不死”,似乎只有“苦”了,才对得起自己,不苦,心不安。真的么?不是!
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肌体通过训练,需要恢复。然后继续锻炼,不断增长增强。一直处在酸痛状态,你的锻炼质量会严重降低,你的跑姿会变形,你在超负荷勉强拖行,受伤几率大增。我们的目的,是增强体能,不是酸痛。酸痛不见得,其实不是锻炼的指标,更不是目的。你的肌体,你的心脏,你的血管,需要大量长期的锻炼,良性的刺激,愉快的运转,Gain Without Pain。为什么很多跑者跑量高了,超过3000迈一年,受伤几率越来越大,而乔哥一年一万K,也没有受伤?科学的训练,正确的观念,至关重要。
考虑到乔哥每年一万公里(6000多迈),而你只有1500,四分之一,你的快跑比例可以提高一点。比如1500-3000迈一年,按比例,你也许觉得速跑太少,你放在每周1次到2次,那么15-30%二区,5-10%三区 。不用再多了。不必担心所谓“垃圾跑量”,You are not even close。而且垃圾跑量是另外一个概念,跑量很少也有垃圾跑量。
要想跑得快,就得慢慢跑。
都想跑得快,哪次成绩还“拿得出手”,贴出来,赢得了一阵掌声,或是赞叹,或是鼓励。如果跑得不够快,那就不好意思。我们这儿最会捣乱的,是喵儿爸。你那么快,我们吃灰都吃不到。大家也都起哄,“破三,破三!” 不过,我却一句没说过让他破三。我以“高冷”的眼神,斜着脑袋瓜儿:小样,你根本没打算破三。你选择的赛事是那么多的爬坡,那么少的慢长跑。速跑是多,但没有看到破三的节奏,嘿嘿。
喵爸是个优秀的跑者,跑龄长,底子厚,最可贵的是刻苦勤奋,持之以恒,见缝插针,繁忙的工作,三只喵,拔腿就跑,得空半个小时,就又赚了4迈,健步如飞。我最大的观察,是有点忧虑他的LSD不多见。猛子哥是跑神,他就说近90%都是在慢跑。弋力也是这个观点,他在视频里指出,他的柱状图,大多是绿色的,也就是慢跑为主,而另外一位选手,常年的柱子大多是橙黄色,也就是大部分时间是快跑为主,但效果也不是你跑快了,比赛也就快了。我的教练同样是这个观点,每个周末团体长跑,不让我快,慢慢跑。你想要快,每周三的速跑,再加上一次Tempo,那时去你跑快。
再过几天,乔哥就要跑波士顿了,他说任务艰巨。一般人要参加六大马,而他是要夺冠六大马。那么乔大哥是什么观点呢?也一样,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慢跑。咱们来剖析一下他的“80-20原则”。
吉普乔格有啥秘诀?答案是没有秘诀。他现在是专门跑步了,所以全心全意训练。每年10000公里,大约每周120英里。听着很多,但细分一下,完全能做到,不必死去活来。他每周跑13次。一次在星期天是长跑,下午休息。另外12次是短的,分早晚两次,一次是早上6点,跑完回来吃饭,主要是面包和茶,然后做点杂务,吃午饭,睡两小时。下午四点跑第二次,也是短的。夜里睡8小时。
每周13次跑步,只有三次是快跑,另外10次都是慢跑。多慢?配速6:30 到8分配! 哈?这个速度,我们这里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人家是破2选手,咱们是努力破三,甚至努力破4选手。那么我们80%的慢跑,是什么配速呢?按比例算一下,要破4,那不是13到16分配。即使喵儿爸,东川,那也是9:30到12分配。喵儿爸,你出列,你啥时候跑过12分配?好吧,舍不得跑慢,按低限,你80%都是9分半,你肯么?真这么慢,你也不会贴出来吧。
这里的80%,是距离。如果按时间,因为那20%是快跑,时间更短。算下来,85-90%的时间,都在慢慢跑,超慢跑。我知道,这对你这样忙碌的中年小伙,不大实际。你没有时间,所以,你跑量不够,50都不到。
也许你存有怀疑态度。有句名言,你常说的,叫做 No pain no gain。你按照教练大哥的“酸加痛减麻停”原则,觉得只有感觉到酸痛了,才有“锻炼效果”。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这样理解。要改变这个观念,谈何容易。因为老话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更有甚者,是“一怕不苦,二怕不死”,似乎只有“苦”了,才对得起自己,不苦,心不安。真的么?不是!
