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从这些诗词的字里行间,依稀可以看到三个女人的身影,她们是:
结发妻,王弗:她聪慧过人,虽早早离开人世,却让苏轼一生念念不忘,永远记得“小轩窗,正梳妆”的甜蜜。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轼遭受排挤、远离京城时,默默照顾她,宽慰他,让苏轼依旧怀着自由的心,写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千古流芳的篇章。
侍妾王朝云:万里相随,陪苏轼一起流放惠州。在最苏轼最艰苦的岁月里,不离不弃,相依为命。他最懂苏轼,苏轼为她写的诗词也最多。
在苏轼的诗词中,感情色彩最浓、最让人感动的应该是他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魅力,能让苏轼这样一个天才而博学、智慧而旷达的人,如此柔肠百结、肝肠寸断、泪水千行?是怎样厚重的一份感情,能让苏轼在阴阳相隔十年后,依然这么刻骨的思念、这么深情的呼唤?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一个乡贡进士。乡贡进士是获得了资格参加进士科考试但没有考上的人。虽因各种原因没考上但王方是学识渊博的。从王弗的弗字看,弗通祓,音fu,二声,避害而求福之意。
苏轼年轻时不想结婚,在家庭逼迫下不得不与王弗结婚。以苏轼倔强的个性,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接纳了王弗,而且婚后感情还很好,这就能看出王弗的个人魅力和聪明智慧。当时苏轼十九岁,王弗只有十六岁。
苏轼和王弗是典型的互补性伴侣。苏轼个性率真开朗,口无遮拦,也因此在后来的仕途上吃了不少亏,遭了不少罪。而王弗的个性,用苏轼对她的评价说是 “敏而静”、“有识”,聪明但绝不张扬,有见识。“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公婆,皆以谨肃闻”。
刚结婚时,苏轼对王弗并不了解。苏轼读书,王弗就坐在边上做针线活,很少说话。偶尔遇到苏轼背书卡壳时,她便从容地给他提个词儿,这让苏轼很吃惊,于是指着满屋子藏书一一“拷问”,没想到王弗“则皆略知之”,都能说出个大概来。苏轼这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夫人原来是这样一个沉静聪慧有内涵的女孩儿!
苏轼刚做官时,少年成名意气风发,迎来送往,客人不断。每当有客人来访,苏轼在客厅侃侃而谈,王弗就会“立屏间听之”,悄悄地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过后以自己洞察世情的慧心,帮助苏轼分析、明辨人情是非。一次,一个来访者走后,王弗对苏轼说:“这人说话模棱两可,总在暗暗揣摩你的意思,阿谀奉承,你何必和他多费口舌浪费时间?”又一次,一个与苏轼初次见面的来访者与苏轼显得非常亲密,走后王弗分析道:“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这种人的交情不会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
王弗不仅在苏轼的人际关系上常有建言,对于苏轼做出的一些逾越常规的事,也善于利用他对父母的尊孝而予以劝诫。苏轼喜欢文物收藏、研究炼丹,他在《先夫人不发宿藏》中回忆,自己在凤翔时,因为怀疑坟地之中是“古人藏丹药”的地方,居然想去掘墓挖坟。王弗借婆婆的话,劝戒夫君停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让苏轼十分惭愧。
对苏轼来说,王弗既是爱妻,又是诤友,他将她看作是自己精神上的依靠。可惜好景不长,王弗二十七岁就撒手人寰,与苏轼的恩爱婚姻只有十一年,留下一个儿子苏迈。对此,苏轼在墓志铭的结尾不胜悲伤地叹息:“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你走了,将来我依靠谁呢?(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在王弗去世十年后,四十岁的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她,想想这些年自己仕途上的艰难,生活上的困顿,越发想起结发妻子王弗的的体贴。也只有王弗这样的妻子,才能让苏轼这样的天才写出《江城子》这样的千古名篇,那是一种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时空的绵绵思念,而聪慧的夫人那美丽沉静的模样永久地收藏在诗人的心底。
