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犹太人总统置个人生死为度外,选择留在首都, 让我联想到正在读的"The Undoing Project"--讲的是以色列近代出了俩个心理学天才的传记,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尤其是Amos Tversky分别在3个年龄阶段都毫不犹豫的奔赴战场。 Amos Tversky虽说英年早逝(1937–1996), 但光芒耀眼, 成就惊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os_Tversky 1. 50,60年代以色列跟周围的阿拉伯诸国打得不亦乐乎, 这时期的以色列男孩子们早早就上战场, Amos Tversky10几岁就上战场,当伞兵,从直升机上跳下来攻击敌人。 10几岁就在死人堆里打滚。 2. 在67年的Six-Day war跟阿拉伯三国的生死存亡战争里 , Amos这时候30岁, 是Hebrew University的年轻心理学教授。 以色列全民皆兵,男人都上战场,包括大学教授们。这次他又上战场当步兵军官,这里读到他们系的另一位年轻教授则开坦克在冲在攻进约旦的最前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x-Day_War 3. 1973 年的Yom Kippur War(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又一场战争), 他和Daniel Kahneman当时都在美国当教授, Amos这时候36岁。 一听到宣战, 他们俩立刻放下手头一切,搭乘商业航班回以色列。 当时的埃及政府宣布, 任何飞往以色列的航班, 包括商业航班,都会被埃及击落。 (书里说这时候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纷纷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参战。) 他们的商业航班故意没有亮任何灯,夜里黑灯瞎火里算是安全到了以色列。 他们第二天早上5点就离开家, 奔赴战场。 这两个天才科学家给自己的定位是: 先是犹太人, 再是科学家。 犹太民族这一点让人尊敬,为了自己的理念,可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Amos Tversky说了几点他眼里犹太人 vs. 美国人: 1. 美国人乐天派,相信明天比今天更好。 犹太人相反,是悲观主义者, 相信明天不如今天。 2. 大学课堂上以色列的犹太学生们总是挑老师的刺, 美国学生相比较更尊重老师。 但是以色列政府、社会更尊重教授们, 而美国的教授远远比不上歌星影星。
要是结合时事和历史事件,我给加上第3点:
3. 犹太民族有股子不畏生死的硬气。
那么抱团那么爱国跟他们长期流浪、祖国来之不易有关吧?
史, 比如 Kahneman写的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共同特点是: towering intellect
我没看出来精明自私贪婪
关于思想独立,很多人认为可以与人争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就是独立思考。
举个例子,有时有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因此而与不喜欢的人做对,如果那个不喜欢的人说了一个论点,因为不喜欢那个人就一定要说出一个与不喜欢的人对立的观点而惹得那个人不开心,这样做就是被自己不喜欢的人所左右。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为反对而反对,一定要跟自己反对的人站在对立面。挺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情绪化地反对一个人也是被自己不喜欢的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想成为真正独立思考者,就必须排除所有情感因素去对待所有人的论点。
真正的独立思考则是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恶而行动,而是要用最本真的思考来面对他人的论点,要排除个人情感去面对一个论点。同时如果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同意一个人的所有观点,也不是独立思考。
最近看电视剧Billions,发现编剧为了戏剧冲突而让聪明绝顶的主角们互相挖坑,在给对手挖坑的过程中其实是给自己挖了一个更大的坑。让我感觉很好笑的同时也思考了这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原因还是个人情绪左右了大多数人的思维 。这次乌克兰俄国冲突,也是世仇,也是普京的ego比一切都重要。当一个野心勃勃的独裁者要满足自己的野心时,他的人民和周围的国家都会遭殃。
这会儿见到你太开心,不知道自己的认同是不是有感情因素
“独立思考”在网上都被滥用了,有时候看到的杠精或者精神病估摸着也觉得自己是“独立思考”,对,就是你分析的,然后你说的其实是被不喜欢的人牵着走--可不,这是很容易陷进去的trap
对了,今天听那本the undoing project听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 说哲学跟心理学的根本不同点是data. 越想越有道理。哲学家总爱发明好多“标签”,有些标签我还挺反感的。心理学相比较来说从大量的临床上找到共性,比如你刚才指出来的见过的“为反对而反对”--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容易掉进去的trap.