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肌体通过训练,需要恢复。然后继续锻炼,不断增长增强。一直处在酸痛状态,你的锻炼质量会严重降低,你的跑姿会变形,你在超负荷勉强拖行,受伤几率大增。我们的目的,是增强体能,不是酸痛。酸痛不见得,其实不是锻炼的指标,更不是目的。你的肌体,你的心脏,你的血管,需要大量长期的锻炼,良性的刺激,愉快的运转,Gain Without Pain。为什么很多跑者跑量高了,超过3000迈一年,受伤几率越来越大,而乔哥一年一万K,也没有受伤?科学的训练,正确的观念,至关重要。
我们把训练,大约分为三个区。
一区,轻松跑,你能够在跑的时候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我以前贴过很多录像,大家一起跑,边跑,边聊天,海阔天空。这样的跑速,占你80%的距离。
二区,努力跑,你依然能说话,但不能,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了。这种大概是在Tempo Run,MP跑。占10-15%的距离。
三区,全力跑。你不能说话了。你在跑小梳子,6x60米,6x100米,10x100米。你看见刘翔正在110跨栏,你问他跑的怎么样,他能回答你么?这个区大约占5%的跑量。
考虑到乔哥每年一万公里(6000多迈),而你只有1500,四分之一,你的快跑比例可以提高一点。比如1500-3000迈一年,按比例,你也许觉得速跑太少,你放在每周1次到2次,那么15-30%二区,5-10%三区 。不用再多了。不必担心所谓“垃圾跑量”,You are not even close。而且垃圾跑量是另外一个概念,跑量很少也有垃圾跑量。
P.S.: 喵儿爸,昨天给你的配速表,是按3小时算的。如果你想按308训练,可以按比例再增加一点。这是汉森计划。
Goal: 3:00,MP: 6:52
Recovery: 8:57,Easy A: 8:23,Easy B: 7:48,Long: 7:29
Tempo: 6:52,Interval: 6:42,10K: 6:18,5K: 6:02
哈哈。
什么时候练MGP?我用的跑群的计划,越接近比赛,周末长跑越多MGP里程。
MGP不算慢跑,算是速跑吗?
马拉松目标配速,正是你训练的目标,要去感受。如果太累不在状态,可以考虑降低你的Goal。或者感觉不错,余量储备,想着发挥更好。到时根据赛场的天气,身体状况调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训练计划初期,各种打基础,速跑,跑山,有氧。
末期,接近比赛,目标配速越来越清晰。如果周跑次数不特别多,可以安排在长跑里。但也可以安排在那次Tempo里。都属于2区。不是3区。
而且,即使进入Taper的一到三周,这个GP还要继续,一直到比赛,只是距离短了。我这次比赛,前两天跑了个2迈多,1迈预热后就最后一次体验MGP。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
非常同意你说的,就是有点儿没把握自己是不是有点儿push mpg 。我最喜欢solo 慢跑或者渐进跑,群跑人多就有劲跑快一点。看到你上面的mpg 和tempo是一样的,但是我的计划里的tempo要快半分钟。也许大方向是一样的,还要根据个人情况自我调整。
Goal: 3:00,MP: 6:52
Recovery: 8:57,Easy A: 8:23,Easy B: 7:48,Long: 7:29
Tempo: 6:52,Interval: 6:42,10K: 6:18,5K: 6:02
这些速度(Recovery, Easy, Long) 怎么算出来的?
我按照HR Zone,但是还是觉得需要有个速度,训练起来觉得心里有个准。
人家有个长远计划叫503,意思是50岁之前破三。他现在好象才47岁。pr了好多,离破三也越来越近。应该说一切在他的计划范围内。是坛里人起哄,说他现在能破三。当然也是他的打卡显示速度太快了,让一帮人感到吃土都吃不上,才会觉得他现在就可以破三了。他要是换个平点的赛道,有天时地利人和,还真有可能现在就破三。
不过还是要支持布班削他!追着削,一直削到他破三!这是动力的一部分啊。
Tempo是一种“还比较舒服的速跑”,也就是比长跑的速度快,但还能忍受,所以要求跑较长的距离,比如6-10英里。是同时提高强度和耐力的训练速度。
而MGP,是马拉松的目标配速。Race paces的一种。也就是,你还可以有半马的GP,5K,10K的GP。。。
各种计划的训练原理稍有不同,汉森的,两者刚巧差不多。大部分其他计划来说,Tempo要快一些,因为是一种体能训练。所以和你的心率有关,当然也就和你的训练阶段有关。比如前半打基础时,Tempo会慢一些,后面高跑量时Tempo比前面的快,是个不定的速度。
波马是个有难度的比赛。所以波马的BQ率远低于BQ率。
一开始下降偏快,这不友好,把落差都浪费掉了。而且都是高手,容易开始跑快。然后还有伤心坡。还有旅途,还有起早坐巴士奔赴起点。哪像修马,起点,终点,Expo,旅馆都在一起,走走就行。累啊。
如果你能在波士顿PR,破三,那是很伟大的。
难怪你痛恨他!