然而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生活。在王弗去世后的第三年,另一个女人走进了苏轼的世界,她就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待续)
涨姿势了,-难怪东坡先生对亡妻十年”不思量,自难忘“。
说到“立屏间听之”, 记得少年时代读历史书, 古代有个大官老婆也这样。 而且那个大官碰到关键大事, 都让老婆在屏风后听, 然后让老婆拿主意怎么处理。 我一时想不起这个大官的名字,只记得小时候觉得这个大官没本事, 现在觉得这个大官这才是本事:有心胸有气度,知人善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看低女人。 以后我要是想起或者查到这个大官名字,再来跟你说。
欣赏他的风趣、旷达、才情 -- 强赞你的排序!才情并非可遇不可求, 而风趣旷达,在我看来, 反而更不容易。“风趣”的后面是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洞察力。 “旷达”--对才子们更不容易,“有才”就更容易有巨大的ego, 这也是有“阳”就有“阴”。而苏轼可以集这几个品质于一身, 这是自身的境界之高。
年轻时有点“一读苏轼误终生”之感啊 -- 能隔着时空, 遇到这样有智慧有心胸的天才,是福气啊。对个人的做事风格会有指导作用。 比如我眼里的冰花就很智慧。 你昨天写的自己老被“骗”,其实是心善心大, 而且硬币的另一面是,你这脾气性格也会让人愿意帮助你。 古话说: “一饮一啄, 自有前定”。 很有智慧的一句话
看到这还是“待续”呢。太好了!等下集
直到后来读到他的这首《江城子》,诧异于竟然有人这么深情,十年了还念念不忘亡妻,于是找来很多资料读。。
当年找另一半就拿苏轼作参照啊:英雄气概、儒士风度、儿女情肠。。哈哈,所以一直嫁不出去。
你太高看我了,说到底书呆子一个,傻帽一枚。。:)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从这些诗词的字里行间,依稀可以看到三个女人的身影,她们是:
结发妻,王弗:她聪慧过人,虽早早离开人世,却让苏轼一生念念不忘,永远记得“小轩窗,正梳妆”的甜蜜。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轼遭受排挤、远离京城时,默默照顾她,宽慰他,让苏轼依旧怀着自由的心,写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千古流芳的篇章。
侍妾王朝云:万里相随,陪苏轼一起流放惠州。在最苏轼最艰苦的岁月里,不离不弃,相依为命。他最懂苏轼,苏轼为她写的诗词也最多。
在苏轼的诗词中,感情色彩最浓、最让人感动的应该是他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魅力,能让苏轼这样一个天才而博学、智慧而旷达的人,如此柔肠百结、肝肠寸断、泪水千行?是怎样厚重的一份感情,能让苏轼在阴阳相隔十年后,依然这么刻骨的思念、这么深情的呼唤?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一个乡贡进士。乡贡进士是获得了资格参加进士科考试但没有考上的人。虽因各种原因没考上但王方是学识渊博的。从王弗的弗字看,弗通祓,音fu,二声,避害而求福之意。
苏轼年轻时不想结婚,在家庭逼迫下不得不与王弗结婚。以苏轼倔强的个性,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接纳了王弗,而且婚后感情还很好,这就能看出王弗的个人魅力和聪明智慧。当时苏轼十九岁,王弗只有十六岁。
苏轼和王弗是典型的互补性伴侣。苏轼个性率真开朗,口无遮拦,也因此在后来的仕途上吃了不少亏,遭了不少罪。而王弗的个性,用苏轼对她的评价说是 “敏而静”、“有识”,聪明但绝不张扬,有见识。“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公婆,皆以谨肃闻”。
刚结婚时,苏轼对王弗并不了解。苏轼读书,王弗就坐在边上做针线活,很少说话。偶尔遇到苏轼背书卡壳时,她便从容地给他提个词儿,这让苏轼很吃惊,于是指着满屋子藏书一一“拷问”,没想到王弗“则皆略知之”,都能说出个大概来。苏轼这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夫人原来是这样一个沉静聪慧有内涵的女孩儿!
苏轼刚做官时,少年成名意气风发,迎来送往,客人不断。每当有客人来访,苏轼在客厅侃侃而谈,王弗就会“立屏间听之”,悄悄地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过后以自己洞察世情的慧心,帮助苏轼分析、明辨人情是非。一次,一个来访者走后,王弗对苏轼说:“这人说话模棱两可,总在暗暗揣摩你的意思,阿谀奉承,你何必和他多费口舌浪费时间?”又一次,一个与苏轼初次见面的来访者与苏轼显得非常亲密,走后王弗分析道:“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这种人的交情不会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
王弗不仅在苏轼的人际关系上常有建言,对于苏轼做出的一些逾越常规的事,也善于利用他对父母的尊孝而予以劝诫。苏轼喜欢文物收藏、研究炼丹,他在《先夫人不发宿藏》中回忆,自己在凤翔时,因为怀疑坟地之中是“古人藏丹药”的地方,居然想去掘墓挖坟。王弗借婆婆的话,劝戒夫君停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让苏轼十分惭愧。
对苏轼来说,王弗既是爱妻,又是诤友,他将她看作是自己精神上的依靠。可惜好景不长,王弗二十七岁就撒手人寰,与苏轼的恩爱婚姻只有十一年,留下一个儿子苏迈。对此,苏轼在墓志铭的结尾不胜悲伤地叹息:“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你走了,将来我依靠谁呢?(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在王弗去世十年后,四十岁的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她,想想这些年自己仕途上的艰难,生活上的困顿,越发想起结发妻子王弗的的体贴。也只有王弗这样的妻子,才能让苏轼这样的天才写出《江城子》这样的千古名篇,那是一种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时空的绵绵思念,而聪慧的夫人那美丽沉静的模样永久地收藏在诗人的心底。
然而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生活。在王弗去世后的第三年,另一个女人走进了苏轼的世界,她就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苏轼和他的女人们(一) 结发之妻---王弗 【春天的畅想】桃花又开 险些落入“虎口” 江湖上仍有姐的传说 我希望:
涨姿势了,-难怪东坡先生对亡妻十年”不思量,自难忘“。
说到“立屏间听之”, 记得少年时代读历史书, 古代有个大官老婆也这样。 而且那个大官碰到关键大事, 都让老婆在屏风后听, 然后让老婆拿主意怎么处理。 我一时想不起这个大官的名字,只记得小时候觉得这个大官没本事, 现在觉得这个大官这才是本事:有心胸有气度,知人善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看低女人。 以后我要是想起或者查到这个大官名字,再来跟你说。
欣赏他的风趣、旷达、才情 -- 强赞你的排序!才情并非可遇不可求, 而风趣旷达,在我看来, 反而更不容易。“风趣”的后面是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洞察力。 “旷达”--对才子们更不容易,“有才”就更容易有巨大的ego, 这也是有“阳”就有“阴”。而苏轼可以集这几个品质于一身, 这是自身的境界之高。
年轻时有点“一读苏轼误终生”之感啊 -- 能隔着时空, 遇到这样有智慧有心胸的天才,是福气啊。对个人的做事风格会有指导作用。 比如我眼里的冰花就很智慧。 你昨天写的自己老被“骗”,其实是心善心大, 而且硬币的另一面是,你这脾气性格也会让人愿意帮助你。 古话说: “一饮一啄, 自有前定”。 很有智慧的一句话
看到这还是“待续”呢。太好了!等下集
直到后来读到他的这首《江城子》,诧异于竟然有人这么深情,十年了还念念不忘亡妻,于是找来很多资料读。。
当年找另一半就拿苏轼作参照啊:英雄气概、儒士风度、儿女情肠。。哈哈,所以一直嫁不出去。
你太高看我了,说到底书呆子一个,傻帽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