在这本书里还听到一个我觉得是“独立思考”的故事--我接着跟个帖写,以免被wxc吞掉:
他发现训练的教官总是批评学员,而不表扬。他不解, 教官的解释是,如果学员这次飞的特别出色,如果教官表扬的话,下次就不会这么出色。
Daniel Kahnman告诉他们--这是regression to the mean, 是统计现象。哪怕教官什么都不说, 学员下一次也不会飞的这么好。
请了很多知名学者,没有一个人可以像Kahnman这样马上尖锐的指出后面的真正原因。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
乌克兰的犹太人总统置个人生死为度外,选择留在首都, 让我联想到正在读的"The Undoing Project"--讲的是以色列近代出了俩个心理学天才的传记,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尤其是Amos Tversky分别在3个年龄阶段都毫不犹豫的奔赴战场。
Amos Tversky虽说英年早逝(1937–1996), 但光芒耀眼, 成就惊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os_Tversky
1. 50,60年代以色列跟周围的阿拉伯诸国打得不亦乐乎, 这时期的以色列男孩子们早早就上战场, Amos Tversky10几岁就上战场,当伞兵,从直升机上跳下来攻击敌人。 10几岁就在死人堆里打滚。
2. 在67年的Six-Day war跟阿拉伯三国的生死存亡战争里 , Amos这时候30岁, 是Hebrew University的年轻心理学教授。 以色列全民皆兵,男人都上战场,包括大学教授们。这次他又上战场当步兵军官,这里读到他们系的另一位年轻教授则开坦克在冲在攻进约旦的最前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x-Day_War
3. 1973 年的Yom Kippur War(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又一场战争), 他和Daniel Kahneman当时都在美国当教授, Amos这时候36岁。 一听到宣战, 他们俩立刻放下手头一切,搭乘商业航班回以色列。 当时的埃及政府宣布, 任何飞往以色列的航班, 包括商业航班,都会被埃及击落。 (书里说这时候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纷纷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参战。) 他们的商业航班故意没有亮任何灯,夜里黑灯瞎火里算是安全到了以色列。 他们第二天早上5点就离开家, 奔赴战场。
这两个天才科学家给自己的定位是: 先是犹太人, 再是科学家。 犹太民族这一点让人尊敬,为了自己的理念,可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Amos Tversky说了几点他眼里犹太人 vs. 美国人:
1. 美国人乐天派,相信明天比今天更好。 犹太人相反,是悲观主义者, 相信明天不如今天。
2. 大学课堂上以色列的犹太学生们总是挑老师的刺, 美国学生相比较更尊重老师。 但是以色列政府、社会更尊重教授们, 而美国的教授远远比不上歌星影星。
要是结合时事和历史事件,我给加上第3点:
3. 犹太民族有股子不畏生死的硬气。
那么抱团那么爱国跟他们长期流浪、祖国来之不易有关吧?
史, 比如 Kahneman写的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共同特点是: towering intellect
我没看出来精明自私贪婪
关于思想独立,很多人认为可以与人争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就是独立思考。
举个例子,有时有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因此而与不喜欢的人做对,如果那个不喜欢的人说了一个论点,因为不喜欢那个人就一定要说出一个与不喜欢的人对立的观点而惹得那个人不开心,这样做就是被自己不喜欢的人所左右。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为反对而反对,一定要跟自己反对的人站在对立面。挺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情绪化地反对一个人也是被自己不喜欢的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想成为真正独立思考者,就必须排除所有情感因素去对待所有人的论点。
真正的独立思考则是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恶而行动,而是要用最本真的思考来面对他人的论点,要排除个人情感去面对一个论点。同时如果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同意一个人的所有观点,也不是独立思考。
最近看电视剧Billions,发现编剧为了戏剧冲突而让聪明绝顶的主角们互相挖坑,在给对手挖坑的过程中其实是给自己挖了一个更大的坑。让我感觉很好笑的同时也思考了这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原因还是个人情绪左右了大多数人的思维 。这次乌克兰俄国冲突,也是世仇,也是普京的ego比一切都重要。当一个野心勃勃的独裁者要满足自己的野心时,他的人民和周围的国家都会遭殃。
这会儿见到你太开心,不知道自己的认同是不是有感情因素
“独立思考”在网上都被滥用了,有时候看到的杠精或者精神病估摸着也觉得自己是“独立思考”,对,就是你分析的,然后你说的其实是被不喜欢的人牵着走--可不,这是很容易陷进去的trap
对了,今天听那本the undoing project听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 说哲学跟心理学的根本不同点是data. 越想越有道理。哲学家总爱发明好多“标签”,有些标签我还挺反感的。心理学相比较来说从大量的临床上找到共性,比如你刚才指出来的见过的“为反对而反对”--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容易掉进去的trap.
在这本书里还听到一个我觉得是“独立思考”的故事--我接着跟个帖写,以免被wxc吞掉:
他发现训练的教官总是批评学员,而不表扬。他不解, 教官的解释是,如果学员这次飞的特别出色,如果教官表扬的话,下次就不会这么出色。
Daniel Kahnman告诉他们--这是regression to the mean, 是统计现象。哪怕教官什么都不说, 学员下一次也不会飞的这么好。
请了很多知名学者,没有一个人可以像Kahnman这样马上尖锐的指出后面的真正原因。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