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天下者成为天下人心中的菩萨。
而一个人成为窃钩者,也是有很多原因,他可能也只是拿回他该得的,但是别人觉得他不该得而已。
而更多的事情,就不是简单的一个窃钩那么简单。
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他是在做好事,但别人认为他在做坏事,而有的时候,是几个因共同努力造成的果,
其中几个努力,还是好心。
而有的果,其实就根本不是大家以为的那个因造成的。
人不是全知,不知道背后的全部真相,谈因果就太苍白了。
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身在其中,就不知道。
结果就是把非因果当因果,结果堕入另外一个因果而不自知。
因和果並非全是由邏輯聯繫的,客觀決定的,還有生成的部分,那部分就更成問題了。生成的那一部分,需要人的主觀性參與,當然不是隨便一個人的主觀性,而是《了凡四訓》那裡的能打破命運之命運因果的人的主觀。弄清楚因果是算命的人的能耐,掌握自我只需要知道不昧因果就好了,到了那一步,就明白了那一層因果。講到頭,不是因為因果生信,而是因為信生因果。
well,大概講得更糊塗了。具體一點兒的比較好講。
几百个输出也只看到两个,就得出了因果结论
在几百个输出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不难。
结果就成了自我论证。但是其实是几百个输入,几百个输出。寻找自己要的输入为因,寻找自己要的输出为果,
什么都可以解释得通
但是可能自己 是 错 的!
纠结于对和错,还是从逻辑上试图达到信。这是可以的,但需要走到人的尽头、绝境,发现逻辑思维不行,才能有一点点儿领悟。
反过来,也可以从信的思维主体入手。信的思维主体,不是这个逻辑头脑。这个逻辑头脑像个列车,需要人去驾驶。要找到自己逻辑头脑的那个驾驶者,然后有个主心骨,这个主人才知道对错。比喻来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鱼感知的是真的冷暖吗?作为对比,不找到这个主人,鱼就只能从温度计、旁边的人的感受、经验知道自己冷还是暖,这种感知的是真的冷暖吗?
逻辑的头脑,只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为结果已经在那个前提的假设里了,推导完或没推导完,结果总是一样的。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是没有前提的。
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天下者成为天下人心中的菩萨。
而一个人成为窃钩者,也是有很多原因,他可能也只是拿回他该得的,但是别人觉得他不该得而已。
而更多的事情,就不是简单的一个窃钩那么简单。
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他是在做好事,但别人认为他在做坏事,而有的时候,是几个因共同努力造成的果,
其中几个努力,还是好心。
而有的果,其实就根本不是大家以为的那个因造成的。
人不是全知,不知道背后的全部真相,谈因果就太苍白了。
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身在其中,就不知道。
结果就是把非因果当因果,结果堕入另外一个因果而不自知。
因和果並非全是由邏輯聯繫的,客觀決定的,還有生成的部分,那部分就更成問題了。生成的那一部分,需要人的主觀性參與,當然不是隨便一個人的主觀性,而是《了凡四訓》那裡的能打破命運之命運因果的人的主觀。弄清楚因果是算命的人的能耐,掌握自我只需要知道不昧因果就好了,到了那一步,就明白了那一層因果。講到頭,不是因為因果生信,而是因為信生因果。
well,大概講得更糊塗了。具體一點兒的比較好講。
几百个输出也只看到两个,就得出了因果结论
在几百个输出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不难。
结果就成了自我论证。但是其实是几百个输入,几百个输出。寻找自己要的输入为因,寻找自己要的输出为果,
什么都可以解释得通
但是可能自己 是 错 的!
纠结于对和错,还是从逻辑上试图达到信。这是可以的,但需要走到人的尽头、绝境,发现逻辑思维不行,才能有一点点儿领悟。
反过来,也可以从信的思维主体入手。信的思维主体,不是这个逻辑头脑。这个逻辑头脑像个列车,需要人去驾驶。要找到自己逻辑头脑的那个驾驶者,然后有个主心骨,这个主人才知道对错。比喻来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鱼感知的是真的冷暖吗?作为对比,不找到这个主人,鱼就只能从温度计、旁边的人的感受、经验知道自己冷还是暖,这种感知的是真的冷暖吗?
逻辑的头脑,只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为结果已经在那个前提的假设里了,推导完或没推导完,结果总是一样的。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是没有前提的。