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丰乳肥臀》(1 “我”诞生了)
书读到第九章,觉得该告一段落,因为“我”诞生了。
这一段落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大栏镇瞬间的平静;下部则是日寇入侵村镇带来的血腥和恐惧。
故事发生在高密的大栏镇,在今天山东青岛和潍坊之间的一个小城市。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开始有人居住,此前是清朝围猎的地方,因饲养动物需要,围起了大栏栅。主人公我、祖父辈,母亲还有八个姐姐,就是大栏镇的人。
阅读的第一感是小说的画面感极强。
孙家五个哑巴,牵着五条黑狗,坐在矮墙的五个豁口;上官家儿媳妇临盆了,驴子也临盆了;上官家七个姐姐在蛟龙河摸鱼捕虾,头发上还挂着河藻;……每一个场景都有画面涌现脑海。我读得并不仔细,但印象却很深刻,久久不忘。
前不久,读到某德国诗人评论中国现代小说,只会讲故事,没有思想,自然也包括了有代表性的莫言和他的《丰乳肥臀》。从积极的一面看,至少肯定了本书的故事讲得好,绘色绘声。
宁静的村镇即使躺在床上都能感受到:咕噜噜的车轮,仙鹤鸣叫,咩咩的山羊,还有麻雀拍打窗户纸的扑扑愣愣。
这些场景跟我童年的可能很不一样,但不妨碍我联想起那时的情景。当我收割牛草路过家舍时,冷不防一只恶狗窜出来;阳春三月,和弟弟一起沿河边走到一个河滩,惊吓晒太阳的鱼苗急忙向深水区逃跑,波光粼粼、银光闪闪;上学来回的路上,有一片很老的坟地,路边土壁上有半开的墓穴,和腐朽棺木的碎片。
如果没有紧随而来的日寇进村,这些画面也是挺闹腾的,有时甚至是阴森森的。尤其是咧嘴的凶犬,血淋淋的生产过程,足可以让你夜里做恶梦的。但在日寇进村带来的死亡、流血,和给生存着带来的恐惧的衬托下,上半部就显得特别宁静、祥和,充满了人间烟火,和浓烈的生活气息。
血腥的场面像是层层递进的,先是河里的游鱼“鲇鱼橘黄色的头颅上,流着几丝殷弘的血”,然后是畜生“小马突然四分五裂,一条半熟的、皮毛焦糊的马腿抡在灌木枝条上”,再到活生生的人。而人又分武装人员和贫民百姓:
“她们(上官吕氏和孙大姑)迈进大门那一刻,日本人的马队正在桥头附近的空地上践踏着游击队员的尸体”
“她(‘我’娘上官鲁氏)摇摇晃晃到了水缸边,俯身下去,像骡马一样饮水,麻木的看着满院的尸首”。
更进一步,屠杀贫民的残忍手法:“上官福禄---脑袋被劈致死”,“上官寿喜---狗三的声音突然失去适才的嘹亮---身首分家而死”。
抗日是本书的大背景之一,前面几章抗日和屠杀,仅仅是个开端,后续还有更多惨烈的场面。所以,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故事的时代背景。
时间已进入1941年,日寇占领山东三年之后。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军正式向中国全面宣战(占领东北、扶植傅仪傀儡政权只是序幕),原来计划三个月搞定中国,结果三年了也没有搞定。日军仅占领东北、华北平原和沿海地带,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在正面战场顽强抵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和民间自发的抵抗组织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美国从最初提供能源、钢铁原料等重要的战略物质,转变为紧缩并最终封锁日本的海上通道。日本急于打开陆上通道。
失去耐心的日军,撕下东亚共荣的面纱,从开始只针对武装人员,转向军民同罪的三光政策。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出生时是个“死胎”,是日军及时赶到,把我救活。另外,莫言笔下的游击队也远不是政府宣传的那么高大上,因此招来诸多非议。这个,在下一次笔记里展开。
民间的声音,杂乱无章。
就我所造的两个同学群,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有,有的直言俄侵略,也有欢呼的。
有啥心愿未了的,赶紧
邻版不要这么悲观嘛,相信大国领导人还是理性的。
没有国哪有家,所以要跟中国的国家利益站在一起,为此基本道理是可以丢弃的,仅仅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任何时候民粹这面旗都是非常好用的
一般说来,人会受获知信息影响,当一个国家主流媒体带风向时,绝大部分人是会跟的。世界这么大,眼见为实已经不可能