他有一个公式,我给他我的目标时间,他就给我这些pace 和workouts。四个月前觉得他给的这些速度太快,结果练下来发现并不是那么可怕。他的计划里周末长跑的距离在13到22之间变化,而pace也有三个渐进。我感觉还不错!更幸运的是,免费!
谢谢你耐心指教!
你上一个帖子,谈到破三的配速表,上面说,如果要破三,long run要跑7:29的配速。long run一般是18-20迈,这差不多要占一般人周跑量的三分之一。可是在今天的帖子里,你又说,慢跑的跑量要占80%,所谓慢跑,就是要跑9:30或者更慢的配速,所以7:29的配速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慢跑了,这样的话,慢跑最多只能占67%的跑量了,好像有些矛盾。
因为那两次速跑,已经占了很大比例。
当然,对于新手,首马,一开始以完赛为目的。可以完全没有速跑,全是慢跑。
在long run时,七分多配速只是其中一部分,前面可能会有好几迈慢跑热身,后面也可能会有几迈冷身,这些不能算在快跑里程里。
看布班的标准答案吧。
我现在还没有精准pace的能力。什么十秒15秒,甚至25秒的差别,我感觉不出来
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积累
咬准配速,并不容易,哪怕有经验的跑手。
但身体会诚实的,你跑快了,提早耗竭了,你后面就惨了。
所以,很多比赛都会有配速带,挂在手臂上,写着每英里的配速和累计时间。快了,就慢下来。慢了,就赶一赶。
好的兔子,就是干这个的。但不好的兔子会让你跑崩。
Zone1: 60-80%
Zone2:15-30%
Zone3:5-10%
tempo一般有warm up和cool down,除去WU和CD,剩下的是有一定配速要求的,如果跑不到的话,估计就是给自己的配速定高了。我觉得long run的配速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只要能够跑下来就行了,尤其是前几天刚跑过tempo的情况下。如果没有tempo run,long run就尽可能的多跑几迈接近比赛配速的速度。
布班不同帖子里讲的可能是不同的训练计划。汉森计划严格来说龙润最长只有16迈,减掉wu, cd,快跑成分就不多了。
其它计划里有20迈龙润的,但那些计划对龙润的速度和速跑的比例可能又不一样了。
我跑过12分,陪三喵的时候。自己跑的话,9分差不多到底了,而且很少会跑过9分。今年截至目前,跑量538,总平均7:40左右。每周30多的跑量根本不是破三的节奏,不只你不信,我自己都不信。所以也没挑比赛,离家近即可。我的策略是向三靠拢,针对短板,不断加强。现阶段主要是减速增量。Knoxville是一次摸底,回来之后一直在8分以外晃悠。四月忙,混过去之后弄个规划,有的放矢。你给的配速表很靠谱。各个档位速度上可以做到,但是需要正确的比例和结构。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UQ57xYZ_-rmcUvJZXDmVzO4S5_poQ3p4KF5ZWqJZtd4/htmlview
还有几个问题:
1. 这个周末欢乐跑(LSD)是要用Easy Aerobic A 或者 Easy Aerobic B 的配速,是吗?
2. 那什么时候用到 Moderate Aerobic Long Run pace?
3. Strength Interval (6M total/each): 这是每次跑6 miles 用这样的配速,要几个rep呢?
4. Strength Interval (800,1200, 1600):这指的是每次的internal 800/1200/1600米,使用这同一个速度?
对我自己来说真的是要放下ego, 慢慢跑不跟人比也不担心strava上记录有时“不好看”。好好计划耐心执行快乐跑。
“我们的目的,是增强体能,不是酸痛。酸痛不见得,其实不是锻炼的指标,更不是目的。你的肌体,你的心脏,你的血管,需要大量长期的锻炼,良性的刺激,愉快的运转,Gain Without Pain。”
你的跑步文章常常反复读几遍,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