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林语堂写的《苏东坡旷达人生》。
大家对苏东坡都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不用说他的诗词、文章、书画的造诣,他的乐观、风趣、旷达的性格,他刚正不阿的为官之道,在每个地方任上造福于民的无量功德等,只分享今天读到的这些文字,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关于苏轼死前的细微末节。
二十五日,苏轼病情加剧,他手书一段话与维琳道别:
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死生亦细故尔,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与径山长老维琳二首》其二)苏轼慨叹自己虽然年老投荒但幸运历劫得生,正想退隐养老之时,却一病不起,此事怎能不说是上天命定呢!但我自己个人生死事小无足挂齿,请阁下为弘扬佛法,为天下苍生保重身体!
二十八日,苏轼进入弥留状态,他的听觉、视觉已经渐渐模糊,维琳方丈在他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轼喃喃回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宋·周煇《清波杂志》)钱世雄也凑近他的耳畔大声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苏轼又答道:“着力即差!”
苏轼的这两个回答再次表明了他的人生观念:世间万事,理应顺其自然。文章之道贵在“随物赋形”,贵在“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极乐世界存在于每时每刻对自然、人生不经意的了悟当中,绝非一时一刻之下穷尽全力所能到达!
苏迈含泪上前询问后事,苏轼静静地躺在那里,不作应答,溘然而逝,时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对于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但以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从来不可能将自己的生命最后托付给虚幻缥缈的西方极乐世界。即便真有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于苏轼而言,它也存在于自己对社会、对生活每一刻真实的把握之中,存在于自己对生命、对理想的每一次真实的实现当中,存在于自己情趣盎然、意趣横生的个性当中,对此,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与自信。
面对死亡,苏轼平静而安详,他光明磊落,无怨无悔,他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对人生的了然洞察消解了病痛之苦与死亡之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
世上再无苏东坡。他自始至终,像是天地间一过客,悠悠然而来,悠悠然而去,什么都没带走,什么都不牵挂,只留给后来人无尽的思念、向往和敬仰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玩儿大发了,真把老鼠招来了。。。全家都招架不住了。:(
因为我这么二到不可理喻,现在我在我家小孩儿心里威望大失,抬出苏东坡做挡箭牌也不行,他们都不知道苏东坡是谁。。。:(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 桐乡应在浙江西。
对不起,贴上就出门锻炼去了。。:)
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等看看是否用上。加上解释篇幅会很长,林书中是引用了这个的。
我在看林语堂写的《苏东坡旷达人生》。
大家对苏东坡都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不用说他的诗词、文章、书画的造诣,他的乐观、风趣、旷达的性格,他刚正不阿的为官之道,在每个地方任上造福于民的无量功德等,只分享今天读到的这些文字,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关于苏轼死前的细微末节。
二十五日,苏轼病情加剧,他手书一段话与维琳道别:
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死生亦细故尔,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与径山长老维琳二首》其二)苏轼慨叹自己虽然年老投荒但幸运历劫得生,正想退隐养老之时,却一病不起,此事怎能不说是上天命定呢!但我自己个人生死事小无足挂齿,请阁下为弘扬佛法,为天下苍生保重身体!
二十八日,苏轼进入弥留状态,他的听觉、视觉已经渐渐模糊,维琳方丈在他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轼喃喃回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宋·周煇《清波杂志》)钱世雄也凑近他的耳畔大声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苏轼又答道:“着力即差!”
苏轼的这两个回答再次表明了他的人生观念:世间万事,理应顺其自然。文章之道贵在“随物赋形”,贵在“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极乐世界存在于每时每刻对自然、人生不经意的了悟当中,绝非一时一刻之下穷尽全力所能到达!
苏迈含泪上前询问后事,苏轼静静地躺在那里,不作应答,溘然而逝,时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
苏轼对于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但以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从来不可能将自己的生命最后托付给虚幻缥缈的西方极乐世界。即便真有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于苏轼而言,它也存在于自己对社会、对生活每一刻真实的把握之中,存在于自己对生命、对理想的每一次真实的实现当中,存在于自己情趣盎然、意趣横生的个性当中,对此,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与自信。
面对死亡,苏轼平静而安详,他光明磊落,无怨无悔,他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对人生的了然洞察消解了病痛之苦与死亡之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
世上再无苏东坡。他自始至终,像是天地间一过客,悠悠然而来,悠悠然而去,什么都没带走,什么都不牵挂,只留给后来人无尽的思念、向往和敬仰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玩儿大发了,真把老鼠招来了。。。全家都招架不住了。:(
因为我这么二到不可理喻,现在我在我家小孩儿心里威望大失,抬出苏东坡做挡箭牌也不行,他们都不知道苏东坡是谁。。。:(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 桐乡应在浙江西。
对不起,贴上就出门锻炼去了。。:)
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等看看是否用上。加上解释篇幅会很长,林书中是引用了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