读书笔记《丰乳肥臀》(1 “我”诞生了)
书读到第九章,觉得该告一段落,因为“我”诞生了。
这一段落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大栏镇瞬间的平静;下部则是日寇入侵村镇带来的血腥和恐惧。
故事发生在高密的大栏镇,在今天山东青岛和潍坊之间的一个小城市。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开始有人居住,此前是清朝围猎的地方,因饲养动物需要,围起了大栏栅。主人公我、祖父辈,母亲还有八个姐姐,就是大栏镇的人。
阅读的第一感是小说的画面感极强。
孙家五个哑巴,牵着五条黑狗,坐在矮墙的五个豁口;上官家儿媳妇临盆了,驴子也临盆了;上官家七个姐姐在蛟龙河摸鱼捕虾,头发上还挂着河藻;……每一个场景都有画面涌现脑海。我读得并不仔细,但印象却很深刻,久久不忘。
前不久,读到某德国诗人评论中国现代小说,只会讲故事,没有思想,自然也包括了有代表性的莫言和他的《丰乳肥臀》。从积极的一面看,至少肯定了本书的故事讲得好,绘色绘声。
宁静的村镇即使躺在床上都能感受到:咕噜噜的车轮,仙鹤鸣叫,咩咩的山羊,还有麻雀拍打窗户纸的扑扑愣愣。
这些场景跟我童年的可能很不一样,但不妨碍我联想起那时的情景。当我收割牛草路过家舍时,冷不防一只恶狗窜出来;阳春三月,和弟弟一起沿河边走到一个河滩,惊吓晒太阳的鱼苗急忙向深水区逃跑,波光粼粼、银光闪闪;上学来回的路上,有一片很老的坟地,路边土壁上有半开的墓穴,和腐朽棺木的碎片。
如果没有紧随而来的日寇进村,这些画面也是挺闹腾的,有时甚至是阴森森的。尤其是咧嘴的凶犬,血淋淋的生产过程,足可以让你夜里做恶梦的。但在日寇进村带来的死亡、流血,和给生存着带来的恐惧的衬托下,上半部就显得特别宁静、祥和,充满了人间烟火,和浓烈的生活气息。
血腥的场面像是层层递进的,先是河里的游鱼“鲇鱼橘黄色的头颅上,流着几丝殷弘的血”,然后是畜生“小马突然四分五裂,一条半熟的、皮毛焦糊的马腿抡在灌木枝条上”,再到活生生的人。而人又分武装人员和贫民百姓:
“她们(上官吕氏和孙大姑)迈进大门那一刻,日本人的马队正在桥头附近的空地上践踏着游击队员的尸体”
“她(‘我’娘上官鲁氏)摇摇晃晃到了水缸边,俯身下去,像骡马一样饮水,麻木的看着满院的尸首”。
更进一步,屠杀贫民的残忍手法:“上官福禄---脑袋被劈致死”,“上官寿喜---狗三的声音突然失去适才的嘹亮---身首分家而死”。
抗日是本书的大背景之一,前面几章抗日和屠杀,仅仅是个开端,后续还有更多惨烈的场面。所以,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故事的时代背景。
时间已进入1941年,日寇占领山东三年之后。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军正式向中国全面宣战(占领东北、扶植傅仪傀儡政权只是序幕),原来计划三个月搞定中国,结果三年了也没有搞定。日军仅占领东北、华北平原和沿海地带,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在正面战场顽强抵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和民间自发的抵抗组织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美国从最初提供能源、钢铁原料等重要的战略物质,转变为紧缩并最终封锁日本的海上通道。日本急于打开陆上通道。
失去耐心的日军,撕下东亚共荣的面纱,从开始只针对武装人员,转向军民同罪的三光政策。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出生时是个“死胎”,是日军及时赶到,把我救活。另外,莫言笔下的游击队也远不是政府宣传的那么高大上,因此招来诸多非议。这个,在下一次笔记里展开。
民间的声音,杂乱无章。
就我所造的两个同学群,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有,有的直言俄侵略,也有欢呼的。
有啥心愿未了的,赶紧
邻版不要这么悲观嘛,相信大国领导人还是理性的。
没有国哪有家,所以要跟中国的国家利益站在一起,为此基本道理是可以丢弃的,仅仅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任何时候民粹这面旗都是非常好用的
一般说来,人会受获知信息影响,当一个国家主流媒体带风向时,绝大部分人是会跟的。世界这么大,眼见为实已